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在唐朝,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6 20:59:38 7次浏览

关于问题在唐朝,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历史上,秦琼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地位当然不低了,但自从玄武门之变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小透明,地位非常尴尬,这是为何?

武德九年(626 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由此掌握大权,事后他论功行赏,多人得到升迁及封爵。

秦琼,作为李世民的部下,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被李世民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但奇怪的是,自那之后秦琼就消失了,不怎么去上班了,只是在家里“养病”,在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就没有关于他活动的记载。

最终,在落寞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秦琼在贞观十二年去世,得到了陪葬昭陵的资格。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悬挂功臣画像,有二十四位功臣上榜,秦琼功勋卓越,却排在了最后一名。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与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在李世民继位后,依然叱咤风云相比,秦琼简直就是个小透明,地位、待遇都处在功臣中最低档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就要从秦琼投奔李世民的时候开始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其中有将近一半是敌人阵营投降过来的,并且这些人都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但有一个人非常特殊,这个人就是秦琼。

武德二年二月,当时秦琼和程咬金还是王世充的部下,那时候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秦琼认为王世充不是个可以依附之人,于是跟程咬金等人一同投奔了李渊。

李渊非常欣赏秦琼,早就想得到他了,于是让秦琼到李世民军中效力,最终被李世民封为秦王府马军总管,而程咬金则被封为秦王府左三统军。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秦琼和程咬金是先投奔李渊,再由李渊分配给李世民的,有什么差别呢?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什么差别,但时间长了,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李渊对秦琼的态度,相比于程咬金,乃至尉迟敬德等其他阵营投降过来的人,差别是非常大的。

秦琼投靠李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而他打的第一场仗,就表现得十分出色。

武德二年十一月,秦琼跟随李世民征讨宋金刚,唐俭、于筠等唐将被宋金刚部下尉迟敬德俘虏,只有秦琼一人取胜,斩首二千余级。

武德三年二月,秦琼继续追击宋金刚,在介休和美良川先后击败宋金刚和尉迟敬德,最终迫使宋金刚投降。

事后讨论功劳,秦琼排在第一位,李渊得知此事后高兴得不得了,当即派人给他送去一只金瓶,并封他为秦王府右三统军。

并且,李渊还在诏书当中对秦琼说,你不顾妻儿来投奔我,现在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我恨不得把我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一些美女和财物呢?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

等到宋金刚所部被完全消灭之后,李渊再次对秦琼进行封赏,赏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并加封上柱国。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李渊对秦琼可以说是十分偏爱的,除了封赏秦琼之外,还说自己愿意把肉割给秦琼吃,这种肉麻的话,一点也不像是个皇帝该说的。

武德四年,李世民率领诸将讨伐窦建德和王世充,秦琼的表现十分亮眼,每次都以前锋的身份冲锋陷阵,尤其在虎牢关之战中,秦琼的表现可圈可点。

不过,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尽管秦琼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他的功劳却不能排到第一,因为这一次尉迟敬德、程咬金、李勣等人才是主角,他们沉着冷静,与李世民一起引诱窦建德的大军进入埋伏圈,然后伺机杀出,将窦建德彻底击败。

但是,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李渊再次展示出了自己对秦琼的偏爱,他不但赏赐给秦琼大量金银财宝,而且封秦琼为翼国公!

至于尉迟敬德等其他功臣,不但没有得到额外赏赐,而且没有封爵,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

而在秦琼封爵之后,最早被封为公爵的是程咬金,由于李世民上书为他请功,他这才被封为宿国公。

至于说尉迟敬德,更是在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才被封为吴国公的,比秦琼晚了好几年。

在消灭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秦琼又跟随李世民征讨刘黑闼,战后又被李渊赏赐了许多财物。

那么,李渊为何对秦琼这么上心,不断对其进行拉拢呢?

这事还要从晋阳起兵说起,当初李世民作为主谋,李渊许诺他事成之后,就封他为太子。

但是,李渊继位之后,考虑到立嫡立长的原则,以及其他一些印度,就没有封李世民为太子,而是将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这事让李世民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之后,李渊虽然重用李世民,但一直对其有所防备,为此他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拉拢一些军中武将,从而限制李世民的军权,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秦琼,从大业年间就参与起义了,后来成为瓦岗名将,可谓声名显赫,李渊对他非常赏识。

李渊将秦琼安排在李世民军中,一方面是为了让他发挥才能,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拉拢,就是为了让其为己所用,成为自己安插在李世民军中的一颗棋子。

当然了,李渊拉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李勣,武德二年他刚投奔李渊的时候,就被李渊赐国姓为李(原名徐世勣)。

等到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李渊更是将李勣封为下将(李世民为上将),与李世民一起身穿黄金甲,去太庙报捷,并接受臣民的朝贺。

李渊对李勣的拉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勣虽然没有帮助李渊,但也没有投靠李世民,而是保持中立姿态。

同样,李渊对秦琼的拉拢,其实也有一定的效果,秦琼对他有感恩之心,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很一般,最多只能说是个凑人头的,既没有出谋划策,也没有激烈厮杀,跟尉迟敬德等人的表现没法比。

这也是为什么在玄武门之变后,其他人都得到重用,只有秦琼一人坐上了冷板凳,只是以左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吃皇粮罢了,后来还被排在凌烟阁最后一位。

当然了,有人可能要问了,李渊拉拢的将领不止秦琼一人,为何李世民只对秦琼有意见,而不对李勣等人有意见呢?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秦琼固然是一员猛将,但他对李世民的忠诚度,跟其他人就完全没法比了。

先说说跟秦琼一同投奔李世民的程咬金,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冲锋陷阵的时候毫不顾忌个人安全,功劳并不亚于秦琼,但他的一些做法,却比秦琼强得多。

比如说,武德七年的时候,李建成为了打压李世民,就上书向李渊进谗言,将秦王府的许多将领都调到外地任职。

作为李世民的老部下,程咬金也被调为康州刺史,但他在即将赴任的时候对李世民说,大王现在被李建成铲除了左膀右臂,必定不能保全自己,希望你早点采取措施,我愿尽绵薄之力,万死不辞!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程咬金这话让李世民十分感动,他由此知道程咬金对自己忠心不二,因此在玄武门之变的谋划当中,程咬金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秦琼,表现就差得多,他不但在接受李渊赏赐的时候毫不迟疑,而且对李渊抱有同情心,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不尽心尽力,李世民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有所不满的。

还有李勣,他不是李世民的嫡系部将,李世民自然不会对他要求太多,但这不代表他就不效忠李世民了,事实上李世民继位之后,他还是很听李世民的话的。

并且,李勣还非常善于做人,李世民继位之后刻意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姿态,不怎么参与朝堂纷争,最终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单纯的武将,李世民对他就更加没意见了。

最后一个要说的是尉迟敬德,他投靠李世民的时间虽然很晚,但对李世民的忠心,也是秦琼完全无法相比的。

尉迟敬德打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死党,对李世民言听计从,为此遭到了李建成的忌惮。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不但挽救了李世民的生命,还杀掉了李元吉,是玄武门之变成功的第一功臣。

因为对李世民足够忠心,所以尉迟敬德在凌烟阁中的排名比较靠前,反观秦琼就不一样了,他虽然忠心于李世民,但没有拿出百分百的诚意,一直都在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左右摇摆,就连李勣的排名都比他高。

也即是说,秦琼虽然是李世民的嫡系部将,功劳也很大,但他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李世民无法做到百分百忠诚,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立马被冷藏,导致他在唐朝的地位十分尴尬。

当然了,李世民能将秦琼排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还让他给自己陪葬,已经是心胸宽广了,换成其他人,指不定会怎么对付秦琼呢。

当然了,秦琼之所以会如此尴尬地存在,跟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秦琼虽然是一员猛将,却没有很好的政治嗅觉,太过于讲究情谊了。

当初,秦琼还是瓦岗将领的时候,对李密可以说是不离不弃的,一直到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他这才被迫投靠王世充。

后来,秦琼之所以抛弃王世充投奔李唐,也不是因为他朝三暮四,而是因为他不喜欢王世充为人太过奸诈。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秦琼多次受到李渊的赏赐,他便对李渊感恩戴德;而对于自己的直属上级李世民,他也用自己的良好表现作为回报。

可见,秦琼是个重情义之人,这当然是个很好的优点了,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太过于讲情义,却是个致命弱点。

早在武德五年的时候,李世民与李渊、李建成的矛盾据逐渐显现出来了,他在随后数年时间里,遭到了父兄的严厉打压,生存环境可以说很差的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多位部下都挺身而出,要么献言献策,要么拿出实际行动,结果这些人都被李渊和李建成认为是威胁,也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但是,秦琼自始至终都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史书上没有关于他帮助李世民的记载,他也没有受到任何打压,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对李渊有感恩之心,而李渊也没有将他当做敌人。

事实上,秦琼当时最应该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在李渊和李世民展开斗争的时候,选择一个人作为效忠对象,而不是游离在两人之间,这样很容易两头不讨好。

最终,李世民成为胜利者,对秦琼的表现自然不满意了,于是让其担任高官,但不让他参与任何具体事务,也就是冷藏起来了。

再一个就是,秦琼的性格还有些孤傲,以至于他忽略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李世民继位之后,秦琼经常生病,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却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戎马生涯了,一生经历了二百多次战斗,受了很多伤,流过很多血,怎么能不受伤呢?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其实,秦琼哪里是生病了,要不然他怎么可能再活十二年,他只是坐了冷板凳而已,而他之所以要说这话,一方面是在掩饰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是在炫耀自己的战功,变相表达对李世民的不满情绪。

可见,秦琼的性格还是很孤傲的,他认为自己的成就是自己拼来的,李渊的赏赐也好,李世民的封赏也罢,都是他应得的,他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李世民身上。

但秦琼不知道的是,他因为太过孤傲,忽视了为人臣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帝王最看重臣子的一个品质,那就是忠诚。

李世民并不否认秦琼的能力,但对秦琼的忠诚度表示怀疑,因此他在继位之后,让秦琼坐冷板凳就可以理解了。

并且,我们现在再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排名,影响排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除了功劳之外,就是忠诚度了,另外考虑了绘制功臣画像之时的官职(包括追赠官职)。

秦琼排在凌烟阁功臣最后一名,不是因为他功劳不够,首先是因为他的忠诚度,其次是因为他在李世民继位之后长期坐冷板凳,官职没有得到升迁,死后也不过被追封为徐州都督而已,因此他在这一点上比较吃亏。

总的来说,秦琼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琼混迹于各方割据势力,成就了他的名气;

第二阶段,是秦琼投降李唐之后,到李世民继位之前,这是他人生快速上升的时期,但同时也为他日后的落寞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阶段,则是李世民继位之后,秦琼因为遭到李世民怀疑,被按在了冷板凳上,但总体上待遇还是可以的,位列高官,享受荣华富贵,只不过地位比较尴尬而已。

通过考古发掘以及文献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秦琼最后十二年人生里,其实生活过得还是不错的,并且在他晚年的时候,妻妾还给他生下儿子了,他的子孙也还算繁衍昌盛,而且许多人在朝为官。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秦琼还是不错的,不是个心胸狭窄之人。

【2】、来自网友【历史简单说】的最佳回答:

在真实的历史里,秦叔宝在唐朝究竟有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这个可以看一下李世民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中就可以看出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地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 年,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所绘的真人大小的画像,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名单吧。

第一长孙无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征,第五房玄龄,第六高士廉,第七尉迟敬德,第八李靖,第九萧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刘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开山,第十四柴绍,第十五长孙顺德,第十六张亮,第十工侯君集,第十八张公谨,第十九程知节,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刘政会,第二十二唐俭,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琼。

我们挑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武将,比如第七的尉迟敬德,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琼,也就是秦叔宝。

说句最简单的话,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的地位就是第二十四位,民间将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当做两大门神,为什么尉迟敬德的名次这么高呢,远远在秦叔宝之上,甚至还在李靖之上呢?

因为尉迟恭救了李世民两次,第一次是尉迟恭跟着李世民去打猎,刚好碰上了王世充的几万骑兵,当单雄信率着骑兵来追赶李世民的时候,是尉迟恭将单雄信一枪挑下马来,然后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的。

第二次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骑马追赶李元吉,刚好衣服被树枝给挂到了,坠马于地,李元吉拿着弓想要扼杀李世民,是尉迟恭及时赶到,一声把李元吉喝住,李元吉松手,跑向武德殿,被尉迟恭一箭射死的。

我们再来说说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而秦叔宝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食邑七百户,就从功劳上面是差不多的,但是因为唐朝是左尊,所以秦叔宝要比程咬金稍微高一点。

因为不管是在瓦岗寨,还是王世充,还是投奔唐军后,秦叔宝都要比程咬金稍微高一点,那么为什么程咬金的排名反而要比秦叔宝要高呢?

主要是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后,就一直生病,所以表现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到贞观十七年的时候,程咬金就在秦叔宝之上了。

不过,秦叔宝能排名在二十四名也不错了,毕竟赫赫大名的李勣也只比他高一名,排在第二十三名。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