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打仗发起总攻时,为什么要定一个精确到分秒的时间?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4 19:01:53 6次浏览

关于问题打仗发起总攻时,为什么要定一个精确到分秒的时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大体是这么几个:

第一,炮火准备的原因。

总攻之前,一般会有大量的炮火准备,发射几十吨炮弹也是寻常事。

而总攻的炮火覆盖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在总攻前炮弹仍然落在第一线敌人阵地,一旦总攻开始之前,火炮就会延伸到二线阵地炮击,目的就是让部队迅速攻上去。

而此时,总攻部队一定要迅速出击,赶在一线部队被炮击后,来不及修理工事,组织防御,甚至补充伤亡和弹药损失的情况下发动攻击。

如果稍微迟一些,敌人就会迅速完成阵地上的准备,你攻上去难度就更大了。

第二,各部队协调攻击的原因。

总攻不可能是某个部队独自进攻,往往是很多部队协同从多方向,多区域进攻。

这个目的是让敌人首尾不能呼应,分散敌人的防御兵力和火力,事倍功半。

比如,萨沙打游戏《近距离作战》时,往往都会用两支部队,同时从两个方向夹击一支固守的敌人。

这样一来,敌人顾此失彼,进攻很容易成功。

如果你只用一路进攻,很可能落入敌人火网中,最终惨败。

而各路部队协调攻击,就要讲究时间的一致性,不然还不如不协调,等于徒增伤亡而已。

第三,战场纪律问题。

既然是总攻,往往都是规模较大的部队。

而大部队作战不是游击队打伏击,一定要严格遵守军纪。

而军纪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时间。

规定你第二天 10 点到某个地方,你就必须赶到,不然就是违背军令。

让你在第二天 12 点发动进攻,你就必须进攻,不然也是违背军令。

自然,如果你有困难可以向上级汇报,得到批准以后可以推迟时间。

但如果你没有汇报,擅自推迟时间,这在打仗的时候足可以掉脑袋的,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任何一支军队作战,对于这方面军纪绝对不可能含糊,不然绝对不可能打赢战争。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42 年 1 月 4 日凌晨,湘江西岸岳麓山第九战区前敌指挥部,一群参谋开始向薛岳汇报:杨副司令长官所属之第 20 军、第 58 军到达攻击线,罗副司令长官所属之第 26 军和第 79 军到达攻击线,王副司令长官所属之第 37 军、第 78 军到达攻击线,战区直属第 4 军、第 74 军到达攻击线,气氛煞是凝重,因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最后关头就要到来了。

在泰山军第 10 军的拼死防守下,日军两个师团狂攻 48 小时也未能克城,而外围中国军队的八个军已经完成了对日军的反包围,“天炉战法”大获成功。薛岳遂镇定下令:以司令部发射三颗红色信号弹为标志,凌晨 5 时起各部队向敌人发起总攻!《长沙保卫战》的这个桥段基本反映了抗战历史,看起来确实让人热血沸腾。

总攻时间是战区司令部用电台通知到各集团军、各军的,三颗红色信号弹这事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其实也未必。那个年代可不是每个官兵都有走时准确的手表的(所以一般战前要对表),许多低级军官甚至都没有手表,所以即便公布了统一总攻时间,也不代表所有基层部队都有条件准确掌握时间,从长沙附近的最高点岳麓山打信号弹,也是双保险的一个好办法,那为什么必须公布总攻时间呢?

第一,涉及到整个战区参战部队的协同问题。

在天炉战法的“熔炉”阶段,薛岳调集了战区所属之罗卓英第 19 集团军、杨森第 20 集团军、王陵基第 30 集团军主力,以及战区直辖的第 4 军、第 10 军、第 74 军等部队参战,这其中第 10 军负责坚守“炉膛”长沙城,而其他八个军 20 多万人马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攻击方向和到达时间各不相同,如此庞大规模的大兵团会战,没有统一的总攻时间那就乱套了。

薛岳的总攻令也包括了围攻部署,那就是面对长沙城下以及担任交通线掩护的日军第 3、第 6 和第 40 师团,各部队必须同时并且分头向日军发起攻击,如此才能使日军全线崩溃。如果是乱糟糟先后投入战斗,则优势兵力就变成了“添油战术”,这是兵家大忌。所以总攻命令和时间下达后,日军三个师团同时遭到猛烈围攻,均是自顾不暇,再也无力援助其他师团。

第二,涉及到防御部队转入反攻的时间问题。

李玉堂第 10 军的任务是死守长沙,给其他外围部队赶到战场争取时间,以一个军 20000 多人硬抗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进攻,第 10 军的压力可想而知,预 10 师师长方先觉连遗书都写好了(战后被公布在报纸上)。所以从 1941 年 12 月 31 日的晚间前哨战斗打响,到跨年以后的 1 月 4 日凌晨,第 10 军各部始终以防守为主,甚至已经开始巷战了,伤亡十分惨烈。

及至日军发现情况不妙准备撤退时,第 10 军也应从正面发起追击作战,这样的攻防转换也必须有准确的时间点,反攻早了,伤亡很大的第 10 军有可能被日军杀个“回马枪”,反攻晚了,则日军已经脱离战场跑远了。所以薛岳必须确定外围各军已经完成了战术包围、日军确实开始要溜时,才能下令第 10 军转守为攻,参与最后的追歼作战,这也影响着总攻时间点的确定。

第三,涉及到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问题。

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还比较落后,湖南战场上也没有制空权,所以暂时涉及不到军种间的协同,不然的话,空军出动也需要准确的总攻时间(欧洲战场那就非常重要了)。但是岳麓山那有战区直属炮兵的,不仅有大口径 150 毫米榴弹炮,还有 40 多门山炮野炮,一直在支援第 10 军的守城作战,给攻城的鬼子以严重杀伤。

那么在第 10 军和赶到长沙南郊的第 4 军转入反攻时,岳麓山上的炮火必须延伸射击,要不然当中国军队冲到原来日本兵控制的城区,不是要挨自己的炮弹炸了?所以总攻时间的确定,对大兵团作战中的军兵种合成攻击,那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飞机进场、坦克出动、炮火延伸、通讯线路铺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马虎不得,而各部队、各军兵种共同遵循的,就是同一总攻时间。

《长沙保卫战》毕竟是文学作品,还有相当剧情是不符合真实历史或者军事常识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刻画出来鬼子的狡猾,实际上在 1942 年 1 月 3 日晚 7 点 30 分,日军第 11 军司令部已经下达了“反转令”。由于日军掌握着制空权,同时在电讯侦察方面也比较先进,根据空中侦察和电文破译等手段,阿南惟畿已经知道前线三个师团即将遭到合围,再不及时撤退就要被包饺子了,尤其是鬼子粮弹两缺渐成强弩之末。

所以日军的撤退令其实要早于薛岳的总攻令,只是中国军队四面八方而来(长沙以北也有原来转入两侧山地的部队),所以日军想逃命也不那么容易,每向北撤一步,都要发生激战。同时,由于中国军队机动能力较差,绝大部分都是步行赶来,至总攻令下达时,仍有部分部队并没有赶到战场,比如抗日铁军第 74 军奉命从全州驰援,到日军跑路时也未能抵达长沙,所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其实没什么战果。

另外就是在敌后担负截击任务的几个军,战斗力不够强悍,包括第 78 军、第 99 等部队,按薛岳的总攻部署,共有三个军另一个师为东方截击军和西方截击军,只有他们死死拦住日军的去路,后面追赶的大部队才能完成围歼。显然,这几个军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一定麻烦,也毙伤不少鬼子,却最终没能真正的截住敌人,中日双方的战斗力还是差距较大的,最终,薛岳设想的聚歼战打成了追击战和“击溃战”。

无论如何,第三次长沙会战都是抗战期间较为辉煌的战役,九战区部队给日寇第 11 军以沉重打击,使其未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再不敢南犯长沙,战略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