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否矛盾?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4 14:27:04 8次浏览

关于问题《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否矛盾?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0 山鹰之歌 0】的最佳回答:

神就是神,神没有第二种,如同地球上只有一种人类。治世的圣人以天下人心为己心,为人谋事。成道的圣人以众生心为己心,为众生谋事。大至不可为,故无为。

刍狗会不会是雏狗?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历史文字的人去看看,老子的时代有没有“雏”字。如果没有,有可能刍狗就是雏狗。天地不仁而且不德,天地用比仁德更高的道行事。雏狗初生时眼都睁不开,如何活下去的?如果活不下去世间就没狗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对应万物,圣人对应百姓,什么对应雏狗?

圣人不仁,因为圣人有道可用。无道无德只有仁的,能是圣人吗?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礼……这是老子在反对孔子的认识。但是,孔子面对的是普通人,跟普通人讲道没用,根本听不懂!

孔子是世人师,老子是道人师。孔子确实是得道之人,这个别质疑。

不懂道的解释道人言,永远解释不对!未明道解释道也可以,别忘了那只是自己的认识,跟道没关系。

矛盾不矛盾都无所谓,即便圣人说得不对读者就往对了解释,那只是在表现解释者正确,跟两千年前的古人没关系,影响不到古人。

正人没有歪心思,见歪的也往正方向理解,觉得这样可笑吗?懂歪的人笑不懂歪的,如此,只能说,开心就好!

【2】、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话都出于《老子》或曰《道德经》。

二者是否矛盾呢,一点也不。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载于《老子》第四十九章。全文是——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圣人恒无心”,传世本为“圣人无常心”,众多证据表明,古本当为“恒无心”而不是“无常心”。河上公《注》云:“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亦可证。“圣人无恒心”之谓,即作为“圣人”的君主,没有主观成见和以个人为转移的意志。

“德善也”“德信也”之“德”,通“得”。《说文》曰“德,得也”。

“歙歙(xi)”,和合而不偏执貌。

“咳”,通“孩”,指婴儿。

此段译成白话是——

作为君主的圣人,永远没有出于个人目的的成见,而是以百姓的“思念”作为自己的“思念”。善良的人加以善待,不善良的人也加以善待,就能得到善。诚实的人给予信任,不诚实的人也要给其信任,最终就能得到诚信。圣人君主治理天下,要安详和合不偏执,让天下人之心归于浑朴。百姓都运用自己的聪明让耳眼皆有所关注,圣人要把他们都看做是纯真的婴孩。

所以,“以百姓之心为心”,很近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李世民崇奉道家,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就以老子的话吹捧他,夸其“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

此即上语之本意。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语出《老子》第五章。全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很多人解为指古时祈雨祭神所用“草扎之狗”。河上公《注》却说:“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按他的说法,“刍狗”是“刍草”和“狗畜”。

河上公还有话:“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这对于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非常之重要——天地造化,任其自然,平等看待,不以仁恩。

同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便好解释了——即,君主圣人应该遵从天地之道,一般对待,不以仁恩。

王弼在此句下注云:“圣人与天地和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橐龠(tuo yue)”,即今之“风箱”。

这一章译成白话是——

天地不讲所谓“仁爱”,没有偏向,将万物皆看成刍草、狗畜;作为君主圣人,也该遵从天地之道,将百姓如刍草、狗畜般一视同等看待。天之之间,不就像一只大风箱么?虽然空虚,但无穷尽,鼓动越快,风力也越大。议论越多,离道越远,还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

老子为何要说“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呢?

这从《老子》第十八章可以找到答案。其云——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他说——因为“大道”被废弃了,才有人出来提倡“仁义”;由于智慧产生了,才出现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不和睦,才主张“孝慈”;国家陷于混乱了,于是“忠臣”就显得重要了。

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北大汉简本“德经”“道经”中,此四句话均有“安”字——“安有仁义”“安有大伪”“安有孝慈”“安有忠臣”。“安”,为“于是”之义。

可知,老子不赞成一些学派包括儒家所讲的“仁义”“孝慈”“忠信”等等理念,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主张还是要回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先秦诸子中,辈分很高,说话相对委婉。到了庄子,就丝毫不客气了,对儒学猛烈开火,于是才有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之语。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