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诗词格律和意境本来是不相关的两个概念,为何总有人要混为一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9 08:56:10 9次浏览

关于问题诗词格律和意境本来是不相关的两个概念,为何总有人要混为一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真自在 V5】的最佳回答:

诗词格律和意境本来是不相关的两个概念,为何总有人要混为一谈?这个问题这么一问,大概有许多人深以为然,而我却更加不以为然!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前半句话:诗词格律和意境本来是不相关的两个概念。真的是“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吗?

那么,就看看唐朝贞元年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和尚空海,他在《文镜秘府论》中是怎么记录唐朝人观点的吧。《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专门就“格律”二字,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讲,就是:写作格律诗,意境是格,音韵规则是律,意境高则格调高,音韵辨析度高则音韵规则清晰,意境和音韵规则兼顾齐全,然后才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也就是说,在“格律诗”这个概念中,对于“格律”二字的解释是:”格”指的是意境、格调而不是格式,”律”指的是音韵规则,读音的平仄问题是声调。一首成功的格律诗,是意境、音韵规则、声调的完美结合,这就是唐朝贞元时期,人们对”格律”二字准确含义的具体解释。

现代很多人都望文生义,错误地认为,格律诗的“格”当做格式讲,“律”当做韵律讲,所以将格律诗的意境和形式人为地割裂开来,而且,因为不懂平仄,就拿意境为上为幌子,说不能“以律害意”,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唐人对“格律”二字的解释,已经完全包括了“意境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对“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解释中,你哪里看出格律和意境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了?不仅相关,而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个唐朝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在 1200 多年前就把唐朝人对“格律”二字的认识记录得那么清楚明白,没想到,时至今日,当代的许多中国人却对“格律”二字有那么多的误解,甚至争论不休,难道这些人在先人面前不会感到无地自容吗?

【2】、来自网友【山野文香】的最佳回答:

诗词的格律和意境有本质的区别。格律是技术上的要求,是形式上的;意境是透过意象联一起共同表述的诗词主题思想、情感境界,是内容上的综合体现。

格律是古诗词的规律约束,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美。

意境:包括意和境,指情感和思想,境是指意的深度和广度。是借助精准的环境及物象,用精准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情景交融、虚实相辅相成、韵味无穷的诗意表述。

对于格律诗词创作来说,意境是灵魂,格律是血肉,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诗词创作当以意境为先。故也有“因词害意”、“因律害意”等说法。

格律的基本要求。即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的格律规则,如平仄、词性、对仗、等。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对仗之美,产生诗词格律的严格要求。

诗词的格律,有一个传统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现如今吟诵的基本原则。七言诗来说,第一、三、五位置的字平仄,可以不拘泥格式,可以有变化,但对初学者,最好按律写诗为好。五言就是一、三两字可寻求变化,这样格律既严谨、又灵活。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不能“包治百病”。

诗词赏析: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初春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新芽,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出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山坡上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宁静的树林,晚巢的乌鸦,飞回来散落在那儿栖息。

综述:格律和意境虽是两个概念,却是诗词创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立的统一。意境通过格律文字得以表述其思想感情境界,表现不一样的创作文化,展现作者的观点、价值观、世界观。格律衬托意境的表达,又服从于意境的需要,服务于意境的表达。因此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