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07:41:2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文申淑荣文凤承泌】的最佳回答:

为怀念以逝之人一种思想行为。

【2】、来自网友【老乒 420】的最佳回答: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春秋时期,晋国献帝因宠妃骊姬,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迎流亡他乡,可谓饥寒交迫,传说介子推看到晋公子重耳饥肠辘辘,实为可怜,用快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親自煮汤,供重耳食用,这就是传说中的“割股奉君”。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无从考证,传说而已。

不久重耳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重赏文武大臣,凡有恩公子重耳者,皆能弄个一官半职的。也不知晋文公是记忆不好,还是流亡期问脑袋让驴踢了,偏偏忘记了对己有大恩的介子推。介子推为人讲究忠孝,不仅“功不言祿”反而“功成身退”,悄悄地背着其母,隐居于山西绵山。

忽一日晋文公,想起自己的大恩人介子推,派人寻觅,得知隐居于绵山。若大绵山,当時也没有通讯用的手机,看来晋文公脑子是有问题,竟下令火焼绵山,逼迫介子推出来,然后再重赏其名利和地位。良好的愿望,恶劣的行为,结果一把火把介子堆母子,活活烧死在绵山。普文公“好”心,办了个大坏事。

晋文公原本想介子推被火逼出后重赏,结果事于愿违,得到的是介子推亡故。噩耗传来,晋文公哭得如丧考妣,因此下令每年三月五日(可能是当時农历)为“火禁日”,凡每年到了这一天,晋国无论朝野一律禁烟火。久而久之,流传至今就成“寒食节”。

请注意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并非“寒食节”,两节不要混为一谈,因农历“寒食节”日子接近公历“清明”。有些地方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做为“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并不是不可以。这就这“寒食节”来历。

【3】、来自网友【尚武菌】的最佳回答: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历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

介子推对晋国公子重耳有恩,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后,欲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重耳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未出山。

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大定为“寒食节”,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

据唐人徐坚《初学记》卷四《寒食》条所载禁火的传统可能在周代就已经存在。寒食节原先延续时间较长,大约一个月左右,后来天数逐渐减少,一月只有数天。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天,店舍无烟官舍绿。”描写的就是寒食节的情景。由于寒食节过后就足清明,两个节日紧紧挨在一起,节日风俗又大同小异,所以人们常常把这两个节日相提并论。白居易诗《寒食望野吟》就已经把寒食和清明节连在一起了,描绘了时人思念亡亲的画图:“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自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可见,寒食拜

扫的风气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了。

在初唐时期,寒食上墓游乐是遭到明文禁止的。直到开元二十年,玄宗针对寒食拜扫、浸已成俗的情况,才下旨允许上墓,但不得取乐。可是在“行乐不违亲”的观念下,饬令的严格还是禁不住人们游乐的欲望。尤其时值仲春,冷暖适宜,空气清新,树绿草青,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机会,元稹《寒食日》一诗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韦庄《丙城年鄘州寒食》诗亦云:“雕阴寒食足游人,金风罗衣湿麝薰”,“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寒食节期间举家外出旅游的情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4】、来自网友【云隐】的最佳回答:

有关寒食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年桓谭的 《新论·离事》:“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记载虽简单,但寒食节的禁火、为介子推而设却是非常清楚的。

其后《后汉书·左周黄列传》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明罚令》中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由上可以推知,寒食节出现于西汉、兴起于太原,其后地域逐渐向三晋扩展,“寒食”时间也在逐渐增多;到东汉未年,至少已经扩展到晋中、晋北,禁食时间竟达三个半月之久的一百余日。

虽魏武帝以及其后的石勒等都曾禁止过寒食,但六朝之后寒食节被更广泛的地域接受,有关寒食节的文字记载渐多。

据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载:“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东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

《晋书·载记》记载:“勒下书曰:‘寒食既并州之旧风,朕生其俗,不能异也。前者外议以子推诸侯之臣,王者不应为忌,故从其议,倘或由之而致斯灾乎!子推虽朕乡之神,非法食者亦不得乱也,尚书其促检旧典定议以闻。’有司奏以子推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并州复寒食如初。”北魏太和二年二月,魏孝文帝下诏禁止国人绝火寒食,诏曰:“除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昔介子推……世世祠祀,頗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

可见这一时期,寒食节已由晋中扩展到整个中原地区、即所谓“中国”,寒食的时间也又由长缩短,向一个典型的“节日”模式靠近,但此节日尚未被官方正式承认。

对于寒食节的起源于介之推一说,也有人提出过异议,其主要观点认为寒食节的核心要素———禁火,其起源应是更为久远的上古“改火”风俗。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周书·司烜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清顾炎武《日知录》:“唐李涪《刊误》曰:《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汉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遂。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待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曰禁火。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以钻燧证之。…《升庵集》:《容斋随笔》谓,寒食禁火不由介推,其言是矣。”

所谓“改火”是古人“万物有灵”思想的一种表现,上古时火种得之不易,故需保留火种,但古人认为火亦有生命,到了一定时间就应该将“老了”的旧火熄灭,换成新燧的火种,这就是“改火”。

唐韓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这种风俗在唐代依然为人所知的例证。应该说这种认为禁火之俗源于“改火”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更应看到随着社会走进文明时代,火种的取得变得方便之后,对火的崇拜逐渐减退,“改火”的习俗也就渐渐消匿,而当此时晋中的民间文化采用了极其巧妙的“移花接木”之术,将介子推的传说注入古老的“改火”风俗,虽然保留了“禁火”这一形式,但却将其内在意义由原本对火”这一自然现象的崇拜,变成对先贤的祭祀和追怀、对忠勇行为和高尚人格的褒扬,也只有此时才可以称作是寒食节形成了。

有趣的是,在寒食节的形成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移花接木”竟会再一次出现,但不幸的是这第二次“移接”却是将寒食节移入清明节之中,从此使寒食节渐渐归于消匿,这种现象在我国文化传承史上怕也是第一无二的特例。

【5】、来自网友【小远 LVUg】的最佳回答:

寒食节的由来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此日定为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称寒食节。相传晋文公重耳被逼逃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下腿上的肉,为晋文公充饥。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不愿出山的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绵山的一颗柳树下。晋文公感念他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并修祠立庙。还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要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