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说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27 17:13:00 8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说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千年兰亭】的最佳回答:

没有豫东战役的胜利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豫东战役就像一把钥匙,彻底解锁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难局,一下子盘活我华野、中野、东野等各军的局面,以至于毛主席兴奋地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如今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粟裕指挥作战

什么是“山的坳子”?

毛主席形容豫东战役是“山的坳子”,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说法呢?

或许从敌我双方兵力的对比可以看出端倪:

1946 年内战爆发时,我军总兵力 127 万人,蒋军总兵力 430 万人;

1947 年 7 月,我军总兵力 190 万人,蒋军总兵力约为我军的两倍;

1948 年 6 月,我军总兵力 280 万人,蒋军总兵力 365 万人;

1949 年 2 月,我军总兵力 358 万人,蒋军总兵力 204 万人。

且不说武器装备上的差异,单就兵力而言,1948 年是一个转折点:此前我军兵力明显处于上风,此后我军兵力占优。

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而 1947—1948 年正好就处在由防御向相持转变的关键时刻,也是毛主席口中的“爬坡阶段”,冲破了这道坎,我军就势如破竹,从此扬鞭策马,全国解放已势不可挡。

而突破这道坎的,正是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山的坳子”。

粟裕的“军令状“

1946 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初期蒋军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解放区被极度压缩,我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在华北,张家口失守,晋察冀根据地被从中切开,分成几块;

在华中,两淮丢失,苏北根据地沦陷;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鲁西南根据地丢失,晋冀鲁豫根据地瘦身成晋冀豫根据地;

在陕北边区,西野被困在地瘠民穷、无战略纵深的陕北;

东北的情况稍好一点,但解放区也被分割成南满、北满两个互不相连的两块根据地。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英明决策,作出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决定。当然,刘邓大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过黄泛区时重武器全部扔掉了;在大别山区转战 4 个多月,部队由 12 万锐减至 7 万多。

后来为了牵制蒋军,减轻刘邓及中原压力,中央于 1948 年 1 月又电令华东野战军,准备让粟裕带领 3 个纵队自湖北南部渡江,南下湖南,吸引中原部分蒋军主力回救长沙;而后粟裕再带领这十万大军迂回东进到福建、浙江北部的山区。

但是,粟裕在接到电令后,一方面安排部队准备渡江,一方面陷入了深深的深思。

经过 40 天的思考,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华东野战军主力留在中原,在平原地带伺机消灭蒋军有生力量。

为此,中央召回陈毅、粟裕等人,于 1948 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 7 日在河北阜平召开了著名的“城南庄会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但同时也让他立下“军令状”:

在 6 个月内,歼灭中原地区以敌军最精锐的整编第 5 军为核心的 6—12 个整编旅。

为保证这一方案的顺利实施,中央将陈毅调至中原野战军,一方面是加强刘邓大军的力量,一方面是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

豫东战役

此战分三个阶段:

1.奇袭开封

豫东战役自 1948 年 5 月拉开大幕。我方先是摆开一幅与敌邱清泉兵团在山东西南、河南东北方向决战的样子:山东兵团 3 个纵队包围兖州;中野 3 个纵队逼近襄樊;华野的陈唐兵团佯攻开封;主力向邱清泉兵团集结。

老蒋以为我方兖州、襄樊、开封三个方向都是佯攻,目的就是为了吃掉邱清泉兵团,赶紧调动各个方向的军队向此靠拢。一时间,鲁西南云集了蒋军 10 个整编师,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但谁知,粟裕的真正目的开封。6 月 16 日晚,陈唐兵团包围开封;17 日发动攻击;18 日黄昏,东西南三个方向被突破;22 日攻克开封,歼敌 3 万余人。

解放开封

2.围歼第 7 兵团

彼时,开封是河南的省会,开封被占影响重大,于是老蒋急令各个方向的蒋军紧急驰援。

粟裕等的就是敌军调动,敌人一动就会露出破绽。果不其然,本来互为呼应的敌邱清泉兵团与敌第 7 兵团(区寿年兵团)之间 40 公里的一个空挡。

粟裕抓住时机,果断放弃开封,29 日以华野的主力围住区寿年兵团猛攻,至 7 月 1 日午后,歼灭敌新 21 旅及整编第 75 师第 6 旅,活捉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和第 75 师师长沈澄年。

区寿年(左)和沈澄年(右)

3.跳出重围

开封失守和第 7 兵团初被歼让老蒋极为震惊,在他的一再催促下,蒋军邱清泉、胡琏、黄伯韬、孙元良、吴绍周和杨干才六个兵团从不同方向向粟裕围了过来。

这个时候,按照一般思路,那就是在敌人还没有完成合围之前赶紧向东撤退,但那样势必遭到数十万敌军的追击,粟裕认为,我军以两条腿肯定跑不过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于是他一反常规,全力痛击黄百韬兵团。

7 月 3 日,敌整编 25 师遭到重创,一时间黄兵团形势岌岌可危,以至于黄百韬亲自站在坦克上高呼口号,冲到第一线指挥军队死战不退,才稳住了阵线。

而此时,其他敌军兵团已将对我军合围,粟裕这才指挥部队撤退。有意思的是,此时的黄兵团已是焦头烂额,黄百韬本人也已受伤,自然是不会追击我军;而刚刚到达战场的邱兵团却也不寒而栗,不敢追击,而更远的孙元良兵团则更是未敢再往前进,敌人都怕再次陷入我军的包围圈。

豫东战役,我军以伤亡 33000 人的代价,歼敌 94000 人。

豫东战役前敌军态势图

“山的坳子”=转折点

毛主席用“爬山”来比喻解放战争,非常生动、形象。这边是上坡,那边是下坡,“山的坳子”正处于山的转折处。这个比喻也表明,毛主席也认为豫东战役是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一场战役。

1.缩短了解放战争进程

中央之所以于 1948 年 1 月电令粟裕带队南下湖南,其根本目的是想牵制蒋军,为东北野战军打败盘踞在东北的蒋军后,入关南下赢得 1—2 年的时间。

按照这一设想,短期内中原地带的蒋军不大可能被大规模消灭,关内的战争都是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解放战争的进程势必会延长。

而豫东战役则打响了中原作战的第一枪,中原和东北两处开花,互为呼应,改变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让蒋军顾此失彼,从而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2.带动了我军周边的反攻

前面说过,当初为配合华野,山东兵团 3 个纵队包围了兖州,中野 3 个纵队逼近了襄樊。

而当豫东战役打响后,蒋军各部都在向河南移动,一待粟裕的部队突出重围,山东兵团顺势就拿下了兖州,中野也攻克襄樊,各部佯攻都变成了实攻。

尤其是粟裕以 20 万军队,硬碰全美械的 25 万蒋军,并战而胜之,这极大地鼓舞了我方其他各野战部队,各地陆续进入战略反攻。

3.改变了中原敌我双方攻守态势

豫东战役之前,中原一带老蒋有重兵把守,各个方向都处于主动的进攻状态;而豫东战役之后,蒋军有生力量被消灭,损失惨重的蒋军机动兵团只能聚集在徐州-郑州一带,导致其他战场防御空虚,当后来我军围攻济南时,徐州的 17 万敌军已成惊弓之鸟,迟迟不敢支援,使我军顺利拿下济南。

4. 豫东战役是淮海大战的预演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我方兵力占优,只有淮海战役中,我方是以少胜多(我方 60 万兵力,敌方 80 万人),而同样是以少胜多的豫东战役则给了粟裕以预演的机会。

以少胜多似乎是粟裕的专长,在此前苏北的“七战七捷”中,粟裕同样也是指挥 3 万余人的华野的 4 个纵队,经过宣泰攻坚战、如南急袭战、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歼击战、丁林攻坚战、邵伯防御战、如黄公路遭遇战七场战斗,抵挡了蒋军 12 万兵力的攻击,并消灭敌军 53000 余人。

正是“七战七捷”和“豫东战役”的预演,使粟裕的指挥艺术得到锤炼,最终他在淮海战役中,硬是将一锅“夹生饭”煮熟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2】、来自网友【剑胆琴心蜘蛛侠】的最佳回答:

1、豫东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彻底丧失了与我军野战的信心、勇气和能力,从此只敢被动依托坚固城市据点死守,而且极度依赖铁路线维系交通和补给,其行动范围、路线已经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了,解放军随时可以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区域、战场,采取切断铁路、公路的方法断绝国民党据守城市的生存物资来源,迫使其或者因为粮绝、粮缺无法继续据守,不得不弃城突围,结果在脱离城市后被我军在野战中歼灭,或者被我军的围点打援攻其所必救明知是陷阱也不得不往里跳的连续死局;

2、豫东战役之前,国民党军队是一个旅一个旅,一个师一个师,一个军一个军地被歼灭吃掉,豫东战役一次性歼敌近十万,从此国民党一个兵团(还是十万人级别的大兵团)不敢单独出动;

3、开封被攻克,标志着解放军攻坚战水平和能力质的提升,从此国民党军对其赖以生存的凭借大中城市坚固城防据守的信心极大动摇(济南战役后是彻底丧失),高级指挥官在面对危险时更容易不知所措、惊慌惶恐,失去正常思维判断决策能力,杜聿明在淮海战役时对蒋抱怨,说蒋介石要他“轻易放弃坚城徐州不守”是“极大错误”,这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杜掩饰自己的惊惶失措,逶过于蒋的托口词,事实是杜聿明自己当时不敢继续在徐州守下去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