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一些海洋小岛上的淡水是怎么来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17:48:1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一些海洋小岛上的淡水是怎么来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猎奇动物社】的最佳回答:

海岛四面环海,按理说这里是没有淡水的,但事实上,海岛上不仅有淡水,甚至还有河流,比如旅游胜地巴厘岛上就有 400 条河流。那么,既然海岛四面环海,它上面的淡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以巴厘岛为例来了解一下。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几乎所有的海岛上都是有植被覆盖的,而植物的生长其实是离不开淡水的,只不过相比较陆地上的植物它们的耐盐性更强而已,但是它们想要存活和生长必须依赖于淡水,也就是说海岛植物的根部接触的水分是淡水,而非海水。

正是因为这样巴厘岛早在距今约 2300 年前就已经有了农业种植,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水,巴厘岛上的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如今已经有超过 400 万常住人口了。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海岛上的淡水来源。

海水淡化

这是目前有人居住的海岛主要的淡水来源之一,虽然海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但是只要将海水淡化就能得到淡水了,当然海水淡化并不单单是去除掉过多的盐分,还需要去除一些矿物质,才能得到口感上与淡水有一定的差异,但可以安全饮用的淡水。

海水淡化不但在海岛常用,在中东这些相对干旱,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是主要的淡水来源,尤其是在沙特,这里有着全球最多的海水淡场,其海水淡化产量约占全球的 24%。

降水

巴厘岛之所以有着 400 条河流,原因就来自于降水,虽然海水是咸的,但是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到空气中的小水滴却是淡水,巴厘岛处于热带,全年的平均温度在 24℃以上,炎热的天气加上海洋气候,这里的海水蒸腾量是非常大的,这使得巴厘岛的年降雨量超过了 1200 毫米。

如此多的降雨,降的都是淡水,这些淡水汇集然后冲刷着巴厘岛的地面,这样就会形成沟壑,进而形成河流。除此之外,土壤是会将这些雨水渗透进地下的。不过,海岛的地下水分布于陆地不同,因为海岛的地下水大半是被渗透进去的海水占据的,虽然海岛附近的珊瑚礁、岩石会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是久而久之,这些地下水终将会变成海水。

此时,降雨渗透进地下的淡水密度比海水密度小,所以它们会聚集在地下海水层的上方,淡水层与海水层中间形成了一层海淡混合层(brackish water),将二者分离开来。

因此,海岛上的人只要是大口井,不要打到混合层和海水层,就能获取淡水了,巴厘岛上的淡水来源主要就是降雨形成的地下水,而河流是较大的降雨量冲刷地面逐渐的形成的。(下图为巴厘岛上的河流)

运输

还有一些海岛离大陆比较的近,海岛的面积又比较的有限,所以在这里建立工厂是不合理的,同时海岛如果比较小的话,其淡水水层的面积和深度也会很差,不足以满足海岛上人们的生活,此时他们就会从附近的陆地运输淡水,比如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斗湖市的外海的卡帕莱岛,这里由于涨潮时会被海水淹没,所以岛上几乎是没有淡水资源的,好在它距离最近的陆地乘坐快艇只需要不足 1 个小时,所以,该岛的淡水补给,仅靠运输。

海岛淡水的桎梏

即使淡水资源再丰富的海岛,它也是有桎梏的,那就是过度的使用,我们以巴厘岛为例,作为世界著名的景点,这里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平均在 600 万人以上,加上本地的人口,对淡水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

而巴厘岛的淡水又主要依赖于地下水,所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淡水资源枯竭的现象,这是因为,巴厘岛地下的淡水和海水层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常的消耗,会让它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

但是,随着消耗量越来越大,单靠降水量来补充地下淡水层已经远远不够了,这就会造成地下海水层不断上升的结果,如今的巴厘岛由原本的 400 条河已经干涸了 260 条了(补充地下淡水层了),地下淡水的储存量也变为原来的 20%左右。

所以,一旦人多了,用淡水多了,就会给一些海岛原本的水循环系统带来灭顶之灾。

写在最后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经常被淹没的海岛,它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水循环系统的,其中淡水的主要来源就是降雨后的渗透,但是海岛的水循环系统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过度的开采,淡水就容易告急,而且通常是不可逆的。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以我国南沙群岛为例,淡水主要这几个来源。

第一,自己有淡水。

目前南沙群岛基本没有淡水,只有台湾控制的太平岛等极少数岛屿,有淡水资源。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台湾方面放弃了其他岛屿,但始终固守太平岛,因为有水源。

然而,这几年台湾发现太平岛的淡水井有着明显的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

一度水质差的只能用于冲厕所,根本不能饮用。

所以,驻军也放弃大量利用淡水,转而开始保护。

2018 年,我国首次在永暑岛发现了地下淡水。据悉,专家团队在永暑岛周边钻探,27 个点位中有 11 个发现了淡水,并且水量都非常大。

当时报道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飞跃式发现,将极大地改变永暑岛现有的情况。

第二,长途运输。

我国过去在南沙没有驻军,在西沙倒是有常驻部队。

当时西沙的淡水几乎全部是运输船运过去的,同时过往的中国国有大型船只也有向西沙岛屿送淡水的任务。

因西沙驻军不多,所以依靠淡水解决生活饮用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也就仅此而已。

运输淡水的成本很高,约是 600 元/吨~800 元/吨,只能用于饮用而已。

曾经南沙西沙的用水都非常困难。我军官兵淡水日常的配给紧张,每人 3 天-4 天只有 25 公升的一桶水,要用来洗脸刷牙和洗衣服,至于洗澡,那就只能等老天下雨了。

第三,收集雨水。

以往条件差,各岛屿驻军都必须收集雨水,然后对雨水进行净化,作为重要的水源。

南沙地区的气候变化很大,降雨很多,所以雨水还是比较充足的。

驻军有专门收集雨水的设备,这也是淡水的重要来源。

只是,净化后的雨水水质还是较差,只用于洗澡、洗衣。

第四,海水淡化。

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缺点是成本比较高,而且水质毕竟较差。

大型海水淡化器需要占据大量空间,这对于南沙狭小的岛礁并不合适。

同时,海水淡化需要大量汽油的消耗,这对于远离本土的岛礁也是不太合适的,汽油也要千里迢迢运过来。

同样道理,海水淡化后一般也不用于饮用,多用于其他生活用途或者浇灌岛上的植物、蔬菜。

即便如此,海岛上还是非常缺水的。

去年的报道这么说:海水淡化和雨水收集系统的建成,永暑礁早就告别了淡水短缺的时代,但礁上的淋浴间还是装上了电子计量器,每人每周只有 50 公斤的洗浴用淡水。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