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人要如何养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4 20:01:48 8次浏览

关于问题人要如何养生?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那些含苞待放的花儿】的最佳回答:

首先,不要听西医的,西医是片面论或者部分论。

其次,养生的主旨是不要过度消耗自身。

再次,注重无形层面的养护,比如气、比如经络,《大学》说:知本知末则近道矣,身和体不是一回事,身是中轴及内脏部分,体是四肢,说白了,多注重发动机的保养和四肢的养护。

以下引用《皇帝内经》的开篇:

【内经原文】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古时今译】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内经原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古时今译】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

【内经原文】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时今译】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

【内经原文】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古时今译】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浓酒当作甘泉般地贪饮,把任意妄为当作生活的常态。

【内经原文】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古时今译】

醉后还勉强行房,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

【内经原文】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古时今译】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

【内经原文】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古时今译】

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快乐。

【内经原文】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时今译】

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往往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

说白了,养生就是养先天和天地、父母给予我们的肉体和精气神,所以古人追求“好死”(寿终正寝),现代人追求“快活”(快速消耗)。

也许有人要反驳,所以拿一句诗来反反驳一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来,改变的是吃、穿、用、行,不变的依然是人的身体构造,今时之人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往往愚蠢的人才会感觉良好,对于身体,对于看不见的经络、穴位,今人连影子都摸不着,这是很可悲的地方。

罗翔说过“伟大的智慧只产生在老子、苏格拉底那些时代”,说的没有错,现代人只是拼命消耗自身能量,钻营名利,拿肉身来换金钱,养生也只是个空话罢了。

天地下,鱼儿包裹在水里,我们包裹在空气里,只是无形的世界我们看不到罢了,我们的存在也只是蝼蚁一般,这个角度看,工作又如何?短暂的快乐又算什么?至于选择养生或者不养生,都是自己的决定,最后各人接受的命运罢了。

【2】、来自网友【用户 69841585842】的最佳回答:

我们常说的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可能每个人的养生方式和侧重有所有不同,不同的学科、典籍对于养生的说法也有差异。今天杏林君就来跟大家聊聊有关中医十二时辰养生的知识。

十二时辰养生学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它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当令)。

我们只有每天按照十二时辰养生的要求,规律生活,在适合的时间做该做的事,保养好我们的先天真元(中医叫正气),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

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指夜里 11 点到次日凌晨 1 点,是一天当中阴气最盛、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刻,此时入睡,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保护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子时养生重点:睡觉。子时入睡,胆汁才能正常代谢,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指凌晨 1 点到凌晨 3 点,此时阳气渐长但阴气仍重。

中医认为,肝藏血,肝脏能储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在十二经中,肝经主升发,引导身体里的阳气逐渐回升,由于阳气依然微弱,所以此时养生的关键就是继续通过睡眠来护卫阳气。

丑时养生重点:睡觉。丑时进入深睡眠,有利于肝血的代谢,从而达到肝气得舒、气机得畅、血液得调、外邪得出的目的。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指凌晨 3 点至凌晨 5 点,是昼夜交替的时间点。

《黄帝内经》中说:“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中医学认为,肺经是人体脏腑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经脉。肺主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当肝脏在丑时把血液贮藏并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朝百脉”“肺主气”的作用送往全身。

寅时养生重点:睡觉。正常情况寅时人体应该处于深睡状态,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指早晨 5 点至 7 点,此时手阳阴大肠经当令,是大肠的排毒时间。

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在小肠进行消化并升清降浊,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脾的运化而布散全身,供养脏腑,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再进行最后一道程序加工,将残渣中的部分水液吸收。经过大肠燥化后的糟粕便成为大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卯时养生重点: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早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去厕所将废弃物排出体外,排出毒素。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指上午 7 点至 9 点,古人称之为“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说的是,胃是存放食物的器官,有“水谷之海”之称,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力量的源泉。辰时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是早饭最容易消化的时候。

辰时养生重点:吃早餐,补充营养。起床活动 30 分钟后吃早餐,食物建议是温热的稀饭、燕麦粥、豆浆、豆花、芝麻糊等,不宜荤腥。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指上午 9 点至 11 点,此时脾经最旺。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吸收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通过心肺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脾功能正常,则肌肉发达丰富,壮实有力。

巳时养生重点:多喝水,适当锻炼。多喝点白开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午时:心经当令

所谓午时,就是指中午 11 时至下午 13 时,这段时间为人体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的时刻。

午时,最大的气血流到达心所属的经络,心经当令,其气血最为旺盛。“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午时小憩,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会使人一个下午都精力充沛。此外,长期坚持午时小憩,会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女性坚持午睡,可使气血运行通畅,面色红润。

午时养生重点:午休。午饭后半小时以后午休,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内。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指的是下午 13 时至 15 时,在这个时辰中小肠经最为旺盛。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医学认为,小肠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可将食物中的营养精微吸收,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的糟粕传导到大肠。未时小肠经会对人体内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所以午餐一定要在 13 时前吃完,有利于营养吸收。

未时养生重点:多喝水、喝茶。未时小肠经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里边,会使血液粘稠,多喝水可稀释血液,有利于保护血管。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也称“晡时”,指下午 15 时至 17 时,是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中医认为,膀胱的主要作用是贮藏水液和津液。人体通过膀胱储藏尿液、排泄毒素、泻除火气,将多余的水份排出体外,同时保留津液,帮助体内循环代谢。同时膀胱经还可通过调理肾脏的气血状况来间接改善大脑的功能,因此申时学习、工作可事半功倍。

申时养生重点:把握时机,提高工作效率,适当运动。此时气血运行至脑部,学习工作效率都较好,人体运动能力也达到高峰,此时运动不易受伤。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 17~19 时,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

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既主生长发育,又主生殖。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全过程,也关系着人的生殖能力。酉时人体进入贮存精华的时间段,肾经的运作,有利于储存脏腑一日需求的精华。

酉时养生重点:晚餐清淡饮食,养精蓄锐。多休息,减少外出活动,保护肾脏。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 19 时到 21 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就是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戌时养生重点:舒适心情。饭后适当的活动,可以散步、瑜伽,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强壮心功能,但不宜剧烈运动。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 21 点到 23 点,这个时候三焦经当令。

三焦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要道,也是六腑中最大的脏腑,具有通行诸气、畅通百脉的作用。人在此时睡眠,百脉、脏腑可得到最好的休养,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亥时养生重点:保持平静,及时入睡。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有利于放松身体,有利于睡眠。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