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战争中如何避免第一指挥员被俘,被杀后,部队失去战斗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4 08:33:40 6次浏览

关于问题战争中如何避免第一指挥员被俘,被杀后,部队失去战斗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过河卒子 and 与非门】的最佳回答:

战争中,第一指挥员被俘、被杀的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实部队的战斗力也不会受很大的影响。

每一次作战中,指挥所都是容易受敌人关注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打掉。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指挥所就经常被美军轰炸,伟人的儿子就牺牲在指挥所被炸的战斗中。

所以,很多高级指挥所都设置得很隐蔽,或者干脆在大山里的山洞里。

美军藏在深山里的指挥所

另外,“前线指挥所”开设好了以后,还同时规定了“预备指挥所”。当“前指”被打掉,“预指”立刻接替指挥,所以,部队战斗力不会立刻失去。

不光是指挥员有“备份”,很多关键战位也有“备份”。这保证了人员出现伤亡时,作战能力不降、火力不减。

要明白指挥员与部队战斗力的关系,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一、首先,战争中的指挥员要看哪一级

问题中说的“指挥员”很笼统,实际上指挥员是分很多级的。一般团以下的,都是战术执行层面,战斗任务都很具体;他们也是冲锋陷阵的人员,所以,战损率很高。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线指挥员

团以下部队的战斗行动是否顺利,只是战局的一部分,他们达到战斗目标就行;部队在战前已经充分动员、战术动作已经交待清楚,临战训练已经完成。

进入战斗状态以后,实事求是讲,指挥员的作用已经没有战前大;

因为战前的任务布置、临战训练是最为关键的,战斗时反而没有太多的指挥,顶多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临时命令调整,这些动作,其他替代的指挥员也可以完成。

军、师一级指挥员最为关键,他们承接着全局和局部的指挥,为了配合全局,很多局部的取舍都由他们临时做出;应该说,他们这一级的指挥员,是一场战斗输赢的关键。

权力越大,可调动的资源越多,责任也就越大。军、师一级指挥员就是这样,他们需要对上负责、对全局负责。当战场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可以做出临时调整,原则就是服务于大局。

团级也在一线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样一级指挥员。但是,战后他要用结果解释“不受”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大局的得利、如果大局变得更差,他的“不受”可能变为受罚的证据。

再往上,指挥员的级别更高,他们都是战役级以上的,远离战场前线,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如果这一级指挥员非要靠前指挥,要么就是在绝对优势时,拉风式的显摆;要么就是战局陷入必败的局面,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诺门坎战役,苏联红军被日军突袭,朱可夫的指挥所差点被日军端掉,就是因为指挥所设置太靠前;朱可夫对日军比较轻视。

也是诺门坎战役,日军被苏联红军包围,日军高级指挥员都抱着武士刀准备“玉碎”,因为战局已经崩溃。

指挥诺门坎战役的朱可夫

二、指挥员牺牲对战斗力的影响

作战都是有计划的,计划里把战斗任务、时限、预案、协同等等事项都规定得明明白白。但是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作战行动要根据变化进行临时的调整。

指挥员的水平就体现在这个“临时调整”上,一个好的指挥员总能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做出最有利的调整。团以下的指挥员能调整的作战动作,无非是具体行动,这些都是平时训练的内容。

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下碣隅里战斗”攻打美军一个高地,我军先是小股兵力发动进攻,吸引美军火力点暴露,然后组织兵力消灭美军火力点。

经过几次战斗,美军发现了我们的企图,所以,后续的小股兵力的袭扰时,美军火力点不暴露,让我军没法掌握。

抗美援朝战争,美军很狡猾的

最后,我军在下碣隅里打得很艰难,虽然攻克了这个地方,但在时间上耽误了不少,让美军主力陆战一师跑掉。

这次战斗中,美军在高地的现场指挥员也就是个营、团级,他的指挥就是很正确的。当时他如果被打死,我军的进攻也许会顺利一些;也许接替他指挥的人也会是这样。

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场战斗,并不改变第二次战役的结果,下碣隅里被拿下是肯定的;战场局面的大形势是整体战略的对垒,局部的形势是整体的一部分。

所以,团以下指挥员的伤亡,改变的是战斗状态,改变不了战争局面。

军、师一级的指挥员如果牺牲了,是会影响战局的,因为到军师一级,指挥的是整个战局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说独当一面,军师一级就要独当一面。

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指挥所

比如抗美援朝时的“铁原阻击战”,志愿军 63 军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把美军挡在铁原一带半个月,成功粉碎了美军“包围”志愿军的意图。

如果 63 军的 187、188、189 三个师,随便那一个师没完成任务,都会让美军的阴谋得逞,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会重写。

也是在这场战役中,指挥员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到最后,63 军所有兵力全部归拢到 187 师,师长徐信面对力量强大的美军,结合“阻击美军”的任务,大胆出击,以攻为守,成功达成战役目的。

实际上,徐信知道,如果被动坚守,前面的例子非常明显:敌人毫无顾忌攻击,志愿军损失很大;既然阻击敌人,主动出击打也是阻击的方法。

铁原阻击战,美军不计弹药

并且,敌人在前面用优势兵力进攻,没想到志愿军会主动出击;另一方面,志愿军如果像以前那样坚守,说不定会挡不住。所以,徐信修改了作战计划,取得成功。

指挥员的水平就体现在“修改计划”上,这需要指挥员胆大心细、洞察全局、灵活主动。

三、在作战计划中就考虑了指挥员的问题

前面说了,在实际的战斗中,作战计划已经考虑到“指挥员阵亡”的情况,甚至考虑到指挥所被灭掉的情况。计划中都会设立“预备指挥所”,指定“预备指挥员”。

在团以下的部队,作战时指挥员牺牲,预备指挥员马上接替指挥,战斗不会受到影响;军、师一级指挥员也是一样。而预备指挥员往往也是有相当能力的人,没法比较谁好一点。

旗舰是通信能力非常强大的军舰

部队作战时,最忌讳的是上级,尤其是最高层“微操”,这实际上剥夺了一线军队的指挥权,否定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能力。

蒋介石当年就是喜欢“微操”的人,他抛开战区司令,有时候把电话打到团、营;而实际的结果是,他越指挥,战局越乱。最高层只要指明战略目的,剩下的交给各级指挥员就行。

不管哪一级指挥员,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这是作战的常识。

海军作战,基层指挥员就是舰长,编队指挥所设在“旗舰”上。

军舰被打沉,如果指挥所随舰沉没,指挥员也就没有了,那么“预备指挥舰”立刻代替指挥,这是一种“转移指挥所”,指挥员都换了,整个指挥班子全部换;

如果军舰不是立即沉没,指挥员没有阵亡,也要“转移指挥所”,转移后继续指挥战斗;这种转移就是从一艘舰跳帮到另一艘舰,指挥班子基本不变。

转移指挥所训练

指挥员被俘就不讨论了,指挥员都被抓了,战斗也就结束了;

团以下的被抓,这个小的战斗结束;军、师级别的人被抓,这个方面的战斗结束;再往上被抓,一个战役就结束了。

淮海战役,就是以国民党战区指挥官被抓结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以德国元帅保卢斯被俘结束。

一般高级指挥员被抓,往往是战局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再怎么挣扎都没有意义。

高级军官被俘,战争往往快结束了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杜聿明严重吸取了廖耀湘第九兵团部被首先打掉后群龙无首的教训,自率部放弃徐州撤退开始,其“徐州剿总前进指挥所”就始终跟随第五军行动,这是他抗战时期就率领的老部队,也是南逃的 30 万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由此看出,杜聿明把指挥部和个人的安全看得极重,以此保证对三个主力兵团的有效指挥。

在杜聿明担任第 200 师师长的时代,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就是他的副师长,杜聿明升任军长后,邱清泉改任其麾下新编第 22 师师长,算是老长官和老部下。在徐蚌战场蒋军的七个兵团司令中,要属邱清泉最为跋扈和刺头,刘峙基本指挥不动他,调杜聿明担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多多少少也有压服邱清泉以便顺畅指挥的意思。

所以刘峙很知趣,或者是也比较怕死,按说他才是徐蚌战场蒋军“第一指挥官”(指挥员那是我军专称),然而黄百韬兵团刚刚覆灭,他就带着剿总机关跑到了蚌埠,这还不算,又把原属李弥兵团的第 99 军调来“护驾”。如此杜聿明就成为了留在徐州的“第一指挥官”,兵权在握,刘峙只沦为了战场外的“技术指导”。

这么干后果也很严重,由于杜聿明的指挥部、剿总直属部队(光军官教导大队就有 13 个)都跟随第二兵团一起行动,所以李弥和孙元良都故意切断了与杜聿明的直接联络,各自闷头跑路。撤至孟集时,杜聿明惊讶地发现,第十三兵团的第 9 军已经跟他的直属部队行军队列撞在了一起,而这个军本来是应该担负后卫掩护任务的。

杜聿明勃然大怒,冲着军长黄淑叫喊:“你们为什么和指挥部走在一起?你们的司令官到底在哪里?谁叫你们提前撤退的?马上带部队回去占领原掩护阵地”!同时用第 9 军的电话联系上了李弥,质问他:“为什么不执行命令?为什么不和指挥部联系”?李弥一推六二五,说不知道指挥部在哪里,也没有接到任何命令。

在第一次决定突围后,同样切断与指挥部联系的还有第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本来杜聿明已经临时改变主意决定固守,然而孙元良却单方面下令突围,结果该兵团迅速溃散,大部被歼,残部 7000 余人被杜聿明分编入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也就是说,被包围在陈官庄之后,蒋军实际只剩下第二和第十三两个兵团,第十六兵团已经不复存在。

杜聿明并没有指定指挥官的顺位继承人选,因为没有必要,在陈官庄包围圈里的 176000 余名蒋军中,第二兵团至少拥有 120000 人以上(撤退途中略有损失,但补充了些孙元良的兵,又组织难民增建了独立旅),几乎占到总兵力的六成多。一旦杜聿明这个“第一指挥官”出现意外,接掌指挥权的一定是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

实际上在淮海战役后期,邱清泉依仗人多枪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绑架”了杜聿明,无论是接到停止跑路转身救黄维的“空中来信”,还是来回变卦的突围行动,杜聿明都不得不主要征求邱清泉的意见,这也是蒋军的顽疾:谁兵多谁就有话语权,至于指挥序列则是随意可以破坏的。甚至于在全速南撤的第一阶段,邱清泉为了救援被围的第五军第 45 师,固执地命令整个兵团停下来回援,杜聿明亦无可奈何。

而邱清泉倒是指定了第二兵团参谋长李汉萍少将为继任人,尽管是心腹,但他没有选择手下任何一名军长仍然非常奇怪,足见“邱疯子”在覆灭前已经惊慌失措了。华野对陈官庄发动总攻后,1949 年 1 月 9 日下午,杜聿明即率领少数随从,与邱清泉一起从指挥部、第二兵团部所在的陈官庄,跑到了两里之外的陈庄(注意不是陈官庄),因为这里是第五军的军部所在地。

显而易见,蒋军的最高指挥官一般会选择置身于最精锐最嫡系的部队之中,借此保障人身安全和对部队的有效指挥,同时由军事主官指定接手人,杜聿明、邱清泉、李汉萍等人最后也是从第五军军部所在地的陈庄试图突围的。

但是在人民解放军的严密包围下,几个人很快就被冲散了,邱清泉战场毙命,杜聿明和李汉萍分别被俘,不过既然全军覆灭了,也就不存在谁来继承指挥权的问题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