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15:12:31 3次浏览

p>关于问题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甲午战争中,在朝鲜战场的前敌统帅叶志超放弃平壤,“狂奔五百里”,仓惶而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叶志超的可耻行径,无论有什么说辞,都绝不能“洗白”!

不过,细究叶志超逃跑前后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大清的惨败,绝不只是因为有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官那么简单!

“裱糊匠”的“结晶”:不想打仗的军事统帅

叶志超原本是个勇猛之人。他从基层开始,每战必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其中还曾差一点战死沙场,最后靠着一刀一枪打出头来。

然而,甲午战争前,当李鸿章命其入朝作战时,他却不敢前往。

当时,朝鲜发生东林党起义,中日皆要派兵协助镇压。不过,明眼人都看出:中日在朝鲜交战的可能是比较大的。

或许是有了荣华富贵就怕死了,或许是有其他考虑,总之,在接到命令时,叶志超托周馥说情,希望不要让他入朝。

然而,李鸿章却“宽慰”:亦未必战,何怯?

如此,叶志超才勉强入朝。

也就是说,叶志超是在“亦未必战”的前提下,才不“怯”,才愿意出征的!

未战先怯,如此人物,怎么还能做指挥官呢?

叶志超“怯”了,李鸿章也知道叶志超“怯”了,可是,李鸿章还是让“怯”的叶志超领军出征!

这一切,不过是李鸿章“裱糊匠”风格的一贯延续罢了:做做样子,祈祷不要出大事。但样子做得再漂亮,一旦遇到大事,就一定会”出大事“!

继续“裱糊”:不想当统帅的统帅

一个抱着“亦未必战”才勉强前去的将军,到了前线,一旦遇到“真打”,自然拉跨!

其后,叶志超与聂士成驻牙山,遭日军进攻。

叶志超本不愿战,仓皇难安。聂士成敢战:海路已被封锁,牙山是绝地。公州地形好,你在公州为后援,我在成欢阻敌,如果取胜,我们就在公州待援,如果失利,我们再撤往平壤不迟!

叶志超采纳了聂士成的建议,各自行动。

不料,聂士成尚在苦战,叶志超居然就先逃走了!聂士成无奈,也只好绕道返回平壤!

战后,叶志超发扬清军谎报战功的“传统”,谎称大捷,受到朝廷嘉奖。

吹牛是吹牛,但怯懦依然是怯懦!

退守平壤后,叶志超与诸将商议,准备放弃平壤,继续后撤,但遭到左宝贵、马玉昆等人的坚决反对。

如此,叶志超以“头眩心跳之症”,请求“回津调养”,不干了!

叶志超知道自己不行!诸将也知道叶志超不行!

败军之将,谎报战功,能糊弄朝廷,却糊弄不了前线将士呀!

因此,诸军多不服叶志超,叶志超来平壤之前,诸将还“日督勇丁并朝民于城内外筑垒,环炮而守”,然而,“及志超至军,弥庸懦,无布置,识者忧之“。

其实,朝廷也知道叶志超不行。

朝廷知道,前线没有统帅之人,“有将无帅”,本想请名将刘铭传来担任统帅。

然而,刘铭传未来赴任后,朝廷就依然让叶志超担任这个统帅了!

朝廷知道叶志超不行,李鸿章知道叶志超不行,诸将知道叶志超不行,叶志超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行!

然而,上上下下都知道叶志超不行,叶志超却还是担任了统帅!

只能说,大清王朝上上下下令人发指的低效率,使他们在大战来临之时,仍然在“裱糊”!

进退失据:荒唐的多方指挥系统

此时,大清内部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光绪帝为主,主张趁日军兵力未集,主动出击。

另一种则是叶志超、卫汝贵提出的,要放弃平壤,集结于后路,然后发挥兵力优势与日军作战。

其实,无论采取哪一种策略,都比后来在平壤“坐守”要好一些。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是稀里糊涂!

李鸿章、叶志超均不敢公然违背天子的意思,于是,叶志超提出“秋后合力前进”的计划,被李鸿章赞许为“老成之见”。

其实,李鸿章、叶志超,都不想真的主动出击,李鸿章的意图是“以守为上”,叶志超更是想要后退。

他们出于政治上的狡猾,服从光绪帝主动出击的战略要求,但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出击,也没有进一步加强在朝鲜的力量。

因此,当日军逐渐集结后,其在朝鲜战场的兵力超过了清军,清军白白丢掉了战机。

其后,叶志超再次请求后退。

然而,光绪帝则要求趁日军分进之机,“半济而击之”。

李鸿章不敢公开忤逆光绪的意思,遂要求叶志超“同心奋勇,出奇制胜”,主动出击。

然而,当叶志超真的出击时,李鸿章又十分紧张:你们往前扑,如果日军绕攻你们后路,“则进退失据,为患甚大”!

于是,本就不想出击的叶志超马上将出击兵力调回,“婴城而守”!

原本,清军或主动出击,或稍为后退,都有机会。

然而,李鸿章、叶志超既不敢反驳光绪,不敢执行后退的原本打算,要按照光绪的意图做出击的样子,又不敢真的出击···结果,稀里糊涂之间,失去了一切主动。

最后,只能婴城而守,被动挨打!

所谓被动,就是指:即便在大多数方面打得不错,一旦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那就要陷入极度危险的状况!

打得不错,但形势恶化

9 月 15 日,平壤大战!

清军官兵表现英勇,尤其在东、南两个方向打得都很不错,不仅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而且,付出的伤亡也远远少于对手。

然而,在北战场,形势却恶化了。

当时,在北战场,日军集结了 2 个支队,7800 余人。而清军只有 2900 余人,双方兵力对比为 2.7:1,清军兵力严重不足。

而且,城北所修筑的保留既少且近。北部城外的几处高地,均未设垒,使日军可以在此从容设置炮兵阵地,居高临下轰击清军。

结果,左宝贵战死,牡丹台、玄武门相继失守。

如此,当日结束时,平壤清军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

都很吃力的关键时刻

此时,中日双方的情况都很吃力。

叶志超与众将商议时,提到: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运转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

其中所说的困难,大部分是属实的。

城北的牡丹台和玄武门,是平壤的制高点,为日军所得,平壤城防自然十分危险!

同时,“子药又不齐全”,也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后来,不少学者认为当时平壤“军储丰厚”,也不算是虚言,但又不全面。

当晚,叶志超率军仓皇撤离后,平壤城内留下了各类大小口径炮 35 们,步骑连发枪 550 支,后膛单发枪极其枪 610 支,炮弹 792 发,子弹 56 万发···

总量确实是丰厚的。

然而,炮弹和子弹的数量却是严重缺乏的!

按照当时邱凤池的奏折,在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平壤清军共消耗了子弹 74 万发,炮弹 2800 发。

要知道,这三天中,最主要的交战只是在八月十六的大半天时间里。

也就是说,清军剩下的炮弹、子弹,确实不足支撑半日了。

叶志超与诸将所陈述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打仗,从来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你困难,你的敌人困难吗?

日军的情况,也很困难!

当体进攻结束后,日军第 5 师团长野津道贯表示:“明日之战,举全军以进逼城下,冒敌弹,攀城墙,胜败在此一举!我军幸得陷城,我愿足矣;如若不幸败绩,平壤城下即我葬身之处”!

明日之战,日军是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企图的!

而日本历史学家藤村道生在《日清战争》中则直接描述: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却。

可见,日军,也就最多只能再支撑一日了!

事实上,从日本史料看,日军当时许多部队的弹药也已经告罄!而且,比清军更困难的是,日军的粮食也严重不足,许多部队一日未进餐,又饿又累,疲惫不堪了!

而且,当夜,风雨交加,更不利于日军攻城作战!

同时,玄武门虽失,但内城尚未被攻破!叶志超当时调集兵力,继续抗击,仍能拒敌于城外!而且,如果当夜发起反击,是有机会收回玄武门和牡丹台的。

正如日本史料所说:清兵仍然有继续战斗额可能性,但是,总指挥官的失败主义招致了大溃退,使日军在第二天早晨几乎是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平壤!

双方都很困难,这时候比拼的就是精神力了!

原本,叶志超就“怯”,慷慨激昂要与日军血战的精神领袖是左宝贵。

左宝贵既已牺牲,清军的精神力也就垮掉了,叶志超的失败主义得以毫无忌惮了!

左宝贵弃城,雨夜崩溃!

狂奔五百里,彻底崩溃

原本,叶志超就不主张死守平壤,他一直表示要退守安州。

在与众将商议,做出撤退决定时,叶志超也是表示要”暂弃平壤···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

所以,叶志超逃往安州时,聂士成建议:守安州,集结兵力!

然而,叶志超却策马而过,弃而不守,一路狂奔 500 里,逃过鸭绿江!

如果说此前,主张后撤,还是一种带有失败主义的方略的话,那么此时,叶志超放弃安州,一路逃奔,就已是一个完全失去理智,被恐惧所征服的懦夫了!

这样的人,不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那历史就没有耻辱柱了!

平壤战败,奇耻大辱!

叶志超,先是企图不奔赴战场,勉强奔赴战场后,在牙山之战时抛弃战友,仓皇而逃,其后,又谎报战功,以败为胜,在担任主帅后,又稀里糊涂,进退失据,在进入僵持阶段时,一溃千里,再次仓皇而逃!

可以说,叶志超,是一个耻辱!

然而,在叶志超已经表现出怯懦不敢出战时,为何仍要派他出战呢?在明明知道其并非统帅之才时,为何又要以他为统帅呢?

大清的低效和混乱,使叶志超的个人耻辱,最后变成了整个民族的耻辱!

【2】、来自网友【漫酌豪说】的最佳回答:

题记

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作为抗日援朝的主帅,一直以来,被钉在“贪生怕死、无能逃跑”的耻辱柱上。甚至认为他是导致中国失败的罪魁祸首。

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志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熊包,也并不是只知逃跑的无能之辈。

笔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复盘一些当时的情况,努力为爱好历史的朋友们提供一此饭余茶后的聊资。

抗日援朝

1894 年 2 月 15 日,因不满朝鲜王室的压迫,东学道领导人全琫准率领东学道徒与非道徒农民数千人,夜攻古阜郡城,宣布起义。

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抵抗不住义军的朝鲜王室,便向宗主国清廷发出紧急求援申请,要求派兵帮助镇压东学道义军。

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廷答应了朝鲜王室的请求,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支援朝鲜。

李鸿章便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带领太原部兵聂士成,率领一支 2000 人的清军,出国抗日援朝。

这名抗日援朝主帅,过往的战绩十分骄人。

叶志超,生于 1838 年,安徽合肥人。青年时候就参加团练,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后来转投淮军,在刘铭传账下镇压捻军,积功至总兵。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在北洋。1875 年,署正定镇总兵;1889 年,任直隶提督。1891 年,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平乱后,获赏穿黄马褂。

叶志超作为李鸿章麾下最高陆军将领,在国内战争时期,既可猛攻,又可用计,智勇双全。进入朝鲜这一年,他已 56 岁。

这支 2000 人的部队,也很不简单。

那个阶段,清军中的精锐,是李鸿章的淮军。而这 2000 人,是从淮军的精锐中精选出来的。

部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毛瑟 1871 式步枪和哈奇开斯 M1878 式步枪等。

在叶志超和聂士成的率领下,清军于 6 月 8 日至 10 日在朝鲜忠清道牙山登陆。

日本,自从 1868 年启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大清的态势。军国主义开始滋生,开始规划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的计划。

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就高度关注朝鲜态势。清军派兵进入朝鲜,日本立即借口《中日天津条约》中“中日有对朝鲜共同派兵权”、《济物浦条约》中“日本有权出兵保护在朝侨民”等条款,陆续派遣日军,从仁川港登陆进入朝鲜——不请自来了。

但清军在牙山刚登陆,朝鲜王室就与起义军达成和“全州和议”,两下罢兵了。

朝鲜王室随后要求清军和日军立即撤回本国。

日本怎肯放弃这个搅局的机会,赖着不走。随后,日本大使大鸟圭介奉命与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

眼看谈判就要达成,日本却在 6 月 15 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提出要长期驻军朝鲜,以协助朝鲜进行改革。

袁世凯与叶志超都感到日本气焰越来越嚣张。分别向清廷提出对策建议。

叶志超向李鸿章提出:当下形势,上策为:速派水陆大军进入朝鲜,掌控大局;中策为:派商轮来牙山,将清军撤回;下策为:守在此地,被动应对。

但李鸿章不希望中日直接产生军事冲突,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日本进行外交斡旋。以期达成共同和平撤出朝鲜。

接到叶志超的建议,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几经商量,在 7 月 18 日才定下“一面和谈,一面备战”的方针。而入朝增援部队,在 7 月 21 日才派出。

叶志超与李鸿章

但是,日本的行动快得超出清廷的想象。

此时,日本大本营已作出决定:先将清军赶出朝鲜,占领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进军中国。

7 月 17 日,日朝关于退兵的谈判宣告谈崩。

7 月 20 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废华约、逐华兵”,并要求 48 小时内答复。

见朝鲜政府未作答复,日本遂于 7 月 23 日凌晨发动政变:突袭汉城王宫景福宫,挟持国王高宗和闵妃,扶植以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政权,控制了朝鲜政府。

日本进而挟持朝鲜亲日政府,宣布与清朝断交。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成欢之战

感觉大势不妙的叶志超,一边向李鸿章提出应对建议,一边将登陆牙山的部队转移到牙山东部较为险峻的成欢驻扎。

7 月 24 日,清廷增援部队江自康 1400 人到达牙山,叶志超合计 3800 余人。

叶志超、聂士成在此布下防线:

聂志成坐镇成欢,为核心阵地,左翼是牛歇里,右翼是月峰山。三个阵地“品”字摆开。

因右翼兵力较为薄弱,叶志超便率 1000 余人退守公州,以为犄角。

聂志成还有更加高明的安排,他在来兵必经之路安城渡南岸的佳龙里,派遣小分队设伏。

叶志超是有先见之明的。

7 月 25 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海战中,日本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高升号”共有清军官兵 1116 人,其中 871 名淮军精锐全部壮烈殉国。

丰岛海战结束后,陆战部队第五师团指挥官野津道贯中将,通过情报获知清军驻守在成欢,并且人数不多。野津道贯决定立即向清军发起偷袭。

野津道贯,生于鹿儿岛市内高丽町。曾参加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1877 年任征讨第二旅参谋长。1878 年晋升少将,任陆军省第二局局长,同年任东京镇台司令。1885 年任广岛镇台司令,晋升中将。中日甲午战争时任第五师师长。是一名有着扎实的现代军事理论基础及丰富实战经验的日本名将。

野津道贯

7 月 29 日凌晨,野津道贯派遣混成旅团 4000 人,向成欢清军发起偷袭。

但意图偷袭的日军刚到佳龙里,就被设伏的清军发现并给予痛击,偷袭宣告失败。

双方随后展开激战。后来,日军依靠更为先进的散兵线战术,以及工兵壕沟战术下,将设伏的清军压回成欢营地。

日军跟上来后,兵分三路,向清军成欢、牛歇里和月峰山三个营地发起进攻。双方势均力敌,一度打得十分胶着。

后来,大炮——这个被后来称为“战争之神”的重型武器,改变了战局。

对垒的清军和日军,都配备了大炮。

都有大炮,说明双方硬件水平相同。但怎么灵活高效使用,这就属于软件水平了。

清军配备的大炮,安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哪里需要炮火支援,就原地调整炮口,在射程范围内瞄准开炮。

但日军的大炮,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和强化训练,竟然是可以随步兵移动的。

于是,在灵活移动的大炮的帮助下,日军首先攻破清军薄弱处——右翼月峰山。

不断占据主动的日军,于凌晨七点将左翼牛歇里攻破。三个小时后,成欢主阵地被攻克。

叶志超随后放弃公州,与败退的聂志成后撤。

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聂士成率领退兵与叶志超汇合后,绕道汉城,行军千余公里北撤到平壤。

平壤之战

1894 年 8 月 1 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军命令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左宝贵,分别带领盛、毅、练、奉四路大军,向平壤结集。汇合后,平壤清军达到 13000 余人。

8 月 19 日,野津道贯的 15000 人在汉城集结完毕。他立即架设电话线和电报线,建立起下达基层上通东京的空中指挥通道。

由于清军电报系统被破坏,北京并未收到成欢惨败失守的消息。8 月 21 日,本该被问责的叶志超,被北京任命为入朝清军统帅。

四将均向叶志超主张立即反攻汉城。叶志超无奈,只得同意出战。但部队刚出城不远,就因发生“炸营”而撤回平壤。

叶志超以平壤为核心阵地,周围构建几辅助防御阵地:马玉昆在船桥里设防、卫汝贵在城南设防、左宝贵在城北牡丹台设防。内城中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则由叶志超所部驻守。

9 月 12 日至 14 日,野津道贯的 15000 人,从汉城倾城而出,对平壤形成三面合围。

野津道贯还切断了平壤对外的有线电报。平壤彻底和外界失去联系。

9 月 15 日凌晨 4 点,平壤之战爆发。

成欢之战,叶志超与野津道贯都没有在一线战场。现在,这两个都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在平壤正面交锋。

硬刚开始。战斗在平壤的船桥里、三个战区同时开打。

船桥里日军没有讨到好处,但四个小时后城北牡丹台却意外过早失守,并且左宝贵力战而死。

这让叶志超十分不解。原来,一向擅长奇袭的野津道贯,提前布置两支奇兵,绕道迂回到牡丹台的后方,并且发射榴霰弹,大量消灭清军。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而且位于平壤后侧。牡丹台被占领,意味着平壤的后门被封死,清军被切断了退路。

野津道贯由此占据了战略主动。但这支清军精锐之师,仍在浴血奋战。战至下午两点,日军没有再取得新的突破。野津道贯见状,下令暂停进攻。

下午四点,平壤下起了罕见的雷雨。城中的叶志超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叶志超认为:现在退路已断,再战我方必定一片惨死;而日军也还会付出一些伤亡。与其如此,不如和日军商量:都别打了。平壤我们不守了,不要了,我们撤走。你们可以零伤亡获得平壤。

叶志超说:“根据我多年的洋务经验,一方主动撤守,另一方放弃追击,应该是一种国际惯例。而日本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新的伤亡,没有理由不同意我们的提议。”

“如此一来,我们还可保全现存的国家精锐部队,回国再与日军决战!”叶志超补充说道。

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在叶志超的强势主张下,他的意见成为会议决议。

会后,平壤城头竖起了几面白旗。

随后,弃城撤兵、双方停战的协议内容,被以朝鲜平安道闵丙奭的名义写成一封信。然后这封信由一名朝鲜地方小吏送往日军阵地。

这名小吏将信交给见到的第一名日军后,就地返回。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么重大的一件军事事务,事先与对方高层并无沟通,一厢情愿就去表达,而且是派一名朝鲜地方小官去办理!

拿到这封信的,是一名日军朝鲜通译。他对书信的解读是:清军已经弹尽力竭,很可能连夜逃跑。

野津道贯拿到信后,也作了同样解读。于是,他立即布置对清军的伏击。

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的确可以决定成败。

9 月 15 日晚 8 点,清军冒雨成群结队,分批向平壤撤出。

进入日军包围圈后,大量清兵遭遇屠杀。撤退变成大溃败。中伏的清军死亡近 2000 人,被俘 500 余人。

叶志超与卫汝贵等人溃退至安州,在安放城北设防抵御日军。数日后,朝廷来电命令叶志超收集溃兵进行整顿,聚焦到义州设防。三日后,朝廷再电李鸿章,命令叶志超撤回国内,到达九连城一带设防。

由于叶志超部队一路回撤,日军没有再受到规模性抵抗,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全境。

平壤之战

几句闲话

重新梳理历史,说叶志超只是个熊包,在平壤弃城逃跑,此后一路狂逃数百里,一直逃回国内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叶志超在甲行战争中的很多过错与责任,也是回避不了的。

叶志超和野津道贯,都是国内一流的战将。二人相比,叶志超对于现代战争的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包括情报战的运用等,显然输了野津道贯一大截。

这正如洋务运动对比明治维新——

一个是坚持“洋为中用”,只学习欧美的军事,只学习硬件。结果治标不治本;另一个则是既学习、变革军事系统,又学习、变革体制,标本皆治,全面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最后硬件和软件都得到跃升突变。

时至今日,与实现“强国梦”擦肩而过的洋务运动,其深刻的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