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往今来为何很多英雄、名将都是死于非命?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6 07:01:18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往今来为何很多英雄、名将都是死于非命?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丛中笑 6603】的最佳回答:

青山处处埋忠骨,历史上许多名将,英雄人物,尽管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但他们的名字却青史留名了。

比如,韩信,出身寒门,却有良谋,曾被拜为大将军,虽功成名就,但死于妇人之手。

比如,岳飞,精忠报国,欲率岳家军直捣黄龙府,却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下狱,在风波亭被害。

比如,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首领,因内部纷争倾轧,互相残杀,最后兵败身亡。

比如,李自成,建立了自已的”大顺”王朝,但只做了 70 多天的”王位”,就败出京城,被地主武装杀害。

这些名将和英雄虽然都没有完成自已的雄心壮志,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来自网友【梨城雅士】的最佳回答:

树大招风,

不可避免!

璀璨明星,

容易陨落!

【3】、来自网友【名利不如闲 86380201】的最佳回答:

因为能力强啊。

《特赦 1959》里面康泽对王耀武说:“你是曾经统帅几十万大军的大将军。自古以来,像你这样的人,绝无放生之理。你就在功德林呆一辈子吧!”

这部电视剧拍的真好,那些人个个都是饱经沧桑的人精,对人生,对中华传统,有着过人的体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的能力强,那就是死罪。

当年魏国的公叔痤病榻上向魏王推荐商鞅(当时应该叫卫鞅或者公孙鞅),说:“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一定要把他杀掉。”魏王回宫以后对手下说:“老公叔真是病入膏肓神志不清了。他一会儿让我重用卫鞅,一会儿又让我杀了他。”

三年以后,已是秦国大良造的商君卫鞅带领秦军大破魏军,魏国国本动摇。魏王闻报大哭,懊悔当年不停老公叔之言。

他是后悔没听老公叔之言而重用卫鞅呢?还是后悔没听老公叔的话杀了卫鞅?……其实这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干嘛那么恨中国,想方设法的诋毁打压中国?它真的在乎中国是不是多党制民主制度?才不是呢!世界上最专制的几个国家几乎都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美国痛恨中国,就是因为你有能力。

有能力就是罪,就必须死。不为别的,就因为你能够灭了我。

【4】、来自网友【傻萌猪猪侠】的最佳回答: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你有功可以,出名可以,风头太盛了就不行了

【5】、来自网友【木山文】的最佳回答:

确实,古往今来很多名将都死于非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具体人具体事做深入解剖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现在对白起做一分析,重点在于他的死因及其过程。

白起,一称公孙起(?——公元前 257 年),今陕西省眉县人,战国末期秦国名将。

白起善于用兵,战法多变,在秦国兼并天下、统一各诸侯国的战争中,指挥过数十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很大战绩。

在大战列国中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 293 年),韩、魏两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白起率领秦军抵抗,大败韩、魏联军,歼灭联军二十四万人,活捉韩将公孙喜,并攻占了韩国五座城。

秦昭王十八年(公元前 289 年),白起率兵攻克魏国大小城六十一座。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白起大败赵军,攻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279 年),白起攻楚,夺取了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邓(今河南邓县)等五城。第二年又攻占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烧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打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秦国就以楚都郢为南郡。

秦昭王三十一年(公元前 276 年),赵、魏联合进攻韩国的华阳。韩求救于秦,白起和客卿胡阳率军救韩,经过八天的长途跋涉赶到韩国,大败魏军于华阳,俘虏了魏军三名将领,斩首魏军十三万人。白起又与赵将贾偃战,迫使赵军两万人沉于河中。魏国不得不以割地南阳(今山西析城、王屋二山以南一带),求和于秦。

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 264 年),白起率兵进攻韩国,攻克五座城,斩首韩军五万人。

白起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国尉、大良造(秦国最高军政长官),封武安侯。

长平大战是白起指挥的一次最出色的战役,他创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大规模歼灭战的范例。

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率倾国之兵,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赵国。

赵军主将赵括命令部队出击,一经交战,秦军便佯败后撤,并以两路奇兵来胁制赵军。赵括不知是计,率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阵地前。这时,秦军以二万五千人出其不意地切断赵军的退路,另派出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之中,分割赵军,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全部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赵军只好就地筑垒坚守,由进攻改为防御,等待援兵。

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多天,自相残杀而食,情况极为严重。赵括命令部队攻击秦军阵地,以求突围,但毫无结果。赵括又把部队组成四队,轮流冲击四、五次,仍然没有成功。在绝望的情况下,赵括决定亲自带领精兵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将,立刻陷入混乱,被秦军杀得大败,四十余万人全部向秦将白起投降。

《战国策》里写道:周郝王五十五年(前二六 O),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绝断赵军运粮路线。赵军被围粮尽,四十万大军皆降,全部被白起坑杀。白起又准备围攻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大为震动。苏代去劝秦相范睢:要是白起灭了赵国,他的功劳在您之上,您能够处在他的下面吗?不如答应赵国割地,不要让白起立大功。范睢因此劝秦王接受赵国割地,和赵国讲和。白起同范睢因此不和。

五十七年(前二五八),秦昭王要白起去攻赵邯郸,白起说“不可”。

“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秦王用前年同今年对比,指出:前年国虚民饥,还大破赵军,那末经过息民养士、蓄积粮食,今年更可以破灭赵国。秦昭王通过对比,来强调破赵的有利条件。

“武安君(白起)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勠(合)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已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罢。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白起也是用前年同今年对比,说明赵国耕田疾作,储备充实,加上结好诸侯,形势已转为对赵有利。在这里,白起提到了长平之事,只说了“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这是说出的话,但含有不便说的意思:前年大破赵军,没有利用秦军士气高涨、赵人畏惧的大好时机,一鼓作气消灭赵国,如今再谈攻赵就晚了。

秦昭王不甘心,派五校大夫王陵去攻赵,吃了败仗,丧失了五校(五部军队)。秦王派范睢去责问白起,要他领兵攻赵。范睢强调白起应该领兵攻赵:

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楚京城),焚其庙(宗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徏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卒,不能半之,而与之战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血流漂橹,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东方的属国)。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十已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指秦王)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这里用过去白起以少击众的两例,来衬托今天以强击弱,以众击寡;经过这一对比,显得今年攻赵的力量更大,归结到“取胜如神”,使白起非出兵攻赵不可。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修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白起自称)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桥)焚舟,以专民心(表示决死),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之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力,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

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国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持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

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此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甲兵以益其

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句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上面范睢代秦王所说的话,是专就白起的用兵这方面说。

而白起从敌国方面说,把过去的楚、韩、魏三国的情势同今天的赵国作对比,说明过去的楚、韩、魏有弱点,向之进攻有可乘之机,白起率领秦军所以取胜,并不是什么用兵如神。今天的赵国,臣人一心,上下同力,没有可乘之机,所以不宜攻赵。

在这里,说出来的是楚国“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不说出来的是前年范睢相妒以功,谄谀用事,破坏他灭赵。说出来的是当年“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此时乘其振惧而灭之”;不说出来的是灭赵的时机,由于你范睢的破坏已经丧失了。这些不说出来的话,都是针对范睢说的,矛头是射向范睢的,所以“应侯惭而退”,范睢感到惭愧退出。

秦王说:“微(没有)白起,吾不能灭赵乎?”于是又派王龁攻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很多,数战不利。白起说:“不听臣言,今果何如?”王闻之怒,因逼白起去攻赵,说:“如君不行,寡人恨君。”白起就把现在的事和未来的事联系起来,叩头说:

“臣知行(指伐赵)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观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

意思是现在释赵养民,接受他的意见,暂时为一臣屈;将来等候时机,诛灭无道,可以取胜天下。

“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指出秦王一定要杀了他来显示威严,那在伐赵上会受到挫折。

又指出“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是说宁可被杀也不愿打败仗,这是忠臣爱其名;没有说出来的是秦王一定要攻赵,宁可打败仗,这能算是“明主爱其国”吗?这话的矛头针对秦王,是射向秦王的。所以他终于被秦王逼死。

在白起被逼死这事上,总结其死因,乃是:朝中权臣掣肘,堂上君主昏庸,阶下将军直颜。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古往今来为何很多英雄、名将都是死于非命?】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