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这块土地现在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唐宋元明清时期叫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9 08:16:56 6次浏览

关于问题这块土地现在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唐宋元明清时期叫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长夜论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答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

唐,

宋,

元,

明,

清,是最常见的众所周知的叫法。

神州,华夏也是我们这片国土的叫法。

天朝,亦曾经是我们这片国土的叫法。

支那,这种侮辱性的叫法,也曾经是我们这片国土的叫法。

为什么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的叫法经历了这么多的变化。从平平无奇到令人尊敬,

但是,当时周边国家又尊称当时叫什么,别人叫什么,北方民族和海外又怎么称呼,很多人并不知道吧。

虽然每个朝代称呼不一样,但是,也有历朝历代都可以使用的称呼。比如九州,神州,华夏等。

那么这些国号怎么来的呢?

一,天朝上国,古代周边国家对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称谓

天朝上国,是古代周边国家对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称谓,同时也是封建时代,臣子对本朝朝廷出自内心的赞扬。“天朝”这一称谓,最先从汉朝 开始,汉朝、唐朝因为国力强盛,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

所以,天朝这个称呼。

既可以是封建时代臣下对本朝的朝廷;更多的是藩属尊对中国这个宗主国的尊称,还有可能是中国当时对外的自称。

这个说法有历代的文献为证。

例如:

1、士大夫对自己朝廷的尊称。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天下。”

《晋书·郑默传》:“宫臣皆受命於天朝,不得同之藩国。”

宋史.卷四七八.列国世家一.南唐李景传》:唯坚臣节,上奉天朝。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四○回: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今日天朝 丞相 ,亲赍诏书,到此开读。”

2、强大的中国封建王朝对外的自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蕞尔岛夷,知天朝有人,或不至骄横如此。”

3,附属、藩属国称中国天朝宗主国。

如高句丽、突厥、薛延陀等国称中国为天朝。历代封建王国对本国、本王国的称呼,意指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蛮夷的“天朝上国”。因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领先于周边国家或民族,而被藩属、附属共尊为“天朝上国”。到了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天朝体系得到完善及加强,至唐玄宗时期天朝朝贡制度达到第一个高峰,后衰于安史之乱,凡一百三十七年(罗香林语)。在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大盛世期间中国完全主宰亚洲的国际格局,明清鼎盛时期主宰东亚格局,这个天朝上国当得理所当然。也是实力的象征。

二,赛里斯,至那,震旦,桃花石可汗,

一个国家的正式名号,但由于古代消息闭塞等原因,很多时候别的国家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号称呼中国,而是要么沿用旧称,要么自己进行“命名”。正如中国古代曾称呼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称呼古罗马帝国为“大秦”一样,古代的中国也被别国给予了很多奇特有趣的称呼

目前所知的外国对中国较早的称呼便是“赛里斯”。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人便已经使用“赛里斯”(Seres)来称呼中国人了。一般认为,这一名称来自于汉字的“丝”,而希腊人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因为从当时中国传来的主要商品便是优质的丝绸。

据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巨著《地理学》记载,曾经有马其顿商人前往过东方国家“Seres”的首都“Sera”。而在《后汉书》当中,则有着东汉永元十二年(100)时“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的记载。将两方史料结合起来看,它们所说的应当都是汉和帝在首都洛阳接见了来自“蒙奇兜勒”,也就是马其顿的使者,并授予其国国王金印紫绶的历史事件。

除了“赛里斯”外,上文提到的地理学家托勒密还表示遥远的东方还有一个名叫“至那”(Sinae)的国家。让托勒密没想到的是,其实赛里斯与至那都指的是疆域辽阔的中国,而至那这个名称的由来则要追溯到古印度。相比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无疑是中国的近邻,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a-stha^na”,发音近似于至那、震旦。

一般认为,“Ci^na”的称呼是取自“秦”的音译,而它传入西方后,便成为了如今英文“China”、法文“Chine”等称呼中国词汇的词源。直到秦朝灭亡很久以后,国外的许多地方仍然管中国叫“秦”,而与此同时,东汉史书又将位于丝绸之路终点的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叫作“大秦”,这就形成了一段时间内东西方互称“秦”的有趣局面。

唐朝初年,玄奘法师西行归来,口述了《大唐西域记》,其中记载道:“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就这样,“至那”这个名称不但传向了西方,还传入了中国。至于至那前的“摩诃”,则是梵语当中的美称,将其连用则意为“伟大的至那”。

值得一提的是,至那一词又通过佛教经典传入了日本,并在最初被日本人作为对中国的雅称。到了清朝末年,“至那”或者说“支那”一开始仍然不带有贬义,甚至一些革命志士会主动自称“支那人”,以示和清朝划清界限。然而,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盛行和对中国蔑视的加深,“支那”逐渐成为了一个带有浓厚贬义色彩的称呼,成为了日本侵略者表现优越感的侮辱性词汇

总的来说,由“秦”演化而来的梵语词汇“Ci^na”经过广泛传播成为了外国对中国最主要的称呼。不管是如今代表中国的“China”还是经历了从雅称到蔑称的“至那”,抑或是被用来为我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命名的“震旦”,都发源于此。除此之外,外国对中国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称呼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北方的契丹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辽,这个政权不但让北宋深受其苦,还将势力范围拓展到了中亚地区。由于契丹人的强势,一段时间里“契丹”成为了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地区人们对中国的称谓。时至今日,俄罗斯等国家都还称呼中国为“Китай”,发音即契丹,可见其影响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新疆阿图什县一带发现了大量中亚政权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其中十余枚上写着“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的字样。据考证,“桃花石”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就已经被东罗马帝国史学家用来称呼中国了,而记载著名全真教道人丘处机西行故事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也写道:“桃花石谓汉人也。”关于桃花石一词的由来,一种说法认为是对曾经统治中国北方的“拓跋氏”的音译。

综上所诉,从代表“丝之国”的赛里斯到至那、震旦、契丹、桃花石……这些千奇百怪的名称背后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和历史背景。赛里斯体现出了西方对中国丝绸的喜爱,至那、摩诃至那、震旦是中印交流的成果,而契丹、桃花石等或许来自契丹、拓跋氏的称谓则是南北朝、辽宋对峙等特殊时期造就的特殊称呼,同样承载着一段历史。

二,别称

1、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地”或者“丝来的地方”。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了剧场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3、华夏。商朝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远超于西方的少数民族国家。所以,居住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4、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5、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既然提到了‘中华’一词,那么不得不提一下‘中华’的古称,其实很简单,‘中华’古称‘华夏’,而‘华夏’也称‘诸华’、‘诸夏’,‘华夏’还可以单称,即‘华’、‘夏’,由此可见,‘华’、‘夏’、‘诸华’、‘诸夏’、‘华夏’,也均可以代指‘中国’。‘中国’一词,目前来看,最早见于西周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就是说早在 3000 多年前,华夏族内,就已经出现了确切的‘中国’二字。由此可见,‘中国’二字如同中国的历史一般,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6、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书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做邹衍的人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时候称为赤县或者称为神州。‘赤县神州’,据传是人皇氏时期,人皇氏统治全球,分治上古大九州时所用,上古大九州,即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而此时,中国之九州,仅是其中的东南神州一周,因神州靠近赤县,故名‘赤县神州’。

不同时期的外族人,还会以我们中国,当时所处的朝代,来称呼我们,例如秦朝时期,中亚人会称呼我们为秦(人),汉朝时,称呼我们为汉(人),唐朝时,称呼我们为唐(人)等等。

三,统治者自己定的国号。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建立时都会设立自己的“国号”,即官方认定的合法称号。元代以前的国号,无论是来自爵位封号,还是源于发迹地名,归结到底大多是先秦古国名,因此重名在所难免,比如,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就有十五个之多。所以后人谈及前朝,就不能只提国号,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区分,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朝代称谓。那么,古人是怎么称呼不同朝代的?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与依据?

添加前缀“冠名”国号

最常冠以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

所谓“冠名”法,就是在国号的前面加上前缀来表示区别。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顺序称作“前后”和按照地理位置划为“东西南北”,是最简洁明确的区分方法,也是如今历史学者最常用的方法,如西周东周、北宋南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诗歌或骈文中的“东西南北”其实只是为了对仗所加,如南朝梁刘孝标《自江州还入石头》诗“仲子入南楚,伯鸾出东汉”一句,“南楚”与“东汉”就不是实指。

有时候,古人会以国号结合五行德运的方式来冠名,虽然比较少见,却是很有特色的起名方法。两汉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这是因为汉代受阴阳学说影响较大。宋代虽然在学术上否定了“五德转移”,但随着国势日衰,仍不得不“竭力依傍五运说”,所以南朝宋(刘裕建立)和宋朝(赵匡胤建立)又分别被称为“水宋”、“火宋”。

国号前最常加的前缀还有“大”、“皇”、“圣”等,一般没有特别的意义。明代朱国桢认为“大元”、“大明”的“大”字是国号本身的一部分,但如果是这样,怎么会有“我元”“皇明”这类称呼呢?实际上,自汉朝开始,“大”、“皇”、“圣”就都是常加在国号前面的尊词,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人把“有汉”“有明”中的助词“有”解释为“有天下”,实际上“有”本身并无特殊含义。

除了“冠名”之外,还有一些文人学者喜欢用术语来作为朝代的别称。如“当涂”指曹魏,这也是源于当时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而“典午”对应“司马”,是晋朝的代称。近代则喜欢用“天水一朝”代指赵宋,因为赵氏的郡望在天水。

冠以帝王姓氏也是常见的做法,不过不如前两种方法简洁,如果不是旋起旋灭、影响不大的政权如“冉魏”(公元 350-352 年,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明夏”(公元 1363-1371 年,元末明玉珍建立),一般无此必要。

总体而言,按时序命名朝代通常只有“前”和“后”的区分,远不如按“东西南北”的方位划分灵活。在“南朝”、“北朝”普遍使用之前,北方政权中拓跋氏建立的“魏”最初被称为“后魏”,而宇文氏的“周”则被称为“后周”,只有高氏的“齐”为了与萧氏之齐区分而被称为“北齐”。就连萧詧的“梁”,虽然仅有江陵一隅之地,是臣属于宇文氏和隋朝的保护国,都被唐人称为“后梁”。但是这样下去“后”就不够用了,所以北宋以后通常用“后”来冠名五代政权,而另外发明了“北魏”、“北周”和“西梁”的称呼。不过,也有沿用原名的情况,比如直到清朝,“后汉”仍常常指刘秀政权。

两周与两汉为何称“东”“西”

东西周原本指地名 东西汉本称“前后”

代较接近的《战国策》、《史记》中,“西周”、“东周”指的都是这两个小国。不过它们在历史上无足轻重,这一用法也不会造成误解。

按照通常的解释,之所以用“西周”、“东周”来区分二者,是由于东周的都城洛邑在东,西周

都城镐京在西。这样说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杜预的说法,“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平王始居东周,故云东周之始王也”,将这两个词的本义与衍生义结合了起来,更有说服力。

那在此之前学者们是怎么称呼这两个时代的呢?答案很简单,西周直接称周,而东周分成两段,即春秋与战国。由于东周王室的存在感太过薄弱,大家都只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以鲁纪年,《竹书纪年》东周部分也是晋纪和魏纪,因此其后数百年间都没人想到给这段政权起一个专指代号。

东周只是“苟延残喘”的续命,而东汉则是“浴火重生”的复兴。东周实际统治范围只限于洛邑周边,根本无力控制四方诸侯,反倒时常受到侵辱。而东汉虽说略逊于西汉,但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古人一开始更多地是用“(前)汉”和“后汉”来区分两汉。“后汉”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而魏晋以后的诸多断代史也多以“后汉书/纪”为名。

据范晔《后汉书》,东汉名士应劭著有《中汉辑序》以论时事,则“中汉”也可以说是东汉的别称,或许不无“中兴”的寓意。此外,与杜预所谓“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类似,东汉以

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所以也常用“西京”、“东京”代指西汉和东汉,顾炎武称“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这里的东京自然指的是东汉时代。而“西汉”、“东汉”的称呼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所编《宋书》,《天文志》中称“浑仪”是“西汉长安已有其器”,《百官志》中则有“强弩将军至东汉为杂号”的记载,但并不是主流说法。

东周与西周的分界线,是公元前 770 年的平王东迁,但是将“西周”、“东周”作为这两个时期的代称,则是西晋杜预注《左传》时才开始的用法。在此之前,西周、东周主要是作为地名存在的。《国语》记载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这里的“西周”指的是镐京周围,而“三川”即泾、渭、洛。《春秋》则记载宣公十六年“成周宣榭灾”,《公羊传》附注:“成周者何?东周也”,指的都是洛阳附近的地区。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唐朝,郭子仪曾在奏章中称“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以此来劝阻唐代宗迁都洛阳。

此外,由于战国时期周王室又先后分封出了西周国和东周国,所以

东晋、南宋与蜀汉

南朝人自称“江左”

三国时称呼方式最多

相比于“天下之中”的东周,东晋、南宋两个朝代都是偏安一方。若只从地理位置来看,似乎称“南晋”、“东宋”也未尝不可。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东”晋和“南”宋呢?

不用“南”来称呼东晋的一大原因是,中原地区按地理位置来看处于北方,以“南”命名并不妥当。因此,东晋在王朝称谓上尽量避开“南北”,称西晋为“西朝”或“中朝”,根据地理位置称自己为“江左”。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记载,刘倓、王濛、桓伊“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宋齐梁陈亦多用“江左”自称。直到唐宋时,人们仍常常以“江左”为南朝的代称。

而“东晋”这一称呼与“东汉”一样,最早见于《宋书》,其中谈论历代礼乐变迁时提到“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这恐怕也不只是巧合,而是反映了南朝人的共识。此外,东晋时人有时也会自称“中晋”,如陶渊明《命子》诗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显然是模仿“中汉”的用法。

“南宋”和“东晋”的根本区别在于“东晋”是其继承者所发明的,而“南宋”则不是。实际上,“南宋”这一称谓反倒比“南宋”这个朝代更早出现,它最初是辽朝对其南方“宋”政权的称呼,其后金、元也很自然地沿用了这个说法。元代以后,“南宋”这个称呼也就固定了下来。

历朝历代中,三足鼎立的三国可能是称谓最为复杂的一个时期。魏室姓曹,名之“曹魏”,汉居蜀地,故称“蜀汉”,吴处东南,则为“东吴”,三个政权就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方式。这还只是同时代的称谓而已,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称呼就更加多样了。刘备政权以两汉的继承者自居,所以也被称为“季汉”,如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称他“建殊功于季汉”,季就是末的意思。但是十六国时期也有两个政权自称“汉”,五代十国还有三个“汉”,那么到底谁是最后一个呢?欧阳修《新五代史》还将十国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刘崇政权称为“东汉”,这就更加混乱了。因此,“季汉”这个称呼就不如“蜀汉”合适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亦即政权之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国号的分类

朝代大致这么几个来源: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寓意吉祥。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基本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秦、晋、齐、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为什么“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中当皇帝的最多?),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世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禹贡九州的体系下活动。建国者都能找到各自对应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时期,五胡建立的政权,国号也严格依据地望,如北凉、南燕、前秦、后赵等等。

但有一个例外,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赋予了王莽新政的含义。

而 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地望已经不能涵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国家了。比如,禹贡九州并没有包括东北和蒙古地区,所以从东北起家的政权就很难按照地望来取国号。 因此,从辽开始,金元等从东北亚起家的政权取消了以地望立国号的传统,而赋予国号以新的意义。

辽因辽水得名;金能胜铁,故女真取国号为金;所谓“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为元;明虽然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然而也不准备恢复古制;清则是金的变体。

一、以部落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为名的。

二、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这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姓为国号。

四、以原封号为国号:

开国皇帝在未登基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

夏朝是因为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当然也有人认为夏是夏族人的图腾文字,不过第一种更可靠一点。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朝的始祖契被分封在商地,所以商朝以此为国名。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 。尧舜时,为司农之神。他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后来被封在周地。所以周人非常擅长种地。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 905 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史称“嬴秦”。这也是为何后来诸侯看不起秦国的原因,毕竟他们是养马出身的。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东汉在法理上和西汉是一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就刘邦统一天下后继续用这个做国号。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公元 263 年,司马昭因为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有功,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之后司马炎继承这个称号,他取代曹魏的时候,继续用晋作为国号。

北周建立后,杨忠因多次打败齐军,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册封随国公。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他的爵位。之后他取代北周的时候,建立的王朝就直接叫隋朝。

李虎是西魏著名的柱国大将军,掌握大权。李虎去世后,因为功劳很大,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之后这个爵位继续传下来,传到了李渊。李渊在隋朝末期造反的时候,就用了唐作为自己的国号。

960 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是宋州人,所以建立的王朝直接叫宋朝。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南陈更是齐刷刷保持这样的规律,刘宋武帝即位前为宋王、萧齐武帝即位前为齐王、萧梁武帝即位前为梁王、南陈武帝即位前为陈王;

再比如西夏,五代时期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李彝殷)被北宋封为夏王,后来李继迁叛宋,又被辽封为夏王,故国号为夏,史称“西夏”。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

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

而“大明”在《易经》中,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明朝的来源有很多。第一种是朱元璋杀了小明王,所以自己继承这个名号。第二种是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第三种是明朝国号出自《易经》“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估计是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金,1636 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有人说“大清” 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具体的来源不清楚。

六、继承(山寨)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唐朝时,武则天因为出身本不显,加上唐人认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汉朝,而周又比汉更为称赞。为了表明自己其实出身显赫,武自认是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的第 40 代子孙,改唐为周,史称“武周”。

五代时的代北沙陀族人李存勖以忠于唐朝自居,故灭梁后以唐为号,史称“后唐”;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故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或以柴荣之姓称“柴周”。

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史称“后金”;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而为之。

方位说。《钦定满洲源流考》中记载了乾隆帝的诗句:“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以五色配五方,东方为青色,大清可能意指大东,即位于东方的国家。

萨满信仰说。青色为信奉萨满教的民族崇尚,满族也是其中一个,所以以“清”为国号。

五行说。明为火德,清为水德,为了以水克火,故名清。

少昊金天氏说。日本学者稻叶岩吉认为:“少昊金天氏,父名为清,且又谓土之清。”女真人大都自认为是金天氏的后裔,这也是向中原文化靠拢的一个行为。

安抚明朝臣民说。范文澜先生认为:“金的国号刺激明朝人的民族感情,加之太宗为了表示并非完颜金的子孙、禁阻使用女真的称号,创制了满洲两字以取代之。”而“大金”和“大清”的声音彼此接近,更换成“清”似乎恰到好处。

少数民族语说。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与“明”相比,学者们对“清”的来源更是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个历史悬案。

综上,从夏至清,或是以地域命名,或是以其他方式命名,开国君主们都在其中寄托了自身的美好愿景。然而事总是与愿违,再美好的愿景,也敌不过历史发展的规律。

刘姓皇帝除了刘裕甭管跟刘邦有无血统关系就喜欢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

【2】、来自网友【书误人生】的最佳回答:

一百多年前的中日马关谈判时发生了一件“怪事”,日本绝不允许满清政府使用中国这个称呼,只能用清国。后来人们才明白,这是谙熟中国文化的日本害怕自取其辱。因为古代中原政权对四边落后的蛮夷自称“中国”,含有“中央大国”的意思。

日本几千年来想当“中国”都想“疯”了,好不容易打败了一次老师,当然要摆摆学生的“臭架子”。

近代“中国”一词是在清朝最终确定下来的,出现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文本中,并被国际法所承认。

东方大国之前没有国家和边境的概念,只有江山社稷的表述。王朝号就是江山社稷称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君主的。

唐宋元明都是这样。

那个时候的中国含有“泱泱大国”“中央帝国”的意思,不可随便称呼。很多外邦向往“中土”,想当“中国”的臣民和附属国。就像现在世界上一些人向往西方一样,那是中国非常荣光的岁月。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