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15:15:2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红黑乱侃】的最佳回答:

2006 年,贵州的一位苗族老人拿出一枚明朝的印章,声称,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

据老人说,当年靖难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带着皇太子朱文奎,逃出皇宫,逃进了深山老林,之后就没有再离开。

皇太子朱文奎与当地的苗族姑娘成亲,生下了孩子。老人自己,就是朱文奎的后代。

这枚印章,就是朱允炆留下来的。

印章上用九叠文篆书雕刻着 9 个字: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所谓“大仃国”,意思是国家遭难,皇帝流离失所。

专家鉴定,这枚印章很有可能是明初皇室的物品。

无论是时间,还是经历,都和历史上的朱允炆对上了。

但是,缺乏更多的证据,因此无法肯定,这位老人的家族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他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后人。

而在史书记载中,朱允炆的皇太子朱文奎,在南京皇宫的大火中,和朱允炆一起失踪,下落不明。

次子朱文圭,而落到了朱棣的手里。一直到明孝宗年间,都可以找到关于朱文圭后人的记录。

此外,在明朝的野史里,还流传着更劲爆的传说: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实际上是朱允炆的儿子。

这种说法,过于离谱,以至于连明朝人自己都在反驳。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从明朝开始,朱允炆父子的下落,就已经是谜团,而民间,始终对于谜团的真相兴致勃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正史的记载里,在野史的说辞里,在民间的传说里,关于朱允炆的后代,都有哪些说法。

历史上的朱允炆,到底有没有留下血脉。

一、正史中的记载

在史料的记载里,朱允炆没有女儿,只有 2 个儿子。南京城破的时候,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文奎,7 岁。次子朱文圭,不到 2 岁。

在南京皇宫的大火熄灭后,朱棣在灰烬里,找到几具尸体,号称,他们分别说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马氏、皇太子朱文奎。

但是,这个说法,连明史的作者张廷玉都不信。他在明史里写的是,7 岁的朱文奎,从此下落不明,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结局如何。

这也是朱文奎在正史上,仅有的记载了。

《明史》: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朱允炆的次子,不到 2 岁的朱文圭,则落到了朱棣的手里。

朱文圭的身份,非常棘手。

  • 他不是皇太子,不是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年纪又这么小,没什么威胁。直接杀了,不太好。
  • 可他又是朱允炆唯一确认在世的儿子,在皇帝朱允炆和皇太子朱文奎都“去世”了的情况下,他有资格继承皇位。就算他本人还小,也会有朱允炆的支持者,利用他的身份做文章。

朱棣本人,也不是很想斩草除根。朱允炆的兄弟,也就是朱标的几个儿子,他都没杀,甚至把朱标的幼子留在身边,非常宠爱。

但是,朱棣也不可能把皇位拱手相让。

最终,朱棣把这个不到 2 岁的孩子,囚禁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吃的,有。穿的,有。住的,也有。

唯独没有自由。

朱文圭也不再是大明的二皇子。朱棣让人们叫他,“建庶人”。

建,指的是朱文圭的父亲建文帝。庶人,意思是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这意味着,朱文圭被剥夺了大明皇室成员的身份。

《明史》: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一晃,50 多年过去了。大明的江山,换了几任皇帝。直到天顺年间,朱棣的曾孙,朱祁镇,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之后,再次当上皇帝。

他想起了朱文圭这个小堂叔,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放了朱文圭。

我想,朱祁镇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 其一,朱祁镇曾被囚禁在南宫,长达 7 年,深知失去自由的痛苦滋味。
  • 其二,距离靖难,已经过去 50 多年了,朱允炆的旧部早就消散了,朱文圭对大明的皇帝,构不成任何威胁。

那时候的朱文圭,已经 57 岁了,从没记事开始,就被关押。出了囚禁他的宫殿,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可想而知,他也不会有什么生存的常识和技能。

朱祁镇拨给他一些奴仆和婢妾,供他使唤,并让他成亲,以延续血脉。

恢复自由没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明史》: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史书上没有正面记载,朱文圭有多少个孩子。但是,从史料可以看出,至少在朱祁镇的孙子,弘治皇帝明孝宗年间,朱文圭的后代依然活在明朝皇室的监控之下。

自从朱文圭被释放后,他这一脉,在史书中,一共有 3 条记载。

  • 其一,明英宗年间,有人提议,把建庶人和吴庶人重新监禁起来。

吴庶人,最初指的是曾经朱允炆的弟弟,曾经被封为吴王的朱允熥。可是此时,朱允熥早已去世,因此这里提到的,是他的后代。

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本人,还是朱文圭的后代,无法确定。毕竟,史书上只说,朱文圭被释放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却没说具体的去世时间。

  • 其二,明宪宗年间,有大臣上奏说,建庶人的衣料短缺。于是,明宪宗命令工部为他提供所需衣料。

此时的朱文圭,应该已经去世了。这里的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的后代。

连衣料这样的小事,都要皇帝亲自过问,这也可以看出,虽然朱文圭一脉,已经无法威胁皇位,可是明朝的皇室,依然非常关注他们。

  • 其三,明孝宗年间,有人提议,把建庶人封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标。

这里的建庶人,毫无疑问指的是朱文圭的后代。

虽然封王的提议没有被同意,但也可以看出,朱允炆一脉在明孝宗时期,已经不是不可触碰的禁忌。朱文圭后代的生存环境,应该宽松了不少。

这也是史书里,对朱文圭一脉最后的记载了。

在那之后,朱文圭的后人是继续繁衍,还是就此绝后,朱允炆的血脉有没有流传下来,都已经无法考证。

二、野史的劲爆传闻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有一个进士,名叫梁亿。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传信录》。

《传信录》里,记载了一个非常劲爆的故事:

靖难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登上皇位。

有一天,朱棣在皇宫里,遇到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跪在朱棣的面前,拉着朱棣的衣服,哭着说:爷爷,我肚子好饿啊!

这个小男孩,就是朱允炆的儿子。

朱棣看到他这模样,也流下了眼泪:你生在帝王家,哪有饿死的道理?就连我现在坐的皇位,也本该是你父亲的,我终有一日,会还给你的。

从那之后,朱棣就把这个小男孩养在身边,待他就像亲孙子一般,并给他取名:朱瞻基。

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

《传信录》:我朝宣宗章皇帝乃建文君子也。建文君城破南遁,宣宗時方二、三歲,蓋天命所在,幸而存焉。太宗文皇帝既有天下,一日進宮,內有一老媪,蓋乳養宣宗者,密令趨前跪伏,求食於太宗。宣宗遂挽太宗之衣而號曰:「孩兒餓矣!」太宗曰:「汝在帝王家,寧有飢餓之理?第我今所居之位,乃汝父之物。汝尚幼,且寧耐,吾終須還了汝耳。」言已,泣數行。自後隨侍太宗如親孫,及遷都北京,遂以皇太孫監國。

这段野史,流传相当广。

就连万历皇帝时期的状元焦竑,也在他的《国朝献征录》里收录了这个故事。只不过,把这个男孩就是朱瞻基这一段删掉了。

为此,《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还特地在他的书里反驳了这个说法:有人说,我朝的宣宗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毕竟,如果这件事属实,那么,朱棣相当于靖难白白起兵,20 多年皇帝白干,最终明朝的皇位,还是回到朱允炆一脉手里,明朝皇帝自朱瞻基之后,全是朱允炆的血脉。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在正史里,也没有关于这个说法的任何蛛丝马迹。

因此,我觉得这段野史,完全是明朝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编排明朝皇室,是不可信的。

仅仅写出来,给大家看一看,明朝时期还曾经流传过这么一种说法。

三、民间传说和研究

建文帝朱允炆的两个儿子里,次子朱文圭被朱棣囚禁,后人都生活在明朝皇室的监控之下。

而皇太子朱文奎,则和朱允炆一起,下落不明。

因此,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朱文奎的传说。

除了开头说的,有贵州苗族的老人号称,自己是朱文奎的后人,还有人认为,他后来流落到了湖南永州。

2012 年,湖南日报报道说,省文物局退休专家谢武经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后,怀疑朱文奎被寄养到了湖南永州一户姓史的人家,并改名为:史惠通。

研究人员主要提出了 3 点论据:

  • 其一,史家的族谱里,记载了史家先人和朱允炆关系密切。也是从那时候起,史家的辈分排列发生了重大变化,说明史家的血脉发生了变化。
  • 其二,史家的孩子史惠通,和朱文奎年纪相近。他出生的时候,父亲 46 岁,母亲 40 岁,已经 20 多年没生育了,非常蹊跷。且在永乐年间,史惠通频繁迁移,像是在逃难。
  • 其三,史家村附近,留存有不少疑似和建文帝相关的建筑和碑文,碑文的记载,和正史中的蛛丝马迹可以对应得上。

而在这片地方,也流传着祖祖代代口口相传的传说:村里的妇人哺育过太子;落难皇帝曾经流落于此。

按照这个说法,永州的史家,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血脉。

但是,这些遗迹和传说,和开头说的苗族老人一样,缺乏确凿的证据,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

因此,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写在最后

靖难之后,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却没有对朱允炆的亲人赶尽杀绝。

  • 朱允炆的母亲,被降级为“皇嫂懿文太子妃”后,居住在懿文太子朱标的陵园。
  • 朱允炆的 3 个弟弟,其中 2 人,被囚禁在凤阳,最小的那个弟弟,则跟着母亲居住在父亲的陵园,保留郡王的爵位,史书说,朱棣非常宠爱他。
  • 朱允炆的 3 个妹妹,没有了公主的待遇,但也没有被羞辱。
  • 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身份如此特殊,都没有被斩草除根。

唯有朱允炆本人,和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

相比于其他得位不正的皇帝,朱棣算是比较厚道的了。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开始着手为建文旧臣平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官方对于朱允炆一脉的监控,也越来越宽松。

因此,朱文圭得以成亲生子,留下了血脉。

只是,他们已经被贬为庶人,史料的记载有限。

因此,到了明末,在史书上,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了。

至于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则成了千古之谜。

他们是否逃出火海,若逃出了,去了哪里,还有没有后代留存?

至今没有确凿的真相。

你的看法呢?

【2】、来自网友【西岭散人】的最佳回答:

有,就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关了整整五十多年,重获自由后,竟然牛马不分,很快便去世了,好在,这位可怜的建庶人,凭自己努力仍为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留下了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大臣吕本之女),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英雄早早去世(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允炆生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晋位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朱元璋原本在确立储君问题上考虑很多,直到他去世前几年,才确立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十八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1399 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一共为建文帝生下二子,长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文圭,出生于建文三年(1401 年),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的难分难解。

建文四年(1402 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而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则在燕军入宫后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奎和其父朱允炆一样,去向成谜,有人说死于宫中大火,但并未找到他的尸骨,因此,朱允炆朱文奎父子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连《明史》都只能以“燕师入,(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草草带过。

燕军因为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的进入南京,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结果是,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而朱文圭,据说当时因为年幼,被安置在其他妃嫔的宫殿当中,燕军入宫后,到处搜寻,最终只寻得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对于这个年仅两岁的侄孙,朱棣的处理方式还算人道,至少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强的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污点。朱棣原本可以轻松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但毕竟是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儿的皇位,再开杀戮,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才不过两岁的婴孩,对自己的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

(将建庶人从高墙之内释放的是明英宗)

于是,朱棣便决定派人把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广安宫,由守陵太监严加看管,号为建庶人。可怜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到凤阳后,便长期过着圈禁生活,尽管因为特殊的身份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安宫,日常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但毕竟是处于监禁,形同罪人,身边连个说的上话的人都没有,与外界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庶人朱文圭就是在这样的高墙生活下,整整度过了 55 年。

直到英宗复辟,这个长期被幽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室贵胄才被记起,英宗准备下旨,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却以建庶人大罪之身不可轻释,英宗坚持已见,下旨释放建庶人,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大赞英宗之举是:“此尧、舜之心也。”

获得自由的建庶人朱文圭,因为在广安宫圈禁实在太久了,从一个襁褓孩儿,变成如今的皓首白发皓首,五十多年的高墙生活,彻底毁掉了这个皇室贵胄。天顺元年(1457 年),英宗派内臣牛玉持圣旨到中都凤阳,解除建庶人圈禁,准许这位苦难的皇伯祖在凤阳城定居,婚娶自由,并特赐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可怜的建庶人朱文圭,虽在圈禁五十多年后获得自由,但是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甚至连牛马不分,没过几个月,建庶人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是艰难的给自己留下了后代,根据《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在建庶人死后,上述实录都提到过建庶人,如天顺三年十月(1459 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被英宗驳回,而建庶人早在天顺元年(1457 年)便已经去世,此处所指之建庶人,当是朱文圭之子。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南明弘光元年(1645 年),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而朱文圭之后代,因为其庶人之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