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7 14:38:3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野史日记】的最佳回答:

清朝末期的时候,中国此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啥意思呢?此时的清朝看似统一完整,实际上一部分主权已经丧失,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朝掌权人,慈禧太后女人当家,一生奢侈无度,对清朝统治属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已经积重难返了。

以残躯战豺狼

千疮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强的半个殖民地,列强们秉承着“你给我钱,我就不打你”的标准,在大清朝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让明治维新以来崛起的亚洲强国日本看在眼里,随着日本资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点暴露出来之后,日本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日本来了一场豪赌,赌上日本的国运,搏击一次“天朝上国”的清政府,成则前途似锦,败则一蹶不振。

面对日本的搏命拼杀,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国威胁,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这个多年臣服于自己的“倭国”,原来如今也都这么猛了,不过,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强不足以敌,这日本还不能打吗?于是清政府这一次决定与入侵的日本军队一决雌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们只敢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尽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发展的不错,但是和清朝来比,还是太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当时的大清朝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且远远的落后于清朝,如果单纯对比国民产值的话,悬殊更大。当时的清政府年国民总收入高达 30 多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日本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总收入大约在 5000 多万两,而清政府每年总收入在 7000 多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日本确实很强,只是清政府还有其他收入 3 亿多两。

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里呢?为何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没有用到战争中去呢?这才是中日甲午海战迅速落败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财政大权归中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四处军需变得入不敷出,怎么办呢?财政大权下放,让地方想办法募集兵勇,自己想办法征集钱粮。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的一幕。

连年战乱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员各自为政,再收缴税收的时候,地方开始隐匿一些名目不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小金库。这些隐匿下来的财富,正是从清政府全国国民总收入中获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无力征讨。

即便如此,7000 万对 5000 万,清政府与日本的战斗还是占据优势。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北洋水师备战的时候,向户部申请的 2、3 百万两白银,最终只批了 150 万两,就这一百五十万两还迟迟送不到前线,直到战争打起来还没有全部到位,只有开战时给的 18 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一个可笑的数字,当年年羹尧打一个游牧民族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军费。

战争打的是国力,且不说北洋水师与日本的军事配备,单单是这个数字的军费,就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笑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战却反其道行之,战争马上开打了,第二天的饭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战争谁愿意去打呢?好在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人士,硬生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也给了日本有力一击,让日本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列强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顽强,早知道如此,他们断不敢拼上全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

清政府的个人“腐败”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这样下去,一旦战败,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此时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赶紧筹集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整场战争中也仅仅支持了 3000 万两白银而已。日本则消耗了 8000 万两之多,而日本的终极预算是惊人的 1 亿 6 千万两,原本这个数字对于清朝也没什么,可惜腐败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终战败投降。

日本获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惨胜,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动万分,在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慈禧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日本人的叹息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这一次豪赌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赢了,获得了巨额赔偿之后,这波侵略战争就不亏了;慈禧叹气也是松了一口气,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毁灭了她的大清统治政权就行,多拿点钱没什么,随后再压榨百姓就有了。

为什么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并不是无端的猜忌,在《马关条约》中有 2.3 亿两赔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 8000 万两白银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内付清才行。也就是说,清政府赔款有钱,但是支援战争前线却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只拿出了 3000 万两,让人气愤。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界的“马拉松”,这是一场拼耐力的战争,也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

如果宁死不降,结果也不会太好,日本的预算军费还有很多,而此时的清政府却腐败的拿不出一文钱支持国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会登陆,慈禧就会和八国联军入紫禁城时一样,选择逃跑,或者会选择迁都,总之她会落荒而逃,置百姓于不顾。

日本登陆,他们的目的就是抢钱,抢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从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就能看得出来,日本是抢钱最多的国家,因为日本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资源,缺钱。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间力量,化整为零,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战争继续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提前到来,而此时的世界局势与“二战”不同,日本想以战养战的策略恐怕不会如“二战”时期一样顺当,毕竟在中国的利益牵扯多国列强,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让日本一家独大,这一点从“三国逼日还辽”就能看出来。

如果在登陆战之后,日本不能抢夺大量的白银和资源运回国内,此时的日本恐怕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此时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最终恐怕会在列强的钳制下,退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慈禧投降的本质

大清软弱无能?不,大清这么多年的统治,加上大清朝开疆扩土,说大清朝软弱无能,说慈禧一无是处就太过“一叶障目”了。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慈禧太后并非一个愚蠢女人,执政 40 多年就足见其高明之处,她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看不到日本国内情况,也并非看不到最后会战胜日本的事实,只是慈禧太自私,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放弃民族大义。

清政府殊死搏斗战胜日本,会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个大敌,如此一来,慈禧当为英雄也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将会失去如今的地位,也会在乱局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将战争延续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太过清楚延续战争后自己会失去什么。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于未来中华民族如何,她一个死人自然不必去管,这个烂摊子就留给子孙后人吧。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

【2】、来自网友【海哥历史杂谈】的最佳回答:

这个“假如”问得好!

我认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如果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那中国的历史有可能改写,出现另外一种局面,不说可以迅速崛起,那至少不会在后续输的那么惨!

甲午中日战争,是发生在 1894 年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并且赌上国运的倾国之战,它旨在实施所谓的“清国征讨策略”,侵略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这个侵略计划就是以攻占台湾,吞并朝鲜开始,到进军满蒙,然后全面占领中国,从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不得不说,日本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企图以一个弹丸岛国的一己之力,灭亡我大中国,甚至是称霸世界。

日本为了他称霸世界的梦想,在明治维新期间,快速地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并且相继入侵了琉球王国、台湾、朝鲜,虽然最后台湾和朝鲜都被迫撤兵,但也获得的很大的利益,让日本尝到了甜头,更加重视军备的发展。

自 1890 年起,日本政府将财政收入的 60%以上用作海军和陆军的军费,明治天王还从他的宫廷经费中每年拨出 30 万日元,再从所有官员的俸禄中抽出 10%,一起充作军费,填补造船费用。在这样穷兵黩武的政策下,日本全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目标,时刻准备着发动战争。

1894 年,日本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政府随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日本在随后也跟着出兵,并派兵进驻了汉城,在朝鲜政府和叛军达成和议后,也拒不退兵。

在经列强的多次调停无果后,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绝交书,在 1894 年 7 月 23 日突袭了汉城皇宫,挟持了朝鲜国王,解散了朝鲜侵华政府,并且在 7 月 25 日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自此,甲午战争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其中又分两个阶段。

陆战第一阶段主要是平壤战役,以清军大败渡鸭绿江逃回国,日本占领朝鲜为结束。

第二阶段是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这两场战役甚至不可以称为“战争”,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胜利,清军基本抵抗微弱,一触即溃。

海战的主要战役是黄海海战,也是甲午战争的第二场海战。

9 月 15 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 4000 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 12 艘,包括其全都精华。战后,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 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 舰受重创,死伤官兵 600 余人。以当时北洋舰队落后于日本舰队的情况下,有如此战绩,殊为不易。虽说此战失败了,但并不算完败,只能说是互有胜败,奈何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在战后严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把制海权全部让给了日本。

最后是威海卫之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在战事正酣时,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主和派,就不顾光绪帝等主战派的反对,秘密派人前往日本求和,但并未达成。直至 1995 年 2 月 2 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才向清政府提出议和,此时的威海卫还没有失守。

日本边议和边开战,于 3 月 4 日攻占牛庄,7 日不战而取营口,9 日攻陷田庄台,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溃败。3 月 17 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至此获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慈禧太后担心日军进犯京津,在谈判桌上一味的退让。4 月 17 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最重要的两条:

  •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第一条让日本光明正大的占据辽东半岛、台湾岛等岛屿,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提供了桥头堡,事实在以后的战争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条,赔付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三千万两。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的日本每年的财政收入才是 8800 万日元,差不多是 6000 万两白银,这一笔赔款就相当于日本 4 年的全部收入,加上港口免税等政策,使得日本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让他迅速地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而反观清朝,在签订条约后,国库已经空虚,迫不得已只能以国内资源为质押,向列强们大举借贷,让列强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资本大举进入国内,开办工厂,搜刮民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国力,这就是赤裸裸的引狼入室。

如果清政府当时坚持不议和,继续打、不赔款,又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我们首先看下当时两国的兵力:

据记载,日本的军队数量在甲午战争前夕,建立了一支拥有 63000 名常备兵和 23 万预备兵的陆军,派往朝鲜作战的是 17 万人左右。海军有军舰 32 艘、鱼雷艇 24 艘,总排水量 72000 吨。

而当时的清政府,拥有差不多 100 万陆军,虽说战力残差不齐,但能战之兵在 40 万左右还是有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 都是战力强悍,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并且都是以乡情为纽带组建的军队,训练有素,比较团结,且属于他们的直属部队,都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装备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是当时大清的骨干力量,有 30 万人左右。加上皇室的八旗军,10 万人,都是有战斗力的。其他的就是绿营兵,没有战斗力。

北洋海军有军舰 22 艘,鱼雷艇 12 艘,总吨位 41200 吨,但有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

假如慈禧和光绪帝能上下一条心,下死命令调集湘、淮、楚三军 20 万人到辽东对战日军,即使不能击溃日军,那拖住他们总没有问题吧?加上日军还要分兵守卫朝鲜,镇压叛乱,不能全力以赴的作战。况且边上的俄罗斯帝国,一直对日本侵占朝鲜和辽东半岛充满不满,战争拖久了,保不齐俄罗斯就会出兵在日军背后捅刀子,到时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何况我国地域辽阔,战略纵深大,人口众多,即使一时的失利也没什么,只要皇帝抗战之心够坚定,随时可以征兵几十万。日本当时的军事和经济根本不可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他们国内本来都是起义不断,战争拖久了只会对日本不利。

再说海军,虽说落后于日本海军,但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要知道,日本攻陷威海港的时候,北洋舰队还有各类舰船 26 艘,就算不能正面抗衡日本海军,但是放出去采取游击战术,骚扰日军还是可以的吧?让他们不至于在海上肆无忌惮,随便运兵登陆,阻击他们的后勤问题也不大吧?加上北洋舰队相当于在本土作战,有着 3 个补给港口,日本海军则是远洋作战,机会还是有的!

个人感觉,只要慈禧和光绪帝决心够大,甲午战争中国的胜算还是非常大的!

只要甲午战争胜利了,日本将什么都得不到,还会遭受重创,说不定自己国内都会乱起来先。没有胜利就没有赔款,没有各种条约,日本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中国就省下了这些发展资金,以后的侵华战争估计就不存在了。

奈何,这只是假设,当时的清政府党派林立,慈禧当权,力主议和、割地赔款,以换来暂时的安宁。主战的光绪帝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加上朝廷内部腐败,人人为己,党派领袖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派出精锐队伍,北洋舰队的军费都被慈禧挪用去过大寿了,炮弹都短缺,怎么打得赢?战败几乎已成定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