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29 09:57:06 10次浏览

关于问题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2023 重启生火】的最佳回答:

我想是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违反了“忠义信”原则吧。

自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之后,经过历代儒学大师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已经历代王朝皇帝的大力推进,仁义礼智信早已深入民间和庙堂。比如,我们看电视剧,动不动皇帝就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父母去世,再大的官如张居正也得去官为之丁忧守孝,否则,就被斥之为不孝,不孝问题就大了,就涉及到后面的仁义礼智信等系列原则问题,做人都做不成了,别谈什么做官。

回到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传帝位问题,照道理,哥哥赵匡胤打下来江山或者说家业,赵大是君,弟弟赵二是臣;让弟弟赵二代管一段时间,待赵大的儿子长大成人,弟弟赵二再交回皇帝位置,这样一个轮回,赵二对赵大是忠,对赵大的儿子和全体国民则是信义。赵二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儿子,相当于夺了哥哥赵大的家产,这在民间价值体系及法律体系都是说不过去了。再打个比方,包公办案,多是解决百姓间的巧取豪夺家产诉讼;老百姓间尚不允许非法掠夺,何况帝王家业呢?当然,包公再牛,也不敢接赵大儿子的状纸起诉叔叔赵二抢夺家业。所以,上千年来,人们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问题是若要追根溯源,哥哥赵大也是抢了郭家柴荣的家业,也是理不顺、名不正,有违忠义之道。问题是儒家也没办法,只能按照生米阶段按照“仁义礼智信”讲讲,生米煮成白饭后再按照“仁义礼智信”再讲讲,各讲一段,王朝衔接处有点疙瘩,王朝内部接班次序就比较顺。

【2】、来自网友【林城—布衣】的最佳回答:

公元 960 年,“五代十国”的后周大将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谋士赵普等,假借出兵抵御北汉,在都城开封以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建立北宋。

为解决从“五代十国”以来,军事将领拥兵自重、谋反夺位的“传统”,赵匡胤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开国大将多被削夺了兵权,但有一从例外,那就是赵光义。

公元 976 年十月,正值盛年的太祖赵匡胤大病,位高权重的其弟晋王赵光义探望,屏退左右。其间,有人于窗外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当夜晋王赵光义留宿宫中,次日晨宣布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庙号:“太宗”。

赵匡胤驾崩时,长子早亡,次子赵德昭年二十有五,业已成年。赵匡胤何故皇位不传子,而传于弟,让人生疑。难道真是爱弟胜于爱子?“烛影斧声”也由此成为千古之迷,后人多认为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三年后,赵德昭因故被太宗赵光义训斥,心中惊惧自杀。

关于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后史书记载有《金匮之盟》。意思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幼主即位后会重蹈“五代十国”主弱臣强,大将夺位的情况发生。与赵匡胤相约百年之后将帝位传于其弟光义,并将这一约定书写记录下来,藏于金匮之内,以作凭据。但书中记载杜太后于 961 年病逝前与赵匡胤等约定《金匮之盟》,当时赵匡胤三十四岁正值壮年,这时就推断他可能早亡,幼主即位似乎不太符合情理。对此,后世史家也多有争议。

997 年,赵光义驾崩,传位于三子赵恒,庙号真宗。这时侯,赵匡胤诸子中,长子滕王赵德秀,早亡。次子燕懿王赵德昭,自杀。三子舒王赵德林,早亡。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早亡。

这样一番情形,题主认为要传颂什么呢?是赵匡胤仁孝,以国家大局考虑“传位”于弟赵光义,还是赵光义即位后,训斥侄儿赵德昭使其自杀,最终把皇帝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应该都没有有什么可传颂的!有的只是感叹和唏嘘帝王之家,亲情寡淡罢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