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26 08:47:37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假如扶苏上位,秦朝会二世灭亡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而知而行的历史】的最佳回答:

秦王嬴政在 38 岁这年登基成为帝国的皇帝,设置了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同时他还征辟了大量的东方学者到了咸阳,想让全国人民都认同他的帝国,认可只有帝制专政才能改变春秋战国以来乱糟糟的政治局面,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嬴政的工作效率极高,在短时间内,改制诏书伴随着秦国官吏担任之前由六国贵族充任的地方官吏的角色,密集地从咸阳发出,颁行全国。

(秦始皇的工作效率极高)

与嬴政满心期待帝国即将以来兴旺发达,人们安居乐业的盛世不同,秦帝国表面平稳下,复辟势力却暗流汹涌。最终他选择巡游天下来震慑不服,并检视秦法执行的情况,然而针对嬴政的刺杀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从博浪沙的铁锥,到陨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再到楚地的叛乱,来自民间蛰伏的野心家的诅咒和阴谋让嬴政逐渐失去了耐心。

嬴政改变了此前的仁政手段,开始利用大秦帝国的军事机器强行推行秦法,对腹诽新政的人,倡导恢复周礼王政的人,执行了惨酷的压迫政策,“焚书坑儒”是这种理念的外在表现。长子扶苏因此劝说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温文儒雅的扶苏公子)

这时已经是公元前 212 年了,大秦帝国已经走过了 10 个年头,嬴政也已经 48 岁了。他费尽心力,意图打造的帝制专制的社会管理体系,仍然不得人心。东方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不可能用仁义道德来笼络了,他们从内心里的文化优越感,使得他们不可能认同秦帝国的务实政治。天下人都痛斥秦始皇为“独夫民贼”,始皇帝可以用威风来压服他们。可是,作为寄予厚望的扶苏也如此沽名钓誉,不理解他,让秦始皇感到不可托付大事。儒家的一套,始皇帝何尝没有尝试过?

东方六国的学者,始皇帝好生伺候,可是他们厚古薄今,与皇朝非暴力不合作,对皇帝缺乏敬畏之心。正如汉宣帝对太子的教导“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汉朝时皇权已经取得了儒家的臣服,董仲舒本来想用“天人感应”来限制约束皇权,结果被汉武帝投进了监狱。后来托人说项,从监狱出来后,就再也不提“天人感应”了。秦朝时,始皇帝的威风并没有压服这些东方学者,而秦帝国有孔武有力的军人、精通秦法的官吏、熟悉稼穑的农民,却单单缺少有影响力的学者,这使得始皇帝的社会管理体系缺少文化上的优势。如果任由这些学者议论朝政,人心思乱,秦帝国将无法顺利建成帝制专政。

(焚书事业须商量)

对于扶苏的书生之见,始皇帝深感痛心。他让扶苏去长城监军,迁出咸阳,已有贬谪的意味。此后,秦帝国的大型工程项目集中上马,秦始皇意图用这种方式来昭示他的帝制专政制度的伟大和正确。为了确保这些工程的顺利进行,秦法得到普遍的贯彻和执行是前提和保障。因此,深合始皇帝心意的赵高成为了中车府令,而赵高的学生,秦始皇的少子胡亥也经常伴随始皇帝出巡。

秦始皇晚年,究竟有没有想过立太子的事?历代以来,秦始皇是执行零分封最为彻底的皇帝,他不立皇后,不立太子,不封公族,他想把帝国变成职业官僚管理的,可以由皇帝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个管理体系。这样的政治设计,确实过于超前,但也因此埋下了隐患。公族势力弱小,外戚也不能提供外援,缺乏势力根基,新任的皇帝凭借什么能够控制局势呢?留给嬴政的时间实在太短,他已经做了太多的开创性的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能一一想到。在这里,嬴政似乎是真的犯下了大错。

由于嬴政身边没有任何可以显示皇帝属意的接班人的迹象,根据皇帝晚年对秦法的信任以及少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充任中车府令,这些迹象都表明皇帝想立少子继位。秦始皇既然事事创新,从不法古,那么周王朝的嫡长子世袭制也肯定不会在秦始皇的考虑之内。所以,胡亥作为少子,一样具有合乎“嬴政逻辑”的继承权。

(二世胡亥)

那么为什么《史记》里会有证据凿凿的沙丘之变呢?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至沙丘,突然病情加重。秦始皇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

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秋季,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可是问题是,司马迁写史时,已经过去了百多年,当年参与密谋的赵高、李斯等人不可能把这等密谋堂而皇之的公布天下。李斯在被赵高处死时,也没有把这件事当做要挟,只是感慨不能再牵狗逐兔了。

陈胜、吴广起事时,曾密谋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见,陈胜的这个建议,主要是站在争取人心,瓦解秦军的抵抗意志。因此在秦末之际,扶苏“含冤被杀”这个桥段,经由起义军的推波助澜,逐渐成为社会公论。司马迁写史时,不可能不参考这种意见。当时参与密谋之人都已死无对证,“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

司马公从何处得知如此详情?《史记》中写到这段时,司马公如当场目击一样。秦汉之间的故事,涉及到很多密谋之事时,大多都是采用如此写法。

(沙丘之谋)

公元前 215 年,是秦始皇时期的转折点。始皇帝在前期的施政理念,应该是以“仁德”来感化六国之人,从而开创统一的帝制国家。这从始皇帝对六国贵族不加诛戮,征辟大量山东学者就可以看出来。始皇帝希望用山东的文化和秦国的法治一起为新的帝国剪彩,融合成一个国家。然而,此后却画风突变,秦始皇疾风骤雨一般集中上马了大量的工程,后来还“焚书坑儒”,这说明秦始皇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他改变了怀柔远人的做法,代之以凌厉的霸道。在秦始皇后期,丝毫没有见到有收敛的迹象。始皇帝的霸道与朱元璋的凶狠还不能同日而语,因为朱元璋的敌人都是淮西勋贵,在明处。而始皇帝的敌人都蛰伏在民间,在暗处。所以,始皇帝的残酷和霸道,并没有起到类似朱元璋整顿吏治的效果。因此,也说不上始皇帝是为了扶苏把难做的事情都给做完,从而交给扶苏一个能拿得起的天下。

公元前 215 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史记》中寥寥几笔的记载,公元前 216 年,秦始皇寻求六国精英人物对帝国的支持而不得,转而进行了土地革命,“令黔首自实田”,意思是让老百姓自己报田亩数,国家都给承认。这样的一个土地革命,结果却是秦帝国经济通货膨胀,粮价涨到 1600 钱一石,民众生存日益艰难。秦始皇争取底层民众的努力,也化为泡影。

(阿旁宫秦始皇兴建的人间乐国)

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业,想践行仁政都不免受到山东六国的冷落与敌对,何况扶苏一个没有赫赫声威的升平公子?这些六国旧贵族连秦始皇的账都不买,又怎么会对扶苏恭谨从命呢?在这些贵族眼中,除非秦国取消帝位,恢复他们的贵族爵位,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和解。这从秦帝国的军事机器稍有松动,六国贵族几乎一夜之间,全都复国就足以说明反秦势力在民间勾结已久。与周王朝建立后仍然需要进行再征服一样,没有把六国的复国根基彻底铲除,六国复国之心不会死。秦始皇可能是对自己的铁血军团过于自负了,而事实上,章邯也确实差一点就完成了再征服,可谁知道出现了项羽这样的兵家妖孽?

项羽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灭秦而来。秦帝国命数当此,完成再征服的任务,最后只能交给刘邦了(项羽开了历史的倒车,恢复了分封)。在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的继承的问题上,小秦始皇 3 岁的沛县亭长刘邦,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继承人。

【2】、来自网友【黔林诗客】的最佳回答:

如果扶苏能顺利继位,以他的宽仁和贤名,应该是天下之福,大秦之福。二世之运,当可避免。

秦始皇用铁血统一天下,用峻法治理天下,意在震慑列国余孽,但他用法太刚,伤民太重。而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终致民怨沸腾,一人揭竿,四方响应。煌煌大秦帝国,顷刻覆亡。

但扶苏与他们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而且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施行仁政,而非暴政。如果他能继位,当可革除暴政,与民休息。到那时即使有人想造反,但也人心思安,自然无人响应。

秦始皇千古一帝,他明白如果将来扶苏继位实施仁政,以他的资历,很难震慑列国余孽。所以他派扶苏和蒙恬率 30 万大军修筑长城,出镇北方,希望他历练成有为之君,也是希望他日后继位,在实施仁政的同时,能有一支强大的军力为他保驾护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在巡游途中驾崩,让赵高和胡亥捡了个大便宜,最终将大秦帝国推向万劫不复之境地,徒令后世为之扼腕。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