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4 05:27:13 14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得用发展眼光去看待。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确实就此发表过各自的看法,不过,两二人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其中,在诸葛亮眼里,荆州优势多多,是必须要占据的地方,只有占据这里,方能成就大业。

而在庞统看来,荆州这个地方,不仅内部残破,同时外部强敌环伺,总之就是劣势多多,不宜贪恋此处。

那么,这二人对于荆州的看法,究竟谁更高明一些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先看看诸葛亮与庞统,分别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了对荆州的看法。

先说诸葛亮,他提到必须占据荆州,是在《隆中对》里面。

《隆中对》产生的背景,是在公元 207 年冬至 208 年春这段时间,刘备受谋士徐庶徐元直的建议,因此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之大作。

这其中,年轻的诸葛亮对刘备提到,荆州是个好地方,因此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然后以图大业。

具体好在哪里呢?诸葛亮当时说的十分明白。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荆州这个地方,北面靠着汉水与沔水,这就说明水路畅通,而水路畅通,从南海到这里的物资运输,就会十分方便。

二来,荆州东面与吴郡、会稽相连,而西面,则通往巴蜀之地,这么一个水路运输方便,且四通八达的地方,必然是不少人都想争夺,也想得到的所在。

简单几句话,诸葛亮就把荆州在地理上的战略重要性,表达的一清二楚,此乃地利。

当然,在诸葛亮眼里,之所以建议刘备占据荆州,自然不仅仅是因为荆州在地理位置上有战略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当时荆州正是刘备占据的好时机,也就是“天时”。

什么天时呢?注意看诸葛亮的第二句话。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这里面的重点,在于“其主不能守”,也就是说当时荆州的主人守不住这里,那么当时荆州的主人是谁呢?

自然是刘表,那个曾“单骑入荆”,凭实力将荆州带向稳定繁华的男人。

刘表入主荆州的时间很早,大约是在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当时荆州的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因此,经董卓表奏,刘表被任命为新的荆州刺史。

不过那个时候的荆州,可谓是一片混乱,用刘表本人的话说就是“宗贼甚盛,群众不附”,以至于刘表刚开始连上任都做不到,只能匿名独身赴荆州,这才勉强上了任。

之后,经过刘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等一系列措施之下,不仅内的贼党豪强为唯刘表马首是瞻,同时外部不少能人志士也纷纷前来投靠。

最巅峰时,荆州已经达到“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因此到了后来,荆州成了当时混乱局势下的一方净土,别的不说,单是当时荆州境内学校的规模和制度,就几乎与曾经繁华的洛阳比肩。

试想,在当时的时局下,荆州的教育居然能做到如此规模,其他方面有多成功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刘表这个人也不是完美无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谋无决”,同时“无四方志”,即志向不大,用曹操谋士郭嘉评价他的话那就是仅是一个“坐谈客耳”。

不仅如此,刘表对于人才的任用也是一个很大问题,也就是陈寿评价他的“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不然也不会在晚年时让蔡氏一门上蹿下跳。

所以,正是刘表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当时的荆州,看似强大,实则岌岌可危。

并且,刘表的儿子也不成器,更是当时他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对于这些,诸葛亮是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所以,他才会对刘备说,荆州“其主不能守”。

此外,诸葛亮也知道刘备已然漂泊半生,但始终未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急切需要一个稳固的地盘,这样才能开创下一步的事业。

加上刘备在当时,不管是号召力还是好感度,都相对来说比较出类拔萃,同时也有一批忠心的追随者,这便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才会建议刘备占据荆州。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刘备必须占据荆州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来是荆州的地理战略,二来是刘表暗弱,而第三,便是刘备在当时的实力。

这三项基本条件,最主要的便是前两个,即“天时”和“地利”,因为这两个是基础,没有这两个,诸葛亮说什么都不会建议刘备冒险占据荆州的。

所以,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诸葛亮说的没错。

而庞统又是在什么时候对刘备提出不应眷恋荆州的呢?答案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前后。

当时的背景是,法正建议刘备夺取益州,而刘备犹豫不决,因此作为谋士,庞统提出,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荆州这一个地方,而要放的更长远。

换而言之,就是庞统也建议刘备拿下益州。

当时在庞统看来,荆州有几大缺点,第一是“荒残,人物殚尽”。第二则是“东有吴孙,北有曹氏”,因此,盘踞在此,难成大事。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九州春秋》

要知道,此时距离《隆中对》,也不过是过去了三四年的时间,但为何同样是荆州,到了庞统嘴里,就变得几乎一无是处了呢?

实际上,这还真不是庞统故意抹黑荆州,而是这几年中,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是刘表死了,然后刘表的儿子刘琮,在接管荆州后,面对曹操大军,居然献城投降,白白把荆州让给了曹操。

第二,也就是刘琮献出荆州后不久,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即“赤壁之战”,曹操退走,同时刘表的长子刘琦病逝,因此在部属的推举下,刘备领了荆州牧。

而这样一来,经过战乱后的荆州,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的繁华一去不返,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恢复曾经模样的。

这也就是为何庞统会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的原因所在。

并且,当时东吴孙氏已经崛起,吴郡、会稽二地,也被东吴牢牢占据,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东连吴会”这个战略优势同样也不复存在。

还有,当时荆州的北面,也就是诸葛亮之前说的“北据汉、沔”的优势,也已经无法实现。

也就是说,短短几年的功夫,由于时局的变化,曾经荆州具备的“地利”优势已经没有了,加上经历了战火,导致城池破损,人口流失,整个下来,荆州不再是之前的“香饽饽”,至少没有了诸葛亮曾经所说的诸多好处。

因此,庞统才会对刘备提出上述那些问题,而这些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庞统说的同样也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庞统可没说过荆州要不得,他向刘备表达的意思,是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长远,抓紧夺取益州方为上策。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庞统

所以,结合庞统这两段话整体来看,其实意思十分清楚明了,他就是在法正建议刘备夺取益州时,看到刘备犹豫不决,因此才将当时的荆州,以及当时的益州做了一个分析比较,最终建议刘备听法正的建议,抓紧时间拿下益州。

同时,在庞统说完这些后,刘备依旧犹豫,担心因此而失信于天下(当时益州牧为刘璋),而庞统见此,直截了当的说,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并对刘备列举了古人的不少例子。

最终,刘备也觉得庞统说得不错,因此听从了他的建议,率兵进入了益州。

而这么再去看的话,庞统说的有错吗?当然没错,不仅没有错,反而结合实际形势,为刘备剖析出了最合适的办法和举措,因此,“凤雏”之名不虚也。

更重要的一点,对于夺取益州,以及夺取之后如何筹划这件事,诸葛亮早就在《隆中对》里提到过。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这便是当初诸葛亮对刘备提到的长远规划,而这其中,就已经建议刘备不仅要拿下荆州,同时还要拿下益州。

因此,这一点,诸葛亮和庞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有道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非虚言也!

所以,对于荆州的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话,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诸葛亮说必须占据荆州的时候,是荆州具备被占据的各种条件。

而庞统建议不要仅迷恋荆州的时候,则是经历了赤壁之战等多个因素之后,时间不一样,情况就不一样,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2】、来自网友【超级七品小芝麻官】的最佳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不过这两天对于夺天下的战略规划却有所不同。诸葛亮认为蜀汉必须占领荆州,这样才可以一统天下,而庞统却认为,荆州残破,不可倚重,可以适当地放弃荆州,另寻出路。那么这两个时代骄子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更高明呢?

诸葛亮对荆州的看法

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相助,并给刘备献出了隆中对,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此战略中,诸葛亮提出了占荆州、夺益州,等待天下生变,然后以此二州为根基北伐,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

《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荆州占尽了地理优势,四通八达,刘备完全可以将其占领以做基地。后来的故事发展,也和诸葛亮的规划一模一样,刘备在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以后,迅速占领了大片的荆州领土,并以荆州为基地,攻下了益州,算是初步完成了诸葛亮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接下来便是等待天下生变,刘备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的第二年,曹操就离世了,这便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生变之时,可谓天赐良机!

由于诸葛亮所规划的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基本都成功地实施了,所以大众普遍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是非常厉害的,他“占领荆州”的观点,自然也受到了众人的认可!不过和诸葛亮同时代的另一个顶级谋士,却对荆州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庞统对荆州的看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后,也针对荆州给出了这么一番看法,他认为原先的荆州,确实人口众多、繁荣富强,但经历过曹操蹂躏的荆州,人口流失严重,早已没有当年的繁荣了。另外,此时的荆州,危险因素也很多,此时荆州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曹操、孙权、刘备,而前两个势力都比刘备强大,所以刘备要想在荆州有所作为,非常困难。相比较而言,益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摧残,还是比较繁荣强大的,所以刘备应该放弃荆州,转而进攻益州,并以益州为自己的发展基地!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可以看到,庞统主张放弃荆州,主要是因为荆州有两大劣势,一是荆州残破了,实力不足以帮助刘备做大做强,二是荆州的敌人太强,曹操、孙权都是刘备惹不起的,所以刘备最好转向益州,不然早晚玩玩儿!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身边的顶级谋士,然而他俩对于荆州的看法,却完全不同,那么到底谁的看法更高明呢?估计很多人会认为,诸葛亮的看法更高明,因为事情的最终发展,确实是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在走,刘备集团也确实差点就一统天下了。然而很少有人发现,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有一个致命的矛盾点,而这个矛盾点,庞统早就看出来了,并在他的规划中直接阐述了出来!这便是孙权对荆州的渴望!

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占领荆州后,应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在他看来,刘备应该拉进和孙权的关系,一同对抗曹操,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机会击败曹操,一统天下。也正是在这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荆州最终被孙权偷袭,关羽战死,而且当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竟然还说了这么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是他不赞同刘备伐吴,认为应该和东吴和谈,而且在夷陵大败、刘备都被气死了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坚持和好东吴,令人大为愤慨。

可以说,诸葛亮从始至终都对东吴保持着幻想,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能够将东吴拉上正轨,一同对抗曹魏,然而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东吴众人,就如同阿斗一般,都是扶不起来的!无论诸葛亮如何妥协,东吴始终是那个烂样子,所以说诸葛亮从一开始的战略就完全错了,东和孙权根本就不现实!相比较而言,庞统的“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倒是比较现实,看清了东吴的真实面目!

所以说,本文认为,在荆州的这个看法上,庞统的看法要明显高于诸葛亮!具体原因如下!

一、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江东和荆州的仇怨,早在刘表统治时期就已经不可调和了!当时孙坚带兵进攻荆州,最终死于荆州,自此,刘表和孙家彻底结仇。之后孙家在孙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占领了江东,之后孙策、孙权便数次带兵进攻荆州,为父报仇。曹操南下,刘表去世,刘表的继承人刘琮宣布投降曹操,江东孙家和荆州的仇也就此烟消云散。然而孙权对荆州的渴望,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来越强大!

孙权年纪轻轻就掌握了江东大权,而年轻人总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合肥那边的曹军太厉害,根本不好打,孙权失败了好几次,所以他的建功欲望,只能转向荆州。而且到了后期,随着荆州关羽的做大做强,江东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关羽的威胁,因为关羽占据了长江的上游!

东吴之所以能够扛住曹魏的进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掌握着长江防线,而曹军的水战能力差,大部队根本打不过去。然而关羽不同,关羽不仅陆战能力不输曹军,其水战能力也强悍无匹,这样的人占据着长江上游,随时可以顺流直下,杀入江东腹地!到时候江东引以为傲的长江防线,将会不堪一击!所以说,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无论是出于自身对外扩张的渴望,还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东吴都必须占领荆州,这是东吴和蜀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说白了,不管诸葛亮对东吴释放多大的善意,东吴都会攻打荆州,只有把荆州拿到手中,东吴才会和蜀汉好好地谈下去!然而这一点,诸葛亮并未看到,他还在一厢情愿地想着“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最终导致荆州丢失、关羽战死!

说实话,隆中对虽然成功实施了一部分,貌似这个战略规划非常有效,但它在创立之初,就有重要的缺陷,诸葛亮低估了东吴对荆州的野心,导致了蜀汉的最终失败!

二、庞统了解孙权的想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其实一直在周瑜手下效力。周瑜在占领南郡后,一直在和手下计划攻打益州,但是孙权却对此不置可否,发展到后面,孙权甚至已经表露了不攻打益州的想法。周瑜暴毙、周瑜团队解散、庞统遭到弃用等事件,其实都是孙权对周瑜集团的打压,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庞统发现了孙权此人的阴狠毒辣。为了自身安危,他可以如此对付周瑜,那么为了自身安危,他又为何不能如此对付刘备呢?

所以说,在经历了周瑜之事后,庞统果断地劝说刘备,别在荆州发展了,赶紧去抢占益州,不然孙权早晚会和他翻脸!“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是庞统对刘备的暗示,这就差直接点名说孙权对刘备有想法了,劝刘备赶快重新找一个容身之所,别再想着在荆州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了,这不现实!

在庞统的劝说下,刘备最终选择了出兵益州,遗憾的是,此战中庞统不幸战死,否则在庞统的力推下,估计刘备最终会放弃荆州,转而去攻打凉州,走当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路!这样的话,至少关羽不会死,关羽手下的荆州兵团不会消失,夷陵之战蜀汉战死的那五万精锐还会活着,这么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夺取凉州应该不是问题,若是在放弃荆州前,再将荆州的百姓迁往益州,则刘备实力将会更强,更有机会一统天下!

结语

诸葛亮认为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该放弃荆州,二人水平高下立判!诸葛亮在制定占荆州的战略时,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么一员上将,而且损失的整个荆州兵团,数十万百姓!相比而言,庞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若按照他的看法,放弃荆州,把人口迁走,损失会更小!所以说,在对荆州的看法上,很明显庞统技高一筹!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九州春秋》)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