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4 18:37:09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猎奇动物社】的最佳回答:

陷入沼泽后不能挣扎,否则会越陷越深?这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一幕,但其实真相是如果你不挣扎试着逃生,你有可能真的会死在沼泽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传闻中可以“吞人”的沼泽究竟会不会“吞人”?

什么是沼泽?

沼泽其实是湿地的一种,不过,相比较其他的湿地,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沼泽并非无法预知的,因为沼泽的上方地表必须有薄层的积水或者经过过湿,其中积水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过湿其实也很好发现,就是离水体较近,而且地表呈糊状,如果在野外看到这种地表,尽量绕而行,这就是沼泽的第一个特征。

明显的沼泽地

其次,沼泽的本质其实是水体向陆地过渡的中间阶段,这里往往是水体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水位长期下降,所以这里慢慢地变得干涸,但是与此同时,这里地下的水含量又较高,还经常的被水淹没,所以,依然处于半水体状态。

沼泽是有许多植物在上面生长的,但是植物有一年生也有多年生的,当植物死亡之后,它们会进入潜水层,进而进入泥中,由于缺氧,植物的分解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沼泽地里必然有大量的植物遗骸不断的累积,从而形成泥炭,所以,沼泽地从表面上看土壤的颜色要比其他地方明显的黑很多。

最后就是植物了,沼泽上生长的植物与普通的陆地截然不同,它们属于沼泽植物或者湿生植物,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荷花、莲花、芦苇、苔藓植物(比如泥炭藓)等等,当我们看到这些植被,尤其是苔藓植物在一个区域内比较茂盛时,再结合上面两个特征,这里大概率就是沼泽地了。

因此,沼泽其实是由不断退化的湖泊或者河流形成的,根据发育阶段阶段不同又分为:高位沼泽、中位沼泽以及低位沼泽,其中高位沼泽是沼泽的最后阶段,此时的沼泽由于泥炭层的隆起切断了与地下水的互通,植被比较的稀疏,所以,仅仅靠降雨来维持沼泽的形态。

中位沼泽是沼泽的第二阶段,它既与地下水互通,降雨又较多,上面的植物比较茂盛,有的以苔藓为主,有的以草木植物为主,也有的以木本植物为主。

最后是低位沼泽,低位沼泽是沼泽的初级形态,它不断与地下水互通,接受较为频繁的降水,还离水体非常近,经常被水侵,这种沼泽依然植被茂盛,不过植物主要以蒲草、纸莎草等莎草科植物为主。

沼泽真的能吞人吗?

无论是哪一种沼泽形体,人一旦进入后是会把脚甚至是腿部陷进去的,但是,这三种沼泽形态中,其实只有高位沼泽具备吞人的能力,其他两种均不具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低位沼泽或者中位沼泽期,沼泽中主要还是以水为主的,人掉入其中,只要是会游泳,出来是比较简单的,这就好比我们去到了河边差不多。

但是,高位沼泽就不同了,高位沼泽的泥炭灰含量低于 4%,而泥炭灰是可以保持大量水分的,较低的泥炭灰分导致了高位沼泽中含水量相对较低,整体呈糊状,所以,此时我们踩中会直接陷进去。那么,是不是人掉入其中,越挣扎就下陷越深呢?理论上确实是如此。

首先,人进入高位沼泽后,由于着力点太小(脚底),重力向下,所以人会陷入其中,但是起初,人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因为沼泽是泥浆的状态的,而泥浆的密度是明显大于人体的密度的,密度小的物体进入密度大的溶液中是会上浮的,但是,人并不会上浮,这是因为泥浆与我们身体之间有摩擦力,所以起初人是不会下沉和上浮的。

当人体挣扎时,人的腿在乱动,此时破坏了泥浆与身体之间的平衡,简单的说就是一动腿,泥浆会暂时的离开腿,失去摩擦力,重心依旧向下,人自然会下沉一点。

根据这个原理,人在沼泽里不断地乱动的话,是会一直下沉的,直到人在沼泽里失去了动的力气,不过此时的人通常不会被吞没,而是只有头露在外面,但是这样人依然会死亡,因为人是靠着胸腔的收缩呼吸的,当被埋在泥浆中,胸腔的收缩能力会逐渐的减弱,直到无法收缩,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把人埋在土下,只露出头,一段时间后确实能憋死人。

为什么说陷入沼泽不挣扎不行?

人如果陷入了高位沼泽,不挣扎连生还的希望都没有,原因很简单,你不动是不下陷了,但你也出不来,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人迟早得饿死和渴死。

除了饿死和渴死外,沼泽里还有其他的危险,那就是“瘴气”,所谓的沼泽瘴气其实就是因为沼泽几乎是死水一潭,而且沼泽地的降雨通常比较多,温度也比较高,这种环境是细菌和霉菌繁殖的温床,这使得沼泽的上方其实是聚集了很多细菌和霉菌的,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被细菌和霉菌入侵。

因此,人进入沼泽后,一定是要挣扎逃生的,只是不能瞎扑棱,因为乱动不但会消耗体力,还会让自己陷得更深,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冷静,如果只是陷进去了一条腿,很简单,方向趴下(另一条没有陷进去的腿所在的陆地是安全的),然后慢慢的爬出沼泽就可以了。

如果是两条腿陷进去了,方法也差不多,那就是稳住,先趴下,增加身体与沼泽的接触面积,然后先用力将一条腿拔出来,这样再慢慢的拔出另一条腿,最后爬出去,切记要全身与沼泽接触。

总结

沼泽吞人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是因为人在泥浆状的沼泽里一旦挣扎,就会减少摩擦力,此时重心依然向下,人自然是下沉的。但是仅限于高位沼泽,因为低位沼泽和中位沼泽还完全没有“吞人”的能力,最多就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来而已。

【2】、来自网友【SME 科技故事】的最佳回答:

当然是符合的,接下来我就解释一下科学原理好了。

生硬的部分都会这样处理,不看也没影响的,不用谢,我是雷锋。

其实会陷人的沼泽也叫做“流沙”,是特殊的

非牛顿流体

,具有

“剪切增稠”

效应。

这里先简单解释这两个少见的名词,方便阅读。先是非牛顿流体,我们熟知的非固体的东西,如水、空气就称作

牛顿流体。

具体的表现就是受力后整体具有梯度变化。例如手划水,距离手越近的地方涟漪越大,越深则越平静。

而非牛顿流体则不具备这些特性,例如较为明显的牙膏、胶水、酱料,或者牛奶、果汁也一样是。其实相态复杂非固体,多数是非牛顿流体。想更好理解,也可以用玉米淀粉加水,约 5:3 混合,既是典型的非牛顿流体。

而剪切增稠、剪切稀化是非牛顿流体一些特征,简单说就是受力后稠度增高趋向固体,或是受力后稠度减低趋向流体。刚刚说玉米淀粉加水混合,就是剪切增稠,体现为用力像打在固体上,轻轻的反而会陷进去。

剪切增稠的具体解释:这类流体在静止时,流体中的固体粒子处在堆砌得很紧密的状态,粒子间空隙很小并充满液体。当受力达到某一临界线时,粒子移动速度变快,润滑作用减小,阻力变大,导致了流体表观粘度增大,以至于感觉坚硬。

而流沙正是这种特殊的非牛顿流体,甚至更要特殊,它就像一种一次性的“液体”,你碰一下它,它就开始变化,而且没有记忆能力,不会回到前一瞬间。

根据剪切增稠的解释,沙子单独不足以形成流沙,需要一些水分才行,所以看到大片积水的沙地,还是谨慎点好。

当人从流沙上走过,就会如同踏入水中,双脚下陷,但

却不会一直下陷

。因为人在水上都能浮起,而作为流体形态的流沙密度比水还大,更是可以轻松支撑起人。

问题就在于,我们是会慌张的。

当我们一紧张,就想抬脚逃出去。这时,当你抬起左脚,右脚的压力大于左脚,反而加大了下陷;于是你又猛抬右脚,左脚又再次下陷。

一左一右一交替,恭喜你,成功地将自己埋了。

那么如果想逃脱的话,就得学习一下贝爷的方法。

首先别挣扎,不下沉才能有救。慢慢地平躺、侧卧或者趴下。这样就好比你浮在了水上,我还不信你平躺了还能背部用力把自己陷下去。

然后慢慢的,要很慢的将脚一只只抽出来,切记要慢,因为快了流沙就跟固体一样的,你这种情况下能抽出来,基本就能掀翻一台卡车了。

然后再慢慢地离开流沙。陷入流沙的年度关键词就是:

在电影里,常常看到陷入流沙的人拼命挣扎越陷越深,这确实是可能的。

也有科研实验证明,也有一些流沙是不会吞噬人,不过这都是因为科学界对流沙的精确结构知之甚少,不同流沙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并不奇怪。

虽然有一些流言终结者根据一些过时的研究,自以为认清了流沙,宣传流沙安全。营造出好莱坞电影无下限博眼球的情况,这反而会让人麻痹大意。不过,好莱坞博眼球也是实情,只是这一次他们真的猜对了。

流沙的威力不可小觑,但也不神秘。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