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河南吗?有什么依据?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3 01:20:21 11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河南吗?有什么依据?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高空蜘蛛陈】的最佳回答:

根据西游记记载,其原文应是臣本布衣躬耕于襄樊,但是由于襄樊两个字比较繁稠诸葛亮忘记怎么写了,于是就写成了南阳

【2】来自网友【奔流到海不停留】的最佳回答:

什么“河南要争着成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啊?诸葛亮自己不说“躬耕于南阳”,《三国志》不记载,河南争有用吗。倒是南阳的一个邻居,诸葛亮一句没提,《三国志》一句没写,只靠 160 年以后一位乡党习凿齿的一本乡土志,反而争的昏天黑地。以后提问者把事情原委搞清楚再发言,别总是一厢情愿的意淫!

诸葛亮《出师表》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是记载吗?《黄陵庙碑记》的“仆躬耕南阳之亩”的碑文不是记载吗?与此同时,汉晋时期的史书还有大量的把南阳郡治宛县称为“南阳”“南阳城”“南阳郡”的记载,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的曹操“困于南阳”等等记载,这些记载已经清晰的将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范围界定在南阳郡治宛县一带了,没有其他。

此后,史书记载黄权在宛县祭拜诸葛亮,《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郏县有诸葛亮、徐庶于建安六年共同赴张良庙拜访的汉碑(碑在平顶山博物馆),方城县东晋的《诸葛躬耕碑》,叶县有诸葛之旧坟墟,有隋开皇二年(582 年)断石幢的记载。

唐代,杜甫有《武侯庙》名诗,其中有“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之句。胡曾的《咏史诗•南阳》也有“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草庐”的句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最为景仰诸葛亮的诗人李白,曾于开元年间先后遨游过襄阳和南阳,并分别写下了《襄阳曲四首》、《襄阳歌》和《南都行》等涉及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名人及典故的诗文。在《襄阳歌》中,李白提到的历史名人中有晋朝的名士山简和羊祜,也提到了襄阳名胜岘山“堕泪碑”等,但只字未提诸葛亮。而在《南都行》中,李白不仅提到了陶朱公范蠡、百里奚等南阳历史名人,还有“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的句子。除此之外,李白还在一首以诸葛亮自述的《留别王司马嵩》诗中感叹道:“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父吟》。”由此可知,李白心目中的诸葛亮是南阳而不是襄阳的历史名人。另外,李白还曾做《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身耕。”另外,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句。许浑的《南阳道中》有“荒草连天风地动,不知谁学武侯耕”之句。汪遵的《咏南阳》:“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有“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李翰在《卧龙岗谒武侯祠》有“海岳同云起卧龙,出师二表见孤忠。

文章碑文方面唐代有《诸葛庐碑》,有裴度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中云:”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来从虎,时称卧龙。”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载:”南阳坚卧,待时而起。”沈迥的《武侯庙碑铭》曰:”伊昔武侯,碗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严从也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这些碑刻文章提到的“南阳”毫无疑问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而不是其他。另外,卧龙岗有十几株一千三百多年的古树,这些正史、古碑、实物、古树都是南阳诸葛遗迹延续不断的明证。

宋代就更多了,最重要的是绍兴八年(1138 年)武穆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时手书武侯出师二表跋文中的”细观壁间昔贤所赞文辞赋及先生祠前石刻二表”诸文字可知,当时的南阳武侯祠已颇具规模了。各地复制的岳飞手迹至今仍存。岳飞手书碑已经成为勉县、成都、南阳、五丈原等武侯祠以及汤阴、杭州岳庙的“镇馆之宝”。金代有元好问的词《三奠子•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有“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

在这些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元代在南阳卧龙岗重新大规模修葺武侯祠,并首次在国家编纂的《大元一统志》卷 3 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认定“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同时,一些记载也证明在元代初年南阳卧龙岗依旧可以看到诸葛武侯的历史记载及部分遗迹。如周伯琦的《南阳武侯庙》、崔某的《望卧龙岗有感》等。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淳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元音》卷十记载:元朝人吴漳写《武侯庙》(《题南阳诸葛庙》)有诗云:“卧龙岗上拜荒祠,惆怅当年枉顾时。”

这些记载都清清楚楚,除非别有用心,把所有的诸葛遗迹都往襄阳隆中塞,说什么“诸葛亮一辈子也没有踏过汉水北岸一步”,这不是信口雌黄吗?

【3】来自网友【聪颖枫叶 xz】的最佳回答: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腕足南阳,

躬耕于南阳之亩。

毛主席说,诸葛亮

寓居荆州,躬耕于南阳。

南阳诸葛亮,襄阳庞士元。

这个南阳,就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

【4】来自网友【孔见之明】的最佳回答:

躬耕于河南肯定是错误的提法,因为河南省的行政区划是在元代才形成。诸葛亮躬耕时期没有河南这个概念,只有荆州刺史部隶属的南阳郡,史家考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后经行政区划变更,隆中归属湖北省襄阳市,故可以这样表述:诸葛亮躬耕于现在的湖北襄阳隆中,历史上隆中曾属南阳郡邓县。这种表述也是国家权威部门门认可的,也是中学教材和各类词典标准化的解释。

【5】来自网友【诸葛插秧在襄阳阿头山】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亲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襄阳方说是“南阳郡”,因为有“郡”字就可以混淆概念,如果按襄阳方理念谁能解释毛主席《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占领南阳”那里?是不是若干年后也像解释“躬耕于南阳”一样?南阳以外任何地方可以“占领”?就是不能“占领”南阳市政府所在地“宛”城?是非曲直那么清楚为啥还有那么多睁着眼说瞎话的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