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你觉得清朝对中国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4 11:43:06 8次浏览

关于问题你觉得清朝对中国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翻开历史书】的最佳回答:

首先亮明我自己的观点:大清朝的功绝对是大于过的。至于后来的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等问题,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赶上了而已。

这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模式的碾压式的打击,并不是大清朝的问题,换成任何朝代都一样。说到底,思想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

崇祯剧照

回到公元 1644 年 4 月 25 日这一天,这一天李自成攻破了京师。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这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伴左右,万念俱灰之下,崇祯帝在煤山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朱元璋创立了二百多年的大明朝。

首先明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是一塌糊涂了,外加上崇祯皇帝自己也能力不足,极希望改变现状却总是改变不了。当时正好遇上天灾不断,干旱和蝗灾几乎年年重演,农民苦不堪言,不是被饿死,就是起来反抗,成为流寇。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

这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吴三桂投降了清朝、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朝联军打败了。1644 年,就是崇祯上吊的这一年,清军大举入关。从此大清朝统治了我们二百多年。

当然清军入关对我们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等等问题。可是这也是每一个王朝更替时都会出现的共性问题,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之战,导致当时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张献忠在四川的暴掠等等。

我们现在站在后人的角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看,大清朝到底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呢?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中去看一看吧:

清朝时期和其他朝代比到底是倒退了呢?还是进步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不能空口白牙乱说、瞎说。我们一项一项地来看吧:

一、人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一个朝代的好坏,人口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关键指标,因为如果朝代治理得不好的话人都活不下的。例如:秦末、元末等等,每当天灾人祸的时候也是人口锐减的时候了。

清朝以前的时候人口最多是在宋朝,人口大概有 1.2 亿左右。这也很好理解,北宋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巅峰时刻。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由于连连的战乱、农民起义等等,当时的人口只有 2000 万不到。经过清朝几十年的治理,特别是康乾盛世之后的道光帝时期,中国的人口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4.1 亿人左右。

大家不要忘了,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人口也才 4 万万而已。通过人口变化来看,清朝没有大家想得那么不堪。

二、清朝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封建历史上老百姓的负担主要有三种:一是税收,主要是田地税、人头税;二是服役役,这个很好理解,国家有重点工程了,群众们就自备干粮、自己带家伙去干活;三是服兵役,也就是要上前线打仗的。

历史上税负最轻的时候估计在汉朝初期,因为当时搞的是“黄老之说”、与民休养生息,当时的税负低到了三十分之一,也就是 30 石粮食只用上交一石给国家。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就不同了,因为要打匈奴了,所以老百姓就又回到了解放前了。

我们来看看清朝如何呢?清朝实行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摊丁入亩”,简单地说就是不收人头税了,把人头税放到田地税里面去了。大家不要以为这样做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该交的还是要交。大家不要忘了,多收一种税,中间商吃差价都多了一次机会

我们再来简单说说这两件事情:

一是,由于清军入关,导致一个重大的利好:困扰我们民族几千年的边患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不用再去和游牧民族打仗了,这对群众们是重大利好。因为这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的仗,也不知道减轻了多少的经济压力。汉武帝时期就是为了打匈奴,把国家都给打的要“当裤子”了。

二是,清朝基本没有搞浩大的工程,除了修了一个故宫以外,好像没有干什么国家重点工程。这样老百姓的兵役负担可谓减轻了很多、很多。

三、清朝的皇帝们估计是历史上最靠谱的了

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溥仪结束总共有 12 个皇帝(努尔哈赤不算),如果和其他朝代相比较的话,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是算最靠谱的了。

皇太极那是优秀人才,康熙到乾隆那是康乾盛世、道光,嘉庆属于正常发挥、咸丰和同治稍微差点那是因为有慈禧坐镇、光绪虽然不得势,但是改革的雄心矢志不渝、宣统岁数小不算了。

大家总是说乾隆不靠谱,当然他的有些政策导致我们落后了,可是闭关锁国不是他发明的,早在朱元璋时期都开始了。

慈禧虽然专权、但是个人能力无可挑剔,要不是慈禧苦苦支撑着危局的话,大清早就一命呜呼了,何况慈禧收复新疆也是事实。我还想说,如果慈禧晚几年死,说不定清末新政都搞成了。

清朝的皇帝如果和明朝的皇帝比,那就完全把明朝的皇帝比下去了。明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靠谱点,其他的基本没有出彩的,可是不行的却很多。例如: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瞎搞的宣德、做木匠的天启、患了“疑心病”的崇祯等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其实清朝在历史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我认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入关之后属于绝对的少数派,他们害怕、恐惧,所以不敢太过分了,所以要励精图治。

清朝对我们最大的贡献是:国土面积比原来扩大了几倍。

实话实说,以前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明朝结束,我们的疆域仅仅是十八省,也就是现在的一半多点,而外部疆域时不时给内地造成极大的威胁,由此增加了极大的成本。有人说,清朝入关是带着“嫁妆”来的,清朝入关以后我们的边境外患基本就完全解决了,国土面积也几乎翻倍了。

清朝的外部疆域包括满洲、蒙古、西域、西藏、青海等都被归入囊中,没有对内地汉人造成任何的威胁,也不再需要承担前朝那种极大的国防成本。

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大的贡献了!大家可以想象 1840 年以后如果我们的国土面积仅仅局限在中原地区,我们到现在还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吗?我觉得悬、而且非常悬!

清朝被人最诟病的就是近代的落后挨打,可是这个“锅”让清朝一家背合适吗?

我们现在痛批清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近代的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的事情了。可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为啥落后挨打呢?换成明朝当政就不落后挨打了吗?

我反复强调过一个问题,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皇权模式不行导致的,因为同时期西方发生工业革命了,也抛弃了皇权模式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其实无论是道光帝还是慈禧,他们都是皇权模式的捍卫者而已,是思想问题、不是能力问题哦!

如果换成明朝的皇帝就不落后了吗?就不挨打了吗?我认为结果是一样的,试想明朝连个李自成都搞不定,清朝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放到了太平天国运动。

可见清朝的实力比明朝强多了。其实不管是明朝的皇帝,还是清朝的皇帝,他们都是皇权模式的捍卫者,要想他们放弃手中的权力改变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朝对我们的贡献其实还有很多,例如: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收复了新疆、保住了西藏。清朝就是因为地大物博、财政收入可以,所以才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住了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保住了我们的国家没有被列强瓜分。

清帝退位剧照

另外再说一个:清帝退位也是协议性质的,并且几乎完整的把国土传给了民国,还搞了五族共和。试想一下,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如果再发生内战,将意味着什么。

说到这里,我绝对没有帮清朝鸣冤叫屈的意思,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最后我想说,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来自网友【谌人】的最佳回答:

清朝对中国是有大功的!

①,清朝基本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面积,也就是现在的 960 万平方公里。

要知道,在明朝末,明朝实际控制的版图面积只有 400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适宜耕种的汉地。

清朝问鼎中原后,大力开疆拓土,在康熙时期,中国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帕米尔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为 1300 万平方公里。

到清朝中后期,沙俄一步步霸占了西北的葱岭和东北的外兴安岭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库页岛,掠夺了 183 万平方公里,清朝的版图仍有 1117 万平方公里。特别要说明,外蒙古 157 万平方公里土地不是清朝丢失的。所以中国现在版图面积为 960 万平方公里。

清朝后期以“丧权辱国割让土地”饱受后人诟病

,这是清朝跟不上西方工业化潮流而落后挨打的原因造成,清朝满八旗、蒙八旗曾在北京八里庄用冷兵器与英法联军热火器直接较量,凸现出清朝的军力太落后,在以卵击石。

但与明朝相比,清朝版图面积仍然扩大了 2.8 倍,包括满人将他们的老家“白山黑水”(东北)融入了中国版图。

②,清朝促进了中国 56 个民族的团结。

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权,它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佩服和尊敬。而清朝廷善于统战,通过“木兰围猎”会盟北方少数民族,通过通婚、册封蒙古诸王将蒙古纳入清朝版图,通过设立伊犁将军府加强对新疆控制,通过册封达赖喇嘛并派遣驻藏大臣有效拉近了西藏关系,还迎来六世班禅万里迢迢来河北承德为乾隆皇帝贺 70 寿辰。

所以,清朝时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总体是和睦的。

③、清朝末,中国人口达到 4.2 亿。

这比明朝末的 0.6 亿增加了 3.5 亿人,证明清朝不穷兵黩武,给予了国人休养生息和繁衍的机会

④,清朝的皇帝是勤政的。

尤其以康熙、雍正为最,康熙皇帝南巡从不游山玩水,雍正皇帝除了朝议还设立军机处小议,全天、全年让自己保持在工作状态。

乾隆编制了《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血脉源头。

康熙编制了《康熙字典》,收录了 47035 个汉字,弘扬的是中国汉语文化,而满人学习汉语文化,最终将满族语言也荒芜了。

可以看出,清朝虽然是满人朝廷,但它学习、弘扬的是汉文化,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服务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