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5 00:55:57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的最佳回答:

《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也叫《木兰诗》,从民间时期一直到现在,入选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本,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学过这首诗,也知道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但是对于诗中的可汗一直没人能解释清楚到底是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木兰辞》的作者不知道是何人,只知道这首诗被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二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年代也不是很清楚,有说南北朝时期,也有说隋唐时期,最终也没有确定。

《木兰辞》

把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主要是游牧民族的称呼,唯二例外的就是隋文帝杨坚被称为圣人可汗,而唐太宗李世民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因为杨坚迫使东突厥臣服,而李世民征服了包括突厥在内的主要少数民族,但是可汗这个称呼最早是从鲜卑人开始的。

《资治通鉴》记载,鲜卑部族的一支索头部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称可汗了,大概对应着华夏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战争时期,索头部鲜卑部族的领袖拓跋毛建立了被后世称为“代国”的政权,拓跋毛就是后来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氏的先祖。

到了南北朝时期,拓跋氏鲜卑部族首领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开始称帝,他也被称为北魏道武帝,这一年是公元 398 年,从此时起,北魏的最高统治者开始称皇帝,这是效仿了中原的政权形式。

拓跋珪雕像

而在南北朝时期,明确将首领称为可汗的就是柔然,鲜卑人最初占领蒙古高原的时候,柔然人在鲜卑人更遥远的北方,等到鲜卑人入主中原的时候,柔然人就趁机占领了原来鲜卑人的地盘,也就是蒙古高原,这里最早是匈奴人的势力范围。

柔然首领郁久闾社仑在公元 402 年统一了漠北各部,开始称可汗,可汗的称呼是“丘豆伐可汗”,他的名字叫“郁久闾社仑”,自此后世的柔然首领全部称可汗,直到公元 555 年灭亡为止。

花木兰所效忠的可汗肯定不是柔然可汗,因为从诗中的描述来看,花木兰参军赶赴战场,是先到黄河边上宿营,然后渡过黄河,来到了黑山,黑山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杀虎山,然后从这里进入大漠,从这条路线来看,花木兰是从南往北走,推测她是住在黄河以南的地区,大概率是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花木兰代父从军

《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如果花木兰住在黄河以北,要到大漠去,根本不需要在黄河边上宿营,诗中还出现了燕山这个地名,燕山指的是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这里已经是大漠的深处了,而且是当时柔然的核心地区。

从诗中描述来看,花木兰进军的方向还是从南往北,所以可以确定花木兰效忠的可汗不是柔然可汗,而有可能是柔然可汗的敌人,从进军路线来看,这摆明了是冲着柔然去的。

那么花木兰所效忠的可汗有没有可能是北魏皇帝呢?

北魏与柔然

当然有可能,北魏虽然改称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但是北魏的统治者可是游牧民族起家的鲜卑拓跋氏,早期北魏的主体是鲜卑人,很多鲜卑人仍然保留着之前的传统,称呼最高统治者为可汗,《木兰辞》的作者是鲜卑人也有可能。

再从花木兰进军的路线来看,这是一次北伐,北魏统治中原时期,曾经多次北伐,而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 425 年的北伐,因为在前一年,柔然可汗大檀率领 6 万骑兵攻打北魏,当时正值北魏处于新旧政权交接之时,刚刚即位年仅 17 岁的魏帝拓跋焘亲自率军击退了柔然大军。

为了彻底解决柔然的威胁,在第二年,拓跋焘再次发起倾国之兵,兵分五路北伐柔然,如果花木兰代父从军真实存在的话,很有可能是公元 425 年这一次北魏对柔然的全面战争,因为这一次战争打败了柔然,导致柔然由盛而衰,再也无力与北魏对抗。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 429 年,拓跋焘再次北伐并大败柔然,北魏军队一直追击柔然到今蒙古国吐沁河一带,此战之后,北魏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2 年后,柔然残部臣服于北魏,战争结束,所以花木兰才能解除兵役,回到家乡。

《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中也说了花木兰大概从军十二年左右,这与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战争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花木兰所效忠的可汗很有可能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而且很可能是在公元 424 年这一年,柔然大举入侵北魏时开始征兵的,从征兵到开赴战争是需要时间的。

《北史列传》卷八十六:于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六月,车驾次于菟园水,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

北魏与柔然的战争

这里说的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柔然的路线,就是经过黑山的。此外,拓跋焘还到达燕然山,黑山和燕然山都是《木兰辞》中出现的地名,如果花木兰出征的路线没错的话,与拓跋焘北伐柔然的路线高度吻合,这就证明了花木兰是随拓跋焘一起出征的。

除此之外,《木兰辞》中的征兵方式也很特别,花木兰从军是自己花钱购置马匹、鞍鞯、笼头、马鞭,这种方式是典型的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兵农合一,但是府兵制公认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的,这个时候的北魏早已经灭亡,当时北方草原上是突厥人,那么花木兰所效忠的可汗有没有可能是隋唐皇帝呢?

应该没有可能。

花木兰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虽然与突厥发生过战争,但很短暂,只有 2~3 年的大战,杨坚对付突厥的手段很高明,采用的是离间计,隋朝不断离间突厥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之间的矛盾,导致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然后突厥就陷入内战,无力再对隋朝发动战争,隋朝没有对突厥进行过十年左右的战争,所以花木兰效忠的可汗不会是隋文帝杨坚。

况且杨坚的圣人可汗是突厥启民可汗称呼的,这个时候东突厥早已经臣服于隋朝了,双方没有战争,反而是突厥内部不断爆发战争,从这里也能看出花木兰效忠的可汗不可能是隋朝。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可能是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唐朝时期虽然也有对突厥的战争,但是时间极为短暂,只用了两年就打败了东突厥,俘虏了其首领颉利可汗,灭亡了东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漠北,然后唐朝开始向西北扩张,而不是北方,从时间上来,花木兰效忠不可能是天可汗李世民。

【2】、来自网友【戈壁滩驼铃】的最佳回答:

我们初读《木兰辞》的时候往往会对其中的“可汗”产生误会,觉得“可汗”的称呼应该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国王,一般都是中原王朝的对立国君主。例如古代的柔然、突厥、吐谷浑、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后流传到中亚、西亚的突厥系国家的君主也这样称呼。中原王朝君主没有这么称呼的,顿时就懵圈了,这木兰到底是哪国的?或者怀疑《木兰辞》中的可汗是不是敌对方的君主啊?!

可是我们接着往下读,“可汗大点兵”之后又出现了“可汗问所欲”,这木兰和可汗分明是一伙的。可是我们从小就知道木兰是女英雄,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女性心目中的偶像。那肯定是我们中国人,怎么和北方敌人成一伙的了!

实际上这是对历史的误会,也是我们对中国历史中南北朝时期没有印象的原因。南朝的《宋书》记载可汗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一国之主之意。《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可汗指代北朝皇帝。

其实当时的北朝指的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 5 个朝代的总称。在南北朝时期,北朝一共有着 5 个朝代,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这 5 个朝代其实从北魏统一北方到隋文帝最后建立隋朝为止。在这个时候南方地区其实相对应的也出现了 4 个朝代,分别是宋朝、齐朝、两朝、以及陈朝,那么后来这几个朝代一起就被我们合称为是南北朝时期。

《木兰辞》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等诗句。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推算,《木兰辞》中的故事,应该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 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

《木兰辞》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辞》产生于北朝后期。

  •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