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19:59:57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蓝风破晓】的最佳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三剑客”,比起朱可夫,谁的军事能力更强?按结果看,朱可夫更强;按效率看,德国人更高,高得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

1941 年 6 月,德国派出了三大集团军,550 万人,快速进攻苏联。到莫斯科战役(1941 年 9 月-1942 年 1 月),德国已经重创了 300 万左右的苏军(不算平民)。

如此“重创”情况下,苏军为什么还能反攻?

有三大原因。

1、苏联的人口数量,是反攻的重要基础

在武器代差不大情况下,两军对垒时,“军队数量”和“动员人数”,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军队人员越多,战力一般就越强。动员人数越多,后劲越足。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法西斯派了 550 万大军杀到了苏联大地。

德国的行动迅速且凶横,一路平推苏军,没有准备好的苏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那么,此时,苏联有多少军队呢?根据当时的统计,西部军区各师的人员呈现未满员的状态,总计还不到五百万,仅仅只有 419 万左右。这些就是前期抗击德国的主力。

如果加上内地军区和东部军区,当时的苏联的军人也在五百多万。

明斯克战役,苏军损失 30 多万人;

在斯摩棱斯克战战役中,苏军损失 42 万人左右;

在基辅战役中,84 万大军全军覆没(19 万人伤亡,65 万人被俘虏);

莫斯科战役,苏军伤亡 100 万人左右;列宁格勒战役(1941 年 9 月–1944 年),伤亡总计 133 万人,前期至少几十万人。

可以这样说,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时,苏联红军已经有 300 万左右被歼灭。

说明什么问题?早先的军队只剩一百多万了,这体量如何打反攻?

其它国家可能不行,但是,苏联可以。

因为苏联的人口基数太大了,当时有 1.8 亿人。

三百多万人比起 1.8 亿人的总人数,明显不是致命的影响。

经过斯大林等人的努力,苏联动员了大量人员,总计动员了 2960 万左右。这就说明了,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可以进行补充。

到打完反攻后的 1945 年,苏联红军仍然有 1136 万人。

也就是说,苏联人口基数大,早期虽然牺牲了不少,但经过动员,红军人数大大增加。因此,苏军有反攻的基础。

2、这两个人对“反攻”的贡献很大

(1)那个堪称伟大的领袖

在一个国家的关键阶段,百姓不会自发地形成一股“积极进取”的潮流,必须有一个超级领导,带领大家完成这一切。

这就像,赶一群羊去某个地方,哪怕是优质牧场,都是不容易的。但是,选对领头羊,一切水到渠成,变得特别简单。

苏联的第一代强力领导人是列宁,他带领大家展开了十月革命,并在后面建立了苏联。

但是,带领苏联快速发展的却是斯大林。

斯大林的一些举措,遭到过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集体农场”的操作,比如大清洗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的工业化高度发展,到二战前成为了和德国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国。

就此,斯大林在大家心中就像“半神”一样,斯大林振臂一呼,一时间就应者云集。

所以,在面对德国疯狂的进攻时,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不断抵抗着,对于表现不力的巴甫洛夫等人,二话不说,直接枪毙。

虽然节节败退,但在莫斯科保卫战前,斯大林开展了紧急动员令,这让苏联人群情激昂,为了保卫祖国,一个个不惜献身。

从苏德战争开始起,到二战结束,苏联涌现了无数英雄,比如彼得罗夫斯基中将,比如卓娅,比如阔日杜布,这一个个的英雄典型,影响了无数苏联人。

可以这样说,布尔什维克的存在,斯大林的存在,让苏联人无比坚韧且目标坚定。

有这么一个领导者,一个能快速凝聚人心的领导者,能在伤亡几百万的情况下迅速开展反攻行为,再正常不过了。

二战期间的斯大林,堪称伟大。

(2)军事天才朱可夫

一个领导光是喊口号,就能促使大家不断坚持吗?

不一定,斯大林虽然能凝聚大家,但在战场上如果没有不断的胜利做支撑,谈反攻,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可夫,俄罗斯大地上最为出众的军事天才,从古到今,绝对是那片土地上将领中 NO 1 的存在。

斯大林的存在指明了方向,而朱可夫的存在,让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基辅战役中,斯大林没有听朱可夫的,结果,84 万大军被德国人打败。之后,斯大林开始重用朱可夫。

朱可夫用自己的行动,让德国成了背景布,在三大战役中占据优势,就此反攻的号角完全吹响。

一次次军事上的胜利,让苏联人看到了希望。

朱可夫带来的“希望”是进行反攻的基础,是继续战斗的基础。

苏联人能反攻,斯大林和朱可夫功不可没,没有这两人,别说反攻了,苏联可能就被拿下了,当时的德国所向披靡,钢铁洪流有点无坚不摧的气势。没有这两人,历史可能到了另一个方向了。

还好有斯大林和朱可夫!

在二战期间的将军中,虽然德国的“三剑客”素养出众,虽然英国的蒙哥马利能力也是一流,虽然美国的艾克和巴顿都非寻常人,但我独独欣赏朱可夫,相信会有不少人和我一样,踏实的长相、严谨的作风、精准的判断,让人不得不叹息:苍天待苏联不薄,让他们有一个朱可夫….

3、形势对苏联太有利了,不反攻都对不起那个机会

希特勒进攻苏联,本来计划是在 1941 年五月份进攻的,但是,因为巴尔干战事蔓延到希腊,导致整个计划大幅度推迟。

1941 年 6 月下旬,德国才大举进攻苏联。

这样的时间,要求德国必须速胜,否则会饱受冬天的严寒。

不得不说,德国也真是运气差,那一年碰到了阴雨绵绵,导致道路难行。

另外,因为德国南方集团军(还有一部分中央集团军)在基辅和苏军展开了大战,这聚焦了无数的德国人的精力。

虽说,基辅战役中,德国人大胜。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延缓了对莫斯科的进攻。

所以,到进攻莫斯科时,德国人的考验来了,要面对寒冷,要面对补给困难。寒冷是德国人的一大困难,这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进攻效率,但苏联人很适应。

于是,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守住了。

而在列宁格勒战役(1941 年 9 月开始的)中,苏军也渐渐守住了。

最关键的是,在 1942 年 7 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半年时间里,苏联红军击败了德军。这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间的莫斯科战役,苏联人胜利了;南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胜利了;北边的列宁格勒战役中,苏联人也不落败。

这就形成了苏联的巨大优势。

但优势不仅仅在于此,还在盟国美国大量支援武器,盟军在西线和德国继续干仗,还有比这更好的反攻机会吗?

如果这个阶段不进行反攻,那就只能说苏联人“够愚蠢”了。

但是,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存在,不会错过这极好的反攻机会的,就此,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从 1943 年 2 月起,苏联开始大反攻,德军开始节节败退。

到后来,苏联红军都攻到了柏林,希特勒和妻子爱娃先后自杀了。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正式投降。

这样说吧,前期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人口 1.8 亿的 苏联人来说根本不是致命的一击,他们有着出色的统帅和将军,能够迅速凝聚;他们有着出色的盟友美国,可以给予很大的支援;他们还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三大战役胜其二。

这样的情况下,当然能进行反攻了。

苏联不是法国,不是意大利,他们的战斗意志很强的,损失几百万人就放弃抵抗,绝不是他们的选项!

【2】、来自网友【翻开历史书】的最佳回答: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人出动了 550 万大军、4900 架飞机、3700 辆坦克、47000 门大炮、190 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苏联几乎是被德国人“吊着打”的局面。在战争刚开打的前十天里,德军突进苏联纵深达到了 600 公里。

在第一天的战斗里,苏军就损失了 1200 架飞机,其中 800 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苏联俘虏

西北战场上,两个星期里苏军败退 450 公里。苏联 24 个师被彻底击溃,20 个师损失 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西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苏军败退 350 公里,30 个师被歼灭,70 个师损失 50%以上的人员。

基辅战役苏联被歼灭了 66 万军队

1941 年 9 月 15 日,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 10 天,苏军只有少数人突围,66 万余人被歼灭、其中还包含了 6 万以上的军官。此战被希特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开战头四个月也就是:1941 年 6 月 22 日—9 月底。苏联军队一共被德军歼灭了 300 万人左右,武器损失也非常的严重:其中损失轻武器 417.28 万件,坦 克与自行火炮 15601 辆,各种火炮 70574 门,作战飞机 7237 架。

以上就是这场苏德战争爆发之初的战况,我说苏联被德国人“吊着打”,一点都没有夸张。

苏军之所以这么不堪一击,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德国人属于突然袭击,苏联根本没有准备好;二是,战前苏联人自己把自己折腾惨了,导致实力大减(集体化、大清洗)。

1941 年 9 月 30 日,德军集中 74 个师约 100 万人,还有 1700 辆坦克,11000 门火炮,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苏联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开打了——莫斯科保卫战全面爆发。

一开始的时候德军依然是势头很猛,到 11 月 7 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莫斯科外围的苏联阵地,几十万苏军又被无情的歼灭了。

著名的红场阅兵,这些士兵参加完阅兵以后随即全部开赴前线对德作战

德军最前线的部队,此时离莫斯科只有 20 公里的距离了。可是这最后的 20 公里成了德国人的噩梦,德国人一直到战争最后都没有越过这 20 公里的距离、打进莫斯科。

当时苏联人的口号是:绝不能后退,一定要打到最后一个人

1941 年 12 月 6 日的时候,苏联人在莫斯科展开了反攻,德国人在丢下 50 万具尸体和不计其数的武器装备,也同时宣布:莫斯科会战,苏联人取得了完全胜利。

莫斯科会战是苏德战争的重大转折点,苏联人在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以后,才逐渐稳住了阵脚。

虽然在这以后,苏联人还是经常被德国人打败,可是战争的整体发展趋势却开始朝着苏联人反击、德国人防守的模式上转变了。

苏联人终于度过了卫国战争中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

终极一问:苏联人在战争初期已经被德军消灭了几百万、武器装备的损失也极其严重,他们靠什么来反攻德军的呢?

前面说过了,在 1941 年 11 月 7 日也就是莫斯科被包围之前,苏军已经损失了兵力 300 万人以上、武器装备不计其数了。

可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能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以及最后还能反攻德军呢?

我来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吧!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原因一:德国人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重大问题

二战中德国人最擅长的就是“闪电战”,他们打苏联同样用的也是这种战略。可是德国人忘记了一个问题:“闪电战”最重要的是速度,绝对不能打成了“持久战”。苏联的国土面积是 2000 万平方公里以上,无论德国人的“闪电战”多么快,面对如此浩瀚的国土,再厉害的“闪电战”也不灵了。

德军的机械化装备陷入到了苏联糟糕的道路里

苏联人当时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说白了就是:把所有能用的、能吃的、能喝的东西全部破坏掉。德国人占领的地方往往是一无所有,除了难民以外啥也没有,这样德军的后勤补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德国人犯了一个和当年拿破仑一样的错误:没有充分预计到苏联的严寒天气。德军攻打莫斯科的时间是 1941 年 11 月 7 日,此时正是苏联一年之中最严寒的时刻到来了。德军冬装补给不足,战士死伤、冻伤惨重,并且兵器和装甲战车的防冻措施没有做好,装备自然大量损失。

总之,德国人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闪电战”完全变成了“持久战”、外加上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又遇上了苏联倒霉的严寒天气,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苏联小战士

原因二:苏联人爆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坚强的战斗意志力

苏德战争说到底:德国是侵略者、苏联打的是反侵略的卫国战争。这一战关系到苏联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此时的苏联人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力。

不是有句名言叫做:“苏联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因为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中出现了无数个战斗英雄,其中苏联的女性同胞们就是典型的代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 1000 万人走向战场,其中有 80 万女兵。

二战苏联女飞行员

这些女兵们奉献出了家庭、丈夫、父亲、兄弟,最后又奉献出了自己。她们拿起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武器,与敌人进行最直接的战斗。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这些女兵们不光从事一些简单的医疗保障和后勤运输工作,她们还是最优秀的坦克手、战斗机飞行员,甚至直接冲在战争的最前线与德军展开最血腥、最惨烈的拼杀。

苏联阻击之神:柳德米拉

例如:二战中最出名的死亡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他被苏联人称为狙击女神。她一个人就狙杀了 309 名德军士兵,后来被称为苏联英雄。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数的苏联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与德国人开始了殊死搏斗、无数苏联人与德军展开了生死对决、无数苏联人开着飞机、坦克冲向了德军阵地再也没有回来、无数的苏联人拉响了手雷抱着德军一起同归于尽……

总之,苏德战争期间整个苏联的战斗意志被激发了出来,无数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开启了保家卫国的战斗。

战争打到后期,德国人在苏联的土地上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不是有句话叫做: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顽强的抵抗!

原因三:斯大林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领袖作用

斯大林是整个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灵魂人物,正是斯大林坚强的战斗意志和决心才保证了苏联的最后胜利。很多人认为这一条不太靠谱,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没办法像苏联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那就是无与伦比的灵魂和精神图腾。

例如: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时刻,很多人劝斯大林赶快撤离,万一被俘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斯大林坚决地留了下来与苏联人一起与德军做最后的生死对决。

当年莫斯科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刻,红场阅兵也是斯大林提议并组织的。大家想一下,如果斯大林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率先撤退了,莫斯科还能守得住吗?苏联人还有最后反击的机会吗?我看悬,而且非常悬!

大家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某些历史的关键时刻、某些关键人物是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例如:明朝北京保卫战时的于谦……

1941 年 12 月 8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全体人民对日宣战

原因四:苏联等来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盟友——美国人参战了

苏联反击德国人是在 1941 年的 12 月 6 日开始的,美国人全面对日宣战是在 12 月 8 日。美国对日宣战加入盟国的时候,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打的最惨烈、最艰难的时候。

斯大林当时听到美国人参战以后简直是高兴坏了。据史料记载:斯大林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是开怀大笑并说了一句:“这下好了”。

斯大林为啥会这么高兴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心里最大的石头落地了,因为德国和日本双面夹击苏联已经不可能了;

二是,斯大林清楚地知道美国人的实力,他知道苏联人的“好日子”要来了。

第一个原因大家应该很好理解,1941 年的时候是苏联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假如这时日本不去偷袭珍珠港与美国人开战,而是北上夹击苏联的话,估计苏联真的有亡国的危险了。

苏联当时是极其困难的,家里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重大利好了,往后的岁月里美国人给苏联提供了天量的物资援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人能够反击德国人的重要保障和原因。

此后的几年里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战略援助:

飞机: 14018 架、 坦克,装甲车: 22800 辆、各种运输车辆 54 万多辆、高炮 7944 门、冲锋枪:108293 挺;

另外还有各种军事物资:无烟火药 130713 吨、炸药 32237 吨、钢材:2589766 吨、铝 26110 吨、石油 2622357 吨、化学品 631017 吨、各型舰艇:672 艘……

多的我就我不说了,大家看看这些天量的物资援助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天量的物资援助,苏联还能不能快速的反击德国,我觉得这是一个未知数了。

苏联转移了大量的物资去后方

原因五:苏联人在战争初期保存了部分的实力

前面说过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人是被德国人“吊着打”的。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苏联人当然要转移物资、转移军事装备了,他们显然不会干“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苏联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资转移行动。例如:当时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 100 万节车皮。

我觉得苏联在遭到德军疯狂打击之下,还是保存了一定的实力的,这也为后来的反击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

最后我想说,苏联之所以能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极其惨重的情况下还能够发起反击,主要原因无非是三点:

一是,苏联地盘足够大、气候条件足够恶劣,导致德国人的“闪电战”最终失败了;

二是,苏联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苏联人民爆发出了巨大的战争意志力;

三是,美国人参战了,让苏联有了强有力的物资保证,也解除了苏联人的后顾之忧。

喜欢 (0)