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烧烤发展史,资深吃货必读

十万个为什么 晴, 空 2024-5-31 08:33:42 6次浏览

烤”崛起于江湖、发端自阡陌。这种凭借烟熏火燎而生的食物,在越遥远的地方,就越有广阔的天地。它与典雅有古风的“烧”组合起来,完成了汉字在餐桌上精准、恰当和微妙的表达;呈现了烧烤这种料理方式,在中国的一体两面性;也寓意了烧烤作为华夏版图变迁、民族融合的见证者角色。

“燧人氏”人工取火,烧烤让文明之树开花结果

远古时代“燧人氏”人工取火,掀开了人类能动利用自然的一页。火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阶梯,烧烤也就应运而生了。几根树枝,一堆火,就能让腥膻的生肉,变成油花四溢,香气扑鼻的烤肉。也许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烧烤已经成为人们告别茹毛饮血的捷径,六十万年前周口店附近的北京猿人就已经开始吃烤肉了。

烧烤熟食相比生食保护了牙齿,延长了人类寿命,知识和智慧才有条件获得传承。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人工火源的出现,使得“烧烤”可以随时加工,与人之吃,方便至极,这是社会进化的成果。

“青铜器时代”的烧烤城

夏王朝的出现,意味着部落统治,被“国家统治”的替代。可以推论,此时,一定有被统治的各地的部落首领,向大禹以及后来的其子“夏王启”,“进贡”各地美味而独特的肉类,各种最新定式的先锋厨具,而夏王宫里的“烧烤”,也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出类拔萃、领先时代的。

此时,民间“烧烤”也会有一定进步,但是相对而言,水平参差不齐。

 文学

近年,考古发现的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这座华夏第一王朝夏朝的帝都,始建于 3500 年前,聚落人口接近三万,被史学家认定为:世界最大的史前移民城市。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除了爱宝石,更爱吃“烧烤”。

从挖掘出的大量动物骨骼分析,此城可堪称为世界级的“烧烤城”。只是遗憾,没能挖掘出一份佐料配伍、制作工艺的“古老烧烤秘方”。

推而广之,可能此时,人们无可选择地、最主要的食物加工方法,依旧是“烧烤”。

周武王击败殷商,人皆烧烤

前 1046 年,周武王在吕尚(姜子牙)策划下,“牧野一战”决胜负,致周取纣王的殷商而代之。战争的烽火中,除了焚城、毁垒、烧燃房屋,当然少不了“烧烤”的浓烟。由于西周前后,标志现代文明的青铜器、陶器不断出现,所以各种形状的金属或陶瓷的、专用于祭祀的、食炊的“鼎、镬、铛、瓮”,也随之伴生。

食材的丰富、食具的便利,使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了更多选择。

此时,以“烧烤”手段加工的,就不仅仅是畜禽肉类了,必然会逐渐增加鱼类、黍米类、蔬菜水果等可食之物。

春秋战国末期“秦铁器时代”,烧烤是战争主食

这一时期,“烧烤”在人们饮食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且由于铁器的出现和逐步推广运用,易于“烧烤”的厨具又前进了一步,水到渠成,“烧烤”更加便利。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写到了烤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灸之。”汉代学者毛亨在注解中说:将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灸。这首诗是写贵族在请客饮酒时,将猎取到的几只野兔或带毛烧熟吃,或烤着吃。

汉统一中国,烧烤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

汉朝统一中国之后,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烧烤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除了直接烤肉,烤串也登上了历史舞台。画像砖《庖厨图》、《烧烤图》、《宴饮图》中都呈现了不同的烧烤画面,其中厨子各司其职,有负责以签字串起肉块,有负责在炉子上烤肉并不断翻转,有负责用“便面扇”扇风保持炉火。

至于用炙、炮、烤等方法制出的熟肉,汉族人仍并不常食,即使食用也多用以下酒,而非用之佐餐。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常以烧烤鹿肝牛肚下酒。上行下效,烧烤之风风靡全国。

三国争霸,烧烤仍是军队主食

战争不止、战乱纷呈,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民不聊生(史载,这一时期,中国人死亡率最高)。军队也常常处于饥饿状态,食物当以粗况的“烧烤”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烤食俗开始普及

汉魏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把生活在东北、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称为“胡人”。胡人以肉食为主,每个民族的拿手菜都不一样,其中羌人最善“煮”,貊人最善“炙”,故有“羌煮貊炙”的说法。

南北朝时期,烧烤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较多的记载。这时的烧烤不仅用料、式样更加的考究,而且在调料的配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隋唐,烤肉快速发展

隋时期,整个民族文化的昌盛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老百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消费基础。当时的烧烤主要受南北朝游牧民族烹饪余风影响,烧烤在百姓日常饮食中站很大比例,这时烧烤食物,已经在用火、用料方面有了较详细的要求。

隋唐时期烧烤的品种也更加丰富了,在时人的笔记中有关烧烤的记录很多,有无心炙、逍遥炙、灵消炙、天脔炙、蛤蜊炙、蝤蛑炙、驼峰炙、牛炙、鸭炙、浑炙犁牛、小蚌肉炙、龙须炙、干炙满天星、金铃炙、光明虾炙、升平炙……

宋元时期,烧烤进入鼎盛

宋代人继承了隋唐的烧烤风格,食材益发广泛,并被引进节俗之中。

在《梦梁录》中记载的烧烤食品就达到 10 多种。宋的苏东坡《戏答佛印》诗“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讲的就是烤乳猪。烤兔子,烤鸭子,烤乳猪等这时都是常见食物,几乎能吃什么就烤什么。

到了元朝,天下是蒙古人的天下,此时羊类烧烤是皇室的珍馐,有了炙羊腰、炙羊心等繁多的品种。元朝人对羊肉的嗜好相比前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朝廷举行宴会主要供应羊肉。民间食肉,也普遍是羊肉,送礼更是以肥羊为上。

明清烧烤更加普及,满汉全席就是“烧烤席”的俗称

在明清时期,烧烤依然作为宫廷的御菜,不过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清朝时期大街上也有随处可见的烤肉串售卖,可见人们对烧烤的喜爱程度。明朝挂炉烤鸭的出现,相传和朱元璋喜欢吃鸭肉有关。

到了清代,满族人烤肉就更有水平了,吃烧烤的花样也更进一步。当时,烧烤菜是各种宴会上的要菜,满汉全席中就有挂炉山鸡、生烤狍肉、片皮乳猪、维族烤羊肉、挂炉沙板鸡、麻仁鹿肉串、御膳烤鸡、烤鱼扇、持炉珍珠鸡、烤鹿脯等烧烤菜卖有满汉大菜。如:烧小猪、哈尔巴肉、烧鸭、烧鸡、烧肝等。

民国之后,“烧烤”延续依旧

由于袁世凯喜食“豫菜”,“烧烤”亦曾搭乘“豫菜”之船,一度成为大小军阀可以炫耀的“盘中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艰难困苦日甚,“烧烤”纯粹只是为了果腹、为了生存、为了战斗力的再生而简陋存在,基本没有发展。

现在小城市的烧烤

如今,我们的一些城市,尤其北方的小城镇,但凡日落西山,无不浓烟滚滚,“烧烤”充斥鄙郊陋巷,食客云集,糟杂喧嚷,煞是热闹。“烧烤”的集聚摊点,虽已被安置在小巷和近郊,但依旧多得数不胜数。尽管烤制方式如出一辙,然因食材五花八门,不时翻新,也还给人以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之感。

但是,看看今天的“烧烤”的现状,除却产生触目惊心和食欲夭然,剩下的可能唯有悲叹哀哉而已!现状依然如故:先以破木材生火,再燃着“机制碳”,然后将红彤彤的碳块,端进不锈钢“无烟炉”里,进行“烧烤”。如此,则烟雾弥漫依旧,膻腥熏天依旧,空气污浊依旧,地面油渍斑斑依旧,收摊后狼藉一片依旧……由于肉类直接在高温下进行烧烤,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火上,再与肉里的蛋白质结合,就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并芘”的致癌物质。长期食用烤肉,这种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食道癌和结肠癌的危险。

不同于传统的炭火烧烤,盛世泰元远红外无烟烧烤设备采用远红外高温辐热技术,高温快烤,食材无死角均匀受热,可以让食物均匀受热,还能自由调控温度,让食物避免长时间高温的洗礼。无烟烧烤比明火烧烤更健康,它们可以减少苯并芘出现。如果能够对烤盘控温,让它保持在 160℃以下,不超过 200℃,更可以大大减少致癌物的产生。

这样一顿操作,让烤出来的食物原汁原味,外焦里嫩,肉眼可见的汁水,肉串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让人忍不住偷偷咽口水。没有气烤硫化味,味道纯正,能够在少盐、少油、少佐料或不加佐料的前提下烤制食物,达到入口生香的境界。而且,烤出来的美食口味丝毫不逊色,仍然香气扑鼻,色泽诱人。无烟烧烤,安全卫生吃得放心,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