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9 23:17:14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智者一凡一】的最佳回答:

胡说八道。日本当时正在研究粒子物理,即现”高能物理”,没有建”堆”,而当时搞原子弹必须先建”堆”及先建加速器,当然现在搞铀弹不用建堆了。

这是当时是硏究核物理初期,因此存在的造原子弹的两个错误观点:①要搞原子弹,必须先研究粒子现像,因此加速器是必须的。而当时的加速器水平处于迴旋加速器状态,连同步稳相迴旋加速器都没发明出来。

当然后来已知把造原子弹和研究粒子物理紧密联系已为亊实证明是错的。

②要造原子弹必须先建”反应堆”。由于当时对于铀 238、235 的研究已到快中子易为 238 吸收,而慢中子才能被 235 吸收,产生核分裂。而为研究它俩,必须先建堆,即使 0 功率堆也必须建一个,如当年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 0 功率石墨堆,只能几瓦的输出,只为研究粒子反应。

现在已知,造原子弹根本是如何炼原料,是分离技术,得到够纯的 U235,或纯度低些但足量的 U235 也可,而不是需要先建加速器,不造钚弹连堆都不用建。应是首先要建从铀矿炼成铀的厂,再有铀分离提纯的厂,没这些,就没原子弹。以上日本都没建,德国也没建,因此他们都没原子弹。日本当时处于认识误区中,德国则为希特勒阻止和科学家们都跑美国了。

也因为当时认知,所以美军占领日本后,就把他们的加速器破坏了,部件扔海里了。

【2】、来自网友【冰眼观世界】的最佳回答: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三天以后又在长崎投放了一颗。

(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用在战场,虽然很令人震惊,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的人们并不懵逼,没有多少人去问“原子弹是啥?”,只不过在感叹“美国人有了原子弹”。

因为原子弹不是什么新概念,策动 9.18 事变,挑起战争的石原莞尔在 1941 年写的《战争史大观》中在谈到未来战争的新式武器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原子核破坏会产生令人惊异的能量,如果人类能够使用这种能量会怎样?飞机可以长时间高速飞行,世界会变得非常窄小,或者使用这种能量作为破坏力,可能会是瞬间决定战争成败的力量”。

昭和三大参谋之一的石原莞尔甚至准确地预测到了使用原子弹的结果:“瞬间决定战争胜负”。

(穿着中式服装的石原莞尔夫妇)

石原莞尔不是物理学家,只是一介武夫。连他都知道的事情也就是人人都知道的一般常识。就是说早在 30 年代,大家就都知道能够使用核裂变能量来制造炸弹。

既然是世人皆知的常识,当然大家都会去尝试着制造,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人的传统是陆海要各搞一套,在原子弹问题上也是这样。

日本陆军对铀炸弹(那时还不叫“原子弹”)真正感兴趣是从 1940 年 3 月开始的。当时的陆军航空本部部长安田武雄成立了一个班子研究铀炸弹,得出结论是用铀 235 制造的炸弹会有巨大的破坏力,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听了报告以后表示:“那让专家们去研究研究看看。”

有了东条的许可,安田就去找成立于 1917 年的官办研究机构“理化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在 1930 年代就有很大规模了,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有一定的经验,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狄拉克都来这个研究所访问过。

理化学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花了三年时间最后于 1943 年 5 月交给安田一份报告。内容大体是:

一、 公斤铀 235 的爆炸能量相当于 1 万 8 千吨火药。

二、 离铀 235 最好用热扩散法。

三、 仅仅从技术上来说,制造铀炸弹是可能的。

这时海军省下属的舰政本部也在偷偷摸摸搞,不让陆军知道。海军找了一大堆牛人,如后来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教授,创立了“坂田模型”的名古屋帝国大学的坂田昌一教授等人。

(毛泽东接见坂田昌一)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 1942 年 6 月才开始,比日本人晚了两年多,按说日本人应该更早出成果才是,但是因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行为模式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美国是从曼哈顿计划的一开始就由军方主导,以兵器制造为目的,而日本是那些教授们在主导。战争期间经费困难,学术研究不容易,现在正好逮着了肯出钱的主儿,那些教授们可高兴了,这就使日本即使在战争期间也没有中断物理研究,所以汤川秀树教授在 1949 年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样一来,兵器开发的目标就抛到一边去了。

东条英机拿到安田转来的仁科教授的报告时还没注意,就只是给了个原则性的批示:“这个东西有关战争的胜负,赶快去搞。”

真正想要“铀炸弹”是在 1944 年 6 月塞班岛失守,“绝对国防圈”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之后。东条英机找来兵器行政本部部长菅晴次中将,要他赶快研发出“决战兵器”,也就是铀炸弹来。菅晴次中将把这件事交给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去干,说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赶快找 10 公斤铀来”。

日本从这时开始才由军部来主导认真干这件事,前 4 年多都在玩,而现在想干了,条件已经没有了。

在天然铀中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的铀 235 的比例只有 0.7%,如何提炼出这 0.7%来才是问题。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八研从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在本土,满洲,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找金属铀,1944 年夏天终于在马来半岛找到了铀矿,但是当时已经没有了制海权,就是挖出来了也运不回来了

在本土找吧,1944 年 11 月末,在福岛县石川郡石川町找到了铀矿,这一下总算解决了原料问题。有人就开始计算了:要 10 公斤铀 235,就得有 500 公斤氧化铀,就得采 53 万吨矿石,可是开发的劳动力呢?文部省说他们出面找中小学生去采矿。

开采出来的铀矿要进行分离,仁科芳雄教授主张采用“热扩散法”,需要两个同心的金属大圆筒,在里面加入气化了的铀,轻的铀 235 会浮在上面,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陆军是真想这个“铀炸弹”,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来了能做大圆筒的材料。但美国鬼畜 1945 年 3 月搞东京大空袭,把那作圆筒的材料给炸没了,这么一来,就算有了铀矿石也玩不转了。

小孩子在这边开矿,大人在那边找圆筒,忙得正欢,突然 6 月 28 日来了一道命令:不干了。

这是仁科教授不愿干了,他打了个报告说,日本现在的能力每天只能分离出一毫克铀 235。想凑满做原子弹所需的 10 公斤的量需要数万年时间。日本做不出来,美国也做不出来,因为就算美国比日本强 100 倍,也需要几百年。

这就是麦克阿瑟一到日本就把理化学研究所改组成株式会社的原因,也是任命仁科教授为首任社长的原因,要不然仁科教授会成为战犯的。这就是大本营在广岛被原子弹炸了以后不肯承认是原子弹的原因,他们还记得仁科报告,当时是懵了,认为不科学。

但是不承认没用,他们马上也明白了这是原子弹。于是大本营这次不找理化学研究所那帮骗纸了,找八研。让他们计算一下美国可能有多少原子弹。

八研的山本洋一技术少佐用能收集到的资料算了一下,结果是这样的:美国的铀矿石主要来自加拿大北部,1939 年的产量是一万吨铀化合物。按铀 235 含量 0.8%计算的话一年可以弄到 30 吨铀 235,一个原子弹用 30 公斤铀,美国可以造 1000 个原子弹。

算了,美国鬼畜居然有了 1000 个原子弹,就算一半是废品也有 500 个,起码不会少于 250 个。

最后山本少佐报上去的数字是美国可能拥有 250 到 500 枚原子弹。这个数字太大了,大本营不敢提到御前会议上去,对天皇就瞒了下来,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数字,没人再敢提要“一亿总玉碎”了,碎了白碎,日本人的意志被这个数字完全摧毁了。

于是在 1945 年 8 月 14 日的最后的御前会议上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8 月 15 日中午的“玉音放送”向大日本帝国臣民传达了大日本帝国陆军和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无条件投降。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