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4 22:22:54 8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油腻滔哥】的最佳回答:

真实性都值得深思和推敲。中国的 24 史(正史)修订有个习惯,就是给前朝修史。如,清朝修的明史,明朝修元史……。而且,都是由当时的朝廷来组织修订的。所以,可以想象,这些历史的真实性到底如何。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2】、来自网友【密语寻芳】的最佳回答:

《明史》真实性最低。

毛主席说,读《明史》最生气。因为这部史书记载的明朝,从开国皇帝到末代皇帝,竟读不出历代史书中所蕴籍的酣畅淋漓的英雄气概、家国情怀和雄韬伟略,而对历代帝王残酷、暴虐、昏庸的总体感受更强烈。

但是,这些年来从国外传回国内的《天工开物》、《永乐大典》残卷以及郑和下西洋等史料,让国人越来越清楚当时明朝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了解当时清朝愚民防汉政策,才让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明史》的真实性。

如在思想上打破对中国治史传统认识的限制再读《明史》,则不需要专业知识,仅依靠常识就能发现不少自相矛盾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春秋笔法,为圣人讳的问题,根夲是主次颠倒、淆乱是非的大问题。

《明史》是高级黑的典范。因为满清少数人统治中国的特殊性,所以著《明史》的目的背离了中国著史传统,不是记叙先祖功业,反而是让国人、特别是读书人忘记明史,抛弃明史,所以可信度低。比如《明史》不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成就、资料,反而称下西洋是为寻建文帝下落和夸耀国力,借《明史》中立传的大臣之口,斥下西洋“劳民伤财”,下西洋的珍贵资料视为祸害“当付之一炬”。这多么荒唐。这样的例子很多。

就像《红楼梦》里说的那样,“真事隐,假事存”。凡是明朝真正激励人心的英雄事迹,总是轻略带过甚至直接隐没,而屠杀功臣、残杀靖难名臣以及反抗宦官的文人事迹、儒家文臣言行却记得格外详细、生动、传神,以致主次颠倒、是非不分。

为了麻痹人民,《明史》偏在帝夲纪总结中谈太祖、成祖等“聪明神武、远迈汉唐”等等光彩门面话,却在书中找不到有力支撑此门面话的史实内容,反倒在列、志中夹各种黑料,让人读来气短。

《明史》是仅见的突破中国著史传统的史书。整整编了 97 年,在中国三代人的国家记忆基夲消失后,于乾隆年才刊定出版,而书成后最宝贵的明史原始档案《明实录》被付之一炬,这是历朝修史从没干过的背祖欺祖之事。

至今《明实录》仅有不完全的抄夲,且主要在台湾遗存。毛主席没有读到真正的明史,怎不生气!

【3】、来自网友【历史沉淀的理性】的最佳回答:

《明史》是清朝御用文人修撰并经清朝帝王增删篡改后形成的,其可信度可想而知。清廷作为《明史》的修订者,自然不会像《明季稗史汇编》那样记录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和嘉定屠城的野蛮残暴行径,他们尽可能地粉饰自己不光彩的历史,抬高自己,贬低别人。鲁迅先生有感于清朝对历史文化典籍的狂暴焚毁和肆意篡改,犀利地指出:“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治’,却真是尽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此外,对于‘七经’,‘二十四史’,《通鉴》,文士的诗文,和尚的语录,也都不肯放过,不是鉴定,便是评选,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可见,清朝的文化专制已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比如,“万历新政”的设计和领导者张居正是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上任的时候,国库七百两的银子亏空,他死的时候,国库有一千三百万两银子,和乾隆最盛时期比较,国力也只相当于张居正执政时期的三分之二。”亲历当时改革的明代人,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评价,如“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的思想家李贽称张居正为“宰相之杰”,更有说服力的是,因夺情事件被张居正打断双腿的著名清流邹元标竟然建议崇祯帝给张居正平反昭雪。而《明史》对张居易的评价却不高。在文化专制下,编纂者不敢不顾及帝王个人的好恶,不敢不讲“政治”,否则,后果是严重的。须知,徐骏的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认为讥讪悖乱之言,斩立决。徐述夔的诗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被认为是“显有去本朝兴明朝之意”,徐述夔父子被开棺戮尸,其孙徐食田及为该书作跋和校订者被处斩。面对如此严酷的文字狱,文人岂能不提心吊胆,曲意行事?谁还敢违拗圣意。正如龚自珍慨叹那样,文化人只能“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4】、来自网友【执笔问流年】的最佳回答:

无从考究。统治者想让庶民知道的,千百年后就是历史,国之正史!

成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总是正义的一方,至少史书总是这样写的。修故史,书今史,不外乎贬低旧朝,美化今朝,粉饰自己,摸黑敌人,谁胜利了,谁就有这个书写的机会。所以,在读历史的时候,要把自己融入当时的大环境,才能够得出接近真实的史实。当然,那些不能影响到统治阶级利益的记载,多半是真实的。因此很多时候,一些野史更符合历史的事实,所以深研史者多喜欢与野史对比来观正书。一般人,只看正史足矣,它就是国之历史,不变的历史,大方向是不会错的。

统治者修史的目的不外乎给自己的统治正名,凸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为的是万民归心,这是历朝历代惯用的手段,不足为怪。至于哪个朝代的真实性最低,实难考证,只能脑补。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修国史,哪个朝代的国史真实性最低?】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