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7 22:42:51 8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Zyh6785】的最佳回答:

1901 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 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1907 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1、古代“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2、近代“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

3、现代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整体代称。

【2】、来自网友【言劝】的最佳回答: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族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那时黄河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547 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南北朝已普遍使用。《晋书 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晋书 陈传》记载于陈东晋初上书给王导说:”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这里以”中华”对“边陲”,是指郡县地区与全国而言。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注中评论说:”若使(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必不出曹操诸谋士之下。这里是以中华称中原地区。《魏书韩显宗传》记载显宗上书魏孝文帝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戎狄”,自居中华正统而斥江南朝廷为“南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首个将“中华”一词用于政治领域。他在吴元年(1376 年)十月,命徐达等北伐后发布台谕中原各地民众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纲领的“民族主义”中,借用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次将“中华”成为政治口号。

后来”中华”又与”民族“一词合为”中华民族”。最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响彻神州大地,响彻全世界!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