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5 03:21:38 9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从明朝开始说起。

明朝初期,蒙古是这样的↓

当时的蒙古仍然是一个完整体,控制着整个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这样的蒙古,别说是控制了,连自保都很难。

不过好在明朝为了打击蒙古,在客观上替清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朝驱逐元朝后,一开始想灭了蒙古,但发现不成功,于是就改变思路,仿效当年元朝打南宋的策略,既用军事手段打击,又以金钱攻势相拉拢,搞得蒙古内部离心离德,不断有人跳槽到明朝。

虽然明朝并没有打败蒙古,但经过明朝长时间的分化之后,蒙古各部落的小首领对大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到了明末清初时,原本是一个整体的蒙古汗国就分裂成了三大块:

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喀尔喀蒙古

而这三大块本身也只是联盟性质,每一大块中还分为若干小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之下又还有若干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不相干,打起仗来各顾各的,一点都不团结。

所以

努尔哈赤兴起时,跟他同时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势众,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正是这种形势,才给清朝后来逐步击破,最终控制整个蒙古创造了前提条件。

下面按征服顺序逐个的说,先说漠南蒙古。

内蒙古由于离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开战的就是居住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联盟。当时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个小部落联盟,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正根后裔,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领。但是他这个身份没卵用,根本没人搭理他。林丹汗当时的地盘很小,只有察哈尔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日落西山的局面,不能忍的林丹汗发动了一系列统一蒙古的战争。结果他忙乎了大半天,一个部落都没有被他降服,而像科尔沁等部反倒还跑到了后金一边,与努尔哈赤结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

截止到努尔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后金眉目传情,就差拥戴努尔哈赤取代林丹汗当蒙古大汗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元年,皇太极征讨察哈尔,在后金军西征前,林丹汗得到消息,他知道自己打不赢,就提前率部逃到了内蒙古的河套,只留一小部分人守察哈尔。可这点人怎么可能抵得住后金军呢?

所以在当年九月,察哈尔就被皇太极带兵吞并了。林丹汗失去根据地,势力大大受挫。

被后金军揍了,无家可归,林丹汗就昏了头的打明朝的大同,想在明朝身上把自己损失的再找回来。结果大同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不说,还得罪了明朝,为后来明朝对他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崇祯五年,屡攻关宁防线不克的皇太极调转锋头,二征林丹汗。临行前,皇太极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开会。这些归顺后金的小部落不敢不去,便凑了十万人,配合皇太极一起浩浩荡荡围剿林丹汗,打得林丹汗丢盔弃甲,狂奔三千里,逃到了青海。

当时,后金军倾巢出动,明朝是可以趁机偷袭后金老巢的。但是明朝方面由于愤恨林丹汗五年前打大同之举,便故意不救,这导致林丹汗最终病死在了青海。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撤回。看到后金军走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就偷偷率残部返回河套地区,想东山再起。

不久后这个消息被皇太极得知,他立刻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各领兵一万,以斩草除根之势,痛殴额哲。

最后额哲抵抗不住,便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军投降。延续了四百多年的蒙古帝国也正式宣告灭亡。

额哲投降后,带领漠南蒙古四的十九个封建主一同尊奉皇太极为“

博格达彻辰汗

”。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

也就是说,漠南蒙古人堕落到给自己找了一个女真人当大汗)

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的第二年,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国。

清朝建立后,皇太极将漠南诸部分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三藩之乱时,察哈尔部的首领布尔尼举兵反清,遭到清军镇压并屠杀。因而林丹汗的后裔现在就没有了。

不过,漠南蒙古人虽然打不赢满清,但是在嫁女人这方面很成功。清朝的前三任皇后都是科尔沁部落的郡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

而当八旗子弟堕落之后,漠南蒙古的骑兵部队也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绝对中坚力量。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就是科尔沁的蒙古骑兵。

再说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人其实不是正根的蒙古人,他们的祖先是“札剌亦儿部”,早年为了争夺牧场跟蒙古人多有矛盾。后来札剌亦儿人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的世仆。

蒙古人征战四方,离开草原后,这些人就霸占了草原,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

明朝末年,喀尔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则南下,被称为“内喀尔喀”。

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时,“内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臣服于清朝。

而在草原上的喀尔喀人则只是接受了册封,没有正式归顺清朝

后来准噶尔汗国兴起,噶尔丹率三万精兵突袭喀尔喀,把喀尔喀打的大败,这部分蒙古人顶不住,便开会决定举旗投清,寻求清朝出兵保护。(《康熙王朝》里面的宝日龙梅就是喀尔喀人)

康熙皇帝听说喀尔喀蒙古归顺,很高兴,他出兵十万,逼走噶尔丹,然后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齐集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在会盟期间,康熙宣布保留喀尔喀各部首领汗号,在喀尔喀地区实行札萨克制。于是外蒙古便成为清朝的一部分,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PS:札萨克制是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将军、都统的监督。

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后,外蒙古北部还有很多鞑靼人,这些鞑靼人没有归顺清朝。后来沙俄东扩,雍正皇帝便与沙俄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签了两份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

《恰克图条约》

。共同瓜分了外蒙古以北地区。

注意了,

这两份条约清朝做了巨大让步,放弃了很多土地。但条约本身是平等的。因为在雍正的眼里,这不是割地,而是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的条约

接连征服、吞并漠南和喀尔喀蒙古后,最后就只剩下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主要有两群人,一群是成吉思汗当年册封在西域,并在西域建立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这群蒙古人后来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从漠北草原西迁的瓦剌人,当时这股西迁的蒙古人又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

这五大部中,名气最大的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不过这两部名气虽然最大,但起初实力最强的不是这两部,而是和硕特部。并且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而和硕特部凭借实力和血统的优势,就担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

皇太极暴揍林丹汗的时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寻求清朝的支持,就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皇太极荣登蒙古大汗的时候,也遣使向皇太极归顺。于是清朝建立伊始,漠西蒙古在名义上也归顺了清朝。

之后,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发展,并在西藏建立政权。而它原先的地盘就留给了准噶尔汗国继承。

准噶尔吞并和硕特故地后,实力大涨,汗位传到噶尔丹时,疆域面积达到了大约四百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识到准噶尔地盘虽大,但扩展空间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如果居安不思危,日后必然完蛋。于是噶尔丹就以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伟业为目标,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按他的设想,先打服喀尔喀蒙古,然后招揽漠南蒙古。待统一蒙古后,再灭掉清朝。就像当年成吉思汗消灭金国一样。

然而,噶尔丹运气很糟糕。他率三万精兵刚离开准噶尔,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后方就篡位了,断了他的退路,导致他失去后援,只能靠自己带去东征的几万人跟整个大清帝国血战。

后来,噶尔丹战死。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他要是不输才不正常。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不过由于沙俄蚕食准噶尔地盘,北面压力越来越大,策妄阿拉布坦为了转移压力,便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历史上的十四阿哥出征西藏,就是因为这件事)

前面说了,和硕特汗国当年臣服了清朝,准噶尔灭和硕特,一方面是在挑衅清朝,一方面也壮大了实力。所以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朝和准噶尔就断断续续的打了几十年。

一直到 1760 年冬天,乾隆当皇帝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清朝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灭国后,其领土的西北部和北部,很多都被沙俄蚕食。这些领土属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俄联邦的一部分。中部、南部和东部则并入清朝,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朝对付蒙古部落的策略主要是三点。一是靠联姻和分封拉拢,漠南蒙古和喀尔喀就是靠此稳定的;二是武力征服,漠西蒙古就是这样被消灭的;三是持续性分化瓦解,不允许蒙古人拧成一股绳。整个清朝时期,草原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2】、来自网友【小约翰】的最佳回答:

从周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以机动性强,骁勇好战著称,从秦汉开始骚扰内地,成为历代统治者头疼不已的心腹大患。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入侵,历代王朝甚至不惜消耗海量的资源来修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入侵与反入侵,几乎成了中国北方两千年来的主旋律。

在南宋以后,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很快南下入侵中原。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国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即使在元朝灭亡以后,退到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时常入侵中原,还一度俘虏过明英宗。几百年来,蒙古一直是盘旋在汉人政权上的一块云,久久不能消散

但当历史前进到了满清统治的时候,蒙古却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乖乖虎,服服帖帖被满清政府呼来喝去,跟随清军出征,再也没有敢掀起什么波澜。与之相对的,清朝也再也没修建过长城,对蒙古完全不设防。

那么,满清统治者对蒙古势力到底用了什么魔法,才能让桀骜不驯的蒙古人如此老实呢?

一、和蒙古斗狠、以毒攻毒。

满清统治者搞定蒙古势力,总的说来就是“两硬、一软、一分”。

两手硬就是,手段硬、以毒攻毒,还有一硬是洗脑硬、政治思想教育;一软是用和亲的办法把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温柔乡把桀骜的蒙古人彻底泡软;一分是分而治之。

蒙古人就像草原狼、攻击性强,野蛮好斗,跟日本人有点相像。跟日本人不能讲道德,他们什么都不服,只服强者,见到弱者,他比谁都凶残,见到强者,他们就死心塌地拜倒你脚下。美国人要不是在太平洋战争把他们打残,他们怎么可能对美国俯首帖耳像奴才一样?

古人所讲得“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是这个道理。

满清统治者出身蛮夷,也是天生的刀尖舔血的狠角色,比狠斗毒,蒙古人自叹不如。而且到了明末清初的蒙古人,虽然勇武,但不懂兵法,装备也不行,跟八旗兵较劲占不了便宜。

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金就对蒙古人多次发动战争,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军丢盔卸甲、鬼哭狼嚎。对于出尔反尔、采取“敌退我进”策略的蒙古人,康熙和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彻底从肉体上进行灭绝,“全行剿灭”,斩草除根。

满清几代皇帝对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软,以乾隆出手最狠。1959 年,乾隆平定准格尔叛乱的时候,下令“一人不留”,尽情杀戮,该部落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几十万准噶尔人瞬间灰飞烟灭,千里大草原被鲜血染红,看不到一线生机。

经过多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蒙古族人口急剧下降,其它民族的人口相对增加;此消彼长,蒙古人沦落为少数民族,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中原的满清政府构成威胁。

二、联姻、泡软他们的斗志。

虽然满清从肉体上消灭了那些蒙古死硬部落,可是不可能把整个蒙古民族从地球上抹去;对那些不那么死硬的蒙古人,他们就采取拉拢的政策,束缚他们的手脚,瓦解他们的斗志,用联姻把他们变成自己人,用花花世界和女人,泡软他们的野性。

满清的联姻是实打实的,不像汉朝皇帝弄个宫女或者远房亲戚的女儿来冒充公主嫁过去。因为满清在没有入关的时候就有跟蒙古人接亲的习惯,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满清皇帝联姻都是把亲生女儿、准公主嫁过去,而皇帝老儿也亲自把那些蒙古美女娶过来,给以名分,以显示满蒙一家不是喊口号的。

清军入关后,满清公主嫁给蒙古王公,满清皇帝和王爷娶蒙古贵族女人成了家常便饭,满清不少皇后都是蒙古人,皇后顺治的亲娘孝庄文皇后就是蒙古人,乾坤的女儿古伦公主就嫁给了蒙古贵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靠着和亲政策,蒙古贵族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姻亲,被拉拢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己人”

联姻虽然有效,但只局限于对蒙古的上层统治者,对于大多数蒙古人,尤其是那些桀骜不驯、脑后长反骨,可能为患一方的好战分子,满清皇帝则采用了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驯化,把他们从“野生”变成圈养养。

三、磨灭斗志,思想驯服。

佛教早就传入蒙古,但影响有限,那些勇猛、斗狠的蒙古人没有工夫也不会去信佛。

但满清皇帝入关后,对蒙古人开始了大力推广喇嘛教的尝试,从康熙开始,把在蒙古推广弘扬喇嘛教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来抓。19 世纪时,蒙古共有喇嘛庙一千两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数占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户都有一个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而出家的人是不能生育的。

这样一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时,蒙古人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彻底改变。这就像把一头野外的小虎关进笼子里圈养,长大了放出去的时候,已经成为小绵羊了。经过佛教佛经的熏陶,好战好斗的蒙古汉子,个个都成了温顺的佛教徒,即使给他们一把刀,也连一只鸡都不敢宰杀了。

四、分而治之。

清朝统治者在思想腐蚀的同时,还没有放松对蒙古各部的管控,对他们进行分割统治,以防他们进行串联。

满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为了二百多个盟和旗,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盘活动,不能来往不能合并。满清统治者在各区域还部署有一到两名特派员,一旦发现有联系,马上报告,立刻严惩。

在草原上,天灾经常导致草场退化,牧民们需要进行游牧才能养活人口和牲畜。而清朝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区域管控制度,事实上终结了游牧的可能。这让蒙古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变的很弱,导致蒙古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满清统治者为了搞定蒙古可谓是煞费苦心,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再没有对满清统治构成威胁。可是这种弱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是落后的,错误的,是值得谴责的。在现代社会,蒙古族早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