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13 05:19:52 8次浏览

关于问题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 34 岁,为何还要让年仅 6 岁的顺治继位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鸿哥】的最佳回答:

公元 1643 年八月皇太极突然去世。据《清史稿太宗纪》记载是夕,亥时,无疾崩。也就是说在晚上九点—十一点之间突然去世。从这个记载来看皇太极根本没来得及交待后事。当时皇太极并没有立皇太子,所以权力交接出现真空。历代皇位的传承首推父死子继,其次兄终弟及,最后是举贤者。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实行军户制度,即把满人编军籍,共八旗。皇太极时除了满八旗外增加了蒙八旗、汉八旗。在皇太极时八旗正式编制满人六万人、蒙古人三万人、汉人两万人。八旗的旗主由太祖、太宗子孙担任,将领都是由其所属旗人担任。谁撑握了八旗,谁就撑握话语权。我下面列一下八旗旗主。正黄、镶黄旗—皇帝(皇太极)、正白旗—多尔衮、镶白旗—多泽、正红旗—代善、镶红旗—岳托、正蓝旗—豪格、镶蓝旗—济尔哈朗。

从八旗旗主来看就知道他们支持哪种方式。两黄旗是皇太极亲统,所以他们支持父死子继。两黄旗大臣讲:“我等食于先帝,衣于先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如果不立先帝之子,吾等愿从先帝于地下。”潜意就是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就跟你们拼命。因为只有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两黄旗才能继续保持崇高地位。如果是多尔衮继位肯定会抬高两白旗而打压两黄。两白旗不用讲是拥立多尔衮。正蓝旗旗主豪格是皇太极长子,他也是先帝之子。所以两黄、正蓝三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

在八旗中正蓝旗支持豪格,两旗支持多尔衮。两黄旗有点支持豪格。还有剩下三旗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红旗旗主代善是皇太极的哥哥。镶红旗旗主岳托是代善的儿子,也就是皇太极的侄子。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两红、镶蓝旗处于中立态度。据《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是代善、多尔滚等人和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福临继承大统。当然这只是标准答案。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及其背后所支持的人都不肯相让。因为无论是豪格还多尔衮继位,剩下的一方势必受打压。在皇太极去世后五天多尔衮去找索尼询问册立一事。索尼讲:“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从索尼这句来看两黄旗的态度就是一定要立先帝的皇子。潜意是讲不一定是豪格这个皇子,其他皇子也行。

第六天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一开始索尼和敖拜首言立皇子,多尔衮让他们暂时退下。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和弟弟豫亲王多铎推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并没有回应。多铎讲:“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衮反驳讲:“肃亲王(豪格)亦有名,不独王也。”多铎接着又讲:“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回答:“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然这就是大家一致同意由福临继位。

从《清史稿索尼传》的记载来看当索尼、鳌拜表态立皇子,多尔衮令暂退就是在表明态度。在阿济格和多铎推自已即帝位,多尔衮没有回应。我认为在会议开始之前多尔衮肯定是跟两个兄弟有商议过。他们突然推举,跟一开始商议的决定有所不同。所以多尔衮才没有回应。接下来的多铎讲的立他有意气用事或者真有那意图。无论那个,在别人看来就是他们兄弟不和。所以多尔衮才会反驳,多铎接着推代善。代善则两面派,表示多尔衮同意即帝位就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你多尔衮不愿意那立皇子。其实代善的话等于什么都没讲。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都行,反正我不参与。

但是我认为《清史稿索尼传》的记载是过于简便,好像刻意删除了一些内容。比如为何豪格没有发一言。当时朝鲜世子在清国做人质,也参加了皇太极的葬礼。朝鲜人的倒是记录。当时的会议朝鲜人不可能参加,估计也是事后道听途说,但也不失为补充。一开始代善讲善:“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但是豪格居然推辞讲:“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豪格就离开崇政殿。

两黄旗大臣带着武器冲进来扬言一定要立先帝之子。代善以自己年老不参与这事也离开。代善的离开可以理解,但豪格的我却无法理解。虽然自古劝进都要再三推辞。但豪格这事还未确定怎么能推辞。难道他是以退为进,这样多尔衮也就不敢接了。这时掌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由九皇子福临继位。这个济尔哈朗并不是根苗正红的太祖、太宗子孙。当时七旗的旗主都是太祖、太宗子孙,只有济尔哈朗不是。

当然也有讲是多尔衮推举让九皇子福临继位。但后来福临公开承认是济尔哈朗首先推举。到底是谁先提,本文不讨论。从济尔哈朗提出由九皇子福临继大统那一刻,豪格就失去机会了。首先两黄旗不会反对。代善和事佬也不会反对。因为九皇子福临时年只有六岁。一个弱势的皇帝有利于各方平衡。如果豪格或者多尔衮继位势必打压他们,扶持自己人。济尔哈朗支持九皇子福临,那代表着镶蓝旗和两黄旗站在一起。多尔衮只有两白旗,再继续争下去也没有意义。握有正蓝旗的豪格也不会同意,多尔衮只能表示支持。

当时无论是豪格、代善、多尔衮、多铎他们所拥有的多少实力都是没有用。因为鞭长莫及,他们的人马都驻守在外地,盛京是由两黄旗驻守。在崇政殿会议之前两黄大臣就在大清门盟誓—立先帝之子。然后他们派两黄旗军进驻皇宫围住崇政殿。这也不难理解代善、阿济格等人为何会离场。在这样一种情况多尔衮他们再怎么坚持也是没有用。万一逼急了两黄旗大臣,他们冲进来把自己剁了怎么办。这也是一开始多尔衮为何要找索尼的原因。

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清史稿》

当时多尔衮他们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先脱身然后再招集人马杀向京师。但是这种方法是难以成功。首先来讲多尔衮和多铎只有两白旗,面对两黄、两蓝是不占优势。即使代善站出来帮忙,那也只是四对四。还有一个就是八旗中有一部分是蒙汉军旗。蒙汉军旗是皇太极创立和扶持,其文武都是皇太极任命。蒙汉军旗分别掺入八旗中。皇太极设置蒙汉军旗的目的,一是为了扩充实力,二是为了制衡诸王。

当济尔哈朗提出由九皇子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也不会再反对。这已经是最符合各方利益。作为利益交换最后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人辅政。但是当时皇太极除了豪格这位皇子外并不止福临这个皇子。我列一下名单:叶布舒、硕塞、韬塞、高塞、常舒、博果尔。

但是他们都无法跟福临相提并论,只有博果尔稍微能论一下。在皇太极称帝时封了一后四妃。分别是中宫、永福宫庄妃、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生福临,麟趾宫贵妃生博果尔。这一后四妃都出自蒙古。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是蒙古察合尔部。中宫、永福宫庄妃、关睢宫宸妃都是科蒙古科尔沁部。在当时满人是非常重视满蒙联盟。所以皇太极一后四宫都是蒙古人。麟趾宫贵妃原来是林丹汗的大福晋,就这一个身份就远不如庄妃。何况中宫是庄妃的姑姑,关睢宫宸妃是庄妃姐姐。

满人跟蒙古科尔沁部的联姻早在努尔哈赤就开始了,一开始就是为了对付察合尔部。科尔沁部是建州女真最初的盟友,而察合尔部是被皇太极打降。两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从公元 1612 年努尔哈赤求娶科尔沁部女,后来接着娶好几位。努尔哈赤还给儿子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等娶了科尔沁部女。在皇太极时跟科尔沁部联姻更频繁,双方通婚。多尔衮、多铎他们的福晋都是出自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多尔衮的福晋跟庄妃是姐妹关系。

由福临继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其母庄妃是四宫之一,身份尊贵。也只有博果尔其母麟趾宫能比肩。其余诸子就远不如他们。何况福临有蒙古血统,这有利于维持满蒙联盟,特别是蒙古科尔沁部。皇太极的突然离世,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候。我前面也讲从努尔哈赤开始跟科尔沁部联姻已经三十多年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察合尔部归顺联盟时间还过短。福临继位,对于两黄、两蓝都是满意。多尔衮虽然不甘,但他怎么说也有个辅政王的名号。不满意的唯有豪格一人而已。

【2】、来自网友【葛大小姐说剧】的最佳回答: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福临像

有人说,6 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 1636 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 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 52 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 11 个儿子 14 个女儿,其中 3 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 34 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

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 game over 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顺治福临就不在计划中。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 6 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 6 岁的高塞、10 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蒙古族,所以,达到了势力的平衡,8 月 26 日,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位 18 年,1661 年驾崩时还不满 24 岁,正当壮年的顺治驾崩,让人生疑,民间各种传说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为宠妃董鄂妃的去世对顺治帝打击太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就避开凡尘,遁入空门。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