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明朝皇帝朱瞻基有怎样的评价?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6 23:14:41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明朝皇帝朱瞻基有怎样的评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芊芊煮书】的最佳回答:

朱瞻基称帝后,用大铜缸把叔叔朱高煦烤成了“叫花猪”;朱瞻基驾崩时,又让后宫多名嫔妃为其殉葬。

尽管如此,但也不能说朱瞻基就是个暴君昏君,而是一个可和朱元璋、朱棣相比的好皇帝。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不是小好,是大好——这是当年明月对明宣宗朱瞻基的高度评价。

小时候被朱棣看好

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江山后,为立储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朱棣还是比较喜欢朱高煦的。

因为朱高煦英武精明,很像当年的自己。而且,在靖难之役中,这个儿子为自己最终夺得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朱高炽呢,长得肥胖,腿有残疾,弓马功夫欠缺,特别是过于忠厚老实,几乎没有一点像父亲的地方。

可征求大臣的意见时,尽管有些武将拥戴他们的战友朱高煦,而文臣们却搬出了一条古训:君不立长,国有大乱!

其实朱棣在战场上是暗示过朱高煦的,说哥哥有残疾,你要多努力。意思是,等咱努力打下江山,父亲是不会亏待你的。

而打下江山后,朱棣就很难兑现承诺了,立储一事就搁置了下来。后来他单独问解缙的意见,解缙用“好圣孙”三字,就让朱棣拿定了主意。

朱瞻基从小聪明伶俐,在二十多个孙子中,朱棣最喜欢的还是这个长子长孙。

朱棣不看好朱高炽,但却看好其儿子朱瞻基,有个“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兴盛。

于是,朱高炽就借儿子的光,坐上了太子之位。而朱瞻基成了历史上被册封的最后一位“皇太孙”。

事实证明,因为朱瞻基这个“好圣孙”,大明的确保持了“三代兴盛”,且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

登基后对百姓好

因为其爷爷朱棣过于威猛,离世前一直在打打杀杀,尽管壮了国威,但也给老百姓增加了不少负担。

因为打仗需要大量钱粮和民工,到了永乐末年,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逃荒的现象。

朱棣最后一次远征,夏元吉誓死反对,就是看到了连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朱高炽继位后,马上下令改正父亲的错误,不但把靖难时期被罚为奴的罪臣家属赦免为百姓,还赐之以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朱高炽是个宽仁爱民的明君,只可惜做了二十年监国太子的他,只做了一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令人欣慰的是,朱瞻基称帝后继续推行父亲的宽仁之策,以“仁政”来治国安民。

他常常微服出访,了解民众疾苦。他曾看到有个老农在大大的太阳底下劳作,就在田间地头与其聊上了: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劳作?”

“因为要养活老婆孩子,还要交田租,一天不干活生活就没有着落。”

“那么冬天就可以休息了吧?”

“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

这普通的一番对话,深深地触动了朱瞻基。回宫后,他对大臣们说:“农民如此辛苦,我们必须爱惜民力啊!”

于是在“三杨”的辅助下,朱瞻基实行了他的“休养生息、清静养民”政策。

在执政的十年里,他勤恳理政,广开言路,妥善处理和蒙古的争端,尽量不动武,保证百姓能够积极地生产、平静地生活。

也许有人认为,朱瞻基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个平庸之君,但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他比他的祖父朱棣要强得多。

是个强有力的好领导

朱瞻基宽厚仁德,但不是怂包,他像他的祖父朱棣一样,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才能。

他的叔叔朱高煦效仿父亲朱棣,欲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企图也从侄子屁股底下把大位抢过去。

当时大家都推举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张辅也自告奋勇,去会一会他的战友朱高煦,而杨荣却主张皇帝御驾亲征。

朱瞻基犹豫不决,夏元吉一句话提醒了他:“皇上忘了李景隆的事情了吗?”

当年朱允炆把大军交给李景隆去讨饭朱棣,结果李景隆大败而归,给朱棣最后成功创造了条件。

想到这一点,朱瞻基当即决定,亲自带兵去和叔叔朱高煦较量一番。

宣德元年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十天后到达乐安城下。朱高煦一听侄子亲自来了,立马慌了神,城中守军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高炽知道自己不是朱瞻基的对手,只好派人送信,表示愿意投降。看来,朱高煦终究成不了朱棣,而朱瞻基更不是朱允炆。

很多人建议朱瞻基除掉老牌造反派朱高煦,但厚道的朱瞻基只是让御史于谦骂了他一顿,然后投入监狱。

过了一段时间,朱瞻基想起了叔叔,就抽时间去瞧了瞧,没想到还没聊几句,朱高煦就伸腿把侄子绊倒了。

朱瞻基忍无可忍,让人找来一口大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不料朱高炽却顶着大缸练起了杂技!

老实人终于发火了,于是朱瞻基又让人在大缸上堆上煤炭,然后点燃……

朱瞻基烤死了朱高煦,但并不能说明他是暴君,其实他对朱高炽已经仁至义尽了。

朱瞻基的能干和仁慈,还表现在对待另一个叔叔朱高燧上。朱高燧也不是个安分的主,处理了朱高煦之后,有人建议直接拿掉他。

但朱瞻基只是暗示朱高燧交出兵权,朱高燧也知道了侄子的厉害,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

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二十多岁的朱瞻基手里得到了彻底解决。

朱瞻基无论对百姓、对臣子,还是对家人,都是足够宽厚仁慈的,从执政能力上看,也可以与他的祖父有一比。

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像因为他有个上不得台面的爱好——斗蛐蛐,便被人送外号“蛐蛐皇帝”。可是,皇帝就不能有个小小的爱好吗?后来的那个朱厚照,还喜欢玩老虎和豹子呢!

还有,他离世的时候,让十几个嫔妃陪葬。其实,客观一点说,这也不是他的错,朱元璋制定的殉葬制度,他的祖父,还有他仁慈的父亲都没有废除,他似乎没有理由不执行。

最令后人诟病的是,朱瞻基宠信重用太监,后来的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就是他留给儿子朱祁镇的太监。这个王振,差一点把大明送上绝路。

可从当时的情况看,文官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甚至可以蔑视皇帝的权威,朱瞻基用太监来与文官们相抗衡,在当时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了。

综上所述,朱瞻基有缺点,但总体上他还是一个好皇帝,他爱惜民力,以“仁政”治国,且具有很高的领导才能。

尽管他统治时间只有十年,离世时只有 38 岁,但他和他的父亲在位的这十一年,却被后世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大明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单单从这一点看,朱瞻基就是一个好皇帝,正如当年明月说的“不是小好,是大好!”

对于明宣宗朱瞻基,你怎么看呢?

【2】、来自网友【苇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还是从头到尾说一下吧!

明朝(1368 年―1644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作为汉人在中国古代最后的荣耀,明朝统治下的二百七十六年里封建皇权达到了最顶峰,火器研制技术领先全球。然而,明朝也是一个“奇葩”屡出的年代,经过笔者糙糙分析,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竟然半数都不务正业。

“名字决定命运”——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出身布衣,但家境和刘邦还差几个档次。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时逢天灾人祸,农民地里都是颗粒无收。朱元璋的爹娘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会偷奸耍滑鸡鸣狗盗。所以,朱元璋的爹娘和哥哥,竟然在 22 天内接连饿死。

然而,名字决定命运,老朱幼名重八。一道小学生都会算的数学题,二八一十六,明朝也只历经 16 个皇帝便灭亡。深深地向朱元璋父亲鞠了一躬,千古神算第一人。

“革自己的命”——朱允炆

1398 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想闹革命的朱允炆,最后被下边这位给革了,成了“朱氏孤儿”。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从朱棣之后,明朝皇帝开启了“不正常模式”。

“越胖越美丽”——朱高炽

他肥胖到什么地步呢?据说他态肥胖到不能正常行走,必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算如此走的也并不平稳,总是跌跌撞撞的。坊间有传闻称,明成祖甚至因为他的肥胖一度对朱高炽不喜,甚至想过传位给皇二子朱高煦。虽然这个并不能得到证实,但可见朱高炽有多么肥胖。

于是乎,朱高炽走向了另一条道路——美食。然而仅十个月,朱高炽便因为过于肥胖而猝死。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蟋蟀”——朱瞻基

父亲当了皇太子,他也被立为皇太孙。宠爱的另一面是重视,还是禁锢和束缚。朱棣常常把孙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可是朱瞻基绝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孩子。

他爱玩,爱闹,踢足球、打马球、斗蟋蟀、斗鸡,流行什么他就玩什么。

这位皇帝被誉为“太平天子,促织皇帝”,而促织,便是斗蟋蟀,不惜微服出行于市井,跟草民斗蟋蟀。不过,他还真的没输过。

“我的一生都是逆袭”——朱祁镇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衰落的开始,英宗朱祁镇这货本来想学先祖带着全家去蒙古打劫,没想到最后反而被蒙古人绑票。同时在明朝内部,弟弟(朱祁钰)上位。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捡漏达人”——朱祁钰

就如同上边所说,朱祁镇被蒙古人绑票。于是朝中大臣三五成群在一块合计:朱祁镇的儿子太小,一个小屁孩当皇帝不像话,算了,朱祁镇的弟弟接盘吧!

朱祁钰就这样捡漏成功了,而等交了赎金,朱祁镇回来后就有些不厚道了,直接把哥哥关进小黑屋。也是因为这个,朱祁钰在死后,都没资格进入皇陵。

“恋母癖”——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位比较特殊的皇帝,他为人软弱,没有主见,而且口吃,是一位治国和治家都一塌糊涂的男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对一个大他 19 岁的保姆钟爱一生,这位保姆就是明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万贵妃。

“专情”——朱佑樘

明朝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公元 1470-1505 年),就只取了一个老婆张皇后。古今中外,他算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个把裤裆扎紧,最早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可惜的是,朱佑樘只活了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失去庇佑的张皇后,结局非常悲惨。她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子嗣,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史称明世宗。世宗对张太后的态度淡薄,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对张太后并不十分礼遇,如有臣子上奏还降罪,又改称圣母为伯母。张太后弟弟犯罪,张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

“动物园园长”——朱厚照

朱厚照从小就很聪明,聪明的孩子往往都比较顽皮。再加上他是独苗,是孝宗皇帝朱祐樘唯一的一个儿子,自然是疼爱有加。至于怎么疼爱的,请各位看官想想如何放纵自己的儿女就知道了。孝宗从小对他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他肯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堂,好好学习就行了,至少放学后去干什么,随你的便。

当上皇帝的朱厚照一心钻研如何玩,他甚至建立了动物园豹房,整日与嫔妃嬉笑于园中。最终没有留下子嗣,皇位不得不落的旁支。

“炼丹长寿”——朱厚熜

在他执政的前二十年中颇有作为,以不因循守旧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中兴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打破传统、体恤士农工商、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还应当看到,他的时代的许多建筑,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坛,钟祥的明显陵、元佑宫等,至今仍显现着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风采,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后日益腐化,朝政日坏,大礼议杖笞群臣、崇奉道教并祸及自身、寻兴大狱、误用佞臣、刚愎自用、局势动荡不堪。嘉靖帝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却十分小气,又喜欢乱花钱,也很要面子,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阶、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

朱厚熜最大的爱好便是炼制丹药,整日进行化学实验,不仅自己吃,还经常赏给有功之臣。然而算是奇迹的是朱厚熜吃这种丹药竟然没有副作用,一直活了 60 岁。

“奋斗在龙床上”——朱载垕

朱载垕一上台就把老爹嘉靖帝身边的炼丹方士全都给灭了,同时违背朱元璋祖训,开始开放沿海贸易。

唯一一个缺点就是太好色,可能由于盛年即位,正是生命旺盛的年龄。生理需要,但也不能这样亢奋吧?然而,他却沉迷媚药,亢奋不能自制,昼夜临幸美女宣泄,缺陷的异常激动和兴奋,无法视朝理事。怪不得的皇帝寿命短暂异常,实在不节制啊!

大臣们操碎了心,别瞧朱载垕懒于朝政,但对后宫女色可说是非常的勤奋,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当了六年的皇帝却把身体给掏空了,依然还勤勤恳恳的奋斗在龙床上,到死也没放弃这伟大的造人计划。

“专注罢工三十年”——朱翊钧

万历皇帝朱翊钧创造一项纪录,三十年不上朝而不亡国。也或许是张居正过于强势了,这位皇帝懒得跟他喘气,直接天天后屋睡觉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朝政的懈怠,所以导致了明朝朝政荒废,皇帝终日在后宫吃喝玩乐,使得明朝逐渐的走向衰亡,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明朝从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就已经开始走向了衰亡,明朝之亡始于万历。

“短命真君”——朱常洛

朱常洛登基后,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以后他就是国家的掌舵人,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生命和地位,但事情会朝朱常洛想的方向发展吗?他从此以后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事实证明,朱常洛还是太天真,这位天真的天子,继位不到一个月便死于非命,他的死亡牵扯出一大批人,他的死因却依旧都成谜。

“赛鲁班”——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这哥们对做皇帝不感兴趣,却对木匠活却情有独钟,且天赋极高,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能干的木匠皇帝。一天,这哥们做出了一艘小船,在湖中游玩,划到湖中心,突然小船就翻了,他差一点就被淹死了。虽然死里逃生,但就此落下了病根,卧床不起,不久之后就气绝身亡,这当真是不作不死呀!

“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算是恪尽职守的皇帝了,虽然在决策时也有大脑短路的行为。然江山已经被前边数位前辈毁成这样,最后明朝被推翻自然是天数。如果换做其他时代,朱由检虽称不上明君,至少也不算昏君。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