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明朝那些事》中都漏掉了哪些明朝名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9 12:37:12 11次浏览

关于问题《明朝那些事》中都漏掉了哪些明朝名人?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涛科普库】的最佳回答:

诚邀回答:

《明朝那些事》真的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书。书中也真实的还原很多历史人物。虽然这部书里出现了不少名人,但却被漏掉了几位很重要的人物。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下他们。

第一位:卓敬。

《明史》中对他的评价是:此人不光人长得好看,还谈吐优雅,器宇轩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律历、兵刑诸家”。

卓敬,他是朱元璋留给新皇帝巩固江山的得力干将。卓敬在青年时,发就奋读书。有一次,因为山林中下起了雨,于是他不知道从哪找了一头坐骑回家,等他回去时才发现,自己骑的不是牛,而是一头老虎,这胆量也没谁了!连老虎都不怕。自然,在当官的时候也就什么都不怕。

朱元璋很喜欢他,还提拔了他。在朱棣造反之前,卓敬还告诉皇帝,让他不要打击朱棣;把他调到南昌去,不要伤了感情。可皇帝不听。后来朱棣一见奏折被吓了一跳。还暗暗庆幸。朱棣自然是喜欢极了。对他的评价可以用一句话是:国家养士三十年,只出了他这么一个人物。说的就是他!还希望卓靖能够为他效力。然而,卓靖只愿追随先帝,最后却被杀掉了。

第二位:周忱。

周忱是一个责任感强,亲近百姓的一位好官。

早年间,江南地区的税收是很严重的。民不聊生。皇帝任命他,负责担任江南一带的父母官,而他上任没多久,就跟当地官吏百姓彼此熟悉起来,还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询问他们的疾苦,给他们谋划处理问题。所以,在他的统治下,在他的治理下,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第三位:王翱。

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臣。与大英雄于谦是最好的朋友。做起事来,却比于谦还狠:“土木堡惨案”爆发前后,多亏他血战守住辽东,然后派精锐骑兵派援救京城,追着屁股把瓦剌人揍出去;还有提督辽东军务时,到任就当场杀了十多个腐败军官。可以说,没有人比他还要牛????????????

而到了晚年,年过七旬的王翱,还在一直在努力为大明朝选拔俊才,比如:后来横扫河套的王越、余子俊,清官楷模王恕、马文升。全是王翱大力提拔的。这些英才,全成了接下来明朝“成化中兴”时代里的栋梁人物。

纵观其一生,为国为民是他为官的原则,廉洁律己是他为人的态度。他的存在,对明朝中期政治局势的发展与稳定具有一定影响。

以上就是给大家盘点的漏写的几位名人,看完后,大家都认识了吗?

对了,全部填的,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名人,欢迎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2】、来自网友【朝文社老张】的最佳回答:

这个话题,必须要先感慨一句:不是《明朝那些事》写的不用心,而是明朝有太多有值得写的强人。被整部书漏掉的英雄人物,更可以说灿若繁星!

下面要讲的几位,都是在《明朝那些事》中,连名字都没有露过,一生能力荣耀,却足以与书中各类名流媲美!

一:韩宜可(洪武年间)

明朝的言官御史行业,出名的敢骂人,那谁是这行业的明朝祖师爷?却得是一位多次打脸明太祖朱元璋,还把朱元璋“打脸”打到没脾气的牛人:韩宜可!

这位山阴教谕出身的小官,自从就任御史工作,就是火力出名生猛,发现不法行为,别管对方是多牛的功臣勋贵,立刻暴烈开骂。每次都能准确命中对方软肋,叫对方恨得牙痒却不敢还嘴。而且从来只认真理不认人,朱元璋正宠胡惟庸时,他蹿到俩人面前骂胡惟庸,差点被胡惟庸罗织罪名害死,更被朱元璋当场送了个绰号:快口御史。俗称喷子。

后来胡惟庸伏法,朱元璋为补偿受委屈的韩宜可,想把胡惟庸的妻妾财产赏给他。不想又被韩宜可当面骂禽兽不如。朱元璋也一度疑虑,怀疑这满嘴大道理的韩宜可是伪君子,一次突然杀到他家去,却看到了终生难忘的景象:韩家全家都是补丁衣服,吃的是粗米蔬菜,自从当了官都没添新家具。韩宜可更大大咧咧打开钱箱:你不就是想看我有没有贪污嘛!看!

如此花样打脸,也打出了朱元璋对韩宜可的至高评价:清正股肱之臣!自此以后,韩宜可也一度成了朱元璋反贪行动的急先锋,以至于贪官们听到他的名字就哆嗦。却到底触怒了朱元璋,被朱元璋发配到云南临安充军。如此人生磨难,韩宜可照样放轻松,在云南开课教书,没几年竟又成了名震大西南的一代名师。就连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得空都来韩宜可的学堂听课,每次都恭恭敬敬执弟子礼!

待到久仰他大名的永乐皇帝朱棣篡位成功,更是给早已作古的韩宜可立庙纪念,“天下第一御史”的名号,此时明王朝举国公认!后来况钟海瑞等明朝清官,也以他为楷模偶像。为什么明朝言官胆子大?瞧瞧这位精神丰碑就知道!

二:欧阳必进(嘉靖年间)

野史戏曲里,奸臣家的小舅子,通常都是拉仇恨的角色,但明朝历史上,有位奸臣家的小舅子,却是个绝对例外:嘉靖年间大奸臣严嵩的小舅子——欧阳必进!

这位出身江西名门的大才子,以清正廉洁为己任,因此也常悲催摊上苦差事:给亲姐夫严嵩背锅!

比如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在工部尚书任上贪腐落马后,紧急接班的欧阳必进,就成了苦命背锅侠:钱都叫赵文华糟蹋光,可皇宫大殿还要修,抠门的嘉靖帝又不肯再拨钱。如此要马跑不叫马吃草的混账局面,欧阳必进横下心精打细算,一身数学才华大爆发,硬是保质保量的修好了正阳门与太和殿工程,挽救了严嵩险些提前翻船的政治生命。

在扛完这个大锅后,亲姐夫严嵩又被指卖官鬻爵。焦头烂额的严嵩,再次果断拉欧阳必进扛锅——调任吏部尚书。随后欧阳必进以“量才分任”为原则强力整顿,甚至有人前脚刚给严嵩送过钱,后脚就被欧阳必进撸了乌纱。由此和严嵩彻底翻脸,不到六个月就被迫退休。给姐夫一辈子背锅的欧阳必进,这才没被几年后严嵩倒台株连,得以在家欢度晚年!

但这位“背锅侠”的另一个身份,却更超越历史:中国十六世纪农业科学家。他在担任勋阳巡抚时,正赶上中国中南大地空前牛瘟,老百姓家家牲口死光。忧心民生的欧阳必进,瞬间创意大爆发,终于在湖北十堰完成了空前科技创举:现代拖拉机的前身,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脱离畜力,以绞索滑轮驱动的人力耕地机。

从此以后,这个新型耕地神器,就在南中国大地火热推广,甚至到中华民国时代,还常见湖南广西各地农村使用,甚至还被明末的西方传教士们带出国门,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发仿制风潮。权力荣耀,只能喧嚣一时,这样的科学贡献,才是不朽!

三:朱童蒙(天启年间)

明末最出名群魔乱舞的团体,当属权阉魏忠贤的团队阉党,但沦为阉党的,就一定是禽兽?一位魏忠贤的亲信“阉党”,却是当时明朝人眼里,足以比肩况钟海瑞的清官——都察院副都御使朱童蒙!

朱童蒙,终生以“数年宦迹清如水”为座右铭的山东大汉,入仕后就赶上辽东战争,别人不敢去前线督战,他扛着弓箭骑着马就出发,杀的满身血污抵达辽阳。名将熊廷弼第一次被诬陷获罪,朱童蒙在天启皇帝面前轻松一句吐槽:我去前线督战,辽东百姓拽着我的马头哭,说辽东生民都是熊廷弼救的。皇上您说熊廷弼是什么罪?果然把熊廷弼的命捞回来。

但待到熊廷弼二度镇守辽东,终被诬陷冤死后,朱童蒙也彻底成了东林党的眼中钉,却更被魏忠贤看中。东林党倒台后,他在魏忠贤力挺下就职延绥巡抚,然后干出一件叫后来崇祯皇帝都受益的大事:在延绥地区力行改革,裁汰老弱残兵,更追回被侵占的军屯土地。终于再造了一支大明国防精锐:榆林精兵!崇祯年间孙传庭吊打李自成的秦军,就是以朱童蒙的这支心血部队为班底!

但是,如此明末难得的实干人物,却在崇祯皇帝清算掉魏忠贤后倒霉陪绑,顶着“逆案”的污名黯然回家,十年后郁郁而终。连一个朱童蒙都不能用的崇祯帝,注定了十七年后,在亡国的烈火里悲戚戚上吊的结局!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3】、来自网友【庭州行者】的最佳回答:

《明朝那些事》这部作品,很难界定它到底应当被分到哪一类图书中。与其说它是一部历史科普作品,不如说它是当年明月读史的随笔,换言之,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写手当年明月对明朝历史的理解与看法”。因此,这部作品的主观性非常强。

读过此书的朋友会发现,此书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宫廷斗争为主,除此之外写战争的篇幅稍多。在描写宫廷斗争的同时,当年明月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的一些大臣和将领,进行了所谓的“人性分析”。但是,这种主观性很强的写法,必定会导致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史实大相径庭,同时漏掉不少值得书写的历史人物。

题目中问道:《明朝那些事》中,遗漏了哪些值得一写的名人。这太多了,当年明月有太多的明朝名臣名将,或者大奸大恶之人没有涉及,在此仅提名几位:明孝宗年间的大太监李广,此人是明孝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堕落的重要推手;花云,明太祖在夺取天下过程中的重要将领,其他的便不一一列举。

本文重点要说的,是一位被当年明月严重污名化的名臣——张璁。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张璁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为了借着明世宗的权力上位,不惜推动大礼议事件以投机,并且政治能力极差,只会进行政治斗争。总之,当年明月将张璁彻彻底底地写成了一个小人,奸佞之辈。然而,历史上的张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大臣?

首先来说一说,当年明月定张璁为奸臣的证据——大礼议事件。大礼议事件,简单来说其起因和过程,就是:明世宗本身是兴献王的儿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明武宗无后,所以下诏由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然而,大臣们却要求朱厚熜认已经去世的明孝宗为“皇考”,而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尊为“皇叔”。简而言之,就是不让朱厚熜认亲爹。这毫无道理,并且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也并没有相关要求,可以说,让朱厚熜不认亲爹这件事,没有任何依据。张璁作为一介儒生,自然要对这种涉及人伦之事做出价值判断,并且,他的话很有道理。以至于明朝名臣杨一清评价:“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可见其说理之透彻,无可辩驳。

从这件事,恰恰可以看出,张璁实际上是一个很有书生意气的人,即使是杨廷和这样权利遮天的大臣,你也不能违反圣人的规定,不能违反人伦。其实这件事,张璁如果是投机者,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出色的辩才,和杨廷和站在同一战线,对付新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这样一来,他不仅能获得职位上的升迁(嘉靖皇帝初来乍到,杨廷和专权),并且可以获得丰厚的政治资源(杨廷和手下的一帮重臣),但他没有这样做,这恰恰证明他不是一个投机者而是一个真理的捍卫者这样的形象。

至于能力,张璁的能力远远不止会参与宫廷斗争,在治国理政方面,张璁绝对不比明朝的名臣张居正,高拱等人差。很多人知道明朝中期,有高拱改革,有张居正改革,但却不知道,张璁的改革,为后来一系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蓝图。

  • 明朝自弘治年间开始,土地兼并开始变得愈发严重,功勋贵族,朝廷官僚以及明朝的诸多王爷,利用各种非法手段,指民田为官田,对普通百姓的田地进行非法兼并,导致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问题愈发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明世宗即位之初,曾经有意去清理这些被非法侵占的“庄田“,但碍于宦官和官僚的阻挠而不顺利。张璁主政后,坚决清查庄田,并将这项运动有京畿地区向全国推广,由此清查出不少庄田,并将其归还百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 在科举制度方面,张璁进一步卡严了门槛,这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使得官僚队伍的素质有所提升;同时,张璁整顿吏治,提倡勤政爱民,对于贪污受贿的官员,坚决予以重罚。

张璁的改革,使得自明孝宗后期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对于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作用。可以说,张璁是明朝中后期锐意改革的第一人,并不为过。

然而,《明朝那些事》中,却对张璁的贡献,丝毫没有提及。因此,本文借助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为这位明朝为数不多的改革家正个名。

【4】、来自网友【杨小天 64595202】的最佳回答:

这人以《明史》里的话说,就是“相貌奇伟”,武功更厉害。是能拉开三百斤强弓的牛人。还是个根正苗红的文官出身:不但有进士功名,更是 15 世纪文化大师:几乎后世的文学史研究者更一致认为:他的诗词文章,对于整个明代文学的转型,都有着里程碑意义。

而要论起一生功业,他更是显耀到书写历史:北方嚣张的鞑靼骑兵,曾被他反复吊打,去世的时候,亲自为他抬棺护送回乡的官员,是后来一代圣人王阳明。而王阳明那多谋尽妖的军事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被他在天之灵托梦,耳提面命教育出来的。

但这位人生几乎浓缩了所有劲爆元素的男神,放在今天却更有奇葩一景:他家乡淇县相邻的浚县,当地的民间戏台上,但凡有大坏蛋角色,几乎都是他。一代代当地文艺工作者前仆后继编着戏文骂,以当地老人的说法:他是大坏蛋这一传统观念,已经在这里世代相传五百年。

这位奇特人物,正是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的大明第一战神:王越。

2,草根男神的奋斗

明朝的政坛大佬们,苦出身的极多。但王越在其中,却也称得上极草根的一个。

王越字世昌,宣德元年出生在河南浚县钜桥镇冈坡村一户农民家庭。像大多数穷人家出来的读书郎一样,十分辛苦十分忙。

而王越在其中,却更有特不一样的一条。照着明朝笔记作家黄暐的说法,就是天赐福贵。

这条在家乡,一直特别有名:明明是个贫农子弟,却出落得相貌俊朗。天赋却更好,而且哪怕家里穷,也要想方设法找书读。刻苦聪明的表现,很快在当地远扬。

王越的优良表现,也改变了读书条件:在县学里得到重点培养,对浚县家乡的这份恩情,终其一生,他都铭记于心。但凡有绵薄之力,都会全意回报。

即使与那些后来名扬天下的神童相比,王越也有一个特殊之处:理想。

以王越自己的话说,还是个穷苦农家子弟的时候,最常读的就是靖康之耻的悲惨岁月。后来他名满天下。还与部下说起,自己这辈子最怀念的,就是农家子弟时,胸膛里的那一股热血。

苦练的王越,也陆续收到好回报。如果说科举道路如惨烈选秀,他每次都精彩一次过:乡试第三,会试第三十三。照《庆余录》里的说法,他的考卷写的激情四射,棱角分明。据说几个考官看过,都清一色的冒冷汗。

最光芒四射的表现,在景泰二年的殿试上演了:王越走笔如飞刚写完。谁知一阵狂风刮过,竟把王越的试卷刮的无影无踪。但王越却十分平静,重新火速答完。就这么个紧急应对,竟也考取了二甲进士。

更奇特的情景,是《罪惟录》里的记录:几个月后朝鲜使团来访,说我们国家飞过来一张试卷,是你们一个叫王越的考生的。我们国王说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文曲星,现在已经给供起来了……

在朝廷眼里,看到的是一种极有前途的品质:这个二十五岁中榜的年轻人,竟有这样深沉冷静的心智。虽然成绩只是二甲,却必定极有前途。

带着这则奇闻和无数的好评,王越进入了官场。先在陕西和浙江做了监察御史。开始进化成杀神。风风火火整顿贪腐,弹劾了一批腐败分子。

这段冲动是魔鬼的日子,对王越来说,印象十分深刻。饱受攻击的王越,在 27 岁那年,由于父亲的去世而丁忧回家。之后的三年丁忧生活里,他有很多诗,大体意思都是官场水太深,实在干不动,还是在家好。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个退休老干部。

而抛却这些失落中的牢骚,王越期间写的最多的,还是边塞诗。始终不曾丢的,还是胸中那一腔热血。

不但不忘,他一直在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这个梦想。

3.青云直上

等到天顺元年,王越丁忧期满,重新为官的时候,水平已经完全升级。这个昔日愤怒的青年,现在人际关系十分成功。无论是狡诈铁腕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寇深,还是潜力股礼部侍郎李贤,都和他相处的极好。尤其是后者,更是长期铁杆。

在铁杆的关照下,王越一年连升三级,当了山东按察司。到天顺七年春,河套草原持续入侵大同,大同损失惨重,好脾气的明英宗也忍够了。为了保证自己不再被抓到草原啃羊肉,大同巡抚必须换人。

关键时刻,王越的老朋友李贤,终于挺身而出,说出了那句从此改变王越一生命运的话:越可为之。

然后就是明英宗亲自把关,王越举手投足英姿飒爽,按照许多笔记的说法,因为太过光彩照人,以至于退下的时候,明英宗还盯着他的背影痴痴看半天。明朝大臣尹直更暗地里吐槽:朝廷用人,多取仪表。用现代流行语说:美丽就是正义。

皇帝满意,盟友力挺,王越正式接管大同巡抚。到任之后他更证明:他不止有美丽,更有实力。到任后大刀阔斧,新的骑兵部队组建起来。先前被鞑靼骑兵虐的不成样子的大同,这下又成了铁壁防线。

三年以后,即成化三年,王越的好友李贤,已经是内阁首辅,再次关照了王越:王越受命赞理宁侯朱永,发动对河套鞑靼部落的征讨。这是奋斗了多年的王越,第一次来到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建功沙场。

王越担当了这个重任,成了这支明朝大军的参谋长。但等着他真正上任,才知道这是一个多大的坑。

当时朝野的大佬们都很难想象,明朝的军队已经退化成了什么样子。而更大的挑战,却是王越搭档的领导。

大明在那年头,军事主官大多是勋贵子弟。这帮人祖上是狮子,这一代基本是肥羊。王越摊上的朱永,更是肥羊中的懒羊羊。等着拉上战场,吃了几个小败仗,就干脆甩手掌柜,让王越想办法。

对这种平时不干事,遇事躲的快的渣男行为。王越的态度,以他自己回忆录里的意思讲,是特别的兴奋。立刻二话不说,接管了所有的工作。

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糊弄:妙笔生花的汇报战事,败的再惨,也能挖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把朝野上的爱国人士感动一把。

但主帅朱永的犯二水平,也在继续升级:一次带兵出巡,刚好和鞑靼兵遭遇,吓得朱永哆哆嗦嗦在马上不敢动。幸亏王越及时出手,先射杀了一个鞑靼兵,然后命令部队排成战斗阵型和敌人对峙,就这样哆哆嗦嗦的,竟把鞑靼兵吓退了。

经过这次严重考验,朱永彻底丧胆了。王越就轻轻松松的,接管了所有的大权。这个在朱永眼里唯恐避之不及的烂摊,就成了大展拳脚的平台。

随后的王越,也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大军分散部署,大量修筑堡垒,囤积火器物资,鞑靼兵碰了几次壁后,再集结兵力借机反击,先后在镇羌寨等地打了几个胜仗,也让朝廷很高兴。

但饶是王越再会糊弄,最后也糊弄不下去了。眼看朝廷猛花钱却战果惨淡,立刻雪片般的奏折飞来,把明军从态度到战斗力,轮番骂了个遍。一直糊弄的王越,也再次不幸中靶。这次是结结实实的背锅。

但王越却一直在默默的干事:精心选拔精壮士兵,重新组建精锐的骑兵军团。这些得罪人的事,靠着他良好的糊弄与背锅,明军松散的战斗力,被他重新整合成一只强力的拳头。

成化九年九月,打出去的时候到了!

这年九月,王越捕捉到了一条价值千金的线报:鞑靼可汗满都鲁正集结兵力,准备对甘肃发起侵扰。而他的老窝红盐池,却正是兵力空虚。在反复判定情报无误后,王越果断拍板:打!

参与这次行动的,是王越亲自率领的五千精锐。这是六年窝囊中,王越苦心练成的一批好兵。大军高速行进八百里,还没摸到敌人,就先遇到了大风暴:深夜草原上突然狂风大作,刮的人都看不见东西。继续前进?还是后退?

这时候,一个军中老兵站出来说: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乘着大风攻击,必然可以获得大捷。

听到这话的王越,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猎猎大风中,他果断的下马,郑重的向这个老兵行礼,然后公开宣布:从现在起,你就是千户。

士气爆满的明军,就这样强硬的穿越了暴烈的飓风,风卷残云一般,杀入了毫无防备的红盐池。

猝不及防的鞑靼军顿时崩溃。这个被鞑靼军多次用来南侵的大本营,这次被王越彻底的捣毁。而后的情景,就是蒙古国史书里常说的一幕:满都海的大军,在悲情的嚎啕后,渡河撤出了河套平原。

然而大胜换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口水。被打了脸的朝中愤青们,对王越的攻击,更是变本加厉。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当时王越的老友李贤过世,高层文官洗牌,有些人也就想着挪地方了。王越的反应也出奇快,虽然明宪宗嘉奖他,还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官职:三边总制,但其中的味道,他很快品出来,立刻上奏请求回京。果然明宪宗很高兴,不但立刻收回他兵权,还涨了他一级工资,让他回都察院当都御史了。

虽说这待遇也不坏,可王越的心里,到底还是憋屈:出来这几年,朝中都换人了。内阁和兵部,全都是生人。想再回去打仗,看来是格外难。事情的严重性,王越自己也知道,临走前交接工作,和部将们依依惜别,说再见都不知道啥时候,弄得那些大大咧咧的汉子,各个都哭声一片。

而他原先部下的一个小兵,却给他牵来另一条线:不难,你找他就行。

这条线,便是电影《龙门飞甲》中的雨化田公公原型:明朝权阉汪直。

4.草原战神

一个文武双全的男神,一个蝇营狗苟的权阉,王越和汪直,本来没啥交集,又是怎么凑到一块去的?

直接起作用的,是王越昔日麾下的小兵,后来调到京城,在汪直身边任亲信的韦英。主动俩边搭桥,帮着建立了联系。

这位汪直,当时是执掌西厂的特务头子,明宪宗宠爱的心腹,坑害起大臣来更心狠手辣,为人出名的飞扬跋扈。年纪轻轻,就拉了一堆仇恨。

而对王越这位男神,汪直却仰慕已久。知道这个文臣手段厉害。既擅长练兵,驾驭那些骄兵悍将,更是手段轻松有效。多么野蛮凶悍的人物,都能叫他治的服服帖帖。

而最令汪直动心的,却是王越麾下战士们,那打了鸡血一样的战斗力。相关的精彩战例,早被韦英绘声绘色讲述过很多遍。他更惊讶的发现,这位文臣中的奇葩,竟和自己有相同的理想:建功沙场。

而等到亲切会面,这俩位更迅速来电:王越早把这家伙研究个透,知道这个传说中爱钱的大贪,骨子里最爱的是面子。于是见面就彬彬有礼。甚至还不顾尊严,行起了跪拜礼。这一下就把汪直感动的不行:好好干,兄弟挺你。

这关系一牢靠,王越官位刷刷的涨,到成化十三年,竟成了奇葩景象:既是太子太保,还担任兵部尚书,更挂着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名号,顺手还提督御林军,风光无限。

同样有立功沙场愿望的汪直,也和王越密切配合,由王越提督军务,汪直监军。哥俩联手提兵北上,成为鞑靼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而他人生中最有深远意义的一战,更在成化十六年上演了:该年鞑靼渡过黄河,意图侵占河套,王越率领两万精锐奋然迎战。而在兵临大同的时候,却突然获得意外情报:鞑靼可汗的老窝,正在威宁河子。也就是今天绥远兴和县。

一如当年袭击红盐池一样,王越再次做出了果断的抉择,全军改道,抄鞑靼可汗的老窝!

这决定好做,路却更难走。此时正是风雪漫天的严冬,暴烈的风雪席卷整个草原,这是比当年奔袭红盐池更恶劣的战斗条件。而且敌人兵力如何,装备如何,全都毫无准确信息。这是一次百分百的冒险。

但和王越一样,这支早被王越苦心摔打出的明军,没有半点犹豫。这支军队的将领们,平素都是些桀骜不驯的刺头,却早在常年相处中,被这位统帅百分百折服。这些勇敢的士兵们,更跟随他经历过多少次浴血的厮杀,从没有一次输过。他们早已坚定的相信,追随这个人的身影,也许会失去生命,却永远不会失去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东西:军人的荣誉与胜利。

以坚定的忍耐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洪武永乐时代大明铁骑铁血的精神,在王越的麾下彻底的苏醒:穿过苦寒的风雪中,明军以悄无声息的速度,顺利完成了对鞑靼军的合围,惨烈的总攻打响了,而就连王越都想不到,他这次面对的,是一个怎样传奇的对手。

这时盘踞威宁海子的,正是鞑靼可汗巴图蒙克夫妇,虽说这位“可汗”,此时只有六岁,但他二十六岁的老婆,却是今天蒙古国依然传颂不已的女神级英雄:满都海。此女子武艺高强,用兵灵活,一度在草原上战无不胜,相关美丽传说,更如天上繁星般灿烂。

而她与王越之间,更是极有渊源:红盐池大战中被王越痛打的满都鲁,正是她的前夫。这次改了嫁,却再次触到这次对头。

战斗打响后,精锐的鞑靼骑兵,虽然反应迅速。但王越对骑兵的指挥,早已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迅速将猝不及防的鞑靼军冲得七零八落。以一些台湾学者考证,明军在此战中,甚至还动用了一种由战马驮运,可以快速拆装的火器战车,战斗中火力轰鸣,彻底将鞑靼军打垮。这种说法若成真,那比起欧洲最早的古斯塔夫骑炮兵战术,王越也足足领先了二百年。

这说法有待商榷,但鞑靼军陷入火海,却是实打实的真实。

败局已定的时候,面对明军汹涌的总攻,满都海,这位草原传奇女子,演绎出她生命中最后一段传奇:她命令部下亲兵,火速将六岁的“丈夫”送走。自己则带领残余部队,发起了最后一次悲壮的冲击,并在明军的攻击下毙命。

威宁海子大捷,就这样以王越的完胜而落幕。在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中,对明军这次的战果,做了最大程度的缩水。就连与明军交战的鞑靼部落,也不知所云的换成了亦思马因太师。还是蒙古国的史料给正了名:被王越痛击的,正是成吉思汗的直系传人,黄金家族可汗巴图蒙克及其妻子满都海。

而明朝当时的反应,更是十分高兴。王越个人的荣耀,也到了人生顶点:受封威宁伯。这是明朝自朱元璋时代后,仅有的三次文臣封爵的事件之一。当然风光之中,也不是没有遗憾,由于巴图蒙克的逃脱,明朝最接近活捉蒙古可汗的机会,就这样不幸的错失。

但这一战对于明朝北部边防,意义却相当重大:本来在巴图蒙克夫妇的兼并下,蒙古草原眼看就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一个瓦剌也先之后再次统一的强大草原政权,就要崛起于大明北边,却被王越一箭穿心,再度打零散了。

但战功卓著的王越,由于和汪直的特殊关系,却也从此名声尽毁。士大夫中间非议他的,从来就不少。甚至还出了雷人一幕:明宪宗在宫里看戏的时候,一个叫阿丑的戏子,也借着演出的机会吐槽:皇上手里有两支钺,一只叫王越,一只叫陈钺。

这里说下陈钺,确实是汪直的十足走狗,替他干了很多坏事。但王越却完全不同,他结好汪直,只是为了能得到支持,放开手脚保家卫国。汪公公干过的坏事,他真从没搀和。非但没搀和,还见缝插针做好事。汪直要坑死直臣强珍,王越知道后二话不说,命令亲信部下许进去劫人,硬是在流放路人把人给抢回来。事后汪直出于共同利益,咬牙捏着鼻子认了。

但清流们却不管这些,威宁海子大捷后第三年,汪直由于意外犯错,失去了明宪宗的宠信,给打发到南京养老。王越也惨被株连,随即被免去一切职务,发配到湖北安陆监视居住。

其实对王越的才能,当时的明宪宗是认账的。以他自己的评价,王越论军事才能,不在卫青霍去病之下,论文学才能,更不在范仲淹韩琦之下,堪称文武双全的合体牛人。

可这么能耐大的人,若是和失宠宦官有勾结做坏事,风险也才叫大。能落个被监视居住的下场,也算是万幸了。

但这个打击对王越本人,却依旧十分痛苦。据说刚接到圣旨的时候,还想着自杀明志,还是他一手提拔过的大臣屠庸劝他,说你要真这么死了,可就铁案难翻了。这才咬牙继续活。此后的很多年里,被软禁的王越,只在反反复复干一件事:写信喊冤。

就在王越不停喊冤的时候,北方的对手,却再次质变:在威宁海子逃脱的小可汗巴图蒙克,迅速脱胎换骨早熟,成为草原上又一位横扫四方的青年统帅。他不但延续了蒙古黄金家族可汗的法统,继瓦剌也先之后再度统一草原,被蒙古称为“达延可汗”。更在明朝有了个恐怖的称号:小王子。

而到了明宪宗过世,明孝宗继位的弘治年间,小王子的破坏力,更是强悍到空前:先打死了甘肃都督许钦,而后大举入侵大同,一路联营二十里,沿途明军竟远远躲避。

当然在他心中,最盼望打败的,还是曾与他有杀妻死仇的王越。

5.最后的绝唱

自从明孝宗朱佑樘登基后,小王子就没断了闹。为教训这个凶悍的家伙,明孝宗全国海选,北方边将轮流上,谁知却是上去一个,就被胖揍一个。长城沿线的战火,常年连绵不断。

就在明孝宗急的没招的时候,当年由王越慧眼识英提拔,此时已官至吏部尚书的屠庸,总算说了句良心话:用王越吧。

作为开创“弘治中兴”的一代明君,明孝宗也是个明白人,立刻果断同意:弘治十年十月,王越终于官复原职,回任三边总制,成为执掌延绥,宁夏,甘肃三省军政的封疆大吏。

但这次刚上任,就招来骂声一片。本来明朝在这事上,还弄了次全国选拔,一共推荐了四个人。但屠庸一句话,明孝宗立刻变卦,先前的选拔全推翻,用了个从没进候选名单的王越。如此暗箱操作,自然惹的集体不服。于是到任后的王越,啥事还没干,就被好些言官追着骂。

而在任没一个月,老对头小王子就杀来了。二十四岁的他,等这一战,已经足足十八年了。而王越,此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

这次鞑靼人带来的,是规模空前的侵扰,不再是过往的散兵游勇,而是纪律性极强,战术十分灵活的骑兵冲锋。比成化年间的战斗力,完全提高了一个等级。

这次的小王子,更是咬牙切齿,像一个擂台上红着眼睛要报仇的愣头青一样,拳脚并用的疯打,蒙古军兵分多路,在西北各省来回出没,多地遭遇烧杀,边关一片战火。

但王越的反应,却是十分窝囊,管你怎么打,我就是不动。只是下令紧锁城关,收缩防御,擅自出战就要论罪。

这窝囊态度,更叫群臣找到了理由,朝堂上口水乱飞,天天都在喷。连举荐王越的屠庸,甚至都悲情陪骂,回家的路上,都有言官追着一路狂喷。

正当大臣们热情高涨,喷到七月末的时候,一个炸雷般的消息,再次震撼了京城:贺兰山大捷!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老军事家,王越当然知道小王子要干什么。神出鬼没的袭扰是虚招,把自己引出来打才是目的。叫对手牵着鼻子走,那就不是王越了。一拳捣中对手的鼻子,才是王越的真水平。

于是经过缜密的侦查和判断,在闹哄哄的乱象中,王越果断捕捉到了小王子的要害:贺兰山。七月十五日,明军全体出动,这是一次漂亮的四路围袭战,前三路先以不同的方向,迷惑小王子,然后在路途中央突然转向,完成对小王子的合围,而第四路则由他亲自带着,直接进行攻坚。七十二岁高龄的他,依然如壮年时一样,最难打的仗,冲在最前面。

这场战斗的效果,也堪称摧枯拉朽,牛气冲天的小王子,再次遭受狠狠一击,只带着亲兵们仓皇逃窜。

这场战斗漂亮的作战过程和轰动效应,或许只有岳飞《满江红》的一句词可以形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场经典的胜利,成为一生横扫四方的小王子,少有的一次悲惨战败。缔造辉煌经济文明成就的弘治中兴,也正是王越这一战打下保障。政治军事意义,都是无比深远。

但唯独没有改变的,却是王越的处境。捷报刚传来,把一群清流打了脸,不久之后,宫内宦官李广病故,又牵出了他和王越勾结的猛料。这下群臣们来了精神,继续连篇累牍大骂。

可远在边关的王越,却已在之前的那一场战斗中,耗尽了全部的精力,连辩白的力气也不再有。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他病故于甘肃张掖任上,享年七十三岁。

对于他的过世,明王朝表达了极大的痛惜,明孝宗专门为他辍朝一日。这是明朝三百年间,文臣难得会获得的荣宠。后来的大圣人王阳明,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其子孙也得以荫补官职。该给的荣誉,算是都给了。

而他辉煌的一生,也成为明代的传奇。以《明史》里的话说,王越活着的时候,大家都热衷骂他的缺点毛病,直到王越过世之后,继任的边将,水平比他差远,这才越发明白:曾经有一个多么优秀的王越,活跃在大明的舞台上。

而除了影响深远的文学成就外,他的各种光辉事迹,也在明代文人的笔下广为记录。嘉靖年间的畅销小说《伟人传》,正是以他为主人公。甚至晚明还有更神话的说法,说他其实没死,而是化身为神。大才子袁中道就曾言之凿凿,说他做梦都见过王神仙。明末清初的国学大家钱谦益,对他的诗文更爱不释手。甚至清军破城,这家伙摆姿态说要殉难时,还不忘了吟诵王越的诗歌打气。当然钱大师最后殉难没胆,转眼就投了降,真是玷污了王越的英名。

在他过世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整个大明后半段,他的丰功伟绩,都是无数后人十分迷恋的传说。

而到了清代,虽然编《明史》的时候,也给他立了传,但清代的学者,对他却是各种高级黑,总是抓住他勾结汪直的事不放,至于他的累累战功,不是故意缩水,就是选择性失明。这位明代的传奇人物,也就越发名声不显了!

【5】、来自网友【钱吏】的最佳回答:

在明朝那些事里杨廷和介绍段落中,有个人名仅仅出现一次

那是在编写《宪宗实录》时,编官邱浚因为偷懒,把任务安排给刚刚进入翰林院不久的新人。

结果邱浚突然发现事情严重性的时候,找到那个新人询问编纂进度,意外的发现对方已经完稿

邱浚过目整稿后大惊失色,被文章所震撼,然后说道,此新人早晚要超越我,而这个年轻的翰林便是杨廷和。

此事中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三朝不到,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

但是,很多人有所不知,对杨廷和刮目相看的邱浚,在明朝乃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一等一的牛人。

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亚于明朝大儒王守仁

而他所精不仅仅只有哲学,而是博学,尤其是经济和管理学,他的理念已经超出明清,即使欧洲的商为民本的理念也是在他提出后的 200 年才首次出现。

他和他的《大学衍义补》,是中国历史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明朝那些事》中都漏掉了哪些明朝名人?】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