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27 17:03:54 8次浏览

关于问题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朝文社老张】的最佳回答:

答:二战时代的日军,一桩常叫后世军事迷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兵太多”。

虽然我们今天说起发起那场罪恶战争的日本,常习惯性说他们“地小兵少”。但如果细看抗日战争史,就可以看到日本军队恐怖的“增兵”速度。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军一共才有 17 个师团,但到了 1938 年夏天,日军就有了 34 个师团,兵力扩展到 113 万人。甚至到了日军垂死挣扎的 1945 年,日军的总兵力达到了 789 万,仅在中国驻军就保持在二百万以上的规模,越是节节败退,他们居然兵越多。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罪恶的战争里,日本又哪来的这么多兵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对其本国国民,极度狂热且力度空前的征发。

在全面侵华之前,日本就推行极度严格的军国主义教育,每个日本人从读书上学开始,接受的就是各种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伟大的战争”,成为一名侵略军,更是一件光荣的事。所以在整个二战时代,“狂热参军”就是日本男子的常态。

比如 1938 年时,一名因健康状况参军被拒的日本青年,竟然就因此妒火中烧,深夜里入侵 11 座民宅,杀害了包括自己亲人在内 30 人。如此耸人听闻的真实血案,也缩影了当时日本人的“战争观”。

所以,到了 1944 年 2 月,日本征召入伍的士兵,就有四百万之多。到了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全日本参加“军务”的男子有 719 万人。二战后期日本那“巨量”的军队,就是这么凑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在战争期间的“学徒动员”,即动员大量日本青少年学生参军。这些大多十几岁,好些还未成年的学生兵,在当时也被称为“学徒出阵”。到了二战后半段,由于前线伤亡惨重,日本猴急着煽动更多的“学徒”们赶快上战场。1943 年 10 月 21 日,日本就在明治神宫外苑竞技场,给“学徒”举行了盛大“壮行会”,仅这一场活动里,就有 25000 多“学徒”接受了“壮行”。

另外在 1943 年的爱知、大阪等地,也举行了多场轰轰烈烈的“壮行会”,每次都有上万“学徒”参加。那这些满脑子狂热的日本小青年们,接下来的战场遭遇又是如何?

最典型的,就是 1944 年的吕宋岛战役,这场战役里,日本有 990 个“学徒”参加,残酷的战斗打完后,总共有 90 个“学徒”生还,可谓九死一生。这样的伤亡率,在日本各个战场上,这样的伤亡率也不罕见。特别是在臭名昭著的“神风突击队”和“海上挺进队”里,那些执行“自杀式攻击”的日本兵,好些也都是“学徒兵”。对于他们来说,百分之十的生还率,有时都是奢求。

而在中国东北,日本还组建了十万人规模的“满蒙开拓团青少年义勇军”,作为其战场上的预备兵力。等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时,这些狂热的“开拓团少年”也被日本征服投入战斗,成了日本战败前的最后一批炮灰……

而除了这类“狂热征发”外,日本的“兵源”,还有另一个重要来源,从朝鲜等殖民地征兵。

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开始从朝鲜半岛等地大量征兵。特别是前面说到的“神风突击队”,其中相当多的人,都是来自朝鲜的“学生志愿兵”。以日本官方数据,二战期间,日本从朝鲜半岛前后征发了二十多万人从军,还征发了十四万人充当“军务员”。朝鲜半岛的“亲日派”,当时也十分配合。特别是朝鲜王储李垠,后来还官至日本中将。

而在二战结束后,日军里被列为“战犯”的朝鲜裔军官,也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其中有二十三人被判处死刑。许多侥幸逃过审判的朝鲜裔日本军官,还在二战后摇身一变,成了韩国政坛上的“红人”。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日本在二战战败前夕,还保留着极其庞大的军队,哪怕德国已经战败,他们都还很有底气,许多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硬分子,1945 年时还嚷嚷着“本土决战”。但实际上,日本战败前的“庞大”军队,已经十分注水。以《日本陆军史》记载,当时这“几百万日军”,真正的现役军人不到百分之十五,而且连人手分一支枪都做不到。而且充斥着大量的低龄士兵,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时,号称日本精锐的关东军会一触即溃,不但战斗力奇差,战斗精神也令人发指,好些关东军部队仓皇撤退,把本该被他们保护的“日本开拓团”们,活活扔给苏联红军去收拾。

当然,要说抗战末期的日军都不能打,也不尽然。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境内的许多日军,依然脑袋冥顽不灵,甚至很快就和不久前的敌人——国民党军队勾搭连环,非要在三年解放战争里掺和一把。比如“民国精英”阎锡山就敞开怀抱,收编了上万日军帮他打内战。在精明的“阎老西儿”看来,这些日本兵作战凶悍,用来对付人民解放军,可谓稳赚不赔。

但接下来的战斗,却好好给这类“民国精英”上了一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山西的战役里,这些长期和晋绥军交战,自我感觉良好的日军,几仗下来就稀里哗啦。还有的连“武士道精神”都不讲,听说人民解放军打来了,慌不迭的就缴枪投降。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日军高级军官们,也悲戚戚切腹自尽……

说起来,他们原本可以享受战俘待遇,平安回到日本家乡,可就因为这“战败也要秀存在感”的顽固精神,反而狼狈送了命。

看过日本二战时的兵源,以及战败后的死硬和狼狈,除了唏嘘,恐怕还有警示:清算军国主义的罪恶,并非过去时,却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参考资料:梁福昌《日本投降后,上万日军帮阎锡山打内战揭秘》、刘曦倩《二战时期日本学徒动员研究》、张箭,张堂贵《二战前和二战时期日本兵力规模考略》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2】、来自网友【123456GaaN】的最佳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一再受挫,被拖住了许多兵力,没等结束就想去打苏联,失败后开辟太平洋战场,侵略东南亚诸国,又和美军在太平洋上展开大型海战,打得硝烟四起。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个战场那一个战场,小日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四处开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指出一个误区。咱们总说小日本,感觉日本是个弹丸小国,这也没错,但并不是绝对的,要看和谁比。

日本国土总面积 37.8 万平方公里,英国本土 24.41 万平方公里,德国 35.74 万平方公里。换言之,咱们印象中的小日本,比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本土还要大,也大于二战欧洲策源地德国。

而人口基数方面,日本也有优势。1941 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 7800 万,如果再加上殖民地和占领区人口,足有 1 亿 372 万 7610 人。同一时期,英国人口 4700 万,法国人口 4100 万,德国 7200 万,都不如日本。苏联略多,人口是 1.6 亿,美国人口则是 1.3 亿。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本的征兵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说人口方面日本不敢自称第一,那么征兵方面日本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连希特勒都比不上。

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执行义务兵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虽然非战时不需要每个成年男性都当兵,但日本侵略别国的野心从唐朝时就存在,因而从很早前便有意识地储备兵员、动员士气。

1927 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所有 19 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入伍前的体检将待选民众分为 5 类,只有最后两类不需要服役:患有严重疾病或传染病,以及体力严重不合格者。

其余三类中,第一类立即进入现役部队,另外两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都是强制性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服现役的士兵必须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如果到期不需要服役,将转为预备役,属于准军人,依然要参加一定的训练,期满后转为后备役,训练没那么多了,可能一年就几次。

但以上说的是和平时期,一旦进入战时,只要有需要,预备役、后备役、补充役、国民兵役都有可能被调往前线。通过这样的方式,日军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了大量的兵力。

前面提过,1941 年时日本本土有人口 7800 万,假设一半是男性,将有 3900 万,再假设青壮比例是四分之一,兵力将达到 975 万,去除不合格者,7、8 百万是有的。

再加上殖民地的附庸,兵力就更多了,比如朝鲜半岛就有许多青壮年被填充进了日军队伍里。

有朋友大概会问,这个比例太高,总不能把全国的男性青壮都调走吧?那其它岗位的工作由谁来负责?这么说吧,二战时的日本,在穷途末路时还真有可能这么干,其它工作可以由女性承担。说句题外话,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生活得真是有点惨。

还有,日军在东北有百万屯垦团,这些人表面上是种地的平民,或退役的军人,但他们配发武器,一拿起枪就是日本鬼子。能说他们不是士兵吗?

另一方面,为了让征兵进行得更顺利,内阁大肆鼓吹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鼓励民众主动参军。日本天皇裕仁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授意内阁宣扬皇权的重要性。

在他们长时间的洗脑、操控下,日本民众渐渐形成一种信念,以武士道的精神为天皇而战、为天皇而死是荣耀,反之则是种耻辱,能让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精神崩溃。

举个实际的例子,1938 年 5 月 13 日,日本发生了一起灭村恶性案件。一个名叫都井睦雄的青年,头挂电筒、身系全副武装,屠杀了祖母及村中 11 户共 30 人,最后以猎枪自尽。这被形容为“日本犯罪史上的空前惨案”,曾被改编拍成电影。

为何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患有肺结核,1937 年应征的时候被刷下来了。在此之前,他在村中小有名气,众多女性都喜欢和他来往,之后他受到村中人的奚落和嘲笑,大家都骂他是个没用的人,曾经和他相好的女性也拒绝了他。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没能顺利入伍,让都井睦雄的生活从天堂掉入了地狱,大概他也相当嫌弃自己,才计划了这桩拖着整个村的人一起死的恶行。

虽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像都井睦雄那么极端,但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由于受军国主义洗脑,当时日本的社会大环境支持战争,这从主观上保障了日军征兵的高效率。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