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02:59:08 2次浏览

p>关于问题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走近历史的馒头】的最佳回答:

清宫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将罪犯发配宁古塔的桥段,许多带罪囚徒在听到判决后,往往会大惊失色,痛哭流涕,如果遇到演技浮夸的主儿,浑身瘫软如泥,被人拖出公堂也是屡见不鲜。宁古塔到底是哪儿?为什么如此让人闻之色变?

宁古塔(黑龙江省海林市)并没有塔,因满语音译而得名,满语中六的发音是“宁古”,个的发音是“塔”,满人入主中原后,许多旧名词并没有汉化,宁古塔就直接被拿来音译使用了。努尔哈赤祖辈有六兄弟曾在此驻守,这里是努尔哈赤的祖籍,真真正正的大清龙兴之地,

宁古塔虽然位于黑龙江,但却并不是大清江域的最北边,从地理位置来看,宁古塔虽北好像也算不上大清最苦最寒之地,可为什么这三个字听到罪犯耳中恍若雷鸣呢?镇守宁古塔的披甲才是最让人感到惊惧的地方。

更不要忘了,明末清初正是绵延了几十年的小冰河时期的尾巴,在小冰河时期冷空气的影响下,广州的海面都曾有过结冰的记载,最为严重的一次七月的海南都曾飘过雪花,我们对东北温度的认知与明末清初时的宁古塔比起来仿佛温室一般。

再来说说披甲,与重文轻武的明朝不同,满清王廷从上至下都将“披甲”作为名誉授予给最为晓勇的战士,披甲基本上代表了满清是兵种的最高战斗力。八旗时代的满族缺少军械,士兵甲胄不全,根本无法与甲坚矛利的关宁军对抗,女真的人数又少的可怜,根本无法支撑与大明的消耗战。

为了扭转战争局势,努尔哈赤只得利用手头极为拮据的资源,竭尽全力的打造一支人数虽少但足以攻城略地的精英部队,这也是披甲的最初由来,后来又根据战功和士兵素养继续细分出白甲兵和红甲兵。虽然按照清朝的说法披甲上阵足以以一当百有些夸张,但以一当十绝不为过。在八旗横扫中原的年代,披甲所过之处,无一不掀起血雨腥风。

鸟尽弓藏是或许是战士的最终宿命,中原平定后,战斗力太高又嚣张跋扈的披甲反而成了王朝的不稳定因素,顺治大笔一挥,大部分披甲被放回原籍,守护满族的龙兴之地。

这些女真人是宁古塔地区名副其实的主人,本就不大的宁古塔好似成了一座军营,披甲佩刀的战士随处可见,虽然满清王廷对这一支不稳定势力极为忌惮,但在明面上披甲兵怎么说也是争夺天下的功臣,待遇一定要给的高高的。只要被流放宁古塔的囚犯无一例外都成了披甲们的奴隶,而且一旦流放便无归期,永无出头之日。你可以把清朝时期的流放宁古塔视作社会死亡。

特别是那些因家人犯罪被牵连的女性,他们将被守护宁古塔的披甲视作朝廷的封赏,纷纷带回家当做禁脔,这一去便是生死未卜,难道还要指望这些没有彻底褪去野性又在战场上杀人如麻的生女真懂得怜香惜玉?许多被判流放宁古塔的女囚宁可自杀也不愿到苟活到流放之日,可见披甲之恶名早已传遍天下。

当然,宁古塔成为满清流放的热门地也并不全都是为了提高驻守披甲兵的福利。流放罪囚开垦东北才是清朝统治者打的如意算盘,经过长达 70 年的小冰河时期,极端的寒冷和多年的战乱,让这片充满原始丛林的黑土地田地早已荒芜,满族的龙兴之地也早已满目疮痍,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虽然到了清朝初年,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恢复正常,气温逐渐回暖。但想让荒芜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没有充足的人力根本无法做到。这时的满人原住民大多已随清军入关,过上了高人一等的富贵日子,本就人烟稀少的东北平原更是没有丝毫人气。

守卫祖地的披甲兵虽然高人一等,但常年生活在苦寒之地同流放于此没什么区别,提高披甲生活质量、振兴东北成了满清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扩充人口成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从其他地区强行移民固然可以一劳永逸,但十分容易破坏当地原有的生产结构,依据中原祖制,流放充边,扩充东北人口,则成了风险最低,成效最高的好办法。

在此思潮的影响下,清朝前几代帝王极为重视宁古塔地区的发展,甚至将流放人数计入官员考核标准。各地官员为了完成绩效,纷纷不遗余力的推动向宁古塔的流放力度,在清朝初年甚至出现了只见流刑不见他罚的乱象,连南方的广东、福建也不远千里将犯人向宁古塔流放,死于流放路上的囚犯不计其数。一直到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战略中心转移至西北的清王朝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统治,才逐渐改变向宁古塔地区的单向流放。

再将话题说回到披甲,你可以将披甲人看作最为纯正的女真人,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是他们的最主要特征,虽然满清夺取天下后,他们已经是功勋阶层,手下也有了大批奴隶,但披甲们却并不像入关享福的八旗子弟一般遛鸟闲逛,反而像汉族地主一般带领奴隶开荒种田,虽然地处北部边疆,但基本上可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

再到后来,沙俄开始不断在北部边境挑衅,披甲们又重新拿起战刀,加入了抵御沙俄入侵的一系列战斗,像他们的祖辈一样,用战刀和鲜血守卫着边疆。

【2】、来自网友【蓝风破晓】的最佳回答:

清朝对于官员犯罪,最严重的就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其次就是斩首,第三就是发配。

发配的地方,大多是几千里外的宁古塔,主要是给披甲人为奴。

问题来了,到底宁古塔在哪里?披甲人又是谁?

宁古塔在东北黑龙江宁安市一带

宁古塔是北方严寒之地,距离京城(北京)有三千里远,有两座城,一座新城,一座旧城。新城就在如今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是康熙时期建的。旧城是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是努尔哈赤时期扩大建立的。

宁古塔没有塔,只是个地名而已,是满文直译。“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六个”

。名字的来历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曾经都住在这片区域,于是,后来慢慢就成为了地域名字,有了中心城。

但是,这个名字很有特点,是个数量词,满人就是这么任性,简单,好记。不过,中国的大多百姓更能适应“数量词加名词”的叫法,比如“八棵树”,比如“八家户”,比如“六盘山”,比如“五丈原”。

宁古塔曾经很厉害,清朝初期,这里设有“宁古塔将军”,这个“将军”不是哪里都有的,整个东北,当时,只有“宁古塔将军”和“盛京将军”。

当时宁古塔将军的管辖区域非常大,宁古塔也成为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康熙十五年,设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吉林乌拉(吉林市),并设立了“吉林将军”,自此“宁古塔将军”成为了历史,当地只设宁古塔副都统。

披甲人是谁?来自哪里?

披甲人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披着盔甲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披着盔甲,就是披甲人了。

八旗制度“以旗统兵,以旗统民”,平时打猎打鱼,战时披着盔甲上阵。这些人,分为三等:

阿哈、披甲人、旗丁。

“阿哈”地位最低,多数是汉人和朝鲜人;“披甲人”位置中等,多是其它部落的降人;旗丁地位最高,是女真人。

披甲人无疑被女真重视,放到边境做守卫工作,后来“降人”越来越少,于是直接安排军人过去。

披甲人后来多引申为“东北边疆的守卫军人”。

发配到边疆的官员,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去了。这福利不错,让披甲人单调的生活有了色彩。

那么披甲人对“发配过来的奴隶”怎么样呢?

“宁古塔”和“披甲人”为何成了很多官员的噩梦?

宁古塔的可怕在于两个,

一是距离太远

,古时交通又不便利,全靠“11 号马车”(步行)前行,想想几千里的距离全靠步行,实在是不容易。

二是,气候多变

,冬天寒冷异常,而且持续时间长,这寒冷大多数人受不了,特别是南方官员,在他们看来,这里简直是人间地狱。

披甲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是被发配官员的主子,官员们成了披甲人的奴隶。官员们曾经的扯高气扬,曾经的耀武扬威,到如今一无所有,还要被别人“喝五吆六”,这让官员们的心理有了巨大的落差。

天寒地冻之时,官员们没人关心,没人给予适时的嘘寒问暖,很少有主动张罗安排冬衣;夏天酷暑之日,也没人管你的消暑纳凉。这里,曾经的官员只是奴隶,再也没有曾经的权势。

难道,宁古塔真是人间地狱?其实,也不完全是,很多发配的人还被那边的官员重视。比如王兆骞,后来成了当地官员的幕僚。由于披甲人的生活很无聊,后来来的郑芝龙、金圣叹家属、吕思良家属等等发配的人,带去了文化、农耕、佛法等知识,促进了交流,让披甲人也长了见识。

宁古塔的可怕,在于文人们的文字描述,扩大了“可怕”。比如气候,比宁古塔恶劣的还有东北漠河、黑河,新疆阿勒泰、塔城,这些地区气候都比宁古塔恶劣,当地人还是能够安居乐业。

宁古塔的真正可怕在于:步行几千里,辛苦;去了之后当了奴,心理落差大;南方官员们对气候,不适应。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