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9 15:34:26 6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笑看三国风云】的最佳回答:

魏蜀吴三国皇帝投降后,他们被给予的爵位不同。曹魏曹奂为陈留王,蜀汉刘禅为安乐公,而东吴孙皓为归命侯。他们分别是王,公以及候,等级从高到低,确实很有讲究的,并非毫无章法和原则性。

我们一一地分析一下,他们的爵位到底暗藏着什么秘密呢?

一、曹奂为何封为陈留王?

1、曹奂其人其事。

曹奂即位于公元 260 年,退位于公元 265 年,前后在位时间为六年之久。他原本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先帝曹髦认为司马昭迟早要篡位,于是亲自带人攻打司马府,结果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所杀。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在曹氏宗族里面选了一个很听话又识时务的人为帝,这人就是曹璜。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曹璜被改名为曹奂。

曹奂是曹氏小宗,和大宗的曹髦不同,皇位本来就和曹奂八竿子打不着,即使不即位为帝也是过着囚禁生活,因此对于是不是把曹魏皇位让出来也没有曹髦那么强的使命感,因此对于司马昭乃至司马炎的需要更是予取予求,甚至主动配合司马昭和司马炎的要求,从而顺利的完成了从魏国到晋国的过渡。

鉴于曹奂的配合,因此被封为陈留王。

2、陈留王是一个什么样的爵位?

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之前也有几个人被封为陈留王,这人就是汉献帝刘协。汉灵帝去世的时候,刘协就被封为陈留王。

后来,董卓入京,少帝刘辩被废除,而刘协则被立为皇帝,因此,陈留王的爵位算是没了。

到了曹魏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峻迁徙到襄邑,此后被封为陈留王。襄邑就在陈留郡,因此以郡为王。

曹澳的父亲曹峻去世,曹澳袭受陈留王的爵位,此时已经是公元 259 年。

曹奂禅位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曹澳的陈留王爵位要么被废除了,被降爵为候,名字改了。

不过,曹奂的陈留王封地虽然在陈留郡,但是并没有到陈留郡,也没有呆在都城洛阳,而是把他安排在邺城的宫室居住。

3、陈留王保留了多久?

曹奂于公元 265 年被封为陈留王,死于公元 302 年,在位达 38 年之久,而陈留王国并没有因为晋朝出现大乱而被废除,甚至一直到公元 479 年,齐朝的时候才被灭掉,这个时候晋朝已经被灭了 57 年了。如果从公元 265 年算起,陈留王被保留了 214 年之久,比晋朝存在的时间还有久远。

曹氏的陈留王之所以能够被保留这么久,并不是因为曹氏宗族长袖善舞,多么的聪明能干,而是后续的朝代统治者对于曹操扫平群雄,安定天下做出功绩的肯定和赞许,可见曹操乃至曹魏在当时的上层和下层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4、曹奂被封为陈留王的缘故是什么?

曹奂能够有幸被立为陈留王,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曹奂识时务,配合的很好。在禅位的过程中,曹奂非常配合司马炎,并没有出现任何忤逆的事情,因此司马炎也就没有为难曹奂,愿意给予他很好的待遇。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安抚朝廷内部那些反晋朝的势力,算是千金买马骨吧。从司马懿,司马师到司马昭乃至司马炎,司马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终于掌控了曹魏的权力,并且顺利的夺取皇位,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血腥杀戮和镇压,许多公开反对司马氏的势力和个人均被屠戮一空,可这并不意味朝廷内外不存在反对司马炎的势力,沉默并不代表他们不反抗,只是时机和实力不够而已。

对于司马炎而言,只有千日做贼的,哪里有千日防贼的呢?因此为了安抚这些潜在的敌人,给予曹魏末代皇帝高规格的待遇,算是对他们一个很好的交代吧。

第三个原因就是汉献帝刘协也曾受到曹魏的善待。汉献帝刘协在禅位的时候也得能够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到了曹奂禅位的时候,司马炎给予的待遇不会低于汉献帝刘协退休后的待遇,因此司马炎给了曹奂使用天子旌旗,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是按照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司马炎也是为了安抚朝廷内外的势力,处于政治需要,就给了曹奂良好的政治待遇,封他为陈留王作为退休后的待遇。

二、刘禅为何被封为安乐公?

公元 263 年,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等人统领十八万兵马一举消灭了蜀汉,次年后主刘禅从成都迁徙到洛阳,此时的皇帝是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而司马昭则从晋公进爵为晋王。

公元 264 年三月二十七日,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刘禅之所以能够被封为安乐公,原因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安抚已经投降和还没有投降的蜀汉势力。蜀汉皇帝刘禅虽然投降并且已经入京,可是那些已经投降的蜀汉势力却惴惴不安,他们不知道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因此对于刘禅的安置非常在意。

如果司马昭能够善待刘禅,那么这些投降的蜀汉势力就会安心的跟随投降,不会出现出现不稳定的态势,这对于司马昭而言非常有利。

对于司马昭来说,武力征服蜀地只是第一步而已,后续需要收服蜀地民心,以让他们能够安心的诚服,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此给予刘禅善待就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而且,蜀地还有一些没有投降的势力,他们虽然收到了刘禅的投降书,可是依然顽固的坚守着臣子的本分,固守一些城池。比如固守永安城的罗宪在东吴围攻之下依然不降,也不弃城而走。

再如建棕太守霍弋也是如此,在听闻刘禅受到善待之后才举城归顺。

从这里可以看出,忠于刘禅的势力以及处于惶恐不安的势力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司马昭拿出良好的善意来安抚他们从,而封赏刘禅为安乐公则是最好的举措。

第二个原因就是东吴还未投降,需要做好示范以招揽他们。刘禅虽然投降了,可是更为强大的东吴还未投降,如果苛待刘禅,必然引起东吴方面的疑惧。

如果善待刘禅,则极大的宽慰那些有意投降或者顽强抵抗势力的意志,从而为以后攻打东吴打下舆论基础。

公元 280 年,西晋以二十六万之众攻打东吴,而东吴在短短数月就土崩瓦解,一方面固然有东吴武备松弛,腐败不堪导致的,另外一方面也有善待刘禅,给予刘禅君臣良好的待遇造成的示范效应,从而瓦解了他们的抵抗意志。

而孙皓更是效仿刘禅,抬着棺材投降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司马昭只是晋王。公元 264 年三月十九日,司马昭由晋公升为晋王,而刘禅则在二十七日被封为安乐公,中间只是隔了八天而已。如果司马昭还是一个公爵,那么刘禅恐怕只能是侯爵了。原因就是连司马昭也只是公爵,他怎么可能允许其他人和他一样有一样等级的爵位呢?更何况一个亡国之君。

因此,由于司马昭本人爵位的限制,刘禅只能是公爵,而不能为王爵了。

而且,刘禅被冠以安乐公的爵位,也是司马昭对于刘禅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洛阳安享余生,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和动作,否则等待他的恐怕就是难以预料的结果吧,而刘禅也以行动向司马昭表面了他的心迹,那就是此间乐不思蜀。

因此,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不是其他什么公,或者安乐王,既有司马昭对刘禅的期待,也有对于现实的需要采取的封赏。

三、孙皓为何被封为归命侯?

公元 280 年,西晋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消灭了盘踞江东的东吴,而皇帝孙皓则效仿刘禅,在兵临城下的时候,也抬着棺材投降了。

司马炎也没有为难孙皓,给予了他一定的待遇,封他为归命侯。那么这个爵位有何讲究呢?为何不封他为其他侯爵,或者归命王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西晋需要安抚东吴投降过来的势力。

司马炎没有为难孙皓,而且给他以侯爵是因为孙皓投降了,但是他不仅只是代表他个人,还代表着他身后的江东势力。许多江东势力虽然不满孙皓,可是如果司马炎不善待孙皓,必然会引来江东实力的疑虑和反弹,这对于司马炎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给他一个侯爵,并且付出一定物质奖励就可以安抚江东势力,让他们臣服于晋朝,岂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吗?因此司马炎毫不犹豫封他为归命侯。

第二个原因就是孙皓比较配合西晋的招降。

除了为了安抚江东势力外,孙皓在投降方面的诚意也不低于后主刘禅。在孙皓投降后,他立即写了许多投降信给那些还在抵抗和没有投降的郡县,劝他们立即放下武器归顺晋朝。在他的规劝下,晋朝对于江东的收服非常顺利,也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减少了人力和物资的损耗,这对于晋朝而言是有利的。

由于孙皓的诚意,因此司马炎也没有其他理由要为难一个已经投降而且顺从的亡国之君,给他一个侯爵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西晋面临的对手已经基本消除。

孙皓投降的时候,蜀汉刘禅已经投降了十几年了,当安乐公已经好多年了。没有东吴,除了西北边境一些威胁外,晋朝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孙皓的封赏也没有那么上心了。

在这个时候如果再给他封王已经没有必要了,毕竟封他为王去吸引谁呢?封了,边际效应也很低,也就没有必要付出那么大的成本去维持这个所谓的王吧。

因此,处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司马炎也小气了一回,只是封孙皓为侯爵,即为归命侯,以显示他顺天应命,投靠晋朝的归宿,这也算是对孙皓的一个警示吧。

既然是顺天应命,就应该老老实的服从命运的安排,也别有非分之想,这样就能够安稳的度过一生。

四、总结

三国归晋,而三个国家的皇帝的待遇则分别不同。

魏国皇帝曹奂的待遇最好,毕竟他将帝位顺利的禅位给了司马炎,而司马炎作为昔日的臣子投桃报李,也没有亏待曹奂,也算是君臣一场,毕竟晋朝的臣子也曾都是魏国的臣子,只是身份的转变而已,善待曹奂也是善待自己,给他一个王爵,不算亏。

蜀汉后主刘禅率先投降司马昭,为东吴树立了榜样,既然这样,司马昭也得拿出诚意来优待刘禅,让他成为世人心中的榜样,况且刘禅统治蜀地几十年了,人心依然存在,善待他就是善待蜀汉故地百姓,民心不可失呀,因此封他为安乐公也算是可以了。

至于孙皓虽然不得东吴许多人的喜爱,可毕竟也是一国之君,并且主动放弃城池开门投降,还主动要求其他未投降的郡县投降,也算是功劳一件,并且孙氏治理江东几十年,㤙信存在于民心之中,好好的对待孙皓,同样也起到安抚江东的民心,以便更好的治理江东,因此封他为归命侯也算值得的吧。

从曹奂为陈留王,到刘禅为安乐公,再到孙皓为归命侯,由高到底,体现了三国在司马氏心中的地位变化,以及时局的显现,并非毫无章法的乱封。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

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篡汉之后,

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

并且,

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 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

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

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 年,蜀汉亡于 263 年)三月,

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并且,

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

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

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

。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

但是,

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

。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

也就是说,

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

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

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

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

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 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

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

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

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

。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

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

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

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首先,

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其次,

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

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

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 280 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

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

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

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

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

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

其次,

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

。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

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

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

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