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最有名的两首诗是哪两首?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6 09:37:36 7次浏览

关于问题《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最有名的两首诗是哪两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任襟亚】的最佳回答:

老规矩,先正面回答问题,再慢慢解释。

我认为《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最著名的两首诗应该是《登乐游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前一首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后一首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存世的诗歌大约有 600 首,其中选入《唐诗三百首》的有 22 首。把它们一一列出来,你就会发现其中有些的传唱度其实都很高,可以说不分伯仲。要界定出最著名的两首,其实很难。


《唐诗三百首》

我们熟悉的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来自于《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清乾隆时期的士大夫文人蘅塘退士孙洙(据说,这本唐诗读物,是孙洙和他的夫人徐兰英夫妻合作的产物)。

《唐诗三百首》总共收录了唐代 77 位诗人,合计 311 首诗,其中李商隐有 22 首。在数量上,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别是:

第一:杜甫(38 首)。

第二:王维(29 首)。

第三:李白(27 首)。

上榜的前十名里还有孟浩然(15 首)、韦应物(12 首)、刘长卿(11 首)、杜牧(10 首)、王昌龄(8 首)、李颀(8 首)。

我们首先要知道,入选的作品都是编者按照个人的审美意愿编撰的,并没有质量上的定性。无论是不同的作者之间的比较,还是同一作者的不同诗作之间的比较。

举个例子:白居易总共只有 6 首入选(入选数量上排名第 12),你想想,就凭老白的综合实力(数量和质量),按照我们的客观认识,这个选法说得过去吗?还有就是,白居易入选的六首诗分别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长恨歌》、《问刘十九》、《望月有感》、《后宫词》,你说他最有名的怎么选?怎么选,只能在这 6 首中选呗!《大林寺桃花》不能选;《钱塘湖春行》不能选;《观刈麦》也不能选……

我的意思是,《唐诗三百首》是有局限性。它编写的初衷和《三字经》一样,是“蒙童读物”,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评判性。换句话说,它选出的是作者觉得适合普及的作品,并不一定是最有名和层次最高的作品。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选李商隐最有名的两首诗,是要在《唐诗三百首》画出的圈子里选的,不是李商隐所有诗中最著名的两首,而是他入选的 22 首诗中最著名的两首。


李商隐入选《唐诗三百首》的 22 首诗

下面我把李商隐入选《唐诗三百首》的 22 首诗(大概是他全部作品的 1/30)的目录列举一下:

1.《嫦娥》

2.《登乐游原》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夜雨寄北》

5.《贾生》

6.《北青萝》

7.《蝉》

8.《筹笔驿》

9.《春雨》

10.《风雨》

11.《韩碑》

12.《寄令狐郎中》

13.《锦瑟》

14.《凉思》

15.《落花》

16《隋宫其一》

17.《隋宫其二》

18.《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9.《为有》

20.《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21.《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22.《瑶池》

为这个回答的原创比重考虑,任襟亚就不去详细引述这些诗作的具体内容了。我接下来谈谈我选《登乐游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原因。


我选的《登乐游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普及率高,人人成诵。

我相信记忆力再怎么不济的人,这两首也能背诵。而这恰好是我选这两首的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所谓“最著名”就是越多人知道、越大众化就越实至名归。

2.语言简白流畅,容易接受。

李商隐的诗,语言上往往辞藻华丽,精工婉转。这两首,尤其是《登乐游原》不事雕砌,如话家常,节奏明快,自然畅达。让人读来流利亲切,朗朗上口。

和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以及《锦瑟》等作品相较而言,我们就能看出,这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更简单直接一些。没有晦涩复杂的用典,也没有朦胧幽邃的过多用意,门槛更低,读者接受起来更容易。

3.文质兼备,言之有物。其中的灵魂句,提纲挈领,立意鲜明。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言之有物从来都不需要长篇累牍,去繁化简,了了数言“精义”尽在其中。

这两首的灵魂句分别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五言绝句《登乐游原》的灵魂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短短十个字,道出了人生造化颠扑不破的真谛。它比白居易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更直白更精炼地为人们凝萃了一个“美好事物不能常保”的人生至理。

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以“春蚕”和“蜡炬”的自然现象,抽离出苍茫世界一种“九死不悔”的执着。

它们各有各引起“脍炙人口”的触发点。

4.易产生共鸣,利用率高,广为传唱。

保证“有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率,只有被常常使用,才能新鲜地“活着”。

被常常想起,常常使用,当然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我们上面说的那一条,它们“切中了人生的某些真理”,则为它们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基本保障。

只要想想你自己,有多少次,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把这些句子拿出来“表情达意”就会明白它有多么“有用”了。

越多的人使用,越被广泛地使用,它就越锋利,越著名!


小结

我们说的那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大概就是这些久经考验、历久弥新、颠扑不破的思想火花和文字精华吧!

当然,关于《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最有名的两首诗,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局促偏狭的小看法,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谢谢阅读,我是任襟亚。

一 end 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来自网友【高楼避愁】的最佳回答:

(原创)李商隐生长在唐朝中期以后,应该属于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已不是当年的兴望发达,政治和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宦官专权,皇帝昏庸,藩镇跋扈,朝中大臣中派林立,互相排挤。作者被牛、李两党夾在中间,由于反对他们争权夺利,而常常遭到他们的攻击,因此沒有担任过重要官职,长期在地方作幕僚,政治上很不得意,深受压抑。

但是,在晚唐诗坛上,他却点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以独有特色的作品闪耀着奇光异彩。在他的很多诗篇中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心,抒发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渴望有所作为。如巜有感》、《重有感》等作品,痛斥宦官专权,渴望有人对他们坚决镇压。……

他的其他方面的作品,如送友人、怀人、写景、咏物等诗,富于独创,想象丰富,形象优美,而有很多清词丽句,他常用含蓄的手法,把浓厚的情感细致而又曲折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引起读者联想,极具感染力。

作者的七律诗,对仗工整,语言绮丽,警句频出,一直被读者喜爱而传诵。

说到他有名的诗的确是很多,最有名的两首诗,可数《无题》和《锦瑟》了。

请先来欣赏作者的《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是以爱情为主题。这首诗隐其题而晦其旨,他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辞采绵密,托意幽远,寄思矮婉,是李诗”无题”诗的力作。特别是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焟炬成灰泪始干”之警句,成为千古绝唱,一直被后人传诵自今。

这首诗历来解釋分歧,沒有定论。我归为爱情诗,或许作者别有隐情也未可知。

欣赏了《无题》诗,再来欣赏作者的《锦瑟》:

绵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能反映作者朦胧幽美乃至晦涩的艺术手法。读者吟诵此诗时,很容易被它哀婉凄美的意境所感染,诗意究竟指的是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是咏瑟的,有说是悼亡的,有说是咏爱情的,有说是自伤身世的,有说是政治寓托的,还有说是纯美的,难以定论。

诗以耹听锦瑟而心绪纷乱,不由思忆华年往事如庄周梦蝶短暂而飘渺,又似杜鹃春啼而不尽凄哀。接着如沧海月珠,可望不可及,正如蓝田玉烟。最后拢束全诗,用“此情”绾结“思华年”的各种情怀,说出了所经历和至今追忆起的不尽怅然。从中可以推测诗人“华年”往事或许有一段难言的情愫或隐痛。这段情愫或隐痛如梦如烟,如泣如泪,是思念未能得到的爱情,还是回忆冷落被弃约身世?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它们郁结于心怀,结晶为诗,这正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的具体展现。

时过千多年,不可能当着作者讨教这些疑问,追问也沒有实质意义了,我们在吟诵作者美妙的作品中,去感觉诗中的意境,去欣赏作者的大手笔抒情的艺术手法,从而赏析我们祖先的文化精华,有一种为其骄傲之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