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挖战壕是士兵挖吗?士兵那么疲惫还有体力挖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5 21:55:3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挖战壕是士兵挖吗?士兵那么疲惫还有体力挖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哪有士兵不会修工事的。

就算是现代化作战的今天,土工作业也是解放军战士的必修课。

用林彪的话来说,没有军队停下来不搞土木作业的。

在红军时代、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都非常重视土木作业。

林彪要求他的部队,在敌人区域活动时,每天驻扎下来都必须修筑简易工事,修好了才能睡觉。

这主要是防止被敌人偷袭、夜袭,或者调动部队合围。

在被敌人进攻时,有阵地依托和没阵地依托,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看看解放战争期间的国军,淮海战役的黄百韬被我军数倍兵力合围在碾庄。

而碾庄在大平原上,本来是无险可守,只有一系列小村庄。而黄百韬身经百战,知道突围不了以后立即停下来抢修防御工事。

深沟、道路、墙壁、地下都被黄百韬修筑了防御工事,是多层纵深防御工事,所有火力点都可以交叉射击。黄百韬麾下有很多老兵,修建的虽然是简易土木工事,但水平还是挺高的。

比如明堡正对着解放军一般不设枪口,防止被我军精确火力压制杀伤,导致碉堡守军伤亡惨重,而是在侧面开枪口,从侧翼进行射击。多个碉堡形成交叉火力,解放军攻击这个碉堡,侧面其他碉堡向你射击,让你无法前进。你转而攻击这个碉堡,其他碉堡也是一样的射击。

同时碉堡虽然只是用泥土和木材,却修建得很巧妙,通常只有半米暴露在地上,其余大部分在地下。这样解放军的直瞄炮难以击中,而且机枪火力可以贴着地面射击,我军进攻士兵就算匍匐也很危险。

另外还有大量的暗堡存在,同明堡相呼应。暗堡都是非常隐蔽的,在射击之前根本就没有办法发现。一些暗堡甚至修筑在猪圈边,灌木内,甚至坟堆里。

更夸张的是,在黄百韬的命令下,很多工事都连着村子,小村子连着小村子。解放军用尽力量好不容易打下一个村子,立即受到另一个村子的火力袭击,国军还不断反攻。

就是因为碾庄的工事修建得好,黄百韬 9 万人被 15 万解放军包围,本来华野预计 3 到 5 天可以吃掉碾庄的敌人。没想到,黄百韬坚守了 12 天,还造成进攻解放军 5 万多人的伤亡。

反例就是辽沈战役最后阶段,廖耀湘被林彪追击。

廖耀湘在西进和东退两种选择下,犹犹豫豫,错失良机。

结果 10 月 23 日才东撤到黑山、大虎山地区,却被解放军抢先一步占领阵地阻击。

这种情况下,廖耀湘没有像黄百韬一样选择就地修筑阵地死守,而是用明码下令不顾一切地绕过解放军阵地撤退。

这些军队在撤退途中,遭到解放军主力四面夹击,没有做出激烈抵抗就全军崩溃了。

此战仅仅持续 1 天多,廖耀湘就损失 12 个师(旅)等共 10 万余人,解放军则损失轻微。

这就是依托阵地,和不依托阵地的最大区别。

以解放军传统来说,修筑军队当然是自己完成。这种土木作业确实比较辛苦,说起来比真正打仗还辛苦,但是也没办法。你不愿意流汗,打仗就要流血啊。

就比如战壕和防炮工事,你如果不修建,一顿炮击就会让你伤亡一大堆人。

不过如果是打打仗的时候,比如是大型阻击战,可能只靠官兵来不及修建这么多工事,可以发动根据地群众来帮忙,主要是征集一些男性民夫。

国军也是一样,尤其是杂牌军纪律较差,经常会抓民夫用于修建工事,这是强迫性质,不能不去。

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也差不多,比如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往往都征集大量民夫来修建防御工事。

比如莫斯科会战期间,为了修建纵深数百公里的防御阵地,发动 60 万市民参加修筑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莫斯科市民虽然是自愿参加修筑,但可不是说你可以随便离开的。一旦参加了这种工作,就要按照军人标准管理,国家也给你军人的待遇(主要是食物和住宿),你没有理由随便离开属于犯罪行为。

最后说一句,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多是善于土木作业的。

比如八路军的关家垴战斗,冈崎大队 500 多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利用几个小时时间,紧急修建了防御工事。冈崎大队长是工兵出身,亲自指导修建工事。到了八路军发动进攻时,这里已经有了完整的工事:日军将这排窑洞全打通了,每个窑洞都筑有机枪阵地,既可独立构成一个火力点,又可与其他窑洞互相掩护、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网。机枪阵地前还挖有防弹壕,如果手榴弹没有扔到位,掉到防弹壕里,就难以对日军构成威胁。窑洞外也挖了工事,构成了里外相连、窑窑相通的循环作战工事。

不过,代价也是有的,就是冈崎大队抢修工事导致非常疲惫 :部署完毕后,左权又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要在 3 时发起攻击,是因为敌人在我们的围困下已经疲惫不堪,特别是他们又刚刚构筑完工事,肯定是累得不行,困得不行,我们就要趁敌人酣睡时进行偷袭。”

此战没有消灭这区区 500 多日军,事后八路军还组织军官来研究日军修建的阵地,认为非常巧妙,很值得学习。

【2】、来自网友【梁老师说事】的最佳回答: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瞅着这个题目,小编突然想起几年前,在一个期刊上看过的故事。

小编感觉这个故事,就很好的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那么小编接下来,就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小故事。

故事就是围绕战壕写的,主人公就俩人,一个是从刚入伍的新兵,最后硬生生的熬成了老兵的人,另一个人是老兵的连长。

这俩人在文章中也没留下名字,这让小编很遗憾。

当初小编这文章读完之后,就感觉鼻子都是酸酸的。

说这位老兵刚刚入伍的时候,也就十七岁,基本上是踩着入伍的年龄线当上的兵。

当时这位老兵也没多大想法,就是抱着打日本人,杀鬼子的想法上了战场的,他狠日本人。

结果老兵到了部队,转脸这就上了战场。刚上了战场的老兵啥也不懂,部队除了发下一条枪之外,还扔给他一把大铁锹。

第一道命令就是拿大铁锹挖战壕。

当时老兵感觉到委屈,他们挖的这块土地,那那都是石头,碰到石头小的还成,这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算到了霉了。

镐头上去了都是一个白印,这也就算了,他还震的俩手巴掌疼。

这一下两下还能撑得住,时间久了,老兵满脑子的愤怒:“我是来打鬼子的,凭啥跑这砍石头?有病啊?”

在老兵的眼里,这不就是挖个水渠渠吗?有嘛作用?干嘛这么折腾人?

这人啊,就那样,思想上他不对味了,脑子他就犯了懒病,这身子骨跟着就开始敷衍了事。

得了,等到战壕挖的差不多了,连长回头就要开始检查战士们的工作。

等到检查到老兵这块的时候,连长那大眼珠子就瞪了起来,挥舞着手里的铁铲问:“谁干的?”

“报告!我!”老兵不服气,还理直气壮的大声吼道。

连长眼睛瞪的更加大了,用铁铲在老兵戴着钢盔的脑瓜子就砸了几下。

“咣咣咣!”老兵到是没感到脑瓜疼,就是感觉脑瓜嗡嗡的。

连长还没说话,老兵就说:“我是来杀鬼子的,不是拉挖水渠渠的!”

“嗨!你还有理了!”连长又敲了两下跟着就骂了起来,骂完之后就说:“命都没了,还杀哪门子鬼子?”

最后说:“跟我说!战壕就是我的命!快点!”

老兵大声的重复一句,接着老兵又开始挖战壕不说,还增加了一个防炮洞!

当时老兵的心里除了骂人,就是把连长骂上了西天,恨不得甩连长俩大耳瓜子才解气。

等到真打起来了,老兵这才明白,连长说的是真的,战壕就是我的命。

“防炮了!”

“上战壕,玩命了!”

在战场上,老兵总是能听到连长这两句话。

在以后的战场上,这是连长吼的最多的话。

但在这一次和日本人打起来的时候,老兵怂了。因为听到炮打完之后,要上战壕,他不敢动了,是连长把他从防炮洞里头揪出来,踹着他的屁股向他吼:“战壕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

老兵一辈子都记的这句话,他跟着连长吼完这句话,神奇的不害怕了。

当老兵打的久了,变成了真正的老兵,而连长却没了。

因为在另一次战斗中,连长为了救几个听到炮击呆住的新兵,被一发炮弹击中,人没了。

哪天老兵哭了很久。

“防炮啦!”那股子地道的东北味,他再也没有听过了。

这个故事,其实很能说明题主的问题。

挖战壕确实是一件相当疲惫的事情,但作为一名战士,您不得不去挖掘,因为战壕就是士兵的命,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您能不挖吗?

没有战壕怎么保持自己?没有战壕怎么去打敌人?战场上的规则是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有效的杀伤敌人。

所以就算是再怎么累,都的去挖才成。因为保住了命,才能更加有效的杀伤敌人,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咱别的不说,就说朝鲜战场上。当年咱志愿军拿的是啥武器?对过那敌人,美国人带着他的虾兵蟹将又拿的是什么武器?

美国人要飞机有飞机,要坦克有坦克,一个呼叫过去之后,不仅有榴弹炮,迫击炮,甚至于蹲在大海上的舰炮都能打过来帮忙。

咱有啥?除了两颗手榴弹,就剩下万国造的杂牌武器。

想要赢得战争,必须有效的保护自己,那么战壕显然就是保住自己的最佳武器。

再举个朝鲜战争上的事情,您就明白了。

1950 年十一月二十九号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让世界所有军人都瞠目结舌的战斗——葛岘岭战斗。

之所以瞠目结舌,是因为这场战斗,志愿军零伤亡,而对手却丢下二百多具尸体。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志愿军已经发动了第二次战役。

万岁军三十八军奉命要进行一次大穿插,这次穿插强度要在十四个小时强行军七十二点五公里。

听着就是一件相当累人的事,可这也就算了,咱还必须比敌人的四个轮子快一步,抢占三所里。不然所有的一切都的白搭。

您要知道在第二次战役中,三所里是啥?

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口袋的口子,把这里给扎紧了,美国人钻到里头的部队,这就算消停了,任他挣扎,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了,掐碎了他,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结果,三所里这口袋口是扎紧了,但 113 师的侦察队回头发现,美国人不向三所里逼近了,而是奔着三所里西边的龙源里玩命的逃窜。

美国人那劲头不管不顾的,那劲头别提了。

可搁到咱这里,就知道坏了,看起来志愿军布置的这口袋,还有口子没有扎紧,而且这口子一准就是龙源里。

事情到这里,没得说,只能派部队把这口子堵上了才成。

于是 113 师给 337 团下了死命令,要求赶到龙源里,死守在哪里,把敌人卡死了。

龙是有头,所以 337 团出发的时候,就必须有带队的,冲到前边去。

那么作为龙头的前卫部队,就是一营一连二排,尖刀排的任务就落到了二排的身上。

排长郭忠田,带着二排,一个排的人就向着龙源里扑了过去。

小编搁这里和您这么说,说的轻松,似乎没什么,但您要记住了,整个二排已经五天五夜没休息了,战士们连个闭眼的机会都没有。这也就算了,这五天里头,战士们已经激战了两天两夜了。

就这简单的俩数字,您就知道二排的战士,人困马乏已经没法形容他们疲惫的状态。

那么在这种疲惫状态之下,二排的战士,还要抢时间,必须在美国人的四个轮子赶到龙源里之前,抢占制高点。

于是您就看到了,整支部队可以说是一边睡觉一边赶路,这说起来都不可思议。

后面的战士撞到前边的战士才能醒来的程度,这还要翻山越岭的,路都没有一条,硬蹚出一条路出来。

为了赶路,下坡的时候,二排是滑下山坡的,可走到中间,被一条大同江给拦住了,但就算是这,战士们脱了棉裤,跳入水中过江。

就这么的,二排在十一月二十九号的凌晨,郭忠田带着二排的战士穿插到了龙源里。

战士们来的早,美国人还没从战场上退下来呢?

郭忠田先是勘察了一下战场情况,按照一般的战场法则,郭忠田防守的地方,必须是这个战场的制高点,也就是说主峰葛岘岭就是他们的主战场。

结果郭忠田看完之后摇头,他把战斗的主战场,放在了公路边上的一个山包包上了。

在他看来,那个地方的公路绕过山包包的时候,恰好是一个弯道,任何车辆到了这里,都会不自觉的将速度放下来,而且山包面朝公路的一扯,就像刀切了一样,敌人的坦克在这种路上压根就顶不上来。

郭忠田作为指战员,命令下达了,战士们没有意见,爬到山包上,这就开始修筑工事。

什么战壕啦,交通壕了都给挖出来。

您看看,五天五夜部队都没有休整,还打了两天两夜,这又急行军,到了地,气都没有喘上一口,这就开始挖战壕了。

还是那句话战壕就是命,该挖还的挖,一切都挖好了,按理说该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状态,把这口气喘匀了迎接敌人了。

就这,郭忠田还不罢休,拉着二排的战士,又跑到主峰葛岘岭挖战壕,硬生生的弄出一个假阵地来。

您自己看看吧,自己的战壕刚刚挖好,这又跑去挖假战壕,这要是在美国人看来,这哪是打仗啊,明明就是挖沟的一帮人。

您还别小瞧了这些操作。

结果就是这些假阵地,把美国人呼叫过来的飞机大炮打出来的炮弹全部吸引了过去。

让真正的主阵地免受打扰。

一开始战士们,不明白郭忠田到底想干嘛?在看到了美国人的飞机大炮都打到了假阵地上了。

这下好了,开始修假阵地不情愿,现在假阵地被摧毁了,郭忠田一说去修复假阵地,战士们也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结果这场仗打下来,郭忠田这个二排,打死了二百六十多个敌人,击退敌人六次的进攻,而自己呢?没有一个伤亡的。

您说战壕的作用大不大?所以说战壕就是命,这话一点都没有往了高说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很多小伙伴要问了:“这啥时候开始有战壕的?”

这还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您要说战壕开始大面积使用,这到是有个时间点,那就是一战那会。通常情况下,一战也会被人叫做战壕战。

没法子,一战那会的军事装备,喷发的也太多太快了,您比方说重机枪的使用,坦克的使用,啥武器都给你往出冒。

士兵们搁战场上被打的错不及防,所以自保这显然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想要自保就得去找掩体,可在战场上,您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掩体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士兵们就地挖掘,筑起防线这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时的战壕战一般情况下,战壕搁前边挖,而各种火炮被搁到了战壕的后边。这么做的目标一个是防止敌人,在无聊的时候,发动偷袭把火炮给摸了,毕竟火炮是战场之王吗?

而且这么做,还能为前沿阵地提供火炮支援。

那么在敌我两个阵地之间,就是一片无人区,这里除了尸体,就是各种弹坑,已经不知道是那个家伙埋下去的地雷和炸弹。

说真格的,打仗可不是下象棋,玩军旗,双方把棋子都罗列好了,还友好的协商,你先还是我先的。

双方一旦开战,为了胜利,可不会讲究太多规矩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战壕一般挖多深?”

这个问题,其实小编之前也是有疑问的,您要是看欧洲战场,尤其是描述一战的电影电视,或者图片,那家伙的战壕,比一人还高,战壕的墙壁还用沙袋或者木头板子给钉好了。

事变要是开枪还得踩着内侧挖好的台阶进行射击,甚至于他们会在战壕的上方,搁上一堆沙袋(这地方,往往搁置机枪,目的是给机枪减震使用的)。

而有些影片里头,战壕也就半人高?

这其实是因环境的改编而有所改编的,甚至于和战术战法有一定的关系。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1937 年的八月份,日本人扛着他们的三八大盖,推着他们的九二步兵炮,抱着掷弹筒就跑到上海,开始围攻上海。

当时防守这地的是蔡延锴将军带的十九路军,面对日本人的精良装备,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咱还就不好打。

这不,作为将军的蔡延锴,时不时的到阵地前沿进行观察,对作战进行调整。

那么在这一连串的观察中,他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日本人的个子还真就不高。

那两条小短腿跑的还真就快。

就这么一点,蔡延锴将军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让士兵把战壕挖深了,挖到啥程度呢?

人站在战壕里头,看不到战壕外边,也就是至少一人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士兵站到战壕里头就没法打枪,所以蔡延锴将军,就让人做了五百个小木凳,一开打士兵们站到小木凳上开枪。

就这么打了一段时间,日本人这就靠近了阵地。

蔡延锴就让士兵放弃这道战壕,撤到第二道防线,撤的时候,为了行动方便,给木凳上栓根绳子,到了第二道防线之后,一拉这绳子就把板凳就全部收回来了。

而日本人冲上来之后,一瞅就有战壕,这叫个高兴,就想着依托这条战壕对抗。

结果一个个的跳进去之后,傻眼了,他们压根就够不到战壕的上方,别说开枪了,就连爬出去都是一个问题。

最后咱来一个反击,好了瓮中之鳖,跳进去的日本人全被憋到了第一道战壕里头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