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6:51:53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尚宫女史】的最佳回答:

汉武帝刘彻和光武帝刘秀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两人虽然都是汉朝的皇帝,但却生活在不同时期,一个是西汉的皇帝,一个是东汉的皇帝,那么,这两位皇帝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秦末纷争中尤其是在与项羽的争夺战中最终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刘汉王朝。但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将汉王朝截为两段的不是他死前忌惮的吕雉,而是另一个女子,即王政君。王政君的历史功绩这里暂且不提,只说另一桩事,那就是权倾朝野的王氏外戚。

汉王朝的外戚干政在王政君时期尤为严重,正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后来篡夺了汉室江山。好在王莽篡夺的并不彻底,汉王朝死而复生,仍旧是刘邦的后代重新夺回了皇权,将汉王朝的国祚给续上了。

这个重新立国的皇帝就是光武帝刘秀,人们提起刘秀,大部分会冠以“位面之子”的称呼,因其太过幸运。草根出身的刘秀能在那样一个年代抓住机会,成为改变汉朝历史的皇帝,这样的幸运其实想来也并不能单纯靠运气,能成为真正的中兴之主自然有他自身的原因。

因其在后世被称为光武帝,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代表的是他是光复汉武帝的人,这种说法就很有点硬扯上关系的意思了,刘秀被称为光武帝,只是因为“光”和“武”是他的谥号。

周朝开始出现谥号开始,皇帝以及诸侯王们在死后就被加上谥号,然后用谥号来称呼这个人,比如周幽王、周平王、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虽然秦始皇一度废止了谥号,但汉朝时期又重新开始定谥号。

刘秀死后,其子汉明帝刘庄为父亲定的谥号是“光”和“武”,这两个谥号能很好的概括刘秀,即“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所以和汉武帝没有关系,当然汉武帝的谥号也是“武”,但这两个“武”也并非一个意思,汉武帝的谥号“武”更多的是取“威强睿德曰武”之意。

那么,刘秀是不是汉武帝的后代呢?也不是。实际上刘秀和汉武帝刘彻都是汉景帝的后代。汉景帝刘启有 14 个孩子,栗姬生了三个儿子;程姬生了三个儿子;贾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唐姬生了一个儿子;王娡生了一个儿子,王皃姁生了四个儿子。

我们知道,王娡的儿子就是刘彻,而唐姬生的儿子就是刘秀的五世祖刘发。刘彻能继位其实也靠了很大的幸运,因为原本太子是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但是栗姬因为不愿意和馆陶公主结亲,而生生将儿子从太子之位上拉了下来。

当时馆陶公主就是想让自己的女儿陈氏做皇后,既然刘荣不能娶陈氏,那就换太子,她和王娡达成同盟,联合起来让刘启废了太子刘荣,而让年仅七岁的刘彻登上了太子之位。刘彻被封为胶东王之前,刘发就已经被封为长沙王。

不过因为唐姬的存在感比较弱,并不得刘启的宠爱,连带着刘发也不怎么被刘启喜欢,所以这个长沙国的地盘也是很小,比之其他的皇子,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好在刘发在刘启去世之前又为自己的长沙国争取了三郡。刘发有十六个儿子,刘发去世之后,其长子刘庸成为长沙王。

但这种情况很快改变,就在刘庸当上长沙王大约两年后,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也就是说,诸侯王将土地再分封下去,分给子弟,这就导致地盘越分越小。

比如刘庸本来拥有完整的长沙国,但是推恩令一实行,他就要将自己的弟弟们都分封出去,也就是将长沙国的土地分成很多份,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列侯。

刘秀的四世祖刘买也就是刘庸的十三弟,被封为舂陵节侯,也有了自己的土地,等到刘买有了儿子,再将自己的地盘分封出去,这样土地越来越少,时间一长,后代就啥都没有了,还能在官场上混个小官已经是不错了,别的是不能奢望了。

再加上西汉末年动乱不止,所以西汉末期,原先的那些诸侯王的后代们大部分都已经是普通老百姓,对汉王室构不成任何威胁了。光武帝的父亲刘钦只是个小县令,但因为他去世的早,刘秀九岁就成了孤儿,真正成了啥也没有的普通百姓。

长大后成了一个庄稼汉,终日与庄稼打交道,但毕竟也是汉室血脉,虽然这血脉传到刘秀已经极为淡泊,但骨子里的那种不甘于人后、舍我其谁的种子还在,所以才会在后来起兵,然后成为东汉的建立者。

【2】、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刘秀和汉武帝刘彻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不过两人在谥号上,有点承接关系。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在名义上承接西汉,继承刘邦血脉的皇朝正朔,可实际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主张,却已经是和西汉相去甚远,加上东汉的都城建在“洛阳”,与长安相比,东汉的政治、军事位置位于中原之东,因此称东汉。

在汉光武帝驾崩后,汉明帝及东汉朝廷给刘秀讨论着上谥号,因为刘秀是继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之后第三位“武功”伟大的皇帝,而且刘秀还是从底层升上来的,经历了大小战争的亲征皇帝,比之刘邦都毫不逊色,于是朝廷倾向于给刘秀“武”的谥号。

从“格局”的角度来看,刘秀乃是不严格意义上的“开国皇帝”,因为西汉早已经被王莽“终结”了,虽然后世历史不怎么提起“新朝”,只论西汉、东汉,但是新朝确实是存在过,刘秀等人也是崛起于“新朝末年”而不是西汉末年。

但刘秀也还是刘汉皇族的一员,脱离出身说功绩并不合适,所以类似于他的祖先刘邦“太祖高皇帝”这样的谥号,他肯定是获得不了了,权衡之下,给他安排一个“武”的谥号,那是最贴切的。

因此给刘秀的谥号用上“武”字,是妥当的。

可接近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刘秀除了有一个已经被追为

“太祖高皇帝”

的祖先,他还有一个被追为“武”(汉武帝的谥号单一个字)的祖辈汉武帝刘彻,所以谥号“武”已经被用了,如果拥有这个“武”谥号的皇帝功绩并不突出,东汉朝廷还敢给他改一下,但问题是拥有这个谥号的,乃是伟大的汉武帝刘彻,那么刘秀就不能再是汉武帝。

这种事情让汉明帝很郁闷,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以前留下的“谥号”就是这么几个,如果再没有合适的,那么就只能自己造一个了。

虽然这是难题,但总有人能够解决,于是朝臣们发挥才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使用“双谥号”,于是这便重现了“双谥”,也叫做叠谥,在先秦时期,这种双谥号的情况常见,比如

“秦昭襄王”、“秦庄襄王”

,这些便是双谥号。

之所以之前想不到这样,那是因为双谥号乃是周代常用的,西汉时期并没有这样沿用,这就导致众人对此十分犹豫,可文字上的事情,本质就在于人自己能够自洽,当没有办法的时候,双谥就是最好的办法。

就这样,刘秀的谥号就诞生了,他被定谥为:汉光武帝。

相比西汉皇帝的单字谥号,刘秀的谥号确实是有点长了,但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讲,还是可以让百姓有很直接了当地认知,比如他们可以理解为刘秀有

“光复大汉”

的功劳,,也是这个谥号,从思想上,更加确定刘秀和刘汉的继承关系。

“光”与“武”,光也是“谥法”里面有所记载的,正所谓: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所谓“能绍前业,这个“绍”字,就是继承的意思。

在《尚书》中,就曾有过:

“绍复先王之大业”

的说法,所以这个绍,其中所表达的“继承”的规格很高。

那么什么是“规格”呢?

这是文字特有的一种阶级性。

继承的事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百姓之家,都是常有发生的,但是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普通人家的继承叫做

“遗”

,而贵族和王公大臣的继承叫做

“袭”

,那最高统治者的评价自然是高很多的,所以统治者真正能把往昔辉煌再次重现的,就叫做

“绍”

而刘秀“绍”的是什么业呢?

绍的正是汉朝的武功大业,这个“武”,也可以理解为汉武帝时代的伟大,东汉朝廷认为,刘秀做到了当年汉武帝做到的事情,没有给汉武帝丢脸,因此,汉光武帝和汉武帝,在意义上是存在着联系的。

不过该说的是,这两位皇帝,在实际血缘上,没有关联。

即便是问汉光武帝本人,汉光武帝都会说他是汉武帝的后代,但是他所说的后代的含义,跟咱们现如今讲的血缘关系是不一样,他们所认为的后代,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前后辈关系,特别是东汉这个“汉”,在当时,与以前那个西汉是同一个汉。

可刘秀属于刘邦的血脉后代,却不属于汉武帝刘彻。

刘彻乃是刘邦的曾孙,是刘邦的三世孙,而刘彻,是刘邦儿子刘恒这一脉的,原来叫做“代王脉”,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并且传承下去了,才成为了主脉,原本的主脉刘盈一脉,则是被陈平和周勃等人斩尽杀绝了。

刘秀祖上的血脉本来也属于“主脉”,不过到了汉武帝之后,就渐渐远离了主脉,那就是因为,刘秀的祖先是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被封国长沙,号长沙王,刘发的弟弟刘彻当了皇帝,加上“推恩令”,刘发这一脉注定会成为支脉,但要比高祖之子的后代们好得多。

按照祖宗说法,刘发是刘秀的“五世祖”,刘秀就叫做刘发的“五世孙”,刘秀可以把汉武帝叫做“五世叔祖”,但同样因为已经是“五代”之后的叔祖,血缘关系几乎等于没有了,因此刘秀和刘彻只能是传承上的关系。

而汉朝人也许想不到,汉朝的格局变化竟然如此激烈,刘发这一脉的后人都能当上皇帝了,按照汉武帝留下的政治遗产,不说让后代的子孙皇帝传承万世,再传个十代,估计问题也是不大的。

可西汉后期的“外戚干政”的习惯实在是太严重了,刘彻本人一直“提防”的外戚干政问题还是没防住,想当年刘彻为了避免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在刘弗陵登基后干政,都赐死了钩弋夫人,由此可见汉武帝的决心。

谁知道汉成帝直接将汉武帝苦心设计的局面给毁掉了,在他登基之后,他立即扶持母亲王政君的家族,后来导致出现了王莽这一个变数,在汉朝还算鼎盛的时候,篡夺了大汉的江山,还因为王莽一系列思想超前,实践和执行力却拉垮的计划把西汉给整废了,最后因为内外混乱,刘家的江山暂时被分裂。

这种乱世,对刘汉宗室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不过这种“灾难”,也是仅限于处在“上层”的刘汉宗室,跟刘秀这种处在“底层”的宗室无关,正相反,这种乱世对刘秀这种人是有益的。

所以刘发的子孙们,就崛起于新朝乱世。

刘秀说是刘发的血脉,但其实也不是嫡脉的。

因为推恩令的缘故,刘发的儿子们除了要另外分封“爵位”,还要在刘发死后,由汉朝廷来对他的封国进行“划分”,给予这些侯爷们相应的“封地”,刘秀的祖宗刘买,被封为了“舂陵侯” ,封地在如今的湖南宁远。

而“舂陵”这个地方,在新朝末年出了两位皇帝。

一位是同为刘发的五世孙的更始帝刘玄,另一位就是刘秀。

单从刘买这一支的血脉上来讲,刘玄的地位比刘秀更高,因为刘玄的曾祖父乃是刘买的长子,所以继承了舂陵侯的爵位,而刘秀的曾祖父刘外却不是刘发的长子,已经没有再次分封了,只是靠着宗室的身份做了一地的太守。

不得不说舂陵这个地方是神奇的,为什么会在新朝乱世中崛起,没有人说得清楚。

暂且不说刘秀,就光说更始帝刘玄,他就曾经因为杀人而不得不离开舂陵,后来带领着起义分子在平林正式起兵,所以他的崛起是带有一些“草莽风气”的。

刘秀的崛起轨迹和刘玄也是相似的,他们麾下的军士有着五湖四海的人,其实也有很多从舂陵带过来的人。

因为经过刘买几代子孙在封地的繁衍,舂陵乡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很多刘家人了,说得高大上点,这都是皇室血脉,事实上同样也说明了,刘汉宗室的这份血脉在舂陵,并不值钱。

所以刘玄和刘秀麾下的队伍是强大的,他们极具凝聚力,而这股凝聚力和来自于骨子里的自信,在王莽对一切逐渐失去控制的时期,刘玄、刘秀纷纷起兵,响应推翻新朝的农民运动,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也许是天命眷顾,刘玄和刘秀这两支部队合二为一后,屡屡取得胜利,刘秀也层层晋升。

打到了河南的“淯水”后,这支起义队伍就开始要建立政权了,按照能力和功绩来说,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更加突出,但众人还是选择了性格偏向懦弱的刘玄。

之所以选择刘玄,不因为别的,就是他们仍旧以“身份”来定义地位,而在这几个

“第一代舂陵侯”

的后代里面,选择一个地位最高的,那绝对就是刘玄了,毕竟当时只要是有刘汉皇室参加的起义队伍,打出的旗号都是光复汉室,显然选刘玄更符合标准。

刘秀兄弟其实是有点意见的,但是形势比人强,所以他们兄弟两无法直接提出来,而刘玄也看出了他们兄弟两的不满,为了安抚刘秀兄弟,刘縯也被赐予了重任,任大司徒,也算是给足了面子,既然可以和谐相处下去,那就暂时继续合作了。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刘玄这个政权被称为“更始政权”,其本人被称为更始帝。

因为手底下的能人很多,有一部分宗室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政治理念和治军理念上,都有很清晰的思路,这也让更始政权越来越顺利,刘縯立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刘縯的能力正式掩盖过了身份的差异,所以他更得人心,这也导致刘玄开始感到害怕了,因为刘縯也是刘买的子孙后代,要说资格,不比他差多少,如果能力比他高出太多,那么刘玄就危险了。

与此同时,刘玄手下也有很多人有杀掉刘縯的呼声,趁着一次刘縯手下勇将刘稷对更始帝有不满言行的时候,刘玄发动了兵变,杀掉了刘稷和刘縯,等于是一下子把“舂陵刘家集团”给一锅端了,这件事造成了刘秀的分裂。

大哥被杀,更始帝也没有放弃对刘秀的虎视眈眈,因为刘玄占据着大义,刘秀没有办法和刘玄正面抗衡,刘秀只能率领部下远走,也是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远走,让刘秀找到了河北集团的支持,刘秀一下子有了雄厚的根基。

河北集团给了刘秀很大的助力,先是大量的财富支持,而后是充足的人才支持,在云台二十八将中,

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王梁、盖延、耿纯、任光、李忠、邳彤、万修、刘植

十二人都是来自于河北集团,这些人,都是刘秀站稳脚跟的资本。

后来刘秀一步步反推,与赤眉军两路夹击除掉了更始帝,经过河北集团的“拥护”后的刘秀,开始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刘秀带领着手下的将领平定国内的其他割据政权,最终一步步统一天下,重新建立“汉朝”。

刘秀除了消灭了其他政权,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政权,随后还稳定了外部局势,震慑了匈奴,开辟了一个不逊色于西汉内外环境的世道,功绩也可谓是非常之大了。

所以在东汉建立的时候,跟刘秀有着同样功绩的祖辈皇帝,也只有汉高祖刘邦,就算是汉武帝,也仅是击败匈奴,却没有横扫国内对手的功绩,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秀的存在确实是强大的,东汉朝廷说他光复了汉朝的荣光,重现了汉武帝时期一般的功绩,这是合理的。

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国内的“门阀”的态度上,刘秀却是比不上汉武帝,汉武帝的心中乃是皇权至上,根本不会被门阀所裹挟,但刘秀却是被门阀所裹挟了,这也导致东汉和西汉的开局是不同的,刘秀借力河北豪强集团,也奠定了东汉皇权始终势弱的无奈局面。

结语:

刘秀这个皇帝在后世人的评价中是呈现“两极化”的,有人说刘秀乃是千古一帝,功绩不输于刘邦,但也有人说刘秀乃是“千古罪人”,不仅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还对匈奴表现出“包容”的态度,这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匈奴大面积迁入中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和刘秀同样的是,汉武帝被后世人的评价也是两极化的,有人说汉武帝北伐匈奴,打得匈奴抛弃漠南,此乃千古功绩,但也有人说汉武帝制造血案,巫蛊之祸连自己的太子皇后都逼死,加之长年穷兵黩武,让百姓苦不堪言,他乃是一个“暴君”。

其实这两位皇帝的评价两极化,正体现了“人红是非多”的道理,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是没有缺陷的,所以他们也是因为功绩太大,不得不说一句“同病相怜”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