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汉字有哪些神奇之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31 18:41:39 9次浏览

关于问题汉字有哪些神奇之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日日悦读】的最佳回答:

几年前,笔者有两位八十八岁高龄的学者朋友一起庆祝寿辰,有朋友用“岂止于米(寿),相期以茶(寿)”来祝愿二老宝刀不老,健康长寿。

  “米寿”指八十八岁,“茶寿”指一百零八岁——属于利用汉字形体特点的析字与借代两种修辞法的融合。汉字在形体上形成一套稳定而灵活的基础结构,具有可分可合的特点和再生能力。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进行分离、拆解、增损和组合,来巧妙地寄意寓理、达志传情。例如“米”字形体,如同竖写的“八十八”三个字相连。“茶”的字形,像“米”字之上加草字头,而草字头与数字“廿”相似。“米”字(八十八)加上“廿”,就是一百零八。这种借代修辞妙在挠直为曲,委婉传意;另辟蹊径,不落俗套。

  “相期以茶”是文言祝寿的惯用语。“米寿”“茶寿”之类称谓,表达出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的祝福和期望。1983 年,冯友兰和金岳霖——两位哲学大家皆八十八岁。冯友兰撰寿联送金岳霖,上联云:“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北师大吴师敬教授在岳母八十八岁大寿时,撰贺寿联:“今朝贺米,指日恭茶。”2005 年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庆贺林庚教授 95 岁寿辰大会上,季羡林先生的祝词也是:“相期以茶。”以上寿联或祝词的意思是:老寿星不仅止于“米寿”,还应活到“茶寿”。语意吉祥,表达婉曲,妙趣横生。

  汉语最常见的传统寿称,多属借代修辞,例如称六十岁为“花甲”,称七十岁为“古稀”,称七八十岁为“耄耋”,称一百岁为“期颐”等。

  寿称另一系统属于析字修辞——除上文所谈“米寿”“茶寿”之外,还有“喜寿”“伞寿”“半寿”“白寿”“皇寿”等寿称。七十七岁可称“喜寿”,因“喜”字草书形体与竖写“七十七”类似;八十岁可称“伞寿”,因“伞”字别体简写为“仐”,可分解为“八十”二字;八十一岁可称“半寿”,因“半”字可分解成“八十一”三字;九十九岁可称“白寿”,因“白”字是“百”字减“一”,恰为九十九;一百一十一岁称为“皇寿”,因“皇”字可分解为“白十二”三字,“白”为九十九,再加上十二,为一百一十一。这些都是借助汉字形体部件的组合或拆分而达到婉曲达意的修辞效果。

  这种妙用“析字”修辞形成的系列寿称,不仅为汉语独擅,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等也有类似的传统说法。

【2】、来自网友【玄微阁】的最佳回答:

正所谓“

文生于字,字生于画,画成数立,而道寓焉

”,汉字的音、形、象、数、理,蕴藏着我们华夏文明的深刻智慧及人生哲理,汉字世界之博大,浩如烟海,而能解读其真意者,寥若晨星,可以说,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乾坤

,参悟汉字之玄机,可体人生之大道,可察文化之精义,可悟易理之玄妙。——玄微氏

汉字与易经同根同源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它类写万物,涵载易理

,作为一种古老的全息符号,伴随我们走过了上下五千年。正如《易•系辞》中所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事物所创之八卦已具备说明事物情况、沟通情感的文字功能,伏羲画八卦与古人的结绳记事、图画契刻,其目的是一样的,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参照周围的自然现象和事物,按文字的使用功能“

变文为字,变气为易,画卦为象,象成设物

”,以卦类神明之德,以字载万物之情。所以说,

伏羲八卦不仅是易学体系之源,也是人类最初的古汉字的雏形。

说文解字序

》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一种文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一定人群中与语言结合起来,实现约定俗成的共识、共写和共用,即使能一晚上造出来,别人也不认识,也不可能使用。所以,造字之集大成者仓颉应该是在前人造字基础上归纳、整理、改造和完善,待造字工程完工后“

天为之雨粟,鬼为之夜哭,万古文化由此起

”。

汉字是“穷神知化”的“全息”载体

每个汉字作为传递文明源泉的固化载体,有着其独特的“全息”特征,是“穷神知化”的信息模块,用它可以表示事物的阴阳向背之情,盛衰起伏之性。它将音、形、象、数、理融于一体,一个字乃至一笔划,都能代表某种“场”及某种信息。可以说,自伏羲创八卦之日起,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所类之物的信息与易理,易经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

汉字在音律、点画、结构、章法、书写规律及运笔过程中,都秉承了易经外通天地万物之情,内蕴阴阳五行之理的思维模式,并体现其阴阳向背,刚柔相济,燥湿变化等属性

汉字作为“穷神知化”的“全息”载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字以载道:

每个汉字都可独立成象,而每个象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客观事物和相关道理,仓颉大帝传下来的中国文字,都是

字以载道

的。不通神明之德,不类万物之情的字,不是规范的中国文字。

音律通神:

每个汉字都有其关联的音律,音汇于耳达于心,

“音心”相联即为“意”

,意易同音,意中涵易寓于道,心为神府,字中载道以通神。

编后语:

存在即合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与天地同道的文化。古往今来,有多少文明诞生了又消亡了,唯有中华文明乾坤万年,生生不息,在此,笔者认为,任何时代的先进思想,只有与中国文化的本源——

易符和字符,契合参通,类神明之德,载万物之情,才能永远地流传下去

很多时候,古圣先贤的智慧是不可再造的。讲传统文化,一定要抱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心怀敬畏之心,以谦虚、谨慎、恭敬、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钻研,懂了之后才有资格下去评判。

若不能以开放之心包容自身未知的领域,妄加臆断而否定排斥,那只能固步自封于自身已知之理论。

——玄微氏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