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6 04:45:40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黄娜老师】的最佳回答: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 1942 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 300 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 1945 年 4-5 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 1.8 亿;德国才 8000 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 1936 年神话般的,近 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 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 40 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2】、来自网友【龚柳辉】的最佳回答:

事实上,德军在一天之内,就曾经俘虏苏联士兵 28 万 9 千多人,然而:“我却看到苏联的兵源不但不枯竭,而且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联邦德国的尼·冯·贝洛,希特勒副官就回忆过二战时期,苏联士兵越打越多的情况。

当年,希特勒成立了专门管辖俄国和巴尔干地区的新“东方部”,委任党部书记罗森贝格为该部部长。这个决定曾经引起了轰动。有人因此已预见到会出现某些困难,后来这些困难,果然产生了。

事实上,就在希特勒为了鼓舞士兵,宣称苏联兵源已近枯竭,预备队已经用完时,源源不断的苏联军队,却出人意料地投入了反攻。

被严寒几乎冻僵了的德国士兵,看到越来越多的苏军,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认为自己被元首骗了,继而紧张,最后变成了莫名的恐惧。

后来,苏联由工人组成的部队,居然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不可一世的德军,这在以前,比如两个月之前,这样的队伍毫无疑问地会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

但是,后来的情况已完全反了过来,越来越多的冻伤了的德国士兵,扑倒在雪地上,歇斯底里地呜咽着,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那么,为什么苏联的士兵会越打越多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其一、苏联红军自身兵源的不断增加,西伯利亚的援军也不断赶到,苏联拥有一亿七千万人口,可以比德国征集更多的兵员,这样红军兵源就源源不断的被派送到战场

在苏联境内战斗的德军,遇到了很多阻碍,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几乎消灭了苏联红军一半的军队。

可是,随着冬季的到来,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渐渐高涨,德国人也发现了这一点。

由于苏联红军自身兵源的不断增加,西伯利亚的援军也不断赶到,再加上苏联冬季的寒冷气候,使得德国军队越来越难以适应,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于 12 月初就开始僵持起来。

由于恶劣的气候,德军国援军的不足,武器供给的短缺,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斯大林趁机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反击。

  • 苏联有强大的实力和征兵计划

1941 年 6 月,德军比红军占有优势,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苏联拥有一亿七千万人口,当然能够比德国征集更多的兵员,凭它的经济,也足以装备这些兵员。

但是在 1941 年,红军的武器现代化,虽然已在进行中,却远没有完成。

但是,它确实不缺少兵源!

事实上,德军入侵苏联后,苏联征兵的年龄标准降低了,服役期限延长了,这样,1941 年它可以动员四百万人。

此外,包括六百万青年在内的近一千万人正在进行集中军事训练。

军官和军士的训练工作,在新任军事委员铁木辛哥主持下迅速进行,约有一千名军官在军事学校中已初步学习了现代军事知识。

其二,世界战争离不开人力动员,而苏联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势,比美国和德国有更加强大的动员力量,特别是苏联征兵“招贴”也很有号召力!

二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动员军队总人数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情况:

其中苏联兵员动员量为 2,700 万人,占本国总人口的 14%,美国兵员动员量为 1,400 万人,占本国总人口 10%左右。

德国兵员动员量为 1,700 万人,占本国总人口的 21%,日本兵员动员量为 11,000 万人,占本国总人口的 13%左右。

说白了!苏联有人有枪!甚至于比美国有更多的兵源!

马歇尔曾经坦白承认:美国的正规部队目前不过一百四十五万人,计划到明年增加到三百万,但征兵的业绩很差,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不肯报到,有百分之四十体格不合标准。

征召青年人还如此,要进一步征召中年人,其困难是一定会更多的,动员大量兵力在美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美国的兵源在事实上原本是非常有限的。

德国总人口不多,就算征兵能力很强,也不能超过苏联的军队人数!

事实上,中亚是苏联的兵源补给站,卫国战争时期,中亚各民族的优秀儿女,和苏联其他民族的战士一道加入苏军的行列,为捍卫苏维埃祖国而战。

在卫国战争期间,哈萨克共和国共组建了 20 多个步、骑兵师,以及数个炮团或空军团、几十个各兵种的营,他们先后有 65 万人参加了苏军!

苏联征兵招贴很有号召力!

苏联征兵招贴的由“人物与文字标语”构成。

海报字体直接表达出宣传海报的主题;人物统一采用食指直接指向受众的命令姿态,神色威严而凝重,视线直视且肯定,仔细查看这张“招贴”中的人物,苏联“招贴”都是采用手绘“虚拟”人物,来对苏联征兵受众进行召唤。

相对于美国的征兵海报山姆大叔,以及英国选取了陆军元帅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的照片作为召唤,来征兵,苏联的征兵海报也非常有特色!

苏联的《你参加红军了吗?》,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国家的征兵海报的构图,是很好的设计。

从背景中的工厂,可以猜测出前苏联征兵海报中的军人,应该是产业工人出身,他顶天立地,神情坚毅。

苏联招兵贴画都是采用手绘“虚拟”人物,来对受众进行召唤。苏联征兵招贴画都是普通士兵人物!

说白了!苏联的征兵海报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有冲击力和鼓动力,与此同时又非常接地气,所以兵源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三、德国人感觉奇怪,事实上也确实有心理作用的存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良的感觉往往有“放大器”的作用,德军进攻受挫,顿兵于坚城之下,难免悲观失望

事实上,当年的冬天总是来得比预计的要早,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酷,而且主要是跟德国人作对。

其次是苏联的兵源似乎“用之不竭”,他们在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的支持下,逐步压倒了德军。

最后,苏联的经济和人民的落后性质,公路太少,使摩托化部队行动困难;以及那种“亚洲式”的不顾一切的顽强性,又使得他们哪怕是饿着肚子,即使是陷入重围,也仍然要打到底。

如此之类的解释,有一个方便之处,就是保护所谓德国国防军将领在战略上出类拔萃,以及他们的部下能征善战的神话不受损害。

因为,把他们击败了的原来是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

说白了,德军感觉苏军越打越多,还有德国军官为战争失败寻找借口的原因,苏军兵源确实在增加,但是没有德军感觉的那么严重,否则苏军也不会等到 1945 年才开始慢慢地攻入德国境内!

  • 德军围攻莫斯科失败

1941 年冬季起,德军在苏联前线就一直处于寡不敌众的地位。多亏技术优越,训练又好,他们在接连几次大包围战中最后终于歼灭敌军,但是接着就陷入秋季的泥淖。

等到冬季地面冻硬时,德军又遇到生力军堵道,而他们已经疲惫不堪,根本无力挣扎到目的地了。

除了德军没有算准苏联的兵源之外,一个次要的致命因素是,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把整个 8 月,都浪费在争论下一步如何行动上面了!

德国统帅部的最高级将领头脑竟糊涂到惊人的地步!

下一级将领,特别是古德里安,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那就是要尽快向莫斯科进军,由步兵部队去肃清被围苏军。

后来,德军采取“焦土政策”的命令就是,为了阻止苏军的追击,德军把第聂伯河沿线 25 公里宽以内的一切工具、房屋和车辆全部毁坏,把这个地区内一切可供苏联生产利用的物资和设备也全部搬走了。

为了断绝苏联的兵源,曼施坦因还遵循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 60 岁以下的男性居民也一同掠走。

到 1943 年 9 月 30 日,德军撤退行动才完成。

先后共动用了 2500 辆列车,将 20 万德军士兵和数十万苏联和平居民运走,同时运走了大量的德军装备、物资和掠夺来的苏联财产。

  • 苏联人也很好地解决战时粮食困难问题。

乌兹别克共和国在向前线输送粮食、棉花和牲畜的同时,还大量捐资,仅 1943 年,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劳动人民,捐献给苏维埃军队的基金就达 316000000 卢布。

中亚各共和国人民的无私奉献,也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综上所述,德国人感到奇怪,苏联的士兵越打越多,就在于苏联拥有一亿七千万人口,可以比德国征集更多的兵员,这样红军兵源就源源不断的被派送到战场。

再则,德军进攻受挫,顿兵于坚城之下,难免悲观失望,有由于苏联征兵“招贴”也很有号召力!后勤保障也非常到位,所以德军感觉苏军越打越多了!


我是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