•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3 09:15:21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野史日记】的最佳回答:

汉文帝的舅舅叫薄昭,是薄姬唯一的亲弟弟。薄姬自幼的地位就很卑微,身份又是非常尴尬的私生女, 一直处于较为压抑的生存环境中。薄姬的婚姻也不美满,薄姬母亲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全然不顾女儿的婚姻幸福,将她送给魏豹为妾。

薄姬虽然后来嫁给了刘邦,身份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事实上她过得依然不幸福。一来,她在后宫的地位很低,与强势的吕后相处并不容易,看似光鲜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如履薄冰;二来,薄姬是一位十分聪慧的女子,对于那些讨好争宠之事并不擅长,加之刘邦身边已经有了戚夫人,对她更加冷落。

也正因为薄姬的低调求生方式,让她得以在多变的时局中活下来, 在她的苦苦哀求之下,她得以带着儿子前往代国生活。代国偏远,物资贫瘠,生活条件很差,但好在与世无争,性命无忧,也乐得清闲。

“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史记》

在代国艰难生存时期,薄姬唯一的亲弟弟薄昭,始终与薄姬母子患难与共、不离不弃,他守在刘恒的身边,充当刘恒的侍卫,陪伴姐姐的同时,也保护刘恒周全。

刘恒对这位爱护自己的舅舅非常感激,两人既是亲人,又有共患难的经历,相处得十分融洽。

患难与共的舅舅

刘邦驾崩后,吕后掌权,外戚的势力空前强大,令文武百官饱受其苦,对外戚干政的事有着刻骨铭心的痛。直到周勃、陈平带头起兵,诛灭诸吕,这块压在文武百官心头的巨石才得以被移除。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选谁当新一任皇帝合适呢?

权臣选新皇帝一般都以“年纪小”、“软弱”为先,因为这样便于控制;忠臣选皇帝一般都会推举贤明、仁德的皇帝,因为这样选对天下黎民是恩德;奸臣选皇帝,一般都会选那种沉迷美色、不理朝政的皇帝,因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越俎代庖,趁机掌权。

但这几种情况,与周勃、陈平等人所处的历史背景都不太相同,他们是刚刚通过反抗走出了外戚干政的阴影的大臣,在选新皇帝的时候,将皇帝母家势力的强弱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母家势力强大,原本是皇子争夺皇位很重要的一个推力,在西汉的特殊时期却反倒成了劣势,这种反常的情况出现后,令原本毫无竞争力的代王刘恒,一下子就登上了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成为群臣眼中的上上之选。

“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史记》

在诸位大臣看来,刘恒的母家势力非常弱,他登基做皇帝以后,几乎不可能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而且,薄姬一向为人低调,就连吕后都对她宽容三分,在众多大臣的眼中,她更是一位充满智慧且宽仁的女人,这样的母子组合,在当时几乎满足了群臣对新皇帝人选的所有期待。

受邀进京登基的消息传至代国,刘恒母子不喜反忧,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他们有些难以相信,会不会是京城有变,借此虚言骗刘恒前往,再图谋加害?对于刘恒和薄姬而言,有这种考虑完全是人之常情,到底该不该赴京犯险,这是一个问题要么登基、要么被害的重要选择题。

关键时刻,薄昭挺身而出,他愿意以身犯险,替刘恒进京查探虚实。薄昭乃刘恒的亲舅舅,自然有资格这样做,而且,朝中大臣诚意十足,自然不会拒绝薄昭先行进京。当薄昭将群臣诚心推举刘恒做皇帝的消息传至代国时,刘恒这才坦然启程,登基称帝。

从这件事来看,薄昭对刘恒可谓是忠心不二,甚至可以称之为有恩于汉文帝。既然薄昭对汉文帝这么好,刘恒为何还要派大臣劝舅舅自尽,将他逼入绝路呢?

帝王家的亲情

薄昭对刘恒的忠心不假,与刘恒母子共患难也是真,但在刘恒登基称帝、薄昭封侯以后,薄昭自恃有功,且贵为皇亲国戚,行事愈发的嚣张跋扈。

刘恒派出使者钟毓外出查探时,发现薄昭的侄子薄贵,倚仗权势肆意妄为、罔顾王法,便依照当时的律法将薄贵抓了起来,并按律斩首。

薄昭得知侄子被杀的消息,勃然大怒,直接找上门去质问钟毓。钟毓为人刚正,并未畏惧薄昭,当面顶撞了薄昭,还挑衅着问他能怎么样?薄昭怒发冲冠,抽刀就将钟毓给杀了。

钟毓杀薄贵那是有理有据,依法办事,薄昭杀使者钟毓,却犯下的是死罪。此事传出来以后,关于如何处置薄昭的问题,立刻成为朝中大臣争议的焦点。有人认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薄昭也不能例外;也有人认为,薄昭不仅是皇亲国戚,更是汉文帝的恩人,大汉朝的功臣,惩罚固然要有,但罪不至死。

最终,刘恒下定决心,按律处死舅舅薄昭。为了给舅舅留颜面,他先派大臣与薄昭饮酒,席间话里话外劝他自尽,但薄昭佯装不知,不肯就范。刘恒又派群臣穿孝服进薄昭府邸,薄昭知道刘恒不会改变主意,只好被迫自尽。

“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刘恒逼死薄昭,真正地贯彻了王亲国戚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一直以来,此事被认为是汉文帝刘恒大义灭亲的典范。但事实上,刘恒坚持这样做,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否则薄昭所犯的罪并非必死的大罪。

其一,刘恒并非一直都“大义灭亲”,太子刘启用棋盘打死吴王世子刘贤时,刘启就没有受到惩罚。弟弟刘长用铁锥捶审食其,也没受到惩罚;

其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毕竟只是一句口号,曹操践踏青苗,自己违背军规,不也是割须代首吗?所以说,就算是薄昭有罪,只要不是谋反,终归是可以留下一条性命的;

那么,除了“大义灭亲”以外,薄昭的死因还有哪些呢?

第一,汉文帝刘恒是一位贤明君主,拥有治国之心,他登基以后,一直立志于革新,除去那些腐朽的旧制度。薄昭杀使者钟毓,既折了汉文帝的面子,也将自己置于阻碍革新的风口浪尖上。如果这一次刚正的使者钟毓无辜被杀,日后革新动作将很难有人敢继续支持,只有薄昭被正法,才足以震慑那些企图阻碍革新的守旧派大臣;

第二,前文已经提到,西汉的大臣最担心的是什么?“外戚干政”。当年汉文帝刘恒能够登基称帝,与他的母家势力小有很大的关系,如今薄昭掌握实权,地位尊崇,若是任由他胡作非为而不制止,难免会勾起朝中大臣对“外戚干政”的担忧,从而影响汉文帝刘恒的威严。

综上所述,薄昭之死,既是汉文帝刘恒的大义灭亲,也是薄昭自取灭亡。他的狂妄和不知进退葬送了自己的大好人生,虽然对刘恒的亲情和忠心值得夸赞,却终究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汉文帝刘恒是薄昭的亲人,更是大汉朝的皇帝,他是一个顾念亲情的人,否则也不会用心良苦的派大臣两次劝舅舅自尽,这是他身为帝王,能做到的最好关怀了。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2】、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也是他的大恩人。但在薄昭还活着的时候,刘恒就下令,让全体大臣身穿丧服,前往舅舅家里哭丧。汉文帝以仁德著称,可他对亲舅舅,却无比狠心。

汉文帝刘恒,是青史留名的仁德皇帝。

他曾因感念缇萦救父,而废除肉刑;又因心疼百姓民生,而下诏免去天下田租。

可这么仁德的刘恒,却一门心思要杀掉亲舅舅。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刘恒为了杀舅舅,付出了很多努力。

最初,刘恒派出亲信大臣,去陪舅舅薄昭喝酒,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舅舅自尽。

但薄昭酒足饭饱,就是不接茬。

刘恒见状,不仅没有收手,还放了个狠招——让大臣们穿着丧服,跑到薄昭家里哭丧。

薄昭见状,知道事情没有回旋余地,便选择了自尽。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刘恒为何要杀掉亲舅舅呢?

是薄昭十恶不赦,非杀不可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在详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薄昭的身份和功绩。

薄昭的身份和功绩

薄昭,是刘恒唯一的舅舅,是太后薄姬唯一的兄弟。

薄姬的父亲是吴人,因为与魏王宗室家女魏媪私通,才有了薄姬。

作为私生女,薄姬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母亲拿她争名,把她送给魏豹当姬妾,魏豹死后,薄姬又被刘邦纳入宫中。

在众多的姬妾中,薄姬无权无势,挡不住吕后的打压,争宠也赢不过戚夫人。

刘邦死后,她苦苦哀求,才有了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的机会。

薄姬的前半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前半生,而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兄弟薄昭。

幼年时,两人曾经相依为命,到了代国后,姐弟俩又相互扶持。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对于薄姬来说,薄昭是她最重要的亲人。

刘恒非常孝顺,曾为母亲亲尝汤药,堪称《二十四孝》楷模。

最初,刘恒对舅舅也敬爱有加、百般孝敬。

而薄昭也投桃报李,不仅对刘恒特别好,还曾为他以身返险。

公元前 180 年,吕后身死,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但凡是刘家子孙,都想争一争皇位。周勃、陈平等忠于汉朝的大臣,在诛灭诸吕之后,提出愿意拥护代王刘恒为皇帝。

刘恒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他可以当皇帝了,担忧的是,当时京城局势混乱,不知道这传出来的消息是不是有诈。

可是,只要有万一的希望能当皇帝,谁愿意放弃?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薄昭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去京城一探究竟。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他出面既代表了刘恒的诚意,又能保住刘恒的安慰,一举两得。

但此时前往京城,无疑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

薄昭义无反顾,并最终带回了好消息:“不用怀疑,他们是真心愿意支持你的。”

就这样,刘恒入驻长安,成为汉朝皇帝。

可以说,在刘恒的登基之路上,舅舅薄昭立下了大功。

而刘恒也没有亏待舅舅,登基后,他立马封薄昭为轵侯,后来又加封他为万户侯、车骑将军。

乍一看,刘恒和舅舅之间,不仅有血脉亲情,还有相互扶持之恩。

为何刘恒非要让薄昭死呢?

这一切,还要从一段 “激情杀人”的故事,开始说起。

“激情杀人”

当时,刘恒派钟毓当使者,去薄昭的封地宣讲探查,正好遇见薄昭的侄子薄贵为非作歹。

钟毓刚正不阿,二话不说,把薄贵抓走,当场斩杀。

薄昭得知后,跑来找钟毓理论。

结果,钟毓撂下了这样一句话:“你的侄子已经被我杀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如今也是侯爷,哪里听得了这样猖獗的话?

一怒之下,他当场把钟毓给杀了。

这一下,事情就大了。

钟毓可是刘恒钦点的使者,而在汉朝,杀使者,触犯的是死罪。

尽管钟毓有故意激怒的过错,但薄昭杀人的行为,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消息传回京城,朝中大臣秉持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薄昭杀使者,犯的是死罪,应该严格按照律法处死;

另外一派则表示,薄昭杀人情有可原,加之是太后的亲弟弟,而且是汉朝的功臣,应当从轻处置。

刘恒听了大臣的意见,思索再三,决定不顾母亲的求情,处死舅舅薄昭。

不过,鉴于薄昭的功绩,所以,他决定给舅舅一个体面——自尽谢罪。

刘恒下定决心后,才有了大臣们陪薄昭喝酒,为薄昭服丧的场面。

原本,薄昭也想挺一挺,希望外甥刘恒能够想起往日恩情,饶自己一命。

可当他看到大臣们穿着丧服上门的时候,便明白了一切。

他顺着刘恒的意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表面来看,刘恒不惜忤逆母亲薄太后,也要杀薄昭,是因为薄昭杀了使者,刘恒只是秉公执法。

因此,舅舅死后,刘恒得了一个“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美名。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刘恒的帝王之心

刘恒处死亲舅舅,真的是因为“秉公执法”吗?

答案当然不是。

刘恒不是认死理的人,他的儿子、弟弟,也曾犯过相同的错,可刘恒从来不曾重罚。

比如,太子刘启,曾与吴王世子刘贤下棋,因输赢争执,而抓起棋盘打刘贤的头,致使刘贤当场死亡。

身为父亲的刘恒,包庇儿子,并没有做任何处置,只是单纯把刘贤的尸体送回给吴王。

这次包庇,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史记卷·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再比如,弟弟淮南王刘长,因为憎恨审食其没有帮助他母亲,把审食其约出来,用藏在袖中的铁椎捶了他。

事后,刘长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由此可见,刘恒的“秉公执法”,是有选择性的。

他能宽容儿子、弟弟,却偏偏容不下自己的亲舅舅。

这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政治因素。

第一,为自己立威,为新政、新法立威。

钟毓被杀之时,正处刘恒推行新政之际。

钟毓,是刘恒亲自指派的新政代言人、新法传播者。

然而,这个使者刚刚上任,就因为秉公执行新法,而被皇亲贵族给杀了。

从这个层面看,钟毓之死,不是简单的杀人案,而是新法、新政推行的问题。

如果刘恒放过舅舅,那么日后新法、新政的推行必然受阻。

薄昭的行为,往小了说,只是杀了一个臣子,但往大了说,就是阻碍新法的执行,等同于直接在刘恒的脸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所以,刘恒没办法留舅舅一命。

只要他留薄昭一命,就等同于告诉世人,新法为皇亲贵族让路,不过是一纸空文。

而这,是刘恒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此,杀薄昭,是为新法、新政的长远考虑,更是为自己立威。

第二,严防外戚干政,避免吕氏的祸患重演。

自吕雉之后,“外戚干政”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的警钟,类似“诸吕之乱”的事件,绝不能再度上演。

而薄昭的身份,是薄太后的亲弟弟。

这个身份,除了是刘恒的至亲,更是汉朝的外戚。

薄昭并没有十恶不赦,而且劳苦功高,但他有个致命缺点,那便是嚣张跋扈。

自从被册封为王侯之后,薄昭不仅有尊荣,手上更是掌握了实权。

欺压百姓,稀疏平常;帝王权威,偶尔也能挑战。

在杀钟毓的事情上,薄昭虽有被激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以往的跋扈使然。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错,才会肆无忌惮的动手。

在这个基础上,刘恒杀薄昭,不仅是在秉公执法,更是在告诉所有人,自己绝对不会任由外戚无法无天,“诸吕之乱”的祸患不会发生。

那些四处观望、想要打着“清君侧”名号推翻刘恒的刘氏子孙,也可以消停了!

第三,敲打功臣,切勿倚老卖老,自恃功高。

在刘恒当皇帝的路上,薄昭有重要的扶持之功。而与他有着相同功劳的,还有以前的老臣周勃、陈平等人。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在刘恒上位之初,有扶持之功,但是到了后期,他们基本都会走向倚老卖老、自恃功高的结局,能够一直清醒地保持君臣之谊的,寥寥无几。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蕴藏了帝王的狠心,更蕴含了功臣的不懂收敛。

汉高祖刘邦,杀功臣的事迹就在眼前。

刘恒虽仁德,却也是个帝王,威严不容挑衅。

即便是亲如舅舅的薄昭,功勋卓著,在挑战法律、挑战皇权时,都会被毫不留情的处死。

如果其他功臣敢效仿,结局可就难说了!

因此,刘恒杀薄昭的第三个隐藏意图,便是敲山震虎,敲打其他老臣们。

在这几重原因下,薄昭不得不死,也必死无疑。

只不过,碍于薄太后的请求,碍于亲舅舅这层关系,刘恒不好直接把他押到法场。

因此,他尽量采用迂回的方式,逼迫舅舅自杀。

他先派亲信大臣去当说客,失败后,便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哭丧。

刘恒这是用行动表明,事情没有半点回旋余地。

而刘恒已经做到这份儿上,薄昭心里也彻底明白,若是再不自杀,下一步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诏书和刑场!

以上,就是汉文帝杀舅舅薄昭的始末了。

如果你是汉文帝,你会怎么处理舅舅呢?欢迎留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