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减负喊了几十年,中小学生要怎样才能真正减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7 10:09:25 9次浏览

关于问题减负喊了几十年,中小学生要怎样才能真正减负?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自若明月 keli】的最佳回答:

你自己可以减负!有的家长不需要减负,全世界优秀的孩子,都知道刻苦学习,你怕累孩子就不要让孩子上学,从小就怕吃苦,还有多大出息?

【2】、来自网友【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的最佳回答:

减负在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下,实际上是无效的。

减负很多年,课外辅导班却日益红火,为什么?

竞争性的考试选拔模式,大家都想胜出,怎么减?你减他不减,学校减校外不减;公办减,民办不减。最后回头发现,减负实际上起到了反作用。

细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学校不布置作业,或者布置作业少了,但是大部分家长感觉更累了,为什么?

1、家长想给孩子加点题练习,但是不知道哪些合适。选择很费力!

2、家长想给孩子写,但是孩子不理睬,因为这些题属于额外的作业,孩子闹情绪。辅导很费力!

3、家长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时,只能求助辅导班。而辅导班一方面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还无法保证一定有效。

我认为在没有把高考的考分选拔制度彻底改变之前,减负都是伪命题。

当孩子习惯了很少作业的时候,有一天你想给孩子加点作业,孩子根本就不搭理你。减负是好事,但是我提倡减少无效的作业,但是绝对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

当我们以作业时间来度量作业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一个错误的方向。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作业,这种提法真的是非常搞笑。这个一小时是以谁的作业时间来定的?

有些学生一小时可以写 3 张卷子,有些学生一小时写 3 个题,怎么定作业量呢?

想要提升竞争力,不应该想着减负,而是如何提高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练习做充分了。当然,教育部有自己的考虑,但是家长需要为自己的孩子考虑。

必须再声明一下,我以上的观点并不是鼓励大家拼命地刷题。简单地刷题也是属于无效作业。我所有的意思其实是一种指向:想办法高效率地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弄懂,而充足的练习量是必须的。

减负的终极含义,应该是武装孩子的大脑,让大脑变得更加高效,那么负担就自然减轻很多了。

但是,孩子智力发育这件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够帮助到孩子呢?教育是个大难题!

【3】、来自网友【三味聊教育】的最佳回答:

“减负”确实喊了很多年了,可一直不见成效,孩子的”负”不仅没减下来,反而越来越繁重!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学校和老师方,观念狭隘,将教育的“功利性”脱离了国家和民族层面,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小集体或个人私利目的

很多学校和老师不愿给学生减负,并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

当今”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制度

表面看,这理由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又是多么荒谬!

作为国家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

学校和老师首先应该对国家和民族长远的教育功利负责,而不应只看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和个体学生利益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你这个学校,你这个老师,给你的学生”减负”了,全国的清华北大生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何况,”减负”并不一定是降低教学质量吧。

“三味”认为,没有哪位老师不想多点休息时间,少点教学压力。而”减负”正是国家对教师的一种人性化关爱。可是老师们却不可理喻地加以拒绝:硬是要弄得自己早上 5 点起床,晚上 12:00 不休息,无休止地加班补课,批改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试卷。

甚至还冠冕堂皇地说:这是对学生负责!照这么讲,国家“减负”是在坑害学生了?

其实,老师最担心的是:如果我给学生减负了,那么,我的学生学习时间就比别人少了,练习比别人少了,这样,成绩就会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差,也就不能获得荣誉,不能获得奖金。于是,老师们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不仅不愿减负,反而会最大限度地“增负”,直至把学生压榨干……

因此,减负,关键在学校老师的认识和执行是否到位。

只要全国每一所学所,每一个老师能正确认识,权衡利弊,”减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

当然,除此以外,家长也应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否则,校内减负,家长校外增负,孩子还是永无出头之日啊。

最后,”三味”想提醒的是:

老师和家长切不可要等到孩子因不勘重负而受到伤害之后,才醒悟”减负”是正确的,到那时,悔之晚矣!

【4】、来自网友【奶爸的人生】的最佳回答:

减负,减负,减负,除了整天喊“减负”,就没有别的思路了吗?

除了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重,就没有思考过背后更深远的意义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视角完全不同,非但不会给孩子减负,我更愿意孩子能够负重前行,锻炼出更强的能力。

我自己的经历、体会,给自己加压,才是对自己好

我是 70 后,90 年代中期参加了高校扩招前的最后一年的高考,高考竞争最激烈的湖南考生,玩了命的冲过了独木桥,考上了中南大学(当年还叫中南工业大学,第一批 211、985 和双一流高校)。

我们小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补习班和课外辅导,家长也帮不上什么忙,全靠自己自觉,尤其上了初中之后,从小学的两门功课一下子变成 7-9 门功课,这种学习强度的骤变,让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学习成绩一下子拉开了。最初我也是那个学习成绩很普通、甚至会拖班级平均分后腿的那个不显眼的男孩。

可能是突然开窍了,初二开始,突然变的疯狂热爱学习,因为从小数学功底不错,而且性情比较一根筋,经常会熬夜几个小时,就为了攻克一道难题,晚上搞学习到 1、2 点是常有的事,慢慢的学习成绩上来了,能够排到班级前几名了,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增强了,这样的鸡血状态一直陪伴我度过整个中学阶段,包括高二、高三的时候分别拿了物理奥赛的省二等奖和数学奥赛的市二等奖,高考前的两三个月时间里,除了准备迎考,甚至不知深浅的开始学习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的知识。????

在这期间,父母从没给我买过辅导书,也没有任何补习班可以上,全都是自己去书店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辅导书,自己看自己做。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来给我们减压,相反,我清楚的知道,只有继续努力、更加努力,才有机会胜出,赢得高考和大学的入场券。

回首这么多年,有这么一些感悟。

1、如果当年没有那么玩命的逼自己,现在的结局,不是跟一帮同学上个技校,去父母的工厂里面平平淡淡的混着一生,更惨的则是工作也找不上,只能出去打散工、开黑车(一个开黑车的同学遇到悲剧事故,早早的没了)。

2、因为有当年的玩命,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巨大的阻力和困难的时候,我总会告诉自己,当年那么苦你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和挫折算什么?

3、在跟老同学聚会的时候,当工人的同学,总是关注的企业效益好不好、今年年终是不是能够多发 500 还是 1000 块的效益奖、谁谁谁又待岗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而那些考上大学、尤其是职业发展顺利的同学,关注的更多的是,准备去哪里旅行、正在看什么书、行业发展动态和个人观点这样的话题。说的不好听点,层次决定了关注的焦点和心态。

4、能力弱的人,总是关注会不会失业、将来如何养家糊口的问题,能力强的人,从来不担心自己失业和未来人生发展的问题。有些亲人朋友在知道我放弃不错的收入和职位选择做全职爸爸之后,感觉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看来,放下自己的这份工作,将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这种迷茫和不自信,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强化而来的。

而所有的这些差异和变化,全都源于年少的时候,努力的程度,以及是否足够的坚持。

社会环境和竞争的残酷性,会允许你对自己放松一点?给你更多的机会?

这个道理和当下的现实,貌似不用多说了,大学生就业、高房价、医疗、教育,没有那个是你能轻轻松松应对的。

如果你降低期望和要求,给孩子减压、放松,让孩子体验“快乐”、“轻松”的童年,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竞争力会降低,从小就没有体验过激烈的竞争,没有体验过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挫败的感觉,你能指望孩子在成年之后有多大的作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规范化,投机取巧的成本代价越来越高,每个人都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认可,你现在给孩子减压了,难道等着孩子成年后,因为孩子没本事、没勇气,为了孩子的就业、成家的事,你去走关系,拿钱打点就能搞定?

拿我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来举例,有几个远房表弟、堂弟,从小惯着、宠着,不去培养学习的习惯和上进心,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毕业,连个正经的大专都考不上,家里花了很多钱送去民办院校混了 3 年出来,最后的结果,一个干了很多年的快递员,另外一个去了水果市场给批发商当搬运工去了,父母还要掏钱给他们买婚房,年纪一大把了还要外出打工挣钱,就为了这些不争气的儿子。

一个表妹、一个堂妹,家里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投入,家教很严,现在一个 985 研究生毕业在央企就职,另外一个在德国读经济领域的博士,两个妹妹的父母现在退休了,整天优哉游哉到处旅游,心情舒畅的不要不要的。

你,希望成为哪样的父母?

阶层固化难以逆转,你希望孩子在哪个阶层奋斗?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优秀的人往往更加努力,而这份努力总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高的职位和薪酬收入,更好的居住、医疗、交通、教育环境,更从容的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心态,这些优势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难以逾越。

前一段时间的 5 岁复二代儿童简历的事实,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越是条件优越的阶层,越重视教育的投入,不在乎压力是否太大,在乎的是孩子是否接受了足够的训练、磨难和激励,能否在未来的人生中,坚守和突破已有的阶层,巩固阶层的优势。

太多的人,在羡慕别人的优越的同时,却迫于生存的压力,忙于生活的琐碎,没有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沦落到更低的阶层,过的越来越艰难,只知道抱怨,这样的思维定式,无助于阶层的突破,也无助于帮助自己的孩子成就未来。

要减压你们减,我们不约,刚好给我们更多胜出的机会

作为高考、经济开放的受益者,我深深的懂得知识、竞争力的重要性,更懂得这种竞争力优势,不是从天而降的,只能依靠不懈的努力、刻苦和坚持。

如果一个人在负担最小的时候(青少年时期),都不能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上面,你能指望着他在成年之后,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日复一日的工作,还能有足够的心思、精力去学习和提升自己?

别再被那些大学保安逆袭考上本科、研究生的故事所迷惑了,能够逆袭的人,太少了!

所以,从我的家庭而言,我一直跟孩子强调一点,“你现在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你将来拥有选择更多生活方式的能力”,“可以不用为了一日三餐而担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从容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能挣钱的工作”。

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不会减压,在孩子有能力和心有余力的前提下,我宁可超前学习,强化孩子的竞争优势。

女儿以前的数学成绩只能算排在前三分之一左右,从四年级开始去上奥数班,从此以后,数学考试经常拿回来 108-110 的分数,参加竞赛也有实力去竞逐一定的奖项了,真正令我欣慰的,不是孩子拿回来的成绩,而是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内心中逐渐充盈的自信,在努力攻克数学难题时的那份自豪感,这,才是我希望孩子拥有的。

我是元宝爸爸,家庭教育实践家,多平台独立撰稿人,分享专业的育儿、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欢迎关注我,留言讨论和交流沟通。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

【5】、来自网友【成长教育漫谈】的最佳回答:

作为一位家有小学生在读的家长,我有话说!

我们不需要“减负”,可以放过我们吗?

在我小时候,上小学是要教学杂费的,上大学几乎是“免费”的,工作是包分配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小学是免费的,但是大学学费是市场化了的,工作自己找的。

那时候家里的房子是父母单位分好的,我工作后赶上的是底薪高房价……好不容易

当上了“房奴”,

又要开始孩子的教育投入。

但我不会怨天不怨地,而是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我就是希望孩子自己在未来走向社会的时候,他有更多的选择权,有能力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从小通过学习刻苦、工作努力走到今天的我,经验告诉我:

学习没有捷径!除了刻苦努力,难道要靠烧香拜佛吗?

减负、减负!教材内容减负了,教学活动减负了,课外班各种整顿减负了……我就想问问:中考减负了吗?50%的淘汰率,10%的重点率,你告诉我减负?

你给谁减的?还有

高考减负吗?取消了 985、211,取消了二本、三本难道我们就不知道哪所学校好了吗?

只要关系到考学的科目,你告诉我哪个不重要?

你把足球纳入考试,全市的需求足球就能脱销!你把排球纳入考试,排球就能脱销……

这时候你告诉我要给孩子减负,请问你这是再给谁减负?

知识改变命运是胡扯的吗?

减负这不过就是一场阶级固化的闹剧!减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钱人可以去国际学校可以去私立学校,可以去各种班,可以请各种名师资源……而穷人呢?只能在学校接受“素质教育”!一边学着被阉割后的学习内容,另一边还得“少做作业”,最后还得跟那些有钱人又或者父母辅导能力后的家庭的孩子去竞争!你告诉我,是谁在阻碍“知识改变命运”?

不是知识改变命运不被认可了,而且这个社会有些人并不希望所有人都去“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希望有一些人从小就开始被分流,因为总有一些人要做一些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收入微薄的工作不是吗?

我就想问问大家,在你的身边除了一些学习能力天生就好的人,有哪些人他们是不需要刻苦努力就能学的很好的?在你身边到底是有文化的人生活的更好一些还是没文化的更好一些?

我自愿放弃减负的权利,请别再逼我们了,我们玩不起你们说的“素质教育”!就请让我们用我们的“没素质”来体现你们的“有素质”行吗?总得有人做“陪衬”才能更加突出你们不是吗?让我们来吧!求你们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减负喊了几十年,中小学生要怎样才能真正减负?】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