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日两国曾发生了六次战争,哪一方胜的更多?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4 20:29:32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日两国曾发生了六次战争,哪一方胜的更多?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艾迪特】的最佳回答:

这个提问本身是有问题的,即中日之间不止发生过六次战争。就最终结果来看,中日双方胜负各半,而由于中方一直没有攻入日方本土,致使日方骄纵至今。

【2】来自网友【大白白野】的最佳回答:

中国胜的多。中国 4 次获胜,日本 2 次获胜。

第一次战争,唐朝的

白江口海战。‬‬唐‬朝‬获‬胜‬。‬

第二场战争,

元朝忽必烈‬时期‬东征日本。‬‬元‬朝‬失败,‬日本‬获‬胜‬。‬

第‬三‬场‬战争,明朝抗倭之战。‬明‬军‬消‬灭肃清‬了‬入侵明朝‬‬的‬‬倭‬寇‬。

第‬四‬场‬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援‬朝‬战争。‬明军‬获胜‬。

第五次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日本‬获胜‬。

第六次战争,抗日战争。中国‬获胜‬,日本‬战败‬。

【3】来自网友【清松剪影】的最佳回答:

中国。唐朝打得日本来学习朝贡,明朝打得日本再也不敢犯边,最后就是抗日战争。

【4】来自网友【天涯小哥 96】的最佳回答:

要论 6 次战争的获胜次数,肯定是日方更多。但是 1937 到 1945 年的抗日战争,是我们关键性的胜利,也是最主要的,赶跑了日寇,扬我国威,振我中华,之前的谁胜谁负无所谓了。

【5】来自网友【柳风畅泳】的最佳回答:

历史上中日共发生过五次战争,即白江口之战(公元 663 年 8 月 27 日至 8 月 28 日)、元日战争(1274 年至和 1281 年)、万历朝鲜战争(1592 年 4 月—1593 年 7 月(第一次),1597 年 2 月—1598 年 12 月(第二次))、甲午战争(1894 年 7 月 25 日—1895 年 4 月 17 日)和抗日战争(1931 年 9 月 18 日-1945 年 8 月 15 日)。

白江口之战(公元 663 年 8 月 27 日至 8 月 28 日)

战争背景:

  • 永徽六年(655 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镇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显庆五年(660),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金‬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同年‬,义慈王次子福信,于 660 年向日本求助,日本当时在位的齐明天皇答应福信的请求,于 661 年 1 月前往九州。

经过:

  • 662 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 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 170 艘船师抵达百济。663 年 8 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

    刘仁轨

    、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 龙朔三年癸(663),百济与日本援助高句丽。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法敏率陆军前进,没有遇到日本军。刘仁轨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军。

    当时日本战船有 400 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 170 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 18 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

    刘仁轨指挥唐军击败日、百济‬联军‬,其‬

    400 余艘战船被焚,

    “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成果如下图

元日战争(1274 年至和 1281 年)

战争背景:

  • 蒙古帝国

    金朝

    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 1260 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

    高丽元宗

    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而蒙古帝国其后又与高丽结盟。1271 年忽必烈于中原殖民地建立

    元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

  • 然而,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认为元国书过于无礼,拒绝与元通好,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防御。为此,忽必烈决定发动战争,攻打日本。

战争经过:

1、文永之役

  • 1274 年(日本

    后宇多天皇

    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

    忽必烈‬在高丽建立了征东等处行中书省(朝鲜语:정동행중서성),简称征东行省,也称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忽必烈在该行省征发了船工、民夫 35000 人而建造成 900 艘大战船。

  • 八月,任命

    忻都

    为征东都元帅、

    洪茶丘

    为右副帅、

    刘复亨

    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万五千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

    金方庆

    统高丽军五千六百人,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组成共计超过三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

  • 前期,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等武器,多次击败日守军,登陆

    博多湾(今福冈县附近),距九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宰府仅一日行程。日本镰仓幕府聚集少贰资景、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九州诸国部队抵抗,总数约 10 万,仍被‬元军‬击败‬。腹背受敌的日军伤亡惨重,残部退回太宰府水城。

  • 元军‬前线‬会议中‬,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暂且撤退,元‬军‬最高‬将领‬同意并下令执行。可就在撤退时竟遭到超强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

  • 元军在该战期间大多并非死于战场,而是亡于这场风暴。而最后,能够辗转回到元朝的将士仅是 1.35 万人。

2、弘安之役

战争背景:

  • 忽必烈分别 1275 年‬‬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和‬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

    1279 年派周福等人,

    诏谕日本持国书打算和日本修好。

    结果‬,日本

    镰仓幕府的北条时宗

    分别‬把

    杜世忠、

    周福等人给杀了。直到 1280 年,消息‬才传到忽必烈的耳朵里。

战争经过:

  • 1281 年 2 月元军再次出发征日

    该次军队由 4.5 万蒙古人、5 万高丽人、约 10 万汉人组成,总计 19.5 万,而战船则是 4400 艘。

  • 元军东路再次攻下了日本的马岛、壹歧岛,但在进一步进攻博多湾时遭到了日本强烈抵抗,遭受了重大损失,无力再战。元军久攻不下,在商讨方案之时,突然台风来袭,元军将领无任何提前预防和躲避措施,士卒者溺死众多,战船也损失惨重。
  • 经此灾难后,士卒已经无心再战了,将领范文虎弃兵独自逃回来了,留下的士卒与日军交战失败后,日本为了报复,“尽杀蒙古、高丽、汉人,谓新附军为唐人,不杀而奴之。”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再次以失败告终了。

战争结果

  • 忽必烈于 1286 年试图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作罢。
  • 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刻薄寡恩,不能有效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1333 年,镰仓幕府灭亡。

万历朝鲜战争(1592 年 4 月—1593 年 7 月(第一次),1597 年 2 月—1598 年 12 月(第二次))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

朝鲜

称:임진조국전쟁/壬辰祖國戰爭;

韩国

称:임진왜란/壬辰倭亂;

日本

称:文禄・慶長の役/文禄庆长之役),指 1592 年—1598 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

文禄

元年至庆长三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背景

1588 年,日本太阁

丰臣秀吉

基本统一

日本

后,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东亚大陆‬。

战争经过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

汉城

,朝鲜国王

李昖

北逃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派

李如松

统领 4 万大军抗倭援朝,取得

平壤大捷

。在

碧蹄馆之战

后,明 日双方开始议和。同时,朝鲜全罗道左水使

李舜臣

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和抗敌的决心。1595 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 年正月,日军 14 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调 7 万兵力赴朝救援。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

撤退

。中朝联军在

陈璘

邓子龙

、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

露梁海战

的胜利,但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万历朝鲜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告终。

战争成果

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朝鲜从亡国到复国。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

德川幕府

崛起。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战争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 300 年东亚的和平局面。

甲午战争(1894 年 7 月 25 日—1895 年 4 月 17 日)

战争背景:

  • 1894 年,朝鲜爆

    发东学党起义,朝

    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 此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 清朝

    正‬通过洋务运动,出现

    回光返照的迹象‬,但是‬,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 世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

    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战争经过:

  • 1894 年 7 月 23 日凌晨,侵朝

    日军突袭汉城

    王宫,击溃

    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

    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 年 7 月 25 日(

    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

    广乙”,

    丰岛海战

    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1894 年 7 月 25 日至 9 月 17 日

平壤之战:

  • 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

  • 主帅叶志超胆小懦弱,屡次拒绝左宝贵攻打日本的行动,致使平壤被日军包围。即使如此,清军数次重创日军,而且,清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身先士卒,登城指挥,中弹牺牲。清军马队数次击溃日军的冲锋。在战事胶着之时,叶志超

    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 2000 人,被俘 500 余人。

    平壤之战

    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 6 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

    逃至鸭绿江

    边,于 21 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

  • 发生于 1894 年 9 月 17 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

    大东沟

    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9 月 15 日上午

    ,北洋水师护

    送 4000 余名入朝援

    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

    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 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 舰受重创,死伤官兵 600 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

    威海港

    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

    制海权

  • 黄海海战自 1894 年 9 月 17 日 12 点 50 分海战打响,至下午 5 点半结束历时 5 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 之后,日军发动辽东之战和金旅之战。辽东之战中,由于朝鲜败局影响,导致清军士气低落,虽有马金旭、聂士成等将领率众抵抗,却终因大部清军望风而逃,导致战局失败。金旅之战,清军更是坐视日军进攻,农民自发抗击日军,最终没能阻止日军占领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4 天内,死难者多达 2 万人。
  • 旅顺失守,日军继续进攻威海卫海军基地,最终在被合围的境地下,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将领自杀殉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战争结果:

  •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

    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日战争(1931 年 9 月 18 日-1945 年 8 月 15 日)

经过 14 年抗战,牺牲 3500 万中国军民,消灭 150 万日军。日本

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关于这场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电影足够多,就不再赘述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