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3:49:4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令西夏军闻风丧胆的战神狄青,蹲过监狱、脸被刺字,8 次中箭都没事,却在 49 岁被吓死。他死得太冤,冤到让人想起来就心痛。

狄青,是宋仁宗时期赫赫有名的战神。和他同时代的名人,还有一个,叫包拯。

题目中提到狄青是“北宋第一名将”,可能稍微有点争议。

从狄青出现的时间来看,他算不上“第一”,因为在他之前,还有杨家将、李继隆等人。

不过,从名气、战功来看,狄青位列第一,也当之无愧。

狄青的一生,实在太过曲折,也非常励志,只是,他的结局太戏剧化,让人想起来就忍不住心痛。

狄青并非名门出身,他和许多人一样,普普通通的出身,却拥有着不太寻常的童年。

十多岁时,他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很重,脸上被刺了字,然后发配到京师充军。

不过,人生可能就是福祸相依,正式这次阴差阳错的“发配充军”,让狄青的人生彻底改变。

初入军旅,狄青成了一名小小的骑兵。

不过,因为学习能力很强,他很快就因为精通骑射被选为了散直。

公元 1038 年,李元昊叛乱,30 岁的狄青被派去边疆作战。

此前,军队和李元昊交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自从狄青去了,就开始接连打胜仗了。

在边境 4 年,狄青以 25 次战斗、8 次中箭的代价,带着铜面具,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金汤城一战,狄青夺取了宥州,俘虏五千多人,收缴帐篷 2000 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

自此以后,西夏军一听狄青的名字,就吓得落荒而逃。

狄青打仗很勇猛,有时候身受重伤,还能继续冲锋。后来,李元昊俯首称臣,狄青也因为赫赫战功,成了名将。

公元 1052 年,44 岁狄青升迁为枢密副使,正是进入执政大臣的行列。

此时,距离他踏入军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他也从初出茅庐的楞头小子,变成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放在其他朝代,这个生前速度并不快,但这可是北宋!一个重文轻武到了令人发指程度的朝代。

在北宋,武将能成为执政大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只用了 10 多年就成为枢密副使的狄青,更是成了北宋无数文臣忌惮的对象。

一时之间,无数攻击、提防、暗箭都涌向了狄青,群臣上奏要求皇帝卸掉狄青的兵权,防止他拥兵自重。

幸好,宋仁宗足够信任狄青。

他对这些弹劾的奏章置若罔闻,还专门让狄青用药把脸上地刺字去除,避免刺字影响他在枢密院当差。

不过,狄青婉言谢绝了。

他表示,脸上的刺字不会影响他为国效力,反而,脸上有刺字,能让他更加感恩皇帝的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重视,同时也可以激励将士们:只要愿意建立功勋,一切皆有可能。

《宋史》:“陛下摧臣以功,不问门第阀阅。臣所以有今日,由涅尔,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不久,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反宋,破了邕州建立大南国,还一度攻城掠地。

宋仁宗立刻派军队围剿,但效果不好,反而让侬智高几乎占领了整个两广地区。

之所以出现这么不禁打的局面,并非北宋的将士不行,而是因为北宋打仗的规矩,实在有些反人类,即“以文驭武”。

“以文驭武”,意思是,武将领兵打仗,一定要有文官集团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

但是,文官集团完全不懂打仗,很多都是软骨头,甚至还会在关键时刻胡乱指挥,最后的结果是战机转瞬即逝,而军队越指挥越乱。

在这种制度下,再好的军队也发挥不出实力,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

侬智高的实力也不弱,这样打仗,注定要失败。

此时,狄青毛遂自荐,要求出战,而宋仁宗也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直接把全部指挥权都给了狄青,即“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

狄青的军事本领非常强,来到前线后,他只用 2 步就取了胜利。

  • 第一步,杀人立威,严明军纪。

此前,宋军对战侬智高,节节败退,作战将领压根没有反省,每次讨论战略部署,就会争吵,到了战场上,这些将军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

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领如此贪生怕死,宋军的士气自然一败再败。

《谏水记闻》“诸将视其帅如寮案,无所严惮,每议事,各执所见,喧争不用其命。”

狄青到了前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责,他直接斩杀了 32 名将校,严明军纪,也为自己这个主帅立威。

就这么一个行为,狄青就整肃了宋军的懒散之风。

  • 第二步,按兵不动,麻痹对手,出其不意。

在狄青到来之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

他非常高兴,当得知狄青这个名将到来之际,他立刻做好了完全部署,生怕功亏一篑。

但狄青并没有出战。

一连好几天,狄青都按兵不动,还斩杀了不少自己人,故意放出消息,让侬智高认为自己是个窝里横的草包。

等侬智高透露出轻敌的状态时,狄青偷偷带兵出了昆仑关,突然绕到了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地位置。

紧接着,宋军在狄青的指挥下大举前进。

因为作战迅速,侬智高还没完全回过神,就已经彻底输掉了战役。

这一战,狄青获得了北宋统一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胜利。直接斩杀了 2200 余人,杀掉了对面非常多极别很高的将领,还生擒了 500 余人。

《谏水记闻》“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鑫、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贼五百余人”。

在狄青出发之前,朝廷众臣没有几个认为他能获胜,甚至,不少人还给宋仁宗上折子,让他拿出三万缗钱给小国做军费,向他们借兵。

但狄青坚决拒绝借兵,表示,若是借兵,会有损宋军士气。

满朝文官都像看傻子一样看狄青,甚至认为他会有去无回。

不过,狄青硬是靠着计谋和能力,拿下了侬智高。

这一战之后,狄青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将士、百姓们都忍不住夸赞他。

然而,名气更响亮的狄青,自此就被谏官们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狄青,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伤害。

弹劾的罪名有多奇葩?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

  • 一次,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谏官们就连连上折子弹劾他,说他不祥;
  • 又一次,狄青家里偶尔发了光,谏官们也弹劾他,希望能够将狄青调出京师。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你还别说,就这种玄乎又玄的弹劾,还真的有点作用。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君权神授,每一个开国皇帝的诞生,都会给自己找点不一样的名头,比如刘邦称自己是白帝之子。

而现在,狄青的军威越来越重,还有这样异象,显然是一种对皇权的挑战。

宋朝自开国以来,就非常忌惮手握兵权的武将。

听了谏官们的说辞,宋仁宗的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对狄青做出什么处罚。

但有句话说得好,三人成虎,后来,说的人越来越多,宋仁宗也开始对狄青下手了。

一次,京师发大水,狄青为了避水,搬到了大相国寺里居住,还住在佛殿上,百姓们议论纷纷。

这一次,宋仁宗没有再沉默,他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位,把他调出了京师。

狄青知道,自己这是被忌惮了,但他没想到,事情还没有结束。

在正史的记载中,狄青于公元 1057 年 2 月,嘴生毒疮,于 3 月去世,但死因不明。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明年二月,疽发髭,卒。

而从《野客丛书》的记载来看

,狄青的死,大有蹊跷。

狄青被调离后,宋仁宗每个月,都会派 2 名太监去探望狄青。

但名义上是探望,实际上是监视。

《野客丛书》: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也不知道这 2 名太监做了什么,但每月 2 次的探望,却让狄青惊惧度日,身体越来越差,去世时,年仅 49 岁。

一代名将,毫无过错,却因子虚乌有的事情被贬。我想,狄青的死,一半是因为不得志的抑郁,一半是被监视被怀疑的恐惧。

狄青的死,是真的非常冤枉,而且冤枉得让人愤怒。

宋太祖赵匡胤,一朝黄袍加身获得了皇位,此后整个宋廷都担心,有武将效仿赵匡胤。因此,宋朝从建国开始,就一贯重文轻武,利用文官压制武官。

到了狄青时期,文官集团基本形成了“恐武”的风气。

因此,当狄青越来越接近权力中心时,文官集团们开始着急了。

尤其是欧阳修,他更是

接连三次上书

让宋仁宗罢免狄青的职位,赶他出京城,以防“黄袍加身”再次上演。

宋仁宗再相信狄青,也经不住一整个文官集团的耳边风。

所以,表面上来看,狄青是因为狗长角、住佛殿等无厘头的事情被贬,这背后其实都是文官集团的政治阴谋。

后来,一月 2 次探视,恐怕也是欧阳修等人的手笔。

善意来看,这些文臣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打压狄青,并不是为了把狄青置于死地。

但狄青作战勇猛,肯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猜忌和怀疑。在这样频繁的监视中,他肯定长期处于愤懑和郁结之中,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题目中还提到,狄青死得比岳飞冤枉,这一点我不是特别认同。

和岳飞相比,狄青确实死得很冤,但我认为岳飞还是更冤枉一点。

岳飞的死,是因为秦桧勾结金国,找人陷害岳飞谋反,而宋高宗赵桢虽然心有怀疑,但仍然放弃了岳飞。

最终,岳飞因为谋反罪被赐死,连他的遗体都是狱卒偷偷背出城掩埋的。

此后,岳飞的长子岳云被杀,次子岳雷被流放后含恨而终,唯有三子、四子、五子等到了岳飞平冤昭雪的那一天。

在供词上,岳飞只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 8 个字,字字泣血,透露出岳飞的绝望和痛苦。

若非多年后宋宁宗为他平反,或许,岳飞的一生,都会因此被钉上“谋反”的名号。

相比之下,狄青虽然也很冤枉,但他只是因为一些无厘头的事情,被怀疑、被猜忌。

文官集团并没有直接诬陷他,给他扣“谋反”的帽子,更没有过分泼脏水。

被贬谪之后的狄青,除了 2 次“探望”外,依然行动自由,只是,他再也没有施展抱负的可能。

但他的清名依然在,百姓们、官员们依然会记得有个叫做狄青的名将。

临终时,狄青是不得志的无奈、被猜忌的苦闷,但岳飞却是不被信任、不被选择的绝望。

相比这下,岳飞的死才更冤枉,否则,始作俑者秦桧都在岳飞祠前跪了 800 多年,为何人们还不解恨?

但造成狄青惨淡结局的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却是毫发无伤,连个负面评价都没有。

由此对比,也能看出,岳飞更加冤枉。

你认可吗?或者说,在你的心中,狄青更冤,还是岳飞更冤?欢迎留言。

【2】、来自网友【国家人文历史】的最佳回答: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直还算君臣相得,尤其是狄青战功赫赫,一直不顾及形象地保留着从军时被刻在脸上的字以激励将士,宋仁宗很是感动,也对他的忠诚表示肯定。但是北宋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一些文臣谏官对于狄青所受到的恩宠很是嫉妒,他们一方面担心深受将士爱戴的狄青重演陈桥兵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不了一个出身行伍的粗莽武夫地位高于他们。无形中这些文臣谏臣开始了对他的打压。曾有一个谏官,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而且还冒光,要知道赵匡胤出生时就冒着光,红光满室。可见,谏臣们的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理会这些大臣。然而没过两年,由于汴梁发大水,狄青一家为了避难躲进了相国寺,借住在了相国寺。相国寺是皇室家庙,哪能让大臣一家随便住进来,于是那些文臣抓住时机,又开始了一轮弹劾。这些普通大臣说说也就罢了,但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参了他一本,欧阳修说道,一个武将既有兵权,还深得士兵爱戴,这简直台可怕,这不就是当时的宋太祖吗?他还给宋仁宗提出建议,让皇帝夺去狄青的兵权,只让他做个地方官就可以了,以绝后患。

病中的宋仁宗一方面经不住这些文臣的不断上奏,一方面自己病重身体弱,很是担心王权旁落。宋仁宗妥协,狄青被免去枢密使职务,被调离京城出任陈州知府。不明不白的狄青离开了他所忠于的朝廷,离开了他挥洒热血的军队,愤懑而又抑郁地度日,再也没有了驰骋沙场的豪情与荣光。嘉佑二年,狄青因生毒疮,离开了人世。说他死的冤,但是并不准确,因为是得病而死,并且宋仁宗也没有真正的否定他,但是最终抑郁而终,壮志未酬,也确实可惜,要怪只能怪当时的时代,重文轻武,劳苦功高招人妒。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