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7 09:17:24 9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月光先生看世界】的最佳回答:

因为有些话司马迁不方便说。

《史记》对于汉武帝一朝的武将中最浓墨重彩的有三人,他们分别是李广、卫青以及霍去病。

司马迁不方便说的话,就藏在他对这三人的态度中。

司马迁最推崇的当属李广了,不仅专门花了一章为他列传,还不吝赞美之词。

至于卫青、霍去病,两个人只有一章合传,而且在《佞幸列传》里还特意提到了他们的名字。可见司马迁对他们俩不是那么待见的。

而在卫青与霍去病之间,司马迁明显更喜欢卫青。

在他的笔下,卫青非常大度、心胸宽广,而霍去病则显得有些小心眼。

李广自杀,与卫青无关,但是李广的儿子李敢却迁怒于卫青。结果霍去病看不下去了,找机会把李敢给杀了。

春秋笔法,懂的都懂。

以司马迁的素养,这些事情本身肯定是发生过的,至于到底谁好谁坏,那可就不好说了,全看作者的喜好。

所以,司马迁最推崇李广,卫青次之,至于霍去病,司马迁的评价是最差的。

而我们分析这三个人的经历。就会发现一个秘密:司马迁是反对汉武帝对匈奴大规模用兵的。

先看看司马迁最为推崇的李广。

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李广就是徒有虚名,他率军出征,就没什么像样的战果。几乎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其实,人们一直误解了李广,李广是有大才的,只不过他最擅长的是打防守战。这么说吧,汉武帝一朝,最擅长打防守战的,只有李广一人。

李广是在汉文帝时期参军的,汉文帝就曾评价他,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刘邦的年代,以他的能力,可以封个万户侯。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可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看人的眼光可不差。这足以说明李广的能力是很强的。

纵观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非常受重用。

他先是担任陇西都尉,后升任陇西太守,此后就不断调任,先后担任过北地、雁门、代郡、云中郡等地的太守。

这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这全是平调,而不是升官,调任也过于频繁。正常来说,当时一个官吏如果表现得好就会升官,表现一般就继续留任,是不会出现这种频繁平调的情况的。

朝廷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缺乏像他这样的人才。

要知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对待匈奴的策略就是和亲。但即使如此,匈奴还是会时不时犯边劫掠。

毕竟匈奴那么多部落,有些小部落分不到和亲的好处,那就只能自己抢了,对此匈奴单于也管不住。

而善于打防守战的李广正是当时匈奴的克星,匈奴打哪里,朝廷就把李广调到哪里。

据《汉书》记载,匈奴大军当时犯边都是躲着李广,如果听说守城的将领是李广,直接绕道走。说明匈奴人明白,攻打李广守卫的城池,与作死无异。

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待匈奴的策略转变,有守势转为攻势,开始主动出击。

李广虽然打防守战很在行,但是率军进攻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因此他屡屡率军出击,都是无功而返。

其中表现得最好的一次,还是打的防守战。

当时李广率领 4000 将士出击,可惜运气不好(李广运气就没好过),遇到了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大军。李广陷入十倍之敌的包围,结果他硬是抗住了敌人的攻势。

最终,匈奴左贤王看拿他没办法,只好收兵。

所以说,李广不是徒有虚名,只是在汉武帝那个时代,一个只擅长打防守战的将领是不可能有机会建功立业的。因为他无法立下战功。这便是“李广难封”的真相。

我们再来看看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发迹,全都仰仗在汉匈战争中的惊人表现。

龙城之战,汉朝派遣四路大军并发,包括李广在内的三路大军都失败了,唯独卫青的部队凯旋而归。而且还捣毁了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卫青一战成名。

漠南之战,卫青率领汉军大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将河套地区纳入了汉朝的势力范围。

高阙奇袭战,卫青率领汉军突袭匈奴右贤王所部。匈奴右贤王仓促应战,不敌,仅带着几百人逃窜。

定襄北之战,卫青再次率领汉军出征,斩获匈奴一万多人,但是这次汉军也损失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霍去病仅率领八百骠骑奔袭几百里,偷袭匈奴的大后方。斩杀两千多人,劫掠财物无数,还俘获了一些匈奴贵族。

这是霍去病和他的“霍式闪电战”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领上万汉军两次出击,孤军深入,奇袭匈奴后方。第一次斩杀敌军九千人,第二次斩杀敌军超过三万人。俘获匈奴贵族,已经粮草辎重无数。

漠北之战,汉武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倾尽国力。由卫青、霍去病各率领五万人出兵征讨匈奴。

卫青击溃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可惜由于负责绕后的李广迷路,让匈奴单于给跑了。

而霍去病那边,继续采用“霍式闪电战”,长距离跋山涉水绕道匈奴人的大后方,击败匈奴左贤王所部,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此战,汉军共斩杀匈奴士兵七万多人,而汉军的伤亡大约是两三万的样子。这一战彻底将匈奴人赶到了大漠深处,使得汉朝几十年都不再为匈奴说扰。

从三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表面上看是推崇李广,对卫青、霍去病评价不高。实际上是针对三人的作战方式。

他借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觉得对待匈奴,应该采取守势,而不是攻势。他是反对汉武帝大规模对匈奴用兵的。

但是汉武帝是皇帝,司马迁是臣子,臣子是不能随便说皇帝的不是的。说以这些话他不能明说,只能采用春秋笔法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身上做文章了。

司马迁为什么反对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呢?倒不是他迂腐,而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司马迁从小熟读史书,熟知历史典故。而且他还是一个实干家,他年轻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天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对于汉朝的全面了解远超当时的朝中官员。

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格局、眼光自然是不会差的。

站在司马迁的角度来看,匈奴之患,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汉匈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

这不仅是国力的差距,更是军事实力的差距。汉匈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相较于汉匈之战的规模,匈奴每次犯境劫掠,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毕竟以匈奴人的水平,他们想要攻下一座城池,基本是痴人说梦。他们最多也就只能劫掠一些村镇。

对此,只要在重点地区驻扎一定数量的军队,并派人定期侦查防范就可以了。一旦匈奴犯境,让城外百姓进城躲避,汉军再给予匈奴军队迎头痛击即可。

最好多来几个像李广那样擅长打防守战的将领,让匈奴人占不到便宜。时间久了,匈奴人自然不会再犯边了。

毕竟匈奴人犯边是因为草原上物资匮乏,如果他们每次出兵都捞不到好处,甚至要赔上一些人,自然不会再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匈奴人一听说守城的是李广,直接绕着走的原因。赔本的买卖没人做。

所以说,采取守势的话,汉朝的开销或者说损失是极小的。但是主动出击征讨匈奴就不一样了,这在司马迁看来是个赔本买卖。

别看每次汉军出征,所派兵力并不算多。但是开销可一点也不少。

首先,汉军是以骑兵为主,至少也是骑马步兵。这也是霍去病的“霍式闪电战”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

然而马匹是非常珍贵的,虽然可以从匈奴那掠夺不少战马,但是这只能占汉朝战马数量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战马还是要花钱慢慢培养的。

这笔开销就是个天文数字。

其次,粮草辎重的开销是个无底洞。

在当时一个士兵一个月就要消耗粮食 633 石,而以当时的生产力,一亩田只能产一旦粮食,一户人家往往田地不超过百亩。

也就是说,六七户人家种一年地,才能供养一个士兵一个月。这还没算上他们自己要吃掉的粮食。

此外士兵还要吃肉和盐。当时,一石盐相当于十六石粮食,一石肉相当于十石粮食。

而且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一路上也要吃喝,这消耗是惊人的。

有人计算过,汉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漠北之战,光粮食汉朝就要消耗 6.3 亿石,别说当时,这放在现在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所以整个漠北之战,汉武帝发动举国之力,也才出动了十万大军。要知道当时汉朝的人口大约是 3600 万,就算按一百取一征兵,那也有 36 万人。

可见这开销汉朝承受不起,汉武帝只得严格限制人数。

除此之外,还有武器、甲胄、箭矢的消耗,这些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整个对匈战争就是在烧钱,在司马迁看来,这是妥妥的亏本买卖。

很多人会说了,这笔账不能这样算,匈奴一直都是汉朝的祸患,匈奴不除,边境难安。

这种说法自然没错,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司马迁的立场,他是文臣。

其实在征伐匈奴这件事情上,文臣和武将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武将们都支持汉武帝的计划,就连擅长打防守战的李广,都愿意放弃优势,以短击长。到了晚年还主动请缨。

原因很简单,武将只有打仗才能立功,才能加官进爵乃至封侯。卫青、霍去病就是靠着一个个战功才能位极人臣的。他们自然支持汉武帝。至于作战的开销,那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

反观文官,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没多少好处的。他们能做的事情只有搞后勤。否则半点功劳都没有。

但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文官的职责是替皇帝管好大汉这个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才是他们的责任,而大规模的对匈作战与这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汉匈之战才打了一半,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庞大财富,就已经被汉武帝消耗殆尽了。后面汉武帝再想打仗,军饷和粮草辎重从何而来,成了一个大问题。

为此,汉武帝采用了一系列新举措,压榨国力。

一方面,他将货币、盐、铁都收归国有。

秦末汉初,经历了连番大战,百废待兴。为了快速恢复经济,汉高祖刘邦将铸币以及盐铁贩卖的权利下放,允许平民从事这些行业的经营。

所以汉朝才能经过短短几十年就变得富庶无比。

铸币、盐铁产业在当时是最暴利的三个行业,汉武帝将这三个行业收归国有,使得朝廷的收益瞬间暴涨。

当然,随之而来的则是原本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通通破产。

另一方面,汉武帝经营国有企业。

当初各诸侯国都要向朝廷进献特产,但是这些东西的运数和存储耗费颇多。

汉武帝设置专门机构,将这些东西统一收购,然后统一运输销售。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国有企业。

此举变废为宝,朝廷从中赚取了不少。当然,这也使得一些从事这些东西贩卖的商人受到了影响。

最后,汉武帝直接抢。

他对富人大肆收税。甭管什么身份,只要是富户,统统要交钱。

这招见效最快,而且由于富人是极少数,对天下安定没什么影响。不过说实在的,这种做法与明抢无异,让人很无语。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汉武帝总算是凑足了军费,这才能将汉匈之战继续打下去。但是这么做的副作用也是巨大的,汉武帝将天下人的口袋都榨干了。这种事情再来几次,会出大乱子的。

因此在漠北之战结束后,汉武帝也不敢锁边再和匈奴开战了,这后果他承受不起。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反对对匈奴大肆用兵,并不算错。

但是还有一个疑问: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征伐匈奴的主帅,为何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高于霍去病呢?

因为二人的战法不一样。

卫青用兵,特别是他成为大军主帅后,都是中规中矩,力求面面俱到。

比如漠北之战中,他先抓住俘虏手机情报,然后在布置战术,主力正面与敌人交战,而李广则率领偏师绕后拦截,防止匈奴单于逃跑。

这样的战法,非常稳妥。即使无法大胜,但是也不可能大败。

而霍去病打仗呢?除了“霍式闪电战”,还是“霍式闪电战”。这种战法,风险极大。一旦成功,那是一本万利的大胜仗。而一旦失败,就是大败,必然全军覆没。

还是回到文臣的立场。既然汉武帝拍板了,那这场仗必须打。

既然汉朝投入了如此庞大的财力来打这场仗,那就要尽可能提升胜率、降低风险,否者这些钱财都会打了水漂。

既然如此,文臣们更喜欢卫青还是霍去病就一目了然了。还是那句话,没人愿意做亏本买卖。

说实话,霍去病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运气真的占了很大成分。毕竟那个年代,没雷达、没对讲机,霍去病做判断全靠直觉。如果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那他的实力真的爆表了。

总之,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倒不是霍去病本人有什么大问题。主要还是司马迁作为文臣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他考虑的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他反对对匈奴大规模用兵,也反对霍去病那种高风险的战术。他认为这些都是从汉朝的角度来看不划算的事情。但是汉武帝拍板的事情,他又不能公开反对,因此只能通过对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人不同的评价来暗示了。

其实,这事情孰对孰错,汉武帝说了不算,司马迁说了也不算,应该留给后人评判。

【2】、来自网友【七月流火 140400643】的最佳回答: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文学性最强的一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做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史学素养也是被历史所承认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二十四史中,把枯燥的历史写的可以当小说读的,大概只有司马迁的《史记》了。也正因此,《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些可能混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因素,对于写历史来说,这可能是忌讳,因为历史的记录必须是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后世的史家写历史的时候,都是过去的事情,做到尽量客观相对容易些。而司马迁写的历史,是从远古写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到最后,他所写的历史,就是他的当代史,而他自己就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或见证者。因为自己置身其内了,对人物的评判就难免会受主观情感的左右。这恐怕是谁也免不了的。也正因此,才使我们看到的《史记》有了情感,有了温度,有了人情味,比那些站在客观立场上干巴巴的叙述要好看的多。

一旦主观情感进入到历史之中,对历史的评价就可能失去客观公正性。但司马迁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作品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到今天仍被认为是中国写的最好的史书,与他能很好的处理个人情感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一个伟大史学家所应具备的素养。

史马迁对武帝朝的历史人物,情感上肯定是有亲疏之分的。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将军李广的对比。司马迁对李广是充满同情的,“李广难封”成为命运不公的代名词,大概与史记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司马迁自己就是因为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辩护而受到宫刑的奇耻大辱的。宫刑之耻,对司马迁来说,远比死了更难受。这一点,他自己在《报任安书》里说的也很清楚。李广不遇,自杀身亡,司马迁忍辱偷生写史记,这种命运上的相似,是他们惺惺相惜的原因之一吧?我觉得,李陵与司马迁或者没有深厚的交情,但现实中应该是有些交集的。司马迁对他的人格与能力是承认的。

相对于李将军一家,卫青与霍去病与司马迁大概没有太多交集,司马迁是汉武帝“倡尤蓄之”的史臣,而卫霍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贵戚,身分的差别大概是情感阻隔的原因。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对汉武帝身边的贵戚大概都有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情感。

司马迁与任安的关系肯定是不错的。现有《报任安书》为证。任安也是跟随卫青打匈奴的将军。在霍去病功劳渐大,慢慢有取代卫青之势的时候,许多原来卫青的手下,纷纷转投霍去病。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说:“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

唯任安不肯

。”任安在此,原本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若不是与司马迁关系好,大概史书中不会有这一笔。但是,这一笔虽人情感因素,却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我没有觉得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但他确实在历述霍去病大功的同时,也写出了霍的缺点。但这些缺点是与他的伟大不相冲突的。因为有了缺点,才更真实。史记是这样写的:“然少而侍中,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齌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踢鞠。”一篇传记对霍去病的功劳详细叙述,而说他缺点的,也不过就是几句。而这些缺点,是少年贵盛者所必有的。

司马迁对所记的历史人物,都有个评价,对卫霍的评价,却不是他自己给出的,而是一个据事实的推论。苏建是曾跟卫青出征的,是与李广一样出现错误卫青可以杀他的。但卫青把苏建交给汉武帝自己发落。后来苏建免死。苏建是和司马迁有交往的,他亲口告诉司马迁说。他自己曾劝卫青广纳贤士,扩大自己的势力。卫青说,不能和君主争权利。这是卫青的自全之道。霍去病也和他一样。“骠骑亦仿此”,这是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

司马迁虽然为李陵辩护,但他在史书中,客观的记录了李陵投降之后产生的影响:“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将军列传》)”

既然说到霍去病的缺点,就顺便说一下霍去病的出身,以及他为什么有这些缺点。这与此题的关系不是很大了,就算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吧。

霍去病的父亲叫霍仲孺,这是《汉书霍光传》里记载的。《史记》中没有关于霍去病父亲的记载。只说他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儿子。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没有说霍去病的母亲是谁。却把卫青姐弟都提到了: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候家,与候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姐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太冒为卫氏,字仲卿。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在《外戚世家》司马迁是这样说的:

……乃以卫青为将军,击胡有功,封为长平候。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为列候。及卫皇后所谓姐卫小儿,少儿生子霍去病,以军功封冠军候,号骠骑将军。

司马迁在说起卫小儿的时候,莫名其妙的用了“所谓”二字,曾经让我误以为卫小儿与卫子夫可能就是一个人,否则的话,否则的话,姐就是姐,何必要加上所谓二字呢?如果卫小儿与卫子夫是一个人,那么,霍去病就成了卫子夫卫皇后的拖油瓶。汉武帝就成了他的养父,这样,汉武帝宠爱霍去病就更多了一层理由。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还有一个原因。司马迁在在说到卫青家兄弟姐妹的时候,明确的说到,卫青有个哥哥叫卫长君。等到卫青发迹的时候,卫长君已经去世了。这样,卫青有三个姐姐,分别是卫孺、卫小儿、卫子夫。还有两个弟弟,卫步和卫广。

关于三个姐姐,卫子夫成了皇后就不必说了。但司马迁明确说了卫孺后来嫁给太仆公孙贺为妻。而对于卫小儿,只是说她曾与“陈掌通”,所谓的通,大约就是私通。司马迁没有明说卫小儿最终嫁给了谁。也没有明说霍去病就是卫小儿的儿子。只说卫子夫姐的儿子。这种表述,总是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什么难以出口的隐秘?这是我的猜测。

后来看《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的时候,其中明确说了,卫小儿最后嫁给了陈掌。陈掌是汉初明相陈平的曾孙。陈平死后封为献候。到他曾孙陈何袭候的时候,因为抢人老婆,被治罪,弃市,国除。陈掌是陈平的另一个曾孙。《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说,陈掌曾想攀附卫家,为陈家续封候位的目的。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所以,陈平的曾孙陈掌,是霍去病的养父。汉武帝是他的姨夫。

这样,霍去病的出身就比较清楚了。她母亲是卫青的姐姐卫小儿。原本是平阳候家的奴婢,因为与平阳候家的官员霍仲孺相好,生下霍去病。卫小儿怀霍去病的时候,霍仲孺根本不知道。任满离开平阳候家。霍去病出生。她的母亲嫁给陈掌。霍去病成为大将军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打匈奴回来的途中。去到霍仲孺的家里,认了父亲。并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皇宫。

霍光后来成为汉武帝托孤的大臣。昭宣两朝的权臣。因为霍光的功劳。霍去病的儿子霍云、霍山又被封候。

霍光死后。其妻子霍显害死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事情败露。霍云、霍山因为与霍禹谋反而被族诛。这就是霍家的兴旺史。

总之,司马迁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或许未必喜欢卫霍两家。但《史记》中对他们的记述还是客观公正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