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怼”字是什么意思?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6 07:16:17 6次浏览

关于问题“怼”字是什么意思?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言者青青】的最佳回答:

现在使用“怼”字的人比较多

。读者在文章中能经常看到这个“怼”字,由这个“怼”字所组成的组词,例如“怨怼”、“恚怼”、“怒怼”、“回怼”、“互怼”、愤怼等等。这“怼”字组词,都是从“怼”字本义怨恨开始的,然后,又引申为凶狠、暴戾的含义,出现了众多对“怼”字所组成的词不同释义。

近几年,“怼”字和由它组成的词组很火,在社会上很时兴

。其实,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以及外国,一直都在频繁地使用这个“怼”字,只是以前人们不太注重这个“怼”字罢了。

我们翻开古典小说《红楼梦》,就会经常看到描述“怼”的情节

。例如林黛玉怼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平时就瞧不起林黛玉,因此,在一次薛姨妈安排她先给贾府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送花,最后再给王熙凤送去。

周瑞家的没按照薛姨妈嘱咐去做

。她把剩下的两朵花,最后送给了林黛玉。林黛玉顺便问了问周瑞家的,这花是不是单独送给自己的,还是其他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不加思考地回答说都有,又特别强调:“这两朵花是给姑娘的”。

林黛玉听后,立刻不高兴了

。她把花扔给周瑞家的,怼答:“果然是别人挑剩下的,不然也不会给我!”林黛玉这个怼答就是在埋怨周瑞家的对自己的不重视,小瞧了自己。

林黛玉所处的生活环境,始终担心被别人欺负,她不得不伶牙俐齿地怼人

。她怼过许多人,例如贾宝玉、雪雁等人。但是,林黛玉怼人不是蛮不讲理,而是很讲道理的,不得不使周围的人对她望而生畏。

现在怼人的名人也不少

。比较有名气的要数中国台湾作家李敖了。他经常在一些场合下怼人,给人感觉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但是,他所怼的人和事,基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很有说服力的。

林黛玉怼贾宝玉

“怼”人,不一定欲像林黛玉或李敖那样严肃,也可以诙谐、幽默的姿态出现

。例如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海涅,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当众歧视犹太人,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觉得这位旅行家是在恶意伤人,侮辱犹太人。海涅诙谐地回怼旅行家:“看来,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那个旅行家被怼得哑口无言,无法回怼,灰头土脸地离开了。海涅回怼的这种技巧,很值得读者们学习。

怼那些霸道的人,必须使其下不来台

。例如大文豪歌德。有一次,他在公园散步。经过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与二位批评家相遇了。没想到二位批评家很霸道,出言不逊而伤人。他俩对着歌德霸气地道:“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听后,不但没发火,而是笑着怼道:“我恰好相反!”然后,歌德笑着退到了路边。歌德极其优雅的姿态地回怼,使那两位批评家无地自容,有话说不出来,只能憋着。我们试想,此刻,这两位批评家该有多难受啊!可见歌德这种怼人方式有多么地巧妙,内含着多么强大的杀伤力。

事实证明,怼人需要严肃,也需要活泼,更需要严肃与活泼两者相结合

。据说在怼人这方面,英国作家、诗人、散文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金句最多。例如“借钱就要向悲观主义者借,因为他们不会期待你还钱。”“离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婚。”“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来真的是这样。”看看这些幽默诙谐的金句,多么令人可敬可亲啊!

综上所述,“怼”字是什么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关键在对怼字的正确运用上

。只能正确使用怼字,才能让人忍俊不止,不会使人产生反感。即便有心情不愉快,那也是自找的,只能自己忍受,接受教训了。

【2】、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怼”,是个很古老的汉字,至少西周,也就是距今三千年前后的时候就有了。

现在,人们口语中,经常读“三声”,为“duǐ”。

其实错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四声”——“ duì”。

有意思的是,“dui”,只有读“一声”和“四声”的字,“二声”“三声”都没有。

《现代汉语词典》说:“怼,怨恨:怨怼。”其还有“<书>”这个符号,说明这个字属于“书面语”。

有句话说——“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这不?当下这个字,书面及口语都很流行,而且读音也被改变了。

“怼”,是简体字。繁体写作“懟”。

《说文》曰:“懟,怨也。从心,對声。”

这是说,“懟”是个形声字。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个字字义的解释,无疑是《说文》的延续。

不过,段玉裁在《说文》“懟”字下注道:“(懟)今与憝音义皆同,谓为一字。许不尔者,憝声古在十三部。”

段氏说,他那个时候,也就是乾隆年间,“懟”和“憝”同音同义,可是许慎在《说文》里不这样讲,因为“懟”在古音属十五部,而“憝”在十三部。

“憝”字含义,亦为“怨也”,只是古时与“懟”读音不同,大约到了宋代,便把这两个字混淆在一起了,《集韵》便如是说。

其实,这两个字确实有细微区别。

“憝”,也写作“譈”,主要是“憎恨”和“大恶”之义。

《尚书·康诰》:“暋不畏死,罔弗憝。”

《孟子·万章下》引用词句,为“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老子《道德经》也引用过此语,于是才有了后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说法,但大致上是解释错了。

《尚书》此话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连死都不怕的“坏人”,谁不憎恨他们呢!

同在《康诰》里,“元恶大憝”的“憝”,就是“大恶”的代名词了。

“懟(怼)”,程度要轻很多,是“怨怪”和“不满”之义。

《诗·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懟(怼)。”

译成白话是——文王长叹开口说:哀你殷王是昏君,不用忠贞善良人,反任暴虐招怨恨。

这里,“懟(怼)”,是“招怨”“招致不满”之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这个“懟(怼)”,是说“不满”。

实际上,现在人们用到“怼”字,不仅读音上有“突破”,含义上也有了“创新”,往往所表示的,是对不同意见的一种“反驳”或“讨论”的行为和过程。

比如说,“某某怼了某某”,就不一定是“怨恨”而是“不同意”“不赞同”。当然,现在使用“怼”字,也有“直率”和“不客气”的含义,俗话说,叫“抢白人”。

无论如何,这与“憝(怼)”之本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这大约属于语言和文字会不断发展的正常现象。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