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5 17:50:25 8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意外死掉了,那必将引起一场“大地震”,很多人将为此流血。

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 年),一个叫做李毓昌的山东人考中了进士,按照当时朝廷惯例,他被分配到江苏抚署候缺,也就是先当个实习生,等到哪里有官职空缺了,再委任他去任职。

不过,中进士之后,如果没有进入翰林院,一般只能当个知县级别的官员,然后慢慢历练,再逐步升迁,李毓昌就是如此。

李毓昌为人正直,敢作敢为,很有爱国爱民之心,他在江苏府衙中学习很认真,就是为了快速熟悉政务,好在将来大干一番。

不过,就在李毓昌来到江苏后不久,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安府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尤其是山阳县,受灾百姓达数万之多。

灾情很快传到了朝廷,嘉庆帝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便决定从户部拿些银子赈灾。

经过商议,嘉庆帝从户部拿出二十多万两银子,其中九万多两被他派人送到山阳县,交给时任山阳县令王伸汉,让其救济灾民。

不过,这个王伸汉就是个大贪官,之前他在睢宁县和盐城县担任知县的时候,就没少捞钱,他为何敢这么猖狂呢?

原来,王伸汉跟时任两江总督铁保有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之所以能担任山阳县令(山阳县当时是个大县),正是铁保推荐的。

王伸汉拿到朝廷的赈灾款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谎报灾民人数,冒领救灾款;第二件事,缩减实发数目,克扣救灾款。

就这样,经过王伸汉一番操作,二万五千余两白银进了他的口袋,他为了隐瞒此事,还拿出一千两白银送给顶头上司淮安知府王毂,拉王毂下水,以此来实现攻守同盟。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瞒住了,但让王伸汉没想到的是,嘉庆帝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决定派遣钦差大臣前去视察灾情。

当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人,正是两江总督铁保,但铁保这个人作为满族贵族成员,并不熟悉地方政务,为此他向朝廷推荐了一个人,正是当时在江苏府衙实习的李毓昌。

铁保认为,李毓昌作为一个官场新人,经验、能力都没那么强,或许不会闹出幺蛾子,所以派他去最合适。

很快,李毓昌也被嘉庆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到山阳等县视察灾情,而铁保则坐镇淮安府衙,负责统筹全局,其实就是做做样子给嘉庆帝看。

李毓昌原本无品无衔,但他成为钦差大臣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拥有等同于一品大员职权的人物了,毕竟他是代替天子到地方巡视的。

能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李毓昌抵达山阳县之后,竟然莫名其妙死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李毓昌接到任命之后,带着其他九名官员一同奔赴守在最严重的山阳县,王伸汉作为县令,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前去迎接,并安排了一场酒席。

王伸汉认为,自己干的那些破事,只要钦差下去一看,就能看出破绽来,因此他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自保。

为此,王伸汉决定拿出一些钱财来贿赂钦差,这也是当时官场的惯例。

事实上,自乾隆中后期开始,官员们借着赈灾和兴修水利等事大捞特捞,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和珅就经常这么干,可以说贪腐已经是当时清朝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了。

不过,这些贪官并不担心事情败露,因为各级官员都在捞钱,只要他们拿出一些钱财来行贿,肯定会没事的。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王伸汉拿出一万两银子来贿赂李毓昌等人,其他九人各收下了一千两白银,只有李毓昌一人没有收钱。

王伸汉公然行贿,这让李毓昌大为光火,他本想上书弹劾王伸汉,但他了解到灾情紧急之后,便暂时搁置了这件事,而是带着人下去赈灾去了。

李毓昌不顾车马劳顿,亲自到各地核查户口,并分发赈票,优待老弱病残,工作做得十分细致,被百姓们称为“李青天”。

不过,在赈灾过程中,李毓昌发现了一件事,漏赈和冒领现象十分严重,他严重怀疑王伸汉贪污了赈灾银两,但因为没有查到证据,就暂时没有声张。

在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李毓昌明察暗访,终于查到了王伸汉的罪证,他便将罪证送到淮安知府衙门,希望知府王毂能够彻查此事,严厉惩处王伸汉。

当然了,李毓昌没有上奏朝廷,其实也是在给铁保面子,毕竟事情闹到皇帝跟前,就不好看了。

王毂看到王伸汉的罪证之后,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左右为难,如果他惩处王伸汉,那自己接受贿赂之事,就很难瞒住了;但如果不处置王伸汉,李毓昌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该怎么办呢?

最终,王毂决定将这件事告诉王伸汉,看看王伸汉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毕竟王伸汉背靠铁保,或许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他便立马给王伸汉写了封信。

王伸汉看到信件后,犹如五雷轰顶,如果这事要是捅出去了,可没人保得了他。

那一夜,王伸汉一晚上都没睡着,到第二天一大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钦差大臣李毓昌给杀掉!

这个想法太疯狂,但王伸汉想不到不出第二个办法,为了自保他只能如此。

一大早,王伸汉就派人去找李毓昌,说有要事商议,请他回县衙一趟,李毓昌也想看看王伸汉到底想干嘛,就回去了。

李毓昌回到县衙,王伸汉为他备了一桌酒菜,两人入席之后,王伸汉对他说,大人初入官场,不懂得做官的诀窍,你去赈灾实在太辛苦,这是贪慕虚名的表现,不是为官之道,望大人三思而行!

王伸汉话里有话,李毓昌当然听出来了,当即大怒着说,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救民生于水火是所有官员的责任,我这么做上对得起皇帝,下对得起百姓,岂能像你这样从百姓口中抢食!

说完,李毓昌就甩门而去,王伸汉见来软的不行,便决定来硬的。

当天晚上,王伸汉派人花重金买通了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让他们在李毓昌的茶水中下毒,李毓昌喝下茶水后,腹痛不止,还口吐鲜血,但没有死。

这时候,王伸汉亲自赶到李毓昌住处,他让李祥用绳子将李毓昌勒死,然后吊起来,伪造李毓昌自缢身亡的现场,并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自认为做得滴水不漏。

这还没完,王伸汉又派人给知府王毂送去大把银子,并与王毂进行了串通,要王毂将李毓昌定性为自杀身亡。

很快,钦差大臣李毓昌被杀的消息就传到了嘉庆帝耳中,他感到无比愤怒,但同时也感到非常不解,一个堂堂钦差大臣,怎么会自杀呢?

于是,嘉庆帝下令铁保彻查,铁保也没查出什么异常情况,于是上书说,李毓昌确系自缢身亡无疑!

到这里,李毓昌自杀这件事算是彻底定性了,嘉庆帝也只能选择相信,但到了第二年,事情就来了个大反转,那发生了什么事呢?

李毓昌去世之后,他的叔叔李泰清受家人委托,前去迎接他的尸体回老家。

不过,李泰清对侄子李毓昌之死感到十分疑惑,认为李毓昌不会是个寻短见之人,因此留了个小心眼,他在山阳县待了两天,期间到李毓昌的住处进行了一番勘察。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李毓昌的藏书的夹层中,李泰清发现了一张烧得只剩一半的纸片,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

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很显然,这是李毓昌写给某人的信,但他没有发出去,而是将其烧掉,但烧到一半的时候,他又将火给灭了,然后夹在了一本书中。

至于李毓昌为何要这么做,李泰清不知道,但他知道这张纸片上写的内容,跟李毓昌之死或许有关,所以藏在了身上。

李泰清将李毓昌的尸体运回老家,李毓昌的妻子给他整理衣物的时候,又有一个新的发现,李毓昌内里衣服的袖口上,竟然有血迹!

为什么会有血呢?要知道李毓昌还年轻,没得什么病,身上也没有伤,不至于衣服上有血,难道是口中吐出的血沾到了袖口上?

至于说,为何血衣留了下来,或许是行凶者太粗心,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掉。

想到这里,李毓昌的妻子也觉得,丈夫之死肯定另有隐情,于是将此事告知李泰清,李泰清认为李毓昌极有可能是他杀,而凶手大概就是山阳县令王伸汉!

为了查清李毓昌的死因,李泰清请人来给李毓昌验尸,结果在李毓昌体内发现了毒素,而脖子上的勒痕也不完全是上吊自杀所导致的,因此勒痕的粗细不一致!

至此,李泰清认为,李毓昌绝对是被人害死的,他跟李毓昌的妻子商议之后,两人决定前往京城告状!

为何不在地方告状,李泰清作为一个读书人,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认为凶手肯定有后台,相比地方上没人敢管,去京城告状最为稳妥。

很快,李泰清就出现在了京城都察院,他将诉状递了上去,由于牵扯到钦差大臣,都察院不敢擅自做主,便将诉状提交给了嘉庆帝。

大家注意,李泰清没有去刑部,而是去的都察院,这也可以说明,他知道杀李毓昌的凶手,背后是有大官撑腰的,只有都察院可以管得了。

很快,这件事就惊动了嘉庆帝,嘉庆帝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尤其重视整顿官场贪腐问题,当他得知李毓昌可能跟王伸汉贪污赈灾银有关,就感到更加震怒了,当即下旨漕运总督吉纶以及山东按察使朱锡爵调查此事。

嘉庆帝龙颜震怒,吉纶和朱锡爵自然不敢怠慢,二人决定从李毓昌的死因开始着手,他们派人对李毓昌开棺验尸,为此调来了京城最好的仵作,最后发现了端倪。

经过验尸,发现李毓昌虽然中毒了,但中毒之后没有死,因为毒素剂量不足以致死,可能是下毒之人没有控制好用量,李毓昌最后被人给勒死之后,再伪造出自缢而亡的假象的。

也就是说,李毓昌是他杀的,那谁才是凶手呢?

根据李毓昌留下的半片纸张,吉纶和朱锡爵调查了王伸汉贪污赈灾银之事,结果毫不费力就查出了证据,于是将王伸汉逮捕。

吉纶和朱锡爵有认为,李毓昌的三名仆人嫌疑很大,因为他们一直待在李毓昌身边,于是下令将三人逮捕,经过一番严刑拷打,最终得出了真相,就是王伸汉买通这三名仆人行凶的。

同时,吉纶和朱锡爵调查出,淮安知府王毂是王伸汉的包庇者,事情还牵扯到封疆大吏铁保及其他官员,但这已经超过他们的职权了,于是写到结案报告里,上交给了嘉庆帝。

嘉庆帝看到结案报告后,感到非常生气,当即做出了判决,李毓昌的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凌迟处死,王伸汉、王毂斩首示众,接受王伸汉贿赂的那九命官员则全部被革职查办,两江总督以下官员全部贬官!

接下来,嘉庆帝开始着手调查铁保,铁保自称不知道这件事,但他在陈述办案过程的时候,嘉庆帝发现了漏洞,最终顺藤摸瓜,查出了真相。

原来,李毓昌被杀之后,嘉庆帝让铁保调查其死因,但铁保尸位素餐,只知道玩弄风月,没有亲自下去调查,而是派了两个人下去调查。

这两个人来到淮安之后,却被王毂和王伸汉给花钱买通了,回去之后就对铁保说,李毓昌确实是自杀而死的,铁保就照此上报朝廷。

这件事在涉事者的口供中得到了证实,所以铁保也是被蒙蔽的,但李毓昌是因为他才含冤的,嘉庆帝对他感到很失望,于是将其革职查办、流放新疆,江苏巡抚汪日章及其他几位官员,也连带着被革职查办。

至此,李毓昌冤案终得昭雪,他的死在两江官场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从总督到县令无一人能幸免,而且凶手及帮凶全部被处死,真可谓大快人心。

据记载,嘉庆帝对李毓昌之死感到痛心疾首,他曾下令将动手将李毓昌勒死的李祥,带到李毓昌坟前悔过,并在坟前实施夹刑,然后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后来,嘉庆帝为了安抚李毓昌的家人,便追封李毓昌为知府衔,并发给安葬费;赏赐给李泰清一个武举人身份,将他的儿子李希佐过继给李毓昌当儿子,以延续香火,并赏给李希佐一个举人身份;李毓昌的妻子则被赏赐白银一千两,用于女儿的嫁妆,并获得朝廷嘉奖。

这个案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安奇案,我们可以发现,李毓昌还不是一品大员,被杀之后就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真要是某位封疆大吏在地方上被杀掉了,肯定会出更大的乱子,可见朝廷命官代表着朝廷的威严,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要不然就是跟朝廷过不去,跟皇帝过不去。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就是这样的例子。

清嘉庆十三年,大清朝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案件,一名被嘉庆皇帝亲笔任命的钦差大臣,居然被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

这就是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该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除了让主犯全部伏法受诛之外,更导致当时的两江官场迎来的一场地震。

要知道,身为朝廷命官,那个县令不可能不知道暗害钦差大臣会有什么后果,但他又是因为什么,会对朝廷的钦差大臣下此狠手呢?

下面,我们就简单聊一聊这个曾经震动大清朝野的案子。

这个案子之所以会发生,与一场水灾有关。

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 年),淮安府境内遭遇了一场水灾,这场水灾导致数十万人受灾,其中,以山阳县受灾最为严重。

地方上受灾,作为朝廷出面赈灾就责无旁贷,加上当时嘉庆一心励精图治,因此对于淮安的受灾情况极为关切,大笔一挥,就批下谕旨,着令各部筹银赈灾。

史料记载,当时在嘉庆皇帝的亲自监督下,所定下白银二十万两的赈灾款项,很快便筹集到位,并且,也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山阳县令王伸汉的手中。

不过,虽说赈灾银子已经安排到位,但嘉庆皇帝却是一百个不放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十分担心手底下的官员会截留、贪墨赈灾的银两。

事实上,嘉庆皇帝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清朝在进入乾隆中后期时,官员贪墨的行为比比皆是,从京城到地方,大小官员借助赈灾、水利等各种名目,来中饱私囊的案例是数不胜数。

别的不说,就说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和珅,其在嘉庆亲政之后被抄家,抄出来的家产居然达到了惊人的上亿两白银,比清朝数年全国的财政收入还要多。

由此可见,当时清朝的大小官员,贪墨腐化到了什么程度。

而嘉庆在登基亲政之后,就一心想整顿吏治和打击贪腐,并且在这个方面他也颇有建树,比如在嘉庆五年,漕运总督富纲因为向下级官员索贿遭到弹劾,嘉庆经过查证后,当即处死了富纲。

另外,在嘉庆十一年,直隶司书王丽南等人侵吞帑银共计 31 万两,案发后,嘉庆皇帝直接下令,凡是侵吞数额在万两以上者均斩首,万两以下的则发配流放。

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安排了二十万两赈灾银子,嘉庆不可能不管不问银子的去向,因此,他为了防止下面的官员打这笔赈灾银子的主意,就决定派人前去山阳县查赈。

而当时被嘉庆安排负责查赈的主官,是时任两江总督的铁保。

不过,铁保作为主官,自然不可能像普通官员一样亲自去对账,因此,当时和他随行的还有一位官员。

这个官员名字叫做李毓昌,而他正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史料记载,他自幼不仅聪明过人,同时又勤奋好学,并以品学兼优而闻名于乡里。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李毓昌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科举考试,成功考中恩科举人,这一年,李毓昌二十三岁。

之后,李毓昌继续埋头攻读,到了嘉庆十三年,他又成功考中进士。

而高中进士之后,按照惯例,他应该被委任官职,但在当年,一时半会没有实缺,因此,李毓昌就被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分发至江苏抚署候缺。

这意思就是,李毓昌当时的是江苏的一名官员,但却是个候补知县,因此就并未去上任。

而江苏当时正好归担任两江总督的铁保管辖,所以,作为江苏的候补知县,李毓昌也是铁保的下级之一。

正是因为如此,嘉庆皇帝在安排铁保前去山阳县查赈时,看到李毓昌这个候补知县恰好没有实缺,因此就亲笔把李毓昌的名字加了上去,将其任命为查赈官员,让他随同铁保一起前往山阳县查赈。

对此,李毓昌本人也十分高兴,毕竟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就是能走马上任当官,如今有了实职,他自然极为兴奋,同时也暗中告诫自己,一定要不负圣恩,好好的为大清国效力。

而嘉庆皇帝当时也十分欣慰,在他看来,自己派下去的查赈官员,一定能对山阳县有所威慑,也会让各级官员看到他打击贪墨的决心。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李毓昌这一去,不仅本人再也没有返回京城,并且,一桩足以震惊朝野的大案也由此浮出了水面。

当年九月,李毓昌赶到山阳县,并开始着手查赈,但在两个多月后,原本身体壮硕,且对朝廷忠心负责的他,却被人发现,自缢死在了寓所之中。

一个堂堂的钦差,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寓所,并且还是毫无征兆的自缢而死,这自然就让不少人感到疑惑,但当时的山阳县得知县王伸汉,以及山阳县的直属上级淮安知府,对李毓昌的死,所下的定论则是“自缢无疑”。

也就是说,李毓昌的死,是自己寻了短见,并没有什么隐情。

不仅如此,当时两江总督铁保,对于山阳县和淮安府所下的“自缢”定论,同样也表示没有异议,也做出了李毓昌是自缢而亡的结论。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按程序来讲,这已经是一个铁案了。

之后,按照程度,官府通知李毓昌的家属将李毓昌的尸身领回,也正是从李毓昌的尸身上,他的家人发现了诸多不对劲的地方。

史料记载,李毓昌的家人前去领取李毓昌尸身时,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本就对侄子莫名而死心存疑惑,因此找了个机会在李毓昌的寓所多番查看,最终发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证据。

第一个证据,是在李毓昌的遗物中的一本书里,夹了半页残纸,上面写到“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另一个证据,是找到了李毓昌曾经穿过的衣物,在衣物的袖口处,有斑斑血迹。

这两样证据,让李泰清对侄子的死更加充满了怀疑,首先如果真的是自缢,那么衣服上的血迹从何而来,并且血迹还是在袖口之上,这分明就不合常理。

其次,残稿上面的寥寥数语,表明了李毓昌在山阳县的查赈工作,曾遭遇了不少阻力。

总之,各种证据都表明,李毓昌的死,绝对不是自缢这么简单,背后必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因此,李家人就决定,为李毓昌进行验尸。

而验尸的结果初步显示,除了在李毓昌脖子上有伤痕之外,腹中尚有毒素。

这就说明,李毓昌在生前曾经中毒,因此,李家人就更加怀疑李毓昌的死,肯定背后有冤情,于是,在李泰清的多方奔走下,李家人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李毓昌伸冤。

不过,说是想伸冤不假,但当时李毓昌的死,已经在两江总督铁保那里定了案,属于是自缢而亡,所以,如果李家人想伸冤,去县里以及府里肯定是不行的,即便是去总督那里,也毫无用处。

因此,李泰清干脆带着诉状,直奔京城,找到当时的督查院进行伸冤。

而在李泰清的诉状递上去之后,很快就引起了重视,这得益于当时嘉庆皇帝整顿吏治的决心,同时也得益于李毓昌的身份。

毕竟不管怎么说,李毓昌是朝廷派往地方的钦差大臣,相当于朝廷的脸面,因此,关于李毓昌的卷宗,很快就递到了嘉庆皇帝那里。

而嘉庆皇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极为震怒,当即下旨,要彻查此案。

“朕详加批阅,其中疑窦颇多,必有怨抑,亟须昭雪,以慰孤魂”—嘉庆皇帝

之后,嘉庆安排山东巡抚吉纶以及山东按察使朱锡爵二人一起,共同负责处理查证李毓昌一案,并亲自要求他们“详加检验具奏”。

有了皇帝的旨意,吉纶和朱锡爵自然不敢怠慢,他们派人火速将李毓昌的尸身运来,再一次进行开棺验尸,而这次验尸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为什么呢?根据当时仵作验尸的结果显示,李毓昌确实中毒了不假,但是在中毒后并未立即死亡,而是在毒性发作的同时,被人活活地勒死了。

“惟胸前骨如故,余尽黑,盖受毒未至死,乃以缢死也。”—吉纶和朱锡爵验尸后上报嘉庆的结果

这个验尸结果,让本就扑朔迷离的案件,变得更为复杂,而嘉庆皇帝在得知后,再次下旨,要求吉纶和朱锡爵务必彻查到底,而经过二人的一番努力,最终,查明了李毓昌之死的来龙去脉。

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李毓昌抵达山阳县时说起。

嘉庆十三年九月,满怀信心,并且一心想报效朝廷的李毓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山阳县,到了之后,李毓昌稍作休息,便投入了查赈工作之中。

史料记载,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朝廷赈灾款项的使用情况,李毓昌亲自带人深入乡间村落,每来到一个村,必然会亲自前去每一家民户,去落实该民户家中人口,同时落实是否领取到了赈灾款。

这样做虽说很累,但好处就在于,可以详实地知道有没有民户没有领到赈灾款,同时也能知道赈灾款有没有被冒领。

总之,李毓昌就这样不辞辛苦地挨家挨户调研赈灾情况,史料记载,当时他的公正和廉洁,让当地老百姓均称呼他为“李青天”。

不过,随着他的调研,他也从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那就是山阳县的官员,借赈灾之机,克扣和冒领赈灾款的问题十分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并且,李毓昌从九月开始调研,到十月中旬调研结束,仅仅调研了两个乡,就有诸多此类问题,这就说明,山阳县令王伸汉贪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因此,在十月中旬的第一阶段调研结束后,李毓昌把调研的结果汇编成册,并写好奏疏,准备打包一起上奏嘉庆皇帝。

但他这样做,无疑是要了王伸汉的命,如果李毓昌的奏疏真的递了上去,那王伸汉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而王伸汉怎么能坐以待毙呢?所以,他就开始想办法,如何不让李毓昌上奏此事。

最开始,王伸汉想到的办法是把李毓昌拉下水,因此,他派人以核对账目为由,把李毓昌“诓骗”至自家府中,并提前准备了丰盛的酒菜。

而李毓昌不疑有他,坦然自若赴宴,而在去了之后,随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伸汉的真实目的便露了出来。

他对李毓昌说,像李毓昌这样不辞辛苦地查访赈灾款项,完全是不懂“做官的诀窍”,不仅辛苦,同时还是“慕虚名而失实惠”,不是为官之道。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希望李毓昌“三思”,说白了就是想拉李毓昌下水,与他一起同流合污。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李毓昌不再锲而不舍地追查赈灾款项被挪用克扣一事,而最终保住他王伸汉的乌纱帽与性命。

而对于王伸汉的暗示,李毓昌当然明白他想干什么,不过,李毓昌不仅没有同意,并且当场勃然大怒。

“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攫取饥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之所为。对克扣赈银之事任公自为之,在下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李毓昌

说完这些,李毓昌愤然拂袖而去,而他的离去,让王伸汉知道,拉李毓昌下水与自己同流合污的计划,算是行不通了。

而事已至此,又不能不去处理,不然李毓昌的折子一旦递交上去,那可真的会要了王伸汉的老命,因此,他不得不抓紧时间想办法,来阻止李毓昌上奏。

怎么办呢?最终,王伸汉干脆一跺脚,决定对李毓昌下毒手,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不过,李毓昌毕竟是朝廷派来的钦差,这样的人如果随随便便杀了,到时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因此,必须找到一个相对隐蔽的办法。

而王伸汉想到的这个隐蔽办法,就是利用李毓昌的身边人进行投毒,将其毒死。

之后,王伸汉花重金买通了伺候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指示他们,在适当的时机,往李毓昌的茶水里下毒,这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灭了李毓昌。

不过,在这三个仆人投毒的时候,不知道是投放的毒药剂量太少,还是李毓昌这个山东大汉体质太好,总之,李毓昌虽说喝下了带有毒药的茶水,但却并没有当场毙命。

但没有毙命不假,毒药也发挥了毒性,导致李毓昌腹痛如刀绞,最终连连吐血,弄的衣服上到处都是。

而这就是李毓昌的衣服上,为什么会有斑斑血迹的原因。

事情弄到了这种程度,让那三个下毒手的仆人也不知所措,最终,为了达成目的,在王伸汉的指示下,这三个仆人又找来一根丝带,系在李毓昌的脖子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奄奄一息的李毓昌活活给勒死了。

正是因为李毓昌是在毒性发作的同时,被人强行勒死,因此才会在之后仵作验尸的时候,出现“胸前骨如故,余尽黑”的情况。

就这样,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朝廷办事的正直官员,在走马上任仅数月之后,极为冤屈地死在了山阳县。

而在之后,王伸汉为了逃避责任,又安排人给李毓昌换了衣服,同时又把李毓昌吊在房梁上,把现场伪造成是李毓昌自缢而亡,试图以此蒙混过关。

当然,仅凭伪造现场,自然被暴露的可能性极大,所以,王伸汉为了做万无一失,就又找上了他的上司,也就是淮安知府王毂,两人密谋之后,最终形成攻守同盟,硬是将李毓昌之死,定为了“自缢而亡”的铁案。

从王伸汉能和淮安知府王毂形成攻守联盟这件事就能看出,侵吞和克扣赈灾款,必然也有淮安知府参与,不然他不可能会冒这么大风险来帮助王伸汉遮掩此事。

而在两人商议决定之后,按程序必须要禀报上级两江总督铁保,那么这个铁保为何也会认定李毓昌是自缢而亡的呢?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没有记载,不过,按照历史上铁保的行事风格以及他在这件事后受到的处分来看,他应该是没有参与到侵吞克扣赈灾款之中。

之所以他会认定李毓昌属于自缢,除了受到山阳县县令与淮安知府的蒙蔽,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铁保这个人,相当的昏聩糊涂。

早在数年之前,铁保曾经受一件命案,当时该命案已经查实无误,但被告却聘请讼师上诉,因此嘉庆皇帝便命铁保对该案件再次复审。

但接到旨意后,铁保却尸位素餐,自己不去亲自落实案件,反而派出两个手下查证,结果这两个手下收了被告人的贿赂,回来后就告诉铁保,此案确有冤屈,应当翻案。

最终,原本证据确凿的案件来了一个大反转,本应是凶手的被告,成了“含冤之人”,而清白的原告,则被打入大牢等待秋后问斩。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铁保这个人是相当的昏庸,只听下面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幸亏在不久之后,原告再次托人上诉,而嘉庆皇帝这次没敢再交给铁保,而是换了另一个官员查案。

这个官员经过查证,推翻了被告的翻案,认定之前的判决并没有问题,这个结果令嘉庆皇帝对铁保大为失望,不仅严厉批评的铁保“荒谬至极”,同时又将他革职留用。

而在李毓昌一案中,铁保不仅没有因为之前犯的错误警醒,反而我行我素,在王伸汉和淮安知府上报之后,他不加复审,就听信了一面之词,最终在稀里糊涂之下,对李毓昌之死做出了与王伸汉等人一样的定论。

就这样,一个被残忍杀害的朝廷钦差,就这样通过一番运作之后,其死因就变成了自缢。

这就是李毓昌之死的来龙去脉,原本此案已经是铁案,但幸得李毓昌的家人发现了蛛丝马迹,并敢于上京伸冤,同时也恰好赶上了嘉庆皇帝一心整顿吏治、打击官员贪墨的好时机,所以,在嘉庆皇帝的监督下,此案很快就水落石出。

而在此案真相大白之后,嘉庆皇帝极为震怒,他亲自批示,将主谋山阳县县令王伸汉以及同谋并隐瞒案情的淮安知府王毂判处斩立决。

此外,参与杀害李毓昌的三个仆人,以及王伸汉派去的仆人共四人,全部判凌迟处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杀害李毓昌的三个仆人中,为首的一个叫做李祥,此人跟随李毓昌多年,深受李毓昌之恩,如今却为了银子暗害主人,其行为极其恶劣。

因此,嘉庆皇帝单独对他做出批示,在处死李祥之前,让官差带他到李毓昌的慕前谢罪,另外在处死他之后,再摘心祭奠李毓昌。

除了这几个人之后,江苏巡抚汪日章,以及两江总督铁保,均被嘉庆皇帝处以免职后流放新疆,另外,嘉庆还处置了多名涉案的官员,一时间,整个两江的官场发生了一场大震动。

而在处置涉案人犯和官员的同时,嘉庆皇帝也没有忘记抚恤李毓昌。

先是追封李毓昌为知府衔,按四品官级别给予抚恤,同时加封李泰清为武举人,另外,又对李毓昌的遗孀多有抚恤,不仅如此,嘉庆皇帝还亲赐《悯忠诗》,刻于李毓昌墓前,以示对李毓昌清正廉明人格的首肯和赞扬。

这便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淮安奇案”,该案件中的李毓昌,虽说不是一品大员,但当时他身为钦差,也算是颇有影响力,而他被投毒害死之后,幸得嘉庆皇帝重视,才最终得以沉冤昭雪,而涉案的一干人等也受到了应有的下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