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洪武十七年(1384 年),镇守北平的大将军徐达得了背疽,一度病情沉重,但后来转好,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就让他回南京休养。
然而,到了第二年四月,徐达病情再次加重,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闻讯后十分伤心,大呼“天何夺吾良将之速”,悲痛之余下令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并让他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
在一些野史当中,说徐达生病后不能吃烧鹅,朱元璋却故意赏赐他一盘烧鹅,他吃下之后病情发作致死,这其实是无稽之谈。
历史上,徐达与朱元璋是君臣关系,但也是从小玩到大的兄弟,还是曾经一起战斗的战友,更是儿女亲家,关系亲密无比,可谓君臣典范,朱元璋是不可能害死徐达的。
徐达的功绩自不必多说,南征北战数十载,是大明战神,也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是维护朱元璋统治地位的基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徐达虽为武将,却聪明睿智,很会做人,尤其懂得如何与朱元璋相处,他从未遭到过朱元璋的怀疑。
举个例子来说吧,朱元璋称帝之后,曾对徐达说,“徐兄功勋卓绝,却没有宅第,我把旧府第(指朱元璋为吴王时所住的宫殿)送给你住吧!”
徐达当然不敢答应了,但朱元璋不甘心,过了几天找徐达喝酒,故意将徐达灌醉,还让人将徐达抬到旧吴王宫殿的寝宫内睡觉。
等徐达睡醒之后,问身边人他在哪里,得知在吴王旧宫,他感到惶恐无比,便走出大殿,在台阶上向北叩拜三次之后,就离开了吴王宫。
朱元璋听说这事后,认为徐达忠诚无比,就感到非常高兴,自此之后对徐达越发信任。
旧内,上为吴王时所居也。中夜,王酒醒,问宿何地,内侍曰:“旧内也。”即起,趋丹陛下,北面再拜,三叩头乃出。上闻之,大说。
后人在评价此事的时候就说,“中山王(徐达)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说徐达三叩首,让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更深,他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其实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而不是他谨慎的性格使然。
事实也确实如此,徐达的智慧在功臣之中难遇敌手,他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只有他巍然不动,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在朱元璋心中,最信任的人除了早逝的常遇春之外,徐达应该排在第一位,徐家也因此与朱家走得很近,是最为稳固的联盟关系。
正是因为徐达功勋卓越,与朱元璋关系很好,因此他去世之后,朱元璋感到很伤心,还让他的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
朱元璋在位期间,徐辉祖的地位都是十分稳固的,朱元璋对他期望很高,曾在诏书中对他说,“扬中山王之烈,而勉公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希望他能够继承徐达的衣钵,成为一个合格的魏国公。
而徐辉祖也不负众望,在文治武功方面颇有建树,多次与眼望着朱棣一起攻打北元,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战绩。
由于徐辉祖的长姐嫁给了朱棣,因此两人关系很好,那时候朱棣已有当皇帝之心,自认为徐辉祖未来可以帮助自己,但他想错了。
徐辉祖受到父亲徐达的影响,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对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也极力拥护,反而与野心勃勃的朱棣越走越远。
朱允炆继位之后,徐辉祖因为是朱棣的妻弟,所以遭到了猜忌,不那么受重用。
建文元年朱元璋周年祭,那时候朱允炆已经开始削藩了,朱棣担心入京有所不测,就派遣三个儿子替自己入京祭拜。
当时,黄子澄等人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押,徐辉祖也认为朱棣二儿子朱高煦天生反骨,不但不忠心于朱允炆,还会背叛朱棣,因此只扣押朱高煦即可,其他二人可以放回去,此时他还不认为朱棣会造反,所以才有这种想法。
但是,徐辉祖的幼弟徐增寿一心一意侍奉姐夫朱棣,竟然反对扣押朱高煦,正当朱允炆犹豫不决的时候,朱高煦偷了徐辉祖的马,偷偷逃回北平了。
徐辉祖十分生气,派人去抓朱高煦,尽管没有抓到,但朱允炆认为他跟朱棣不是一伙的,由此对他十分信任。
而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和徐增寿的表现截然不同,两人一个坚定不移地支持朱允炆,一个暗度陈仓,暗地里支持朱棣,那徐家何去何从呢?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任命曹国公李景隆担担任主将,率军数十万进攻北平。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开国六公爵之一李文忠的儿子,他虽然出身将门,却是个纸上谈兵之人,从未领军打仗过。
因为这一缘故,朱棣对李景隆很是蔑视,其实朱允炆也不太放心,于是让徐辉祖率军三万,在侧后方接应李景隆。
后来,李景隆在白河沟之战中惨败,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徐辉祖及时出现,阻断了朱棣的追击,这才让李景隆全身而退。
建文四年,朱允炆让徐辉祖率军北上,徐辉祖多次与朱棣大军交战都获胜,一度将朱棣逼入绝境。
但是,就在徐辉祖准备继续进军的时候,一个谣言传入朱允炆耳中,说朱棣已经大败了,他便将徐辉祖调回京城,此举导致淮北的何福、平安等中央军因为孤立无援而大败。
个人揣测,这一谣言或许是徐增寿散播的,事实上从靖难之役爆发开始,他就一直暗中将朝廷消息传递给朱棣,朱棣因此掌握了朝廷的动态,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徐辉祖返回南京后不久,朱棣就准备渡过长江了,他再次率军出征,在浦子口阻击了朱棣,但徐增寿又传递消息给朱棣,朱棣最终甩狙击败大将盛庸,朝廷水师损失殆尽,朱棣也顺利渡江,打到了南京金川门下。
眼看南京城破在即,朱允炆火速派人向朱棣求和,说愿意划江而治,但遭到朱棣拒绝。
这个时候,李景隆为了自保,与谷王朱橞等人开门投降,朱棣由此进入南京,而后皇宫发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则登基为帝。
朱棣登基后,抓捕了徐辉祖,他本想杀掉徐辉祖的,但徐辉祖义正言辞地痛斥朱棣,还说“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最终看在妻子徐皇后的面子上,免除徐辉祖死罪,将其囚禁起来,但削去他魏国公的爵位。
与此同时,徐增寿因为有功而被封为定国公,子孙世袭,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难道,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就这样断绝了吗?
其实并没有,因为徐辉祖在永乐五年去世,朱棣认为岳父徐达功劳卓越,他本人又十分敬仰徐达的才能和为人,再加上徐皇后的极力劝说,最终他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子孙世袭。
就这样,徐达的子孙有了两个公爵,这在明朝开国功臣当中还是很少见的,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徐达,要知道他不仅仅是朱棣的岳父,更是朱棣人生的引路人,朱棣曾多次跟随他出征,没有他的教导,朱棣也就是个庸碌之辈,对此朱棣是怀有感恩之心的。
自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之后,魏国公世系就再也没有断绝过了, 历代明朝皇帝都对徐达展示出了足够尊重,他的后人纵然有些过错,也都得到了谅解,魏国公、定国公爵位因此保全。
尤其是,明神宗时期,万历皇帝为建文忠臣平反,下诏在南京建造忠良祠,将徐辉祖排在了第一位,此举稳固了魏国公的地位,而后历代魏国公都受到朝廷重用,徐达的这一脉后人也因此十分显赫。
末代魏国公是徐文爵,他在明朝灭亡后投靠南明小朝廷,因此得以袭爵,只不过南明灭亡后他投降清朝,自此之后销声匿迹,不再被世人所知,但他这一脉最终生存下来了,一直繁衍至今。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之所以能够延续到明朝灭亡,看似是一个偶然事件,其实是必然,完全得益于第一任魏国公徐达。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之初,一共册封了六位公爵,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延续下来了,其他六位公爵为何没有延续下来呢?
洪武二年,朱元璋册封了六位公爵,分别是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除了魏国公徐达之外,我们一一来了解其他五位公爵的情况:
01,郑国公常茂。
常茂获得这个爵位完全是因为父亲常遇春,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常遇春就被封为鄂国公了,但他没有活到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因此朱元璋就追封常遇春为郑国公,由长子常茂袭爵,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
只不过,常茂这个人有些鲁莽,他跟随岳父冯胜攻打辽东纳哈出,后来纳哈出投降,在举行酒宴的时候,他怀疑纳哈出要逃走,于是冲上去砍伤了纳哈出,结果导致纳哈出的部众都逃散了。
后来,常茂又跟冯胜相互推诿罪过,直接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便削去常茂爵位,但不忍心常玉春没有后继之人,于是将常玉春另一儿子常升封为开国公。
靖难之役时,常升跟随徐辉祖攻打朱棣,朱棣继位后削去了常升的爵位,后来他的儿子常祭祖被封为怀远侯,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也就是说,常遇春的后人是因为与朱棣为敌而失去爵位的,最后只得到了一个侯爵,这也是因为常遇春功绩卓越,明朝皇帝便善待他的后人。
02,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比较可惜,他原本受到朱元璋的厚待,安安心心享受晚年的富贵生活就可以了,但他退休之后干了几件错事,导致朱元璋最终将其满门抄斩。
李善长做错的第一件事,就是纵容手下为非作歹,还私自找汤和借三百士兵用于扩建豪宅;第二件事是明知道胡惟庸谋反,却不向朱元璋告发,并且他的弟弟李存义还直接参与了谋反。
尤其是第二件事,是朱元璋不能忍的,因为李善长的儿子娶了朱元璋女儿为妻,是妥妥的皇亲国戚,却明知道胡惟庸谋反而不告发,这伤了朱元璋的心,朱元璋将其满门抄斩,并削去其韩国公爵位,只有儿子李祺与临安公主及所生二子得以活下来。
也就是说,李善长的韩国公爵位是因为他犯法而被削去的,子孙无法得到继承爵位的机会。
03,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是明朝开国功臣排名第三的人物,曾与父亲李贞一起成为曹国公,父子二人同为公爵,这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不过,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就去世了,他的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朱元璋很喜欢李景隆,对其重点培养,李景隆因此身价倍增,这也是后来朱允炆之所以要让李景隆当大将的原因之一。
只不过,李景隆徒有其名,不但在靖难之役中损失了数十万大军,还打开城门向朱棣投降。
朱棣继位后,虽然给予李景隆以厚待,但其实很看不起他,一些大臣为了巴结朱棣,就趁机说他的坏话,甚至诬陷他“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朱棣便顺势剥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与家人关押起来。
一直到嘉靖时期,朝廷鉴于李文忠的功绩,这才将他的六世孙李性封为临淮侯,子孙世袭,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也就是说,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是因为他儿子李景隆不争气而丢掉的,以为投降朱棣可以保住富贵,结果反被朱棣看不起,所以他完全是咎由自取。
04,宋国公冯胜。
冯胜的功劳也是很大的,他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哥哥冯国用是朱元璋的心腹谋臣之一,但可惜死得很早。
冯胜最大的功绩,就是远征辽东获得大胜了,不过那一次出征,他的女婿常茂因为与他爆发矛盾而被削爵,他本人也开始遭受朱元璋猜忌。
洪武二十六年,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老,对功臣的猜忌心更强,冯胜也因此遭殃,他的另一个女婿周王朱橚因为私自跑去跟他见面,结果被朱元璋知道了,那时候众皇子夺嫡之心昭然若揭,朱元璋怀疑冯胜与朱橚达成军事联盟,以此颇为恼火,下令将冯胜召回京城。
不久后蓝玉案爆发,十一位公侯被杀,但冯胜未牵扯其中,一直到两年后的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以无罪将冯胜赐死,其爵位也被剥夺,这其实是朱元璋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而有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冯胜的宋国公爵位,是因为他遭到朱元璋屠杀而丢失的,他本人其实忠心耿耿,并无大的过错。
05,卫国公邓愈。
与许多明朝开国功臣不同的是,邓愈在投靠朱元璋之前,已经是一位反元英雄了,史书说他“天生魁梧,勇武过人”,他十六岁起兵反元,十八岁的时候率领一万多人投奔朱元璋,给处于低谷中的朱元璋打了一针强心剂。
后来,邓愈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并且他跟朱元璋关系很好,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明朝建立后获封卫国公。
洪武年间,邓愈多次担任徐达的副将,还独自担任过主将,痛击蒙古、平定吐蕃、攻灭明夏,可谓功勋卓越。
不过,邓愈在洪武十年班师回朝的时候病逝了,朱元璋为此大哭不止,还辍朝三天,并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追封邓愈为宁河王,下令让邓愈配享太庙,邓愈之子邓镇继承魏国公爵位。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邓镇改封为申国公,并对其着重培养,让其跟随冯胜、蓝玉等人出征,表现十分不错。
但是,在李善长被杀之后,邓镇因为是其外孙女婿,因此牵连致死,爵位也被剥夺,一直到嘉靖时期,邓镇的一个后裔才被封为定远侯,子孙世袭。
说到底,邓镇之所以被杀,也是跟朱元璋铲除功臣的策略关系莫大的,被牵连进李善长案,只不过是个由头罢了。
总结一下,明开国六公爵,除了徐达之外,其他五位要么是因为本人犯罪被夺爵,要么是因为被朱元璋杀戮而失爵,要么就是因为子孙不争气而削爵,总之爵位都断绝了。
而徐达的爵位之所以能延续到明朝灭亡,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徐达功勋卓越,从无过错,且与朱元璋感情很深,为子孙留下了无穷福祉;
第二,朱棣是徐达的女婿,儿子徐辉祖虽然与朱棣作对,但徐达生前对朱棣的帮助很大,且另一儿子徐增寿对朱棣帮助很大,因此朱棣将他的爵位保留下来了,同时还增加了一个爵位给徐增寿;
第三,自朱棣开始,明朝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他们延续了朱棣对徐家的态度,徐达的子孙也因此受益,两个公爵都保留下来了,而且备受重用,家族也显贵无比。
【2】、来自网友【天涯看点历史号】的最佳回答: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
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
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 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 年),晋封为魏国公。
1384 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
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
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
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
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
宋国公冯胜
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
卫国公邓愈
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 41 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 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
郑国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
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