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刘邦与李渊用不到七年的时间便统一全国, 为何曹操穷尽一生仅三分天下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6-05 04:13:05 8次浏览

关于问题刘邦与李渊用不到七年的时间便统一全国, 为何曹操穷尽一生仅三分天下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因为时势造英雄,而曹操却运气不好,赶上了大环境最差的时代。

纵观古代历史,不管是汉唐,亦或者是明清,通常能一统天下的王朝,基本上都遵循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先推翻旧王朝,第二,则是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而第三,便是建立新王朝。

这前后三个大体步骤,几乎可以套用在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身上,而那些没有完成大一统的政权,通常都是这三个步骤中的某一步,出现了问题。

比如曹操,他之所以穷尽一生,仅能三分天下,正是卡在了第一步上。

而刘邦也好,李渊也罢,他们能在短短七年的时间内,便完成统一大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他们起兵前后,第一步,即推翻旧王朝这个重要步骤,已经有人替他们差不多完成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刘邦和李渊的创业前的大环境。

先说刘邦。

众所周知,秦国为何会在战国时代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霸主并建立秦朝?一个核心的原因,是秦国有一套严苛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秦国是集中所有资源,为战争服务,说的简单点,举国上下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仗。

比如,“一人犯罪,四家连坐”,还有各种沉重的赋税、徭役,总之就是,自商鞅变法后,秦国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将社会的资源全部榨取出来,用于服务战争。

而实行这种调配所有资源为战争服务的制度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当然有,秦国的战力是何等强大,便是最好的证明。

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在六国中杀出,最终统一天下。

不过,这套制度,明眼人都看出来属于是打天下的制度,用来打天下确实行之有效,但问题是,秦国统一后,并没有改变,依旧在实行该制度。

而这,明显就不是一套适用于“坐天下”的制度。

这么一来,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为何在秦末会有不少人说“天下苦秦久矣”,实际上他们苦的不是秦,而是这套严苛的制度。

于是,人心思动。

其实说白了,秦朝历来实行的严苛制度,确实是其强大的根本,但同时也得罪了商人、学者、贵族乃至农民,因此,从秦朝建立那天起,其实社会矛盾就一直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声音和力量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更是一场接连一场的上演。

比如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

而在起义爆发的同时,原本应该成为守护秦朝中坚力量的官僚集团,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如章邯、王离),并没有太多人愿意为秦朝而战,这就自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至于和秦朝“同呼吸共命运”的皇族,不好意思,已经被秦二世杀得差不多了。

所以,在上述这种条件之下,看似强大的秦朝,很快就被起义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撕裂,到了后来,就连少有的为秦朝而战的章邯,也当了“二五仔”。

而这个时候,刘邦才刚刚起步没多久。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刘邦的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即推翻旧王朝,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尽管,主要功劳不在于他。

而刘邦需要做的就是,对第一步进行收尾,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第二步里面去,也就是消灭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即我们熟悉的楚汉之争。

这么看的话,刘邦的创业过程,自然就少了很多麻烦,也减少了很多精力、人力等多个方面资源的投入。

而李渊的创业过程,差不多也是如此。

李渊起兵的时间,是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而在此之前,隋朝是啥情况呢?简单四个字就是,奄奄一息。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三征高句丽,以至于劳民伤财,加上当时各地天灾不断,因此,从大业七年(公元 611 年)开始,隋朝就已经开始出现大范围的起义。

比如爆发于山东邹平的王薄起义,还有爆发于吴郡的刘元进起义,以及在扶风自称天子的向海明等,这些均是隋朝末期第一波起义。

当然,这些起义之所以不被后人所熟知,主要是很快就被隋朝扑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起义,掀起了之后隋末大起义的浪潮。

而在之后,便是我们熟悉的翟让、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山,以及河北的窦建德,还有江淮地区的杜伏威等人,各自率兵起义。

上述这些起义,不管其成功与否,但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隋朝,而隋朝也在此起彼伏的起义浪潮下,迅速走向土崩瓦解。

再加上不久之后的江都之变,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基本上隋朝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就剩一口气了。

并且,宇文化及在自行称帝后没多久,也被李神通与窦建德联合剿灭。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于太原起兵起兵,而他这个时候起兵,与当初的刘邦基本类似,大难题基本上都已经被解决了,也就是第一步推翻旧王朝已经完成了。

因此,李渊仅用了不足半年,便从太原打进了长安,并在这里,拥立傀儡隋恭帝登基,自任为丞相。

而到了次年(公元 618 年),李渊顺理成章的便逼迫隋恭帝禅让,自己个登了基。

也就是说,李渊基本上不用考虑推翻旧王朝的事情,因为已经有人替他做了,他只需要进行第二步,也就是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就行了。

更何况,他还有个极其能打的儿子李世民,因此,在登基仅七年后,也就是公元 624 年,唐朝便结束了隋末以来,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所以归根结底,刘邦也好,李渊也罢,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大业,一个核心的大前提,就是他们在起兵时,或者说起兵不久,旧王朝已经基本覆灭,剩下的只有各地的割据势力,因此,刘邦和李渊就不需要为此付出太大的精力,而这无疑就让其统一大业缩小了难度。

但反观曹操,情况却又是另外一番模样,更准确的说,曹操面对的局势要糟糕的多。

汉朝从刘邦称帝开始,到曹操时代,已经运行了将近 400 年的时间,即便是从光武帝刘秀中兴算起,到黄巾起义时,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首先就是政治平衡,尽管到了东汉晚期,外戚问题也好,宦官问题也罢,双方斗来斗去,但始终保持着斗而不破,核心因素就是一个政治平衡。

换而言之,当时的人都习惯在这种游戏规则下继续,地方和中央均是如此,并且,也没有人试图彻底废除这种游戏规则。

为什么会如此?很简单,因为数百年的体制运转,已经让当时的人们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固定意识,那就是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而皇帝,必须姓刘。

这就是几百年的文化以及思想灌输下,形成的固定思想。

这一点,与秦末以及隋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举个例子来说,秦末时,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说什么?是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谁都有当皇帝的可能。

也就是说,秦末汉初,是一个思想巨变的时代。

但在东汉末却不是这样,数百年的汉室统治,已经让人们形成了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这种概念,即便张角声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但结果又怎样?

他也就是得到了底层人的认可,而对于那些地主豪强,可一点都不认可这种思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讨伐黄巾起义的各路人马,且不说其究竟是不是真心忠于汉室,但起码都是打着维护汉室的旗号。

甚至包括后来的刘备,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行事。

但在秦末,你见有人打着维护秦朝,恢复秦朝的名义吗?答案是没有,因为秦朝不仅令底层百姓“恶之”,地主豪强和军阀同样“恶之”。

这就是曹操所面临的局势,和刘邦、李渊面临的局势最大区别之处。

说的简单点,相比于思想巨变的秦末来说,东汉末年是一个思想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汉室就是正统,谁敢挑战这个正统,那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别的不说,就说董卓,也就是废了个皇帝,结果就被全天下组成联军讨伐。

还有淮南的袁术,抱着玉玺居然敢称帝,而他最终又是什么结果呢?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其下场就是自取灭亡。

而说回曹操,哪怕是到他后来好不容易统一北方,但其集团内部,依旧还有像荀彧这样重量级的人物,依旧忠于汉室,并且还因此与曹操理念不合而决裂。

说白了,在东汉末年,由于数百年的影响,因此在思想上忠于汉室的人太多了,而曹操要想统一全国,第一关便是要“破旧立新”,但问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再一个,两汉四百年下来,单是皇族的力量,就够曹操喝一壶的。

前文讲过,秦朝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皇族的力量不济,当然,造成这种情况也是其咎由自取,谁叫秦二世将他的兄弟基本都杀了呢。

但两汉时期,却不存在这种问题。

两汉四百年,刘姓皇族开枝散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又会产生多少皇室成员?别的不说,就是刘备,他的金字招牌是什么?不就是逢人就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吗?

而这个中山靖王刘生,据说有一百多个儿子,并且,他还只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之一。

所以,两汉皇室经过四百年的开枝散叶之后,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于军事方面,更多也体现在号召力方面。

为什么一直有人试图要恢复汉室,因为汉室的后裔有很多,而这些人,天然就有维护汉室的决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东汉末年的天下州牧,最开始就是五个刘姓之人。

这五人就是刘虞(幽州牧,东海恭王刘彊的后),刘岱(兖州牧)、刘繇(扬州牧)、刘表(荆州牧),以及刘焉(益州牧)。

要知道,这几人全部都是汉室宗亲,他们在当时也都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而这些,都是曹操一统天下的阻力,包括后来的刘备同样也是如此,他声称自己的汉室后裔,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就有人认可这个牌子,自然就有人愿意追随他。

上述种种,均在不同程度上,阻止着曹操完成统一,说白了,曹操一直到死,始终都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第一步,即推翻旧王朝。

而第一步都没完成,谈何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呢?

除了汉室宗亲的力量之外,曹操想一统天下,还有一个更大的阻力,便是门阀士族,也就是公卿官僚集团。

当初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南阳的大地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联络附近的豪强以及宗族,组成了一支队伍,继而发展壮大,最终登上皇位。

而登上皇位之后,这些地主豪强们,便形成了一个集团,他们占据了朝堂上的主要地位,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更是形成了自身的势力。

其实到了东汉后期,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形成了门阀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门阀士族是东汉末年一股隐藏在暗流之下,却十分恐怖的一种力量,曹操想继续混下去,光靠他所在的曹家以及夏侯家是不够的,必须得到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才行。

但是,曹操又一心想改变这种门阀士族居大的局面,因此这就注定他与门阀士族无法彻底联合起来,或者说门阀士族不怎么买曹操的账。

比如他消灭了河北士族支持的袁氏,但依然还有荆襄士族、江东士族,这些人一个支持了刘备,一个支持孙家,而没有去支持曹操。

这样一来,随着这些士族各为其主,那么曹操想统一天下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归根结底,曹操之所以穷尽一生都只能三分天下,主要的原因是在他的时代,思想已经固化,汉室是当然的统治者这种思想根深蒂固,而要想建立新王朝,那么就得打破这种思想,但曹操却做不到,另外,上百年来形成的门阀士族力量,曹操无法彻底联合利用,加上汉室宗亲的招牌还在,这都是导致他无法完成统一的原因。

而刘邦也好,李渊也罢,他们所面对的就有社会结构和体制,基本上已经被打破,或者说比曹操所面对的要脆弱的多,因此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推翻旧有的体制,这一点,便是他们能迅速建立新王朝的主要原因。

因此,总结一句话就是,曹操的失败,说白了就是运气不好,赶上了大环境最不好的时代。

【2】、来自网友【小约翰】的最佳回答:

曹操败在运气太差,大环境不好!

李渊于公元 617 年起兵,618 年就在长安称帝,624 年就天下大定了。从起兵到统一全国,只用了七年。

而刘邦于公元前 209 年起兵,公元前 202 年正式称帝,也是只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于公元 189 年在陈留起兵,直到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过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论能力,曹操并不比历代的开国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终其一生没有统一天下,真的是运气不好。虽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为一代雄杰,这并不是曹操不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运气差,究竟差在哪呢?

战略环境恶劣

刘邦、李渊,他们建立了中国最强大的汉唐王朝,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么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经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决赛圈的几个人了。两个人冲上去把决赛圈的这几个干掉,直接吃鸡。

刘邦起兵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动摇了秦朝的根基。刘邦在起义过程中,从来没有被秦朝列位重点打击对象,秦军忙着和六国旧贵族厮杀,顾不上一个泥腿子刘邦。

秦军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结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项羽干掉了。在项羽和秦军激战的这个关头,刘邦偷偷摸摸的饶过主要战场,占领了咸阳,一举灭亡了秦朝。

就算是项羽,项羽在分封诸侯之后,也没有顾得上刘邦,山东诸侯反对项羽的比比皆是。在刘邦出关之前,项羽就已经和山东诸侯们打成一片了,否则也不会给刘邦背刺彭城的机会(就这刘邦都没打赢)。

李渊的情况跟刘邦差不多。随着隋炀帝的作死,全国到处都是造反派,前有杨玄感,后有瓦岗军,隋朝的政府军已经被起义军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国打成一锅粥的时候,李渊抽个冷子快速起兵入关,迅速占领长安,而且得到了关陇集团的大力支持。占领关中稳定的根基之后,唐朝耐心等待关东诸侯彼此厮杀,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唐军东征,干掉了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说,刘邦和李渊,都属于上来就在决赛圈的人,先耐心积攒实力,最终干掉仅剩的几个对手。

而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的局势,是相当的差。

曹操是东汉大乱的第一批军阀,如果说刘邦和李渊是在决赛圈的话,曹操就是第一批跳伞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个对手一个对手的消灭。袁绍、袁术、陶谦、吕布、马腾、马超、张鲁、刘备、孙权等等等等。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对手,剪灭北方群雄耗费了他大半生的时光。

赤壁之战是曹操唯一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大败之后,曹操已经老了,没有精力也没有机会去统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来给儿子打下了基础,谁让他的对手那么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刘邦和李渊,只所以能够很快称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汉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两个残暴的王朝。秦始皇的严刑峻法,隋炀帝的横征暴敛,都耗尽了民众对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个新王朝的出现。

除了百姓之外,统治阶级也很支持新政权。

秦朝在建立以后,还在搞军功制度,没有一个正常的人才晋升机制,严重的影响了精英集团对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刘邦的崛起也没有获得六国旧贵族的反对,因为他们一开始认为刘邦也会和项羽一样继续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况更明确,隋朝是门阀制,是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门阀统治制度。隋炀帝为了消耗门阀的力量,不惜三次东征高句丽。所以在隋朝末期,这个政权已经让门阀们集体反对了。而李渊本身就出身于关陇集团,又打着拉拢门阀的旗号。所以李渊在入关之后得到了门阀贵族的一致支持,顺利的占领了长安,稳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惨了。

曹操出身寒门,与门阀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门阀都是支持汉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时代表面上是支持汉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对门阀,提拔寒门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两场斗争,一是与军阀之间的斗争,二是与北方门阀之间的斗争。两场斗争曹操都没能赢。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拉拢士族,于是曹丕被士族们抬上了皇位。可是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又开始打压士族,于是士族们开始转头寻找一个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后,司马懿出现了。

总之,曹操时代的北方,人心向汉,无论是百姓还是统治阶级,都不支持再建立一个新政权。所以曹魏政权也只成了昙花一现。

对手水平不同

刘邦的对手是谁?项羽啊!

楚霸王项羽,虽然是公认的英雄,可是也是公认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项羽靠着勇猛和善战,固然可以击败刘邦几次,可是碰见韩信这种玩谋略玩战术的,立刻就不灵了,所以项羽虽然打仗十能胜九,却终究被汉军所杀。

李渊的主要对手是谁呢?窦建德,王世充。

窦建德名声不错,可是却是个李世民式的人物,出了名的缺乏远见。而王世充则是有名的“奸人”,对上谄媚对下残暴,东都上下无不愤恨。这两个人,虽然能成为一时豪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很难称为一流人物。碰见了奇才李世民,很快就被灭掉了。

而曹操的对手是谁?是刘备!是孙权的江东集团!

刘备是什么人物我们都明白,如果不是遇上了曹操,刘备也能统一天下。孙权虽然一辈子因人成事,可是江东集团上下团结,又携地利,曹操同样很难击败。相比于位于中原的项羽、王世充等人,江南的孙权实在是块硬骨头。

所以,曹操面对的局面是:开局炼狱模式(对手多),环境炼狱模式(人心向汉,士族不服),敌人逆天模式(刘备孙权),就这么个局势,统一北方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就不要苛求曹操了吧?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