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淝水之战胜利才 20 年,东晋如何走向灭亡?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过去将来】的最佳回答:
我国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人来说是如此,对政权同样如此。
一个朝代因为一个契机,比如淝水之战的胜利,可以让所有人得到暂时的鼓舞而增强凝聚力,延长一定时间统治的年限。不过东晋自从衣冠南渡,以前西晋时期就存在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没有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是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最主要有两个:
一,人才选拔制度问题。
晋承汉制,把汉朝的孝廉制度更进一步,推向容易引起阶层固化的“九品中正制”,这就为真正的人才得不到应用埋下了伏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意思就是官职高低是由家庭出身决定的。这样的用人制度,显然不利于政府的正常运转,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矛盾突出。
第二,南渡传统中原豪门家族利益与朝廷及本地豪族及百姓之间的平衡。
任何政权,最难处理的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尤其是一些豪门望族。东晋的“王谢”家族,树大根深盘根错节,与皇族,与本地望族如“石崇斗富”的石崇等,利益平衡很难解决好。
这就导致政权内部的权利分配,土地兼并,对外交往等等问题矛盾重重。一个不好,容易引起带兵将领因为气难平而倒戈。承平日久的情况下,这样的危险性很高。一有机会,军将带兵造反就可能颠覆政权。
公元 420 年,大将刘裕上演曹丕和司马昭都曾经演出过的戏码,废除了东晋皇帝,自立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2】、来自网友【汉阙故人】的最佳回答:
因为有功之臣没能得到重用,北伐没得到朝廷支持无功而返。谢安,谢玄先后去世。
皇帝昏聩无能,奸臣当道,权臣之间反复倾轧,朝纲不振,时局动荡。在众多军阀中,最终刘裕脱颖而出,废掉了无能的晋帝,取而代之。
【3】、来自网友【圆桌历史】的最佳回答:
东晋是历史上典型的门阀政治体系。皇权极弱,权力都掌握在世家大族与封疆大吏手中。这种模式灭亡是早晚的事情。
淝水之战的胜利只不是激起了南方流亡的汉族对北方的胡人的对抗情绪,所以暂时搁置内部矛盾,才一致对外获得了胜利。但是并不能消除东晋内部矛盾。
东晋当时内部矛盾有很多,一是皇权的分散,士族与封建大吏轮流掌权。二是荆州军事代表与健康政治代表之间的对抗;
三是最重要的,就是东晋内部统治者越来越腐败,门阀士族又有荫户的政策,造成东晋流失很多税收。虽然后续桓温开始消除荫户的政策但是已经积重难返了。
多方原因造成了东晋不可能持久下去。
【4】、来自网友【ww3721 王建文】的最佳回答:
淝水之战,不是东晋王朝政治军事强大,上下同心协力,团结奋斗英勇牺牲赢得伟大胜利。是前秦统治内部混乱。产生偶然性发生惊喜胜利。并没有使国内分裂局面逢合,各种矛盾得以解决。
早在司马睿在东海为小王时。东江的大姓周,沈,朱,张,顾,陆大家族。并没有吴国消亡而垮台。政治势力还很强大。又在北方八王之乱中,偏安一方,义兴的周玘的平定多次江东叛乱。形成了东吴还是一块世外天堂。琅琊王司马睿再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失利回到封国,被晋怀帝任命为安东将军。驻扎下邳,部下马司王导劝他搬到建业。他开始励精图治,辅助君王,安宁邦国。
317 年,西晋的未代皇帝司马邺被前秦军俘虏。西晋灭亡。司马睿在王导支持下,在建康称帝。而政治势力。还是由周沈朱张等地方大家族手中撑控。他是皇帝,并没有强大军事力量。军队权力也都在渡江避难,原来中原名望大族私家武装地主手中。中原人渡江去和本等士豪混住。在政治,文化,习惯都有巨大差异。又很难一时半会克服,江东人有了被外来人占有。不能容纳他们心理。双方斗争,相互排挤,争取权力斗争不断。中原力量不继强大,江南氏族更加不满,也不断起义捣乱。使这个政权更加不牢靠?
加上司马睿也不满王家骄横,要削弱王氏势力。用刘隗,习协为心腹组织了北方流民成为军队,以戴渊为帅,名以防备后赵石勒,实际要对付王导王敦兄弟。王导安然本分,淡自如旧。弟弟王敦以王导被刘隗,习协迫害为借口,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戴渊,刁协。刘隗逃向北方石勒那里。王敦得志后。也想当皇帝。被王导反对致止。王敦没有实现野心,退回武昌。司马睿也被吓得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王敦乘新皇刚立之机发动进功。王导以王敦为敌,说其已死。使迎战之军精神百倍取得胜利。
其后天才军事家桓温,用一万精兵直捣巴蜀成汉政权,擒拿成汉皇帝李势回京,消灭了成汉国。桓温名声大震。朝廷开始害怕他。怕难以控制不敢再用,让扬州刺吏殷浩对其有抑制。
桓温招兵买马,调配自已占有八州资源。形成半独立状态,不受朝廷辖制。
在北方赵国石氏夺权大乱时。桓温多次上表朝廷北伐,朝廷却反对,怕他顺水而下夺走皇位,桓温不再理朝廷命令,自领军队顺水而下,要去北伐,到达武昌。会稽王司马昱亲自劝谏。使他回军到荆州。朝廷却派殷浩两次北伐,都是大败而归。损失大批物资军备。
桓温弹劾殷浩下野为民。桓温自已开始三伐中原。笫一次从江陵发兵伍万,打败前秦军。占领关中平原因无粮,迁回大量人家时,被前秦军追击大败,回到江陵。二次北伐收复许昌,洛阳,还是无粮回军,收复得豫州,青州,直隶,兖州又到敌人手中。笫三次北伐。想攻打前燕都城邺城,却在枋头两军对峙无法前进,军队缺粮后撤。被前燕追杀大败。
败后桓温委过给协助他北伐的大将袁真。要朝廷罢免他的官职。袁真怒火中烧勾结秦,燕两国,以寿春为都独立。袁真死后,他儿袁瑾继承。燕秦两国派兵支持。被桓温打败而回。桓温领军灭了袁瑾割据政权。
他也想当皇帝了。带兵入朝废了皇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实要他成傀儡,桓温想让司马昱禅让自已为皇。没有得到。却得流言四起,说他要政变夺权。大家惊慌失措。他也患得患失生病而死。兵权交给儿子桓冲。
晋王朝爆发孙恩领导的几十万农民起义。被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上面。桓温的儿子乘机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又被打击孙恩农民起义军成长起来原北府军军官。军事大家刘裕率众击败消亡。刘裕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
刘裕对内扫除桓楚,巴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各据一方诸侯霸主。对外打败南燕,后秦,降服西域仇池,收复北方领士与京城成为宋王后,废掉晋恭帝,建立了自己王朝国号宋,开始五代时代。东晋王朝结束。
淝水之战是桓温死后,权臣谢安掌握东晋政权,他非常风流倜傥,时常带着很多美女,华车骏马纵情在名山大川之中,因有弟弟谢万在边疆保国,十分逍遥。可是谢万北伐中指挥失策,自乱阵角,军士溃散被解职为民。谢安受到冲击。因为有才,桓温死后他与尚书令王彪之扶持司马曜为帝,采取缓和国内矛盾,稳定政局,着眼未来,用和谐安定方针。没有主动去削桓冲管着徐青兖豫扬的军事权力。达到荆扬相衡,天下太平的目的,广揽人才劝导百官,心存仁义,辅助朝廷,全心抗击前秦的侵略战略。桓冲也以国家利益为重,辞去徐青兖豫扬的军事权力,和扬州刺吏给了谢安。使谢安位高权重,干事得心。让侄子谢玄招揽勇士刘牢之,何谦把精壮流民训练成为北府兵。去打淝水之战。谢玄,谢石,桓伊相互协助,用八万多专门精干打仗北府军,打败了混乱成堆,自相贱踏,无法一时解脱,前秦前锋大将苻融的十五大军。苻融也被自家人马踏死,东晋大捷。
谢安领军北伐军收复兖州,青州,司州,豫州。桓氐也收复梁州,益州,攻克洛阳,鲁阳两城。把边界从淮水,汉水,长江一线,推到黄河南岸。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回到东晋手中。
谢氏名振天下。风头无二。主政会稽王司马道子,挑拨离间,陷害好人。小奸徒们也扇风点火,君臣矛盾丛生。谢安为了避祸,交出手中大权,再去浪漫在山水之间。玩乐中生病,回到建康逝世。儿子谢琰成为徐州刺吏,卫将军。在反击海盗孙恩战斗中轻敌。被孙恩船队击败,卫士张猛杀了他和儿子谢肇,谢峻。孙恩部队从海岛跑到陆地疯狂杀死赶跑地方官员,抢夺占领地方财产妇女。成为东晋大害,并一度攻到建康。
在刘裕一再打击下,跳海自尽,匪徒姬妾也随之跳海而死。但他妹夫卢循依据海岛依然玩抗,最后毁灭。历史把权力交给刘裕,他东征西讨,灭了众多霸主,登上皇帝宝座。东晋灭亡不可避免的。更应该除旧立新是新的一届优秀领导人接过历史的传接棒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淝水之战胜利才 20 年,东晋如何走向灭亡?】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