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冠心病一年多了,没有任何异常症状,是不是好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4 03:50:52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冠心病一年多了,没有任何异常症状,是不是好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心血管王医生】的最佳回答:

老张冠心病,一年没症状,又过了一年,差点送命……

老张,59 岁,有冠心病,一年来非常稳定,于是就不想吃药了,觉得冠心病好了,于是就偷偷把心脏病的药都停了,也不去医院复查了。

观察了几个月,没事!

看来冠心病真的好了!

这又过了一年,老张总觉得憋气,心前区疼痛,他心想坏了,看来这心脏病又来了,于是又自己去药店买了同样的药继续吃,可是这次好像不管用,吃了好几天还是总憋气。

老张打算抽空去医院复查一下,看看到底咋回事,还没等老张来医院,120 接着老张,直接送进来手术室。

因为老张半夜心梗了,差点要来老张的命,现在老张还在监护室躺着。

为什么一年没事,冠心病还没好?可是为什么停药半年都没事?再后来接着吃药,为啥还心梗了?

冠心病目前是无法根治,最好的治疗效果就是有效控制,不再进展。

冠心病所谓的症状就是心绞痛,如果一个人反复心绞痛,那么说明药物没吃好,或者药物控制不好,只能支架或搭桥了。所以大部分有症状的冠心病,都能及时治疗,因为如果不治疗,患者没法正常生活。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冠心病都稳定了,没有症状了,可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完全好了,只是代表控制住了,稳定了。冠心病是指我们的心血管狭窄超过 50%的时候,叫冠心病,但这时候没有症状,但血管狭窄超过 70%的时候,在某种刺激下,才可能有心绞痛的症状。我们通过药物或支架或大搭桥的办法能有效的控制心绞痛。

但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斑块,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血管垃圾,这些血管垃圾还是不断在产生。比如说我们的血管狭窄 50%确实没有症状,但这时候我们也得控制,如果不控制,50%还会进展,直到有一天 70%甚至更严重,引起心绞痛,甚至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肌梗死。

可是为什么后来吃药不管事了?

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阿司匹林和他汀,主要是预防血栓,预防心肌梗死。另一类是缓解和控制心绞痛预防心衰等等的药物。当心血管狭窄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控制心绞痛的药物是有效的。当狭窄程度很严重的时候,吃再多的药物都不起作用。

为什么吃着药还心梗了?

首先即使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只是降低比例,并不是 100%,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这两种药物是慢性药,需要长期服用,才能预防血栓,而不是临时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就能马上起效。

总之冠心病没有症状,不是好了,只是暂时没有心绞痛而已。为了预防这些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我们只有通过正规治疗,也就是健康生活基础:戒烟戒酒,坚持有氧运动,低盐低糖低油饮食,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减少熬夜,释放压力等等健康生活方式。

同时服用必要的阿司匹林和他汀,以及控制三高的药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更多的血管垃圾产生,从未有效预防狭窄加重,预防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

所以,冠心病没有症状,只是代表目前稳定,需要长期正规的药物治疗,以及长期健康生活方式,才能预防冠心病加重。

不要以为冠心病没有症状,就是好了,千万不要被这个错觉欺骗!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2】、来自网友【孙医生讲糖】的最佳回答:

冠心病的诊断是一个非常广义上的诊断,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 5 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

这五种类型其实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像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一样,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完全不一样。或者像 03 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和现在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于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这五种类型发病机理相同,危险因素相似,是一个疾病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过程。

一个最为形象的比喻:

我们经常做的一个比喻就是水管中出现了水垢,起初只是薄薄的一层,水流完全没问题,那就是无症状阶段。水垢逐渐增厚,也就是冠脉血管逐渐狭窄的一个过程,然后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血管出现了痉挛,也就是相当于水管突然间扭曲,那么水流就断了,心绞痛就开始出现。很快这种扭曲被纠正,水流(血流)恢复,心脏供血改善,疼痛消失。如果血流没有恢复或者突然有一大块水垢脱落,把水管堵住了,那么水流就没了,它负责灌溉的那一片土地就出现了缺水。心梗也是这样,就是血管被堵塞,心肌出现坏死,会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就是在提示你赶快就诊救命。如果出现猝死,心脏那就连呼救的机会也没有,直接停跳,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抢救,人就会出现死亡了。

临床上经常把病人分为稳定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种类型,就是基于治疗方案的不同。稳定型为慢性病,而急性当然就非常急了!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都是非常危急的情况。

隐匿性冠心病

题主描述的情况考虑为隐匿性冠心病,也就是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是心电图或者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也称为无症状性冠心病。

这种没有症状出现的冠心病,可能是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轻,也可能是患者有比较好的侧支循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更可能是糖尿病人的神经病变导致患者的痛阈提高而无疼痛症状。

心电图的变化也能也呈动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在静息时没有缺血,但是在爬楼或者平板试验时会出现心电图的异常,有些人可能在做动态心电图的时候发现异常,只要患者符合心肌缺血的表现,能够排除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肌炎、心肌病、内分泌失调和药物的因素,就可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

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

如男性、年龄超过 50 岁,绝经期女性,抽烟史,血脂高,有糖尿病史等因素的基础上出现的,年龄、性别、绝经期等因素无法改变,长期抽烟、长期的血糖控制不理想等因素造成的损害均无法逆转。

所以对于诊断冠心病的患者,逆转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但是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防止缺血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急性缺血或者梗塞的危险情况。

因此没有症状不能说冠心病好了,只是它处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于糖尿病人,还要注意是否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缺血的症状感知比较差,可以定期进行心脏 B 超的检查,必要时进行冠脉 CT 或者冠脉造影,来了解冠脉血管病变或者狭窄的情况,好及时处理以免因为无症状而忽视了病变的进展,直接发展为猝死的严重后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的病变会呈逐渐加重的态势。血管就像一个橡胶水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会逐渐下降,出现硬化的表现,如果存在抽烟、喝酒、基础疾病等,那血管的硬化程度就会明显加快。血液中儿茶酚 胺浓度升高,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诱导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致全血黏度增加。

如何防止隐匿性冠心病进一步发展呢?

查体:

对于隐匿型冠心病,这样的患者很多都是在查体的过程中发现的。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健康的方法。因为它的没有任何症状的特点,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存在疾病而没有及时注意,就可能导致病情的进一步进展,发展到心绞痛阶段的时候,病情就比较重了,非常容易出现继续加重的情况。

冠心病呈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因此动态观察非常重要。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 B 超的检查,并留档,这样在就诊的时候,医生就可以根据你的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过程来估计你的冠脉病变情况,从而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确定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的调整: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肥胖、抽烟史等,这些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戒烟非常重要,烟草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吸烟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会使血管的内皮损伤明显,加速动脉硬化。可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导致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可使冠状动脉痉挛,缺血加重。

肥胖和高血脂等也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最后堵塞血管,出现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可能。

保持情绪平稳:

长期的压力过大,或者有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并增加死亡率。当人愤怒、激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分泌的增加,会增加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糖的风险,所以保持情绪稳定非常重要。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很多心梗的病人在发病之前很多都存在情绪的异常,如激动、愤怒,相信很多人在电影、电视或者一些文学作品上都看到了,这确实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不过饱,不便秘:

当吃得过多的时候,身体为了消化的需要,就会分配大量的血液到消化道,这样心脏的供血量就会相对的减少,这对于本已经相对狭窄的冠状血管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就会导致心肌的缺血。

便秘的患者由于大便秘结,会在排便的时候用力,这样就会导致心脏的需血量增加,而出现心肌的缺血。

对于老人来说,饮食和排便习惯就非常重要,要保持每餐 7、8 分饱的习惯,多吃蔬菜等纤维素丰富的习惯,规律排便,当出现大便秘结的情况,可以使用缓泻剂进行调节,切不可用力导致危险出现。

保持血糖、血压、血脂等的平稳:

这些都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当出现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时,动脉硬化的进程会加速,并引起冠状动脉的广泛性病变和细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及板块形成,非常容易出现缺血。

由于长期的血糖控制不理想,会出现交感神经的病变,当出现心肌缺血时,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而被忽视失去抢救的时机。

综上所述:

无症状的冠心病称为隐匿性冠心病,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继续发展,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危急情况,甚至导致死亡。性别、年龄、抽烟、疾病等都是心血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不能逆转,只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尽早进行查体发现冠心病非常重要,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平衡,不过饱,不便秘,保持血糖、血压、血脂等的稳定,来延缓心脏缺血程度的进展。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疑问请留言,必复!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