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27 16:46:44 6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醉眼笑看江湖】的最佳回答:

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大的战争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灭楚之战。

秦二次出兵,第一次二十万人,基本上都被楚军消灭。第二次,秦出倾国之兵,计六十万人,楚国也基本上集中了全部兵力约 40 万人。在大概河南平舆县周边,双方对峙。楚国国力不支,准备后撤时,被秦大将王翦抓住战机,全线攻击,楚军防线崩溃,秦就此灭楚。

这之后,直至清灭,中国冷兵器时代也再也没有出现过双方兵力达百万的战争。毕竟再加后后勤等人力运输规模,基本上人力基本上也就算动员完了。

咱们开始算算帐,农耕时代,生产力基本上没有大的进步,秦代一个人可以耕种多少地,清末的一个人也就是耕种那么多。‘咱们以小麦来算,一亩地产 300-400 斤左右。一个人可耕种约 30 亩地。都折算成平年,折中数算就是 10500 斤.以一家四口算,一天合用粮 5 斤,一年需用粮 2000 斤,(那时没有那么多的副食可吃,油水也不足,一个家庭一天用五斤粮,并不多,数字以按现在斤数折算)那么,一个农民家庭可以贡献出 8000 斤的粮食。

一个士兵也按一天 5 斤粮计,养一个兵,一年 2000 斤粮食。一个农民可以供应 4 个士兵。

按这个标准来折算,把士兵所需都折算成一供四的比例(兵器、服装、运输、)一个人生存必需。也就是一个人可以供养一个兵。

出兵六十万,秦的后勤最低也要保证在 60 万,再以一个家庭 4 口人计,480 万人。查资料后基本上和史料上的人口数一致。

也就是说,古代是可以支持住几十万人规模的战争。

可为什么秦之后,终二千年多年的历史,再也没有这种规模的战争出现呢?

秦之后,休养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顶峰,汉武帝开始与匈奴作战。最猛的名将霍去病只带骠骑万人,驰骋在大漠草原。要供养这一万人的军队要多少人来供给呢?

查史料就能知道,一个兵后面需要 28 个人做后勤补给,一个兵三匹马,当时的战马,你就理解成现在的坦克,(养一匹战马的成本极高,想知道为什么高,自己查吧,不展开!)一个人三匹马,折算成人力来说,就是约需 50 人。还有兵器战甲等,折算 30 人。还有其它的,还有兵的抚恤等,又要折算百人。也就是说,这一万人的后面,就需要 108 万人的生产总值来供应,再把家庭人口折算上,就是 424 万人。如果再折算成霍去病本人的待遇,(食邑二千二百户)就要再加上万人的规模。

其它的军队远比不了霍去病的,以 1 抵 5 计,汉武帝共计用兵 25 年左右,常年保持用兵规模在 15 万左右,这此共需 6000 万人口规模来支持,而汉武帝时,人口规模约 5000 万。

可打了二十多年仗后,人口规模只剩下 2500 万左右,汉初百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也基本上消耗一空。国家也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汉武帝之后,至西汉灭亡,人口。财富、实力等也没恢复到汉武帝上台时的状况。

再以后的封建王朝的军队用兵,供应比基本上也就这样了,换算成更简单的方式,就是一个兵需要消耗一百家的所有产值。

一个王朝用兵的消耗就是,打一年耗三年,就是要打仗,打一年的话要消耗三年的国家全部收入。有些人会说,我养它个六年,不就能打两年了?不能这么算,过去俗话讲,一年旱来一年涝,就是可能三年里只会有一年丰收,那么拉平三年只能算一年。这么一来,国家十年能打一仗,基本上国空了,仗要连上二年不停,基本上也就快坚持不住了,还要向下打,国破家亡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明末时期,实际上,国家的经济情况是不错的,只是没钱(没实物白银,那年月又只认那玩意,)结果就是南粮运不到北方,要只是抗清,没问题,要只是剿匪,也没问题,要只是练兵,也没问题。可不光这三项,还有明朝的王爷们的损耗,明朝是真顶不住了。亡 了。

所以清朝时,雍正朝只是在西北用兵三年,基本上国家也到了山穷海尽的地步,再打,那就是到了连抄家都抄无可抄的地步,雍正落下个抄家皇帝的名头,也是没办法的事了。

总结,纵观我们的历史,每一次王朝更替,战争爆发,带来的都是人口大规模的消减,所以让我想起一句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还有首诗 黄巢(唐)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来自网友【老伊先生谈史】的最佳回答:

实际上史书中几十万人的大战并没几次,除秦朝统一战争外,就数隋炀帝百万大军征高句丽最终玩崩了。而司马迁之前的史料,比如长平之战是秦对赵 60:45 万,秦灭楚之战,秦又派了 60 万。当然,这些人数肯定是包含后勤人员的。但是,这个人员又不仅仅只是后勤人员,必要时也要拿起武器上战场。

当战场进行到惨烈时,所有人都要参战,不会分男女老弱的。长平战役最后阶段,秦王亲自到河内等地就地征发平民,“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这些被征发去长平断赵军粮道的秦国河内民众,大约每人发根长矛就上战场了,都是兵了。

比如《商君书》指: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当年是古典军国主义时代的巅峰,全民强制兵役制度,只要十五以上六十以下还能走路的百姓,都得上战场。

花木兰时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是如何征兵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从《木兰诗》可以看出,当时军队连马匹,鞍,武器,都要自己提供,而不是由军队供给。而 1975 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也证明了,秦帝国士兵还写书信给家里面要钱买布做衣服。

正因为如此的征兵制度,导致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是较轻的。提供粮食让士兵吃饱就可以,士兵自己准备武器,马匹、服装也得自己出钱。国家再提供一些标准化的士兵方阵所需要的武器,攻城武器等……

所以,史书上动辄几十万的大会战,24 史中也就这么几次,数目字吓人一则是战国秦汉之前不分战兵和后勤,也不区分参战贵族自带的随从、仆役、家丁什么的,一股脑儿都算作士兵人数。

二则那些写书的史家说明了,有宣传的意图,三国志国渊传: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报捷文书都至少是以 1 为 10 的,把斩首数字夸大 10 倍以上,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展示“大武功”的。

(注)史记秦本纪: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注)史记魏世家: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雕阴之战,同一场战事,双方记载的人数却有差异,魏军才 4 万 5 千人,结果秦军斩首 8 万。原因很简单,魏世家里的魏军兵力数 4 万 5 千人,来源于少见的魏国记载,而秦本纪的斩首 8 万来源于秦国单方面的宣传,天知道秦军斩首 8 万夸大了多少倍。

而职业军人开始出现后,军队人数开始下降,毕竟大家都吃皇粮,还要领工资。以古代的生产水平,维持几十万上百万军队的职业军人那就是财政自杀,实际上职业军队人数直接下降,唐朝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最终推行不下去,还得以征募的职业兵代替。并且战争中都不算后勤,后勤人员是属于服役的普通民众。明朝打算靠卫所制兵农合一维持百万大军,最后卫所兵都成了农民,还得靠征募的兵应付危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